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功能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功能,因子,鄱阳湖,水库,土壤,生活型。
植物功能群论文文献综述
惠洪宽[1](2019)在《黑龙江省西部盐碱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7月、10月对黑龙江省西部盐碱型湖泊大庆水库、喇嘛寺泡分别设置3个采样点进行2次采样,探究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分布特点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庆水库共鉴定浮游植物29种,喇嘛寺泡31种,可划分为11个功能群,其中X1/J/W1/A是此区域的主要代表性功能群,MP/F/B/N/P等也较为常见。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水温、氮磷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陈卉,徐弘毅,张怀胜,陈中义,魏淑东[2](2019)在《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功能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栖息地,也是长江中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块湿地。本研究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垂直于故道选取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草本优势种的种间联结及相关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在不同生境中的变化来划分植物功能群。结果表明:以优势种为主体对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可行性较高。对12种草本植物优势种共划分了3组植物功能群:"阳性湿生型"、"阳性湿中生型"和"阴性湿中生型"。每组植物功能群都有其特定的优势种和分布区,较好地反映了水、热生态因子与植被的关系。研究石首麋鹿保护区的草本植物功能群,不仅有助于揭示保护区植被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可为保护区正在开展的湿地修复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钱奎梅,刘宝贵,陈宇炜[3](2019)在《鄱阳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的长期变化特征(2009-2016年)》一文中研究指出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每年都有剧烈的季节性水位变化.为了解鄱阳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09-2016年每季度在鄱阳湖15个采样点采集水样,分析鄱阳湖的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对浮游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06属. 2009-2016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044、0.252、0.335、6.379、3.945、2.912、3.562和1.550 mg/L.硅藻门为鄱阳湖浮游植物的优势门类.鄱阳湖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7个功能群,其中15个功能群(C、D、G、H1、J、Lo、M、MP、N、P、S1、Tc、Wo、W1和Y)为优势功能群. 2009-2011年,功能群P、Y、MP、D为优势类群,2012-2016年,功能群P、Y、MP、H1、Lo为优势类群.鄱阳湖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不同水文阶段的演替规律为:枯水期P、MP、Y、Lo、D,涨水期P、Y、D、MP、H1,丰水期P、Y、D、MP、Lo、H1,退水期P、Y、MP、G. RDA分析结果显示,水位变化、水温、透明度、电导率、悬浮物浓度和亚硝态氮浓度是影响鄱阳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卢训令,刘俊玲,汤茜,梁国付,丁圣彦[4](2019)在《黄淮海平原农业景观非农生境植物功能群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有助于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的理解与认知,为更好的了解农业景观中残存的各非农生境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布点,对区内主要非农生境(林地、树篱、田间道路、沟渠)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基于植物功能群分类结果探讨了其特征和在生态系统服务上的贡献。结果显示:(1)从物种数量来看,双子叶植物占绝对优势,单子叶植物在各生境中均较少,但却具有较高的群落地位,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及重要值基本一致;(2)从生境类别来看,田间道路和树篱等生境中一年生和单子叶植物更具有优势,随着人类扰动强度的减弱,在林地和沟渠生境中,开始有大量的多年生物种出现,尽管这些物种多为偶见种。(3)常见种多为一年生双子叶植物,种类不多,但群落地位极高,而偶见种中存在大量的多年生双子叶物种。深入分析认为,在黄淮海平原农业景观中,总体上各非农生境均处于群落演替早期,以一年生和单子叶植物功能群构成了群落主体,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群明显,随着干扰强度的相对降低,林地与沟渠生境中的多年生和双子叶物种大量出现,偶见种增加,优势种地位下降。从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综合考虑的角度看,尽管这些非农生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所能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未来仍需进一步减弱人类活动对非农生境的干扰,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体水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胡嘉芯,张小红,乌云娜,霍光伟,时一平[5](2019)在《放牧强度对植物功能群优势度影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放牧对植物功能群的影响,有助于了解草原退化过程中群落分布及空间分布格局的斑块动态,对草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产力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以蒙古克鲁伦河流域的放牧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在叁种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功能群的结构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对比分析了2014年和2015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度放牧条件下物种总数最多,符合"中度干扰假说";多年生禾草在干旱的气候下比其他功能群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其在群落中表现出较高优势度;多年生杂类草较其他功能群比,对重度放牧条件有较强的抵抗性。(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金业[6](2019)在《乌梁素海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变异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资源作为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多重生态功能。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状况严重,而对于湖泊浮游植物的调查则可以综合反应湖泊的富营养化状态。藻华是浮游植物功能群发生显着变化的关键指示,亦是湖泊生境突变的重要体现。对于干旱区浅水湖泊,藻华爆发特征显着区别于湿润区,其湖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大型藻类的疯长,尽管藻类功能群可有效指示湖泊生境,然而浮游微藻与大型丝状绿藻、大型丝状绿藻与藻类生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选择位于乌拉特前旗的干旱区浅水富营养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区,于2017年4月、8月、10月及2018年1月采集14个样点的水样及浮游植物样品,基于FG功能群分类法及湖泊特性,增加HT(黄苔)功能群,提出适于乌梁素海的新功能群分类法,分析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动态变化及季节演替特征,同时采用RDA法明晰全年及干、湿季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1)乌梁素海浮游植物共7门61属125种,物种数随时间变化较小,绿藻门种类最多,硅藻门和蓝藻门次之。空间上,物种分布差别较大,整体表现为:湖中>东部入湖口>西部入湖口>出湖口。(2)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时间变化差异较大,呈现8月>10月>4月>1月的趋势,且东部入湖口明显高于其他区域。(3)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时间变化规律与其他地区有显着差异,呈现8月>10月>1月>4月的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时间变化较小,大多处于α-中污染状态(1≤H≤2),然而亦有部分区域处于重污染状态。(4)乌梁素海浮游植物可以划分为23个功能群:C、D、N、P、MP、TC、S1、S2、SN、X3、X1、Y、F、J、K、H1、H2、Lo、LM、M、W1、W2、Wo,且根据湖泊特性,新增黄苔功能群(HT)。按照2017年4月、8月、10月及2018年1月的演替变化,优势功能群变化趋势为N+X3+X1+F+J+M→MP+TC+Lo+M→D+MP+TC+S1+Lo+M→D+Y+W2。(5)本研究则发现当TC功能群生物量>0.0018 mg/L时,其与黄苔覆盖度相关(P<0.05,r=0.810),由此以浮游藻类功能群为纽带,通过黄苔覆盖度的识别即可指示湖泊生境,从而为藻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6)RDA分析结果表明,全年TN、pH、TP为乌梁素海浮游藻类功能群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湿季TN、WD、TP为主要影响因子,干季Cond、COD_(Mn)、TP为主要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5)
王汨,马思琦,杨柏贺,孟云飞,殷旭旺[7](2019)在《北运河水系秋季浮游植物功能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北京地区北运河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秋季(10月)对流经北京的北运河水系的45个采样点位进行了调查,运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划分及典范对应分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评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水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0种,各采样点物种平均密度为503. 56 ind./L,香农威纳指数(H')平均值为2. 65,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 69;全流域共划分出浮游植物功能群16类,以J物种数最多,MP密度最高。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是影响北运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北运河水系水体为中度污染。(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朝婷[8](2019)在《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人工林是我国商品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保持桉树人工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本论文以桉树低代次(第1、2代,EP12)、中代次(第3、4代,EP34)和高代次(第5、6代,EP56)连栽林分为研究对象,以空间代替时间(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approach)的方法,比较研究桉树高代次连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主要养分因素和酶活性的影响,利用非度量多维尺度法(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和冗余度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分析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应林下群落物种组成与土壤养分的关联性,同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桉树人工林连栽代次的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各指数显着下降,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桉树林下植物种类和功能群组成均发生显着变化,EP12林下以乡土木本植物红背山麻杆、木姜子和白背叶为优势种,乡土木本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占67.46%;在EP34林分中,以乡土草本植物小花露籽草和蔓生莠竹占绝对优势,乡土草本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占78.69%;进入EP56高连栽代次林分,以入侵植物鬼针草、飞机草和阔叶丰花草占优势,入侵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占86.25%。可见,随着桉树人工林连栽代次的增加,林下植物功能群由以乡土木本植物功能群为主,演变成以乡土草本植物功能群为主,继而演变成以入侵植物功能群为主。(3)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含水量9个土壤养分指标及土壤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脲酶、β-1,4-葡糖苷酶和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活性6种酶活性均呈显着下降,土壤pH变化不显着。(4)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土壤酸性磷酸酶除外)指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酸性磷酸酶与香农威纳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桉树人工林连栽代次的增加和林下植物功能群的演变,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均呈显着下降趋势。(5)对林下植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指标进行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指标共同解释了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39.6%。土壤速效钾含量和过氧化物酶与Axis 1轴呈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钾含量、含水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碳氮比、氮磷比及土壤脲酶、β-1,4-葡糖苷酶、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与Axis 1轴均呈显着负相关,这些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与随连栽代次增加桉树林下植物功能群的演变有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倩,李秋华,马欣洋,熊梅君,何应[9](2019)在《FG、MFG和MBFG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比较:以贵州叁座水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植物分类是揭示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和开展水生态调查工作的基础.为了比较FG、MFG和MBFG功能群分类方法之间的差异,运用功能群分类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于2017年4月(平水期)和2017年8月(丰水期)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理化指标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①MFG功能群与FG功能群具有重迭部分,而MBFG功能群与FG和MFG相比差异较大.②FG功能群考虑了浮游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等特征,能更好地解释与环境的相关性,并且更准确反映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生态位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根据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预测水库环境因子及富营养化状态,但是FG功能群需要具备系统的浮游植物鉴定知识,工作量大. MFG功能群分类方法简单易懂,能够较好的解释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但功能群与环境因子联系较弱. MBFG功能群分类方法最为简单、高效,但是MBFG功能群对环境的解释度不够,分类依据过于简单,分组太少.③3个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研究目的不同以及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叶国辉,楚彬,周睿,张飞宇,华铣泽[10](2019)在《高原鼠兔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高原鼠兔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以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代表其干扰强度,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选择3个不同干扰强度的高原鼠兔栖息区,调查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并分析高原鼠兔干扰下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高原鼠兔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平均高度增加、盖度下降;(2)植物功能群多样性指数下降,其中莎草科和杂类草功能群多样性指数下降显着;(3)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显着增加,土壤pH和土壤紧实度显着下降(P<0.05);(4)通过冗余分析和偏冗余分析,土壤化学因子(土壤全磷和全钾)的总效应和净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表明高原鼠兔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分布与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显着相关(P<0.05)。(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植物功能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栖息地,也是长江中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块湿地。本研究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垂直于故道选取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草本优势种的种间联结及相关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在不同生境中的变化来划分植物功能群。结果表明:以优势种为主体对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可行性较高。对12种草本植物优势种共划分了3组植物功能群:"阳性湿生型"、"阳性湿中生型"和"阴性湿中生型"。每组植物功能群都有其特定的优势种和分布区,较好地反映了水、热生态因子与植被的关系。研究石首麋鹿保护区的草本植物功能群,不仅有助于揭示保护区植被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可为保护区正在开展的湿地修复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功能群论文参考文献
[1].惠洪宽.黑龙江省西部盐碱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2].陈卉,徐弘毅,张怀胜,陈中义,魏淑东.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功能群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9
[3].钱奎梅,刘宝贵,陈宇炜.鄱阳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的长期变化特征(2009-2016年)[J].湖泊科学.2019
[4].卢训令,刘俊玲,汤茜,梁国付,丁圣彦.黄淮海平原农业景观非农生境植物功能群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2019
[5].胡嘉芯,张小红,乌云娜,霍光伟,时一平.放牧强度对植物功能群优势度影响探讨[J].绿色科技.2019
[6].金业.乌梁素海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变异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7].王汨,马思琦,杨柏贺,孟云飞,殷旭旺.北运河水系秋季浮游植物功能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产科技情报.2019
[8].李朝婷.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与土壤养分的关系[D].广西大学.2019
[9].陈倩,李秋华,马欣洋,熊梅君,何应.FG、MFG和MBFG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比较:以贵州叁座水库为例[J].环境科学.2019
[10].叶国辉,楚彬,周睿,张飞宇,华铣泽.高原鼠兔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