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范式论文-桑明旭

描述性范式论文-桑明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描述性范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公共性,范式变革,当代启示

描述性范式论文文献综述

桑明旭[1](2019)在《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共性"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核心议题的背景下,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进路与理论逻辑转换中提炼出公共性范式变革的维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马克思在公共性基本范式上的变革包括:在公共性内涵上,实现从理性公共性、自然公共性到社会公共性的转换;在公共性历程上,实现从思辨历程到现实历程的转换;在公共性载体上,实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换;在公共性动力上,实现从神学动力、理性动力、自然动力到生产动力的转换;在公共性标准上,实现从抽象标准到现实标准的转换。深刻把握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对于新时代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公共性建设来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探索》期刊2019年05期)

李刚,陈敏[2](2019)在《弱可持续性范式下能源政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在弱可持续性范式的基础上设计了3种不同的能源政策:对化石能源征收碳税,然后分别转移到清洁能源、家庭和教育中。研究发现:对化石能源征收的碳税,无论将其转移到清洁能源、家庭还是教育,都会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但是没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尤其是将碳税转移到清洁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最为显着。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一些认识,中国的碳排放已经不属于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碳税能够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因此,碳税政策可以成为中国能源政策的重要选项,并且将碳税收入转移到教育最能体现弱可持续性范式。(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振波,金太军[3](2019)在《中国复合现代性范式下的生活政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性在价值、结构和实践维度上所呈现出的复合性特征,超出了西方原初意义上的现代性范式的本质含义;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独特内涵和建构原则,也远非衍生于西方现代性语境的"生活政治"模式所能统括。基于中国复合现代性特征、条件和要求,从叁个方面厘析了当前社会中作为价值共识的生活政治观:第一,中国复合现代性将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视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以"民生政治"作为理念统括和实现方式;第二,"治理民主"作为一种融合了国家建构逻辑、政治发展原则与社会治理理念的民主方案,成为高度现代性之生活政治图景的建构取向;第叁,体认当前社会由利益、道德与权利构成的错综复杂关系,以"法治制度"原则作为重塑个性价值秩序、型构社会价值规范、规约社会复杂关系的依据和手段。(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朱璇,江泓源[4](2019)在《移动性范式下的徒步体验研究——以徽杭古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徒步是户外游憩空间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深刻理解徒步体验对户外游憩空间建设有重要作用。移动性是连接社会理论和空间理论、打破学科边界的新研究范式,目前国内的移动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经验研究。本文在移动性范式的理论框架下,首次使用移动民族志和虚拟民族志、内容分析和叙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徒步旅游中因身体移动带来的具身体验及徒步者所建构的个体和社会意义进行分析,旨在理解徒步者行走中的"景观化"过程及其对徒步空间的情感响应,联结徒步者的身体体验、空间感知和身份认同。徒步体验揭示了徒步者在移动的具身性实践中重构着景观、地方和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可以成为连接身体地理学、情感地理学和道德地理学的研究新领域。在如何建构主体认同的文化符号并将地方性嵌套于徒步道空间的表征上,本文从实践层面给徒步道管理者提出了有益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旅游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罗彩月[5](2018)在《观看之变:当代中国家空间中的视觉性范式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变迁影响着视觉性范式的转型。图像已逐渐成为人与世界沟通的第一方式,从模拟到数字,从象征到真实,从复制到虚拟,视觉文化嵌入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形成了视觉性的文化思维。本文着重研究相对私人化的家空间内部,当代国人依照所处时代背景、所在群体的意识形态和当时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自我偏好与审美修养,逐渐形成特有的对该空间内存在的图像进行观看的视觉性范式。而如何有效利用不断更新的视觉媒介技术,如何穿透图像的迷雾,抵达事件的真相,达到图像本身丰富视野、启迪思想的目的,是公众目前理应深思与探索的实践。(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8年22期)

王馨曼,韩秋红[6](2018)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的当代性范式——从十九大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指示,赋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新的使命。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背景下,需要我们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态度,为解决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创新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吴迪龙,付臻[7](2017)在《译事主体的耗散性范式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译界就译者在译事行为中的主体性已达成共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以翻译准备、翻译行为、翻译效果为关联环节的翻译链中,并主要通过翻译的耗散性结构实现。翻译物质主体——人脑的开放性、翻译理路的非线性和翻译自组织的远离平衡性是译事耗散性特征的叁种范式,翻译的耗散性是译事行为及译本不确定性与不可逆性的根本所在。深入研究译事主体的耗散性范式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7年04期)

吴静[8](2017)在《融媒时代舆论引导主体间性范式的构建——以两起舆论热点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月24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急诊室"催泪红包"护士群体登上了"感动青岛"道德模范的领奖台,接受这一广大青岛市民评选出的荣誉。事情缘起于2016年除夕夜,一名女患者在急症室输完液悄悄放下10个红包后便匆匆离开,除了感谢和祝福的话语外,每个红包里还装有100元钱。当班护士急忙出门追赶,却没有找到这位患者。几经周折,2月22日终于联系到红包的主人刘女士。2月23日,医院派工作人(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7年15期)

蓝江[9](2017)在《直面当下与面向未来——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一种是历史性研究,着重梳理出国外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这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纵轴;另一种是当代性研究,它重视的是某个特殊时代所开启的同时代的问题域,以及各个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如何面对和回应这些问题。在当代性的研究方式中,所展现出来的是连贯性思维方式与悖论性社会现实之间的不对称关系,而马克思和福柯分别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谱系学中为我们呈现了让真实的当下从连贯性理论的缝隙中涌现出来的方式。不过,当代性研究不仅仅是展现出一个真实的当下,更重要的是去改变这个非理性和悖论式现实,为实现未来的共产主义开辟道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宋晓蕾,傅旭娜,张俊婷,游旭群[10](2017)在《反应-效应相容性范式下不同数字表征方式和身体经验对数字认知加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应-效应相容性范式,探讨不同数字表征方式和身体经验对个体数字认知加工的影响。实验1首先采用木棒数字表征从知觉层面证明反应-效应相容性效应的存在;实验2采用累计手指数字表征考察手指数字表征在反应-效应相容性匹配中的优势;实验3则进一步排除了近似数量表征系统的影响,从语义层面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语义概念手指数字表征的反应-效应相容性对数字认知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数字表征系统中均存在反应-效应相容性效应,支持了观念运动理论;相比客体材料,手指数字表征在相容条件下具有明显的匹配优势,支持了具身数量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描述性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在弱可持续性范式的基础上设计了3种不同的能源政策:对化石能源征收碳税,然后分别转移到清洁能源、家庭和教育中。研究发现:对化石能源征收的碳税,无论将其转移到清洁能源、家庭还是教育,都会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但是没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尤其是将碳税转移到清洁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最为显着。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一些认识,中国的碳排放已经不属于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碳税能够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因此,碳税政策可以成为中国能源政策的重要选项,并且将碳税收入转移到教育最能体现弱可持续性范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描述性范式论文参考文献

[1].桑明旭.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探索.2019

[2].李刚,陈敏.弱可持续性范式下能源政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9

[3].张振波,金太军.中国复合现代性范式下的生活政治观[J].江苏社会科学.2019

[4].朱璇,江泓源.移动性范式下的徒步体验研究——以徽杭古道为例[J].旅游科学.2019

[5].罗彩月.观看之变:当代中国家空间中的视觉性范式的变迁[J].新闻传播.2018

[6].王馨曼,韩秋红.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的当代性范式——从十九大说起[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吴迪龙,付臻.译事主体的耗散性范式论析[J].外语教学.2017

[8].吴静.融媒时代舆论引导主体间性范式的构建——以两起舆论热点事件为例[J].青年.2017

[9].蓝江.直面当下与面向未来——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范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10].宋晓蕾,傅旭娜,张俊婷,游旭群.反应-效应相容性范式下不同数字表征方式和身体经验对数字认知加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7

标签:;  ;  ;  ;  

描述性范式论文-桑明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