强度与刚度退化论文_宋应潞,潘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度与刚度退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刚度,强度,疲劳,判据,剩余,围岩,桥墩。

强度与刚度退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应潞,潘建平[1](2015)在《基于强度折减与刚度退化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刚度退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泊松比ν和弹性模量E进行调整,提出变刚度隧道围岩强度折减法。以某小净距隧道为例,在只调整ν或E、同时调整ν和E、保持ν和E不变4种情况下,探讨了刚度退化对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ν对隧道拱顶下沉、拱底沉降、最大主应力的影响要强于E;隧道两拱脚向内位移随折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内侧拱脚向内位移比外侧拱脚的要大,且在刚度调整时拱脚位移要比保持刚度不变时大;等效塑性应变随折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刚度调整导致等效塑性应变区减小,考虑刚度退化推迟了中夹岩柱塑性区贯通;将变刚度隧道围岩强度折减法应用于小净距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可依据安全系数的大小来评判设计的合理性,为支护参数及施工技术的选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09期)

韩强,董慧慧,郭婕[2](2015)在《考虑强度和刚度退化及捏拢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滞回模型及其参数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地模拟强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需要确定钢筋混凝土(RC)桥墩非线性力-位移滞回关系。基于Bouc-Wen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RC桥墩强度和刚度退化以及捏拢效应的改进非线性滞回模型,确定了影响该滞回模型的控制参数,并在Matlab/Simulink里实现了对RC桥墩各种破坏模式非线性滞回性能预测。同时,通过对1/3比尺的RC桥墩分别在压弯、扭转和弯剪作用下的往复荷载试验研究,试验得到的力-位移关系滞回曲线与所提的改进滞回模型预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采用汶川地震波对绵州市回澜立交桥匝道桥的RC桥墩的滞后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和桥墩的震害一致,证实了采用本文提出的改进滞回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RC桥墩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滞后性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无迹卡尔曼(UKF)方法对Bouc-Wen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拟结果和误差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精确的估计出改进的Bouc-Wen模型的参数。(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琳[3](2013)在《疲劳载荷下螺栓刚度及强度退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掘进机主要用于截割任意形状断面的井下岩石、煤或半煤岩巷道,其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承受工作载荷主要为冲击载荷,同时还要承受由于岩石飞溅或崩裂等引起的振动或随机载荷。转台螺栓用于连接岩石掘进机的转动平台,长期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致使螺栓内部的损伤不断累积,螺栓的刚度和强度发生退化。螺栓的刚度退化会导致动载荷增大,强度退化使得其抵抗外载荷能力降低。直到螺栓的强度小于所承受的最大应力时,螺栓发生疲劳断裂,掘进臂脱落,易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恶性事故。因此研究螺栓的冲击疲劳刚度和强度退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材料疲劳载荷下螺栓剩余强度和剩余刚度的退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调质45钢进行疲劳强度退化试验,分别进行了两种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拉—压疲劳试验,得到这两种应力水平下材料的疲劳寿命;测量不同循环次数比下材料的剩余强度和剩余刚度,了解疲劳载荷下材料强度和刚度退化的规律;(2)建立疲劳载荷下材料强度退化的幂退化模型,试验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45钢的强度退化过程;将模型用于计算螺栓常用材料35CrMo钢的剩余强度,所得误差较小,可知该模型有较好的适用性,且可用于评估螺栓的强度退化过程;将本文提出模型与其他学者提出的强度退化模型进行比较,可知幂退化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基于不同载荷对材料造成的疲劳损伤可以互相转化的假设下,建立随机载荷下材料的剩余强度退化模型;(3)建立疲劳载荷下材料的刚度退化模型,并在同一时刻的剩余强度和剩余刚度取决于材料内部同一损伤状态的假设的前提下,建立材料剩余强度和剩余刚度的关联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建立模型进行了验证;(4)将本文建立强度退化模型用于评估岩石掘进机转台螺栓在随机载荷下的强度退化过程,可知在多级疲劳载荷作用后,螺栓强度发生退化,其剩余疲劳寿命仅为0.2N,极易发生疲劳断裂;用ANSYS计算不同刚度下螺栓的受力情况,比较不同刚度下螺栓的受力大小以及变形情况,可知随着刚度的退化,螺栓变形增大,受动载荷也越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3-06-01)

龙绪健,黄晓燕,张春宇,周基[4](2008)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中的刚度退化及边坡失稳判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刚度退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在有限元计算中的实现,通过实例计算得出考虑刚度退化所得的安全系数比不考虑刚度退化所得的安全系数要小,这是因为:在有限元计算中随着强度参数的折减,坡体内部的某些点首先进入塑性状态,由于周围土体的约束作用,塑性区有发展的趋势,当泊松比ν增大、弹性模量E减小时,土体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塑性区发展减缓,范围减小。所以塑性破坏点连成的区域比不考虑刚度退化时小得多,并且集中在潜在滑移面附近,构成剪切滑移带,致使有限元计算不收敛,边坡失稳破坏。利用刚度退化的有限元计算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强度折减和考虑刚度退化的强度折减的数值计算结果,认为塑性区是否贯通的判别标准不能确切反映边坡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张泰峰[5](2007)在《基于纤维静强度分布的层合板刚度退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纤维静强度分布函数出发,建立了单层板和层合板中纤维断裂的扩展模型,分析了不同载荷水平下纤维断裂的发展历程及趋势。计算结果表明,纤维断裂的演化过程是与外载荷紧密相关的,同时也与纤维本身强度的分散性有关。静强度不足是影响纤维断裂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层合板弹性性能的退化应该同时考虑基体裂纹和纤维断裂两种损伤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科学教研)》期刊2007年18期)

宋国华,王东炜,滕海文[6](2005)在《反复荷载作用下PRC结构竖缝强度及刚度的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PRC结构竖缝的抗震性能,并进行合理的设计,以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为基础,对竖缝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强度和刚度的退化进行分析,认为接缝混凝土强度的退化率随接缝宽度的增大而减小;接合筋强度退化率仅与剪切摩擦系数有关;接缝强度的退化率随接缝宽度增大而减小,与接合筋的关系呈非线性;接缝刚度退化率随缝宽增大而减小,与接合筋关系不大。(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5年01期)

刘伯权,刘鸣[7](1997)在《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试验中的强度退化与刚度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作者已做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试验,就钢筋混凝土柱的强度与刚度退化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期刊1997-10-01)

姜孔仁,唐羽章[8](1984)在《对在层合板最大强度计算中刚度退化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发生有铺层失效后的刚度变化情况,引入了刚度退化系数的概念,并将由此计算得到的层合板在发生有铺层失效后的刚度和强度与实验值作了比较。实验发现,用刚度退化系数来研究复合材料层合板在有铺层失效后的刚度变化情况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玻璃钢》期刊1984年03期)

强度与刚度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有效地模拟强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需要确定钢筋混凝土(RC)桥墩非线性力-位移滞回关系。基于Bouc-Wen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RC桥墩强度和刚度退化以及捏拢效应的改进非线性滞回模型,确定了影响该滞回模型的控制参数,并在Matlab/Simulink里实现了对RC桥墩各种破坏模式非线性滞回性能预测。同时,通过对1/3比尺的RC桥墩分别在压弯、扭转和弯剪作用下的往复荷载试验研究,试验得到的力-位移关系滞回曲线与所提的改进滞回模型预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采用汶川地震波对绵州市回澜立交桥匝道桥的RC桥墩的滞后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和桥墩的震害一致,证实了采用本文提出的改进滞回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RC桥墩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滞后性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无迹卡尔曼(UKF)方法对Bouc-Wen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拟结果和误差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精确的估计出改进的Bouc-Wen模型的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度与刚度退化论文参考文献

[1].宋应潞,潘建平.基于强度折减与刚度退化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

[2].韩强,董慧慧,郭婕.考虑强度和刚度退化及捏拢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滞回模型及其参数识别[J].振动工程学报.2015

[3].李琳.疲劳载荷下螺栓刚度及强度退化规律研究[D].东北大学.2013

[4].龙绪健,黄晓燕,张春宇,周基.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中的刚度退化及边坡失稳判据[J].岩土工程学报.2008

[5].张泰峰.基于纤维静强度分布的层合板刚度退化模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6].宋国华,王东炜,滕海文.反复荷载作用下PRC结构竖缝强度及刚度的退化[J].世界地震工程.2005

[7].刘伯权,刘鸣.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试验中的强度退化与刚度退化[C].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1997

[8].姜孔仁,唐羽章.对在层合板最大强度计算中刚度退化的探讨[J].玻璃钢.1984

论文知识图

强度与刚度退化曲线强度与刚度退化曲线一8强度与刚度退化2.11逻辑关系简图Cμ随强度退化的变化和schnobrich提出的恢复...

标签:;  ;  ;  ;  ;  ;  ;  

强度与刚度退化论文_宋应潞,潘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