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论文-张昕

南方人物论文-张昕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方人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人物画,漓江画派,赏析,翻译策略

南方人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1](2019)在《南方中国人物画话语及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中国人物画具有独特的地域和创作特色。在将其对外译出时,译者应有鲜明的文化自觉,在以忠实为主要原则的基础上,恰当地进行改写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32期)

胡晴昕[2](2019)在《《南方人物周刊》“逝者”报道的叙事方式及其意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人物周刊》是中国最早开始注重讣闻报道的媒体之一,通过对特殊群体逝者的关注,不仅扩充了受众的情感体验,也肯定和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多元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鉴于此,借助叙事学理论对《南方人物周刊》的“逝者”报道进行分析。由于报道数量比较多,因此选取了从416期至565期中的130个样本,运用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逝者”报道的叙事方式及其意图进行研究,发掘“逝者”报道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叙事者方面,发现“逝者”报道倾向于采用多重叙事者与叙事者干预,来塑造立体人物;其次在叙事时间方面,运用倒叙与预叙等叙事时序、概述与停顿等叙事时距来增强报道的表现力,表现新闻的节奏美;而在叙事结构中可以发现“逝者”报道主要采用单一事件或多个事件组成叙事结构,串联了逝者的一生;叙事原型的恰当选用能帮助与受众产生共鸣,“逝者”报道对“磨难”“奋斗”等情节功能原型,“孝”“善”等优秀传统思想原型以及“英雄”人物原型的运用,使其话语可以更贴近受众心理。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背后的意图,“逝者”报道通过建构意识形态,使其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实现。但其部分报道的情绪化表达、叙事趋向模式化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希望能给今后讣闻报道的写作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武静[3](2019)在《论西班牙戏剧《一起去南方》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没有冲突便不能形成好的戏剧作品。有适当戏剧冲突的戏剧才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更凸显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发生冲突时更显露一个人的本性,因此在戏剧创作中也要注意冲突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5期)

胡诺祺,刘晓琳[4](2018)在《19世纪工业革命下的英国社会变迁——从《傲慢与偏见》与《南方与北方》的人物对比分析中看英国社会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傲慢与偏见》作为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其在英国文学史的地位不言而喻,该书以伊丽莎白和达西如同"灰姑娘与白马王子"一般的爱情为主线,描述了四种迥然不同的婚姻观;由盖斯凯尔夫人所着的《南方与北方》则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背景,记述了南方姑娘玛格丽特和北方工厂主桑顿的爱情故事。因为相似的故事情节,后者常被拿来与前者比较,并被誉为工业革命时期的《傲慢与偏见》。文章将从叁个不同的角度对比两书中的人物,旨在揭示19世纪工业革命背景中英国社会的变迁。(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23期)

伍静,樊嘉政[5](2018)在《《南方人物周刊》(2008—2018)版式设计演变趋势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版式设计与视觉传达是新闻类杂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第一时间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导读者准确高效舒适地接收信息的重要功能。《南方人物周刊》在创刊伊始,就把"好看"的版式与高质量的报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国内外设计界极简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同时为了适应新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方式的改变,近十年来,《南方人物周刊》在版式设计上不断探索、革新:由喧哗到宁静、由绚丽归于素淡、由"霸占"利用版面一切空间到注重受众实际阅读体验……归根结底,易读性成为统领其版面变化的首要原则。(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8年11期)

郭梅[6](2018)在《媒体侵权诉讼中的“自愿型公众人物”理念——杨丽娟诉《南方周末》侵犯名誉权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判决结果,推动了美国新闻界真正担负起监督政府、评判官员的职能,跃升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半个世纪之后,从"沙利文案"及其延伸判例中提炼的规则,已直接体现于国内司法实践。许多法官撰写的民事判决,已开始引入"公众人物"概念,如"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案"。而在"杨丽娟诉《南方周末》侵犯名(本文来源于《传媒法与法治新闻研究2018年卷》期刊2018-11-05)

冯扬帆[7](2018)在《试析《南方人物周刊》封面“小人物”的报道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人物周刊》于2004年创刊,是我国第一份人物类新闻期刊,被誉为"中国的《时代》"。这份杂志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宗旨,以其独特的报道视角和鲜明的报道特征,成为国内第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杂志。本文选取其2014——2017年这四年来封面"小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南方人物周刊》选取"小人物"的原因及目的,并对其报道特色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20期)

文怡[8](2018)在《青年领袖媒介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遭受到了西方国家多元文化的冲击。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活跃于新兴事物前线的青年接受着更加多元、复杂的文化,再加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现实语境,新一代的青年群体面临着价值观迷失、信仰缺失、理想缺位的多重危机与重压。与此同时,传统价值观逐渐解体,以往的典型人物、榜样已难以在青年群体中产生价值认同,官方自上而下的典型塑造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领袖打造。新崛起的青年领袖成为青年群体价值选择与精神引领的标杆,对青年群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在青年领袖造榜活动中向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呈现怎样的青年领袖形象,传递何种价值观念亦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以《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至2016年“中国青年领袖”评选活动为例,主要通过该刊青年领袖评选的变迁、青年领袖媒介形象呈现、青年领袖媒介形象背后的价值表达及呈现中的偏差共叁章内容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阐述。第一章主要是从榜样文化的变迁以及《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领袖评选的理念、方式的变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官方自上而下的典型塑造已难以延续价值认同,逐渐向自下而上的领袖打造改变;同时,在青年领袖打造的十二年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的标准、理念以及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迁。第二章则是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出的140名青年领袖及其相关人物报道、编辑部文章进行研究,分别从生理形象、知识形象、身份形象、事迹形象四个方面对青年领袖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海外留学经历、行业、职业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旨在探究该刊呈现出了何种青年领袖形象。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南方人物周刊》为我们呈现出了四类较为突出的青年领袖形象,即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文体明星形象、年轻有为的青年学者、科学家及公共知识分子形象、工作成就突出的商界精英形象以及无私奉献的青年公益志愿者形象。统计数据表明,这些青年领袖的具象还展现出了五点鲜明特征:年龄形象的青壮年倾向,即青年领袖大多为36-44岁的青壮年;性别形象不均衡,女性青年领袖人数明显低于男性青年领袖,占比仅为26%;知识形象高学历化,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48%;行业及职业形象类聚化,青年领袖多集中在文化、艺术行业领域;事迹形象高成就倾向,即评选更加彰显青年领袖人物的突出工作成就。第叁章则对青年领袖媒介形象背后的价值表达与呈现中的偏差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南方人物周刊》以这些人物符号为载体,通过对青年领袖们的优秀事迹、人文情怀以及社会责任心等鲜明价值立场的强调与彰显向公众传递了“逆境前行,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理念,“关怀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对平等、自由、环保等普世价值的追求,期望通过青年领袖的人物故事接通公众的生活逻辑与内心世界,实现价值同构,进而转化为生活态度。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榜单运作过程中,受到市场竞争、商业运作、娱乐文化以及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南方人物周刊》呈现出的青年领袖媒介形象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包括“人物形象过于类聚”“工农阶层缺席,精英话语逻辑突出”“性别形象失衡,女性领袖形象呈现片面化”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2)

董飞飞[9](2018)在《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叙事视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周末》是一个比较有公信力以及影响力的新闻周报,其始终秉持着"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办报宗旨。在报道人物形象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以此来折射出社会变动当中所存在的一些现实。笔者在本片文章当中,将对《南方周末》周报中的人物报道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叙事视点当中的外显叙事者,来还原新闻叙事文本中媒体意识形态的建构。(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04期)

李贵森,皇甫尚华[10](2018)在《浅析美国南方本土文化下的人物悲剧——以《玻璃动物园》中的主要人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玻璃动物园》是美国着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将剧中人物置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叙写了新旧文化交替时期,南方淑女与绅士的迷惘失意、无法适应的生存与精神困境。时至今日,该部作品仍影响巨大。本文将从具体的作品出发,具体探讨美国南方本土文化对当时人们心灵的影响。在美国历史上,相较于工业化的北方,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建立在奴隶制剥削基础上的种植园经济蓬勃发展,南方人也因此曾生活在田园诗般的环境(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05期)

南方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方人物周刊》是中国最早开始注重讣闻报道的媒体之一,通过对特殊群体逝者的关注,不仅扩充了受众的情感体验,也肯定和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多元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鉴于此,借助叙事学理论对《南方人物周刊》的“逝者”报道进行分析。由于报道数量比较多,因此选取了从416期至565期中的130个样本,运用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逝者”报道的叙事方式及其意图进行研究,发掘“逝者”报道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叙事者方面,发现“逝者”报道倾向于采用多重叙事者与叙事者干预,来塑造立体人物;其次在叙事时间方面,运用倒叙与预叙等叙事时序、概述与停顿等叙事时距来增强报道的表现力,表现新闻的节奏美;而在叙事结构中可以发现“逝者”报道主要采用单一事件或多个事件组成叙事结构,串联了逝者的一生;叙事原型的恰当选用能帮助与受众产生共鸣,“逝者”报道对“磨难”“奋斗”等情节功能原型,“孝”“善”等优秀传统思想原型以及“英雄”人物原型的运用,使其话语可以更贴近受众心理。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背后的意图,“逝者”报道通过建构意识形态,使其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实现。但其部分报道的情绪化表达、叙事趋向模式化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希望能给今后讣闻报道的写作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方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昕.南方中国人物画话语及翻译策略[J].艺术品鉴.2019

[2].胡晴昕.《南方人物周刊》“逝者”报道的叙事方式及其意图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3].武静.论西班牙戏剧《一起去南方》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9

[4].胡诺祺,刘晓琳.19世纪工业革命下的英国社会变迁——从《傲慢与偏见》与《南方与北方》的人物对比分析中看英国社会变迁[J].海外英语.2018

[5].伍静,樊嘉政.《南方人物周刊》(2008—2018)版式设计演变趋势简析[J].新闻爱好者.2018

[6].郭梅.媒体侵权诉讼中的“自愿型公众人物”理念——杨丽娟诉《南方周末》侵犯名誉权案[C].传媒法与法治新闻研究2018年卷.2018

[7].冯扬帆.试析《南方人物周刊》封面“小人物”的报道特色[J].传播力研究.2018

[8].文怡.青年领袖媒介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8

[9].董飞飞.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叙事视点分析[J].文存阅刊.2018

[10].李贵森,皇甫尚华.浅析美国南方本土文化下的人物悲剧——以《玻璃动物园》中的主要人物为例[J].牡丹.2018

标签:;  ;  ;  ;  

南方人物论文-张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