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属植物论文_张力凡,吴过

导读:本文包含了芦荟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芦荟,植物,角质,结构,鸡瘟,有效成分,电镜。

芦荟属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凡,吴过[1](2019)在《四种芦荟属植物叶片结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显微技术对华芦荟、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多叶芦荟4种芦荟属植物的叶片结构进行解剖结构学研究,分析芦荟属植物水分传导和营养代谢结构的特点。发现4种芦荟的叶片表面蜡层的厚薄、气孔的分布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内部结构体现在叶肉细胞的形状、叶绿体的数量变化和输导组织的发达程度不同。不同的结构也体现出同属不同种植物不同生境条件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23期)

叶胜明[2](2012)在《芦荟属植物叶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芦荟叶片的结构、化学成分、功效、应用性研空四个方面来阐述芦荟的研究进展。芦荟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蒽醌类及其衍生物等,其主要的功效包括美容、保健、抑菌、降血脂、抗肿瘤等,目前芦荟开发出来的产品可分为叁大类,分别是保健食品类、药品类和化妆品类。(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姚春所,杨庆云,吕亮,高博,王月华[3](2006)在《芦荟属植物和关木通中β-分泌酶抑制剂的发现及其初步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具有抗老年痴呆作用的芦荟属植物和关木通中的β-分泌酶抑制剂及其构效关系。方法以β-分泌酶为活性指标,利用活性追踪的方法,结合LC—UV和LC—MS等快速分离鉴定技术,分离鉴定芦荟属植物和关木通中的β-分泌酶抑制剂,通过化学合成和活性筛选,研究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结果从库拉索芦荟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从关木通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从木立芦荟和高尚芦荟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其中3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结论通过进行抗β-分泌酶活性筛选,确定色原酮苯丙烯酸酯苷类化合物为库拉索芦荟的主要有效成分。苯丙烯酸及其酯苷类化合物为关木通的主要有效成分。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苯丙烯酸片段对色原酮苷类成分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从芦荟属植物和关木通中发现具有β-分泌酶抑制作用的天然产物,以及色原酮苷类化合物和苯丙烯酸酯苷类化合物具有β-分泌酶抑制作用,国内外至今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来源于《“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6-04-01)

胡正海,廖海民,沈宗根,李景原[4](2005)在《芦荟属植物含芦荟素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及植物化学技术,研究了芦荟属AloeL.植物茎、叶的结构与芦荟素类物质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维管束内的大型薄壁细胞为芦荟素的主要贮存结构。其来源于原形成层,属特化的韧皮部大型薄壁细胞。芦荟素在叶的同化组织细胞的质体中合成,通过质外体途径转运到维管束鞘细胞,由其胞间连丝运送到大型薄壁细胞内贮存。该属植物叶内维管束的密度、大型薄壁细胞的大小和同化组织的厚度与芦荟素含量呈正相关。同一植物中芦荟素的含量为幼叶>成熟叶>衰老叶,叶片顶部>中部>基部,并与其维管束的密度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澄清了有关芦荟中含芦荟素结构的一些争议。(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铁军,金山,白海艳,刘瑞祥,吴志萍[5](2005)在《芦荟属植物种间杂交及其F_1代POD同工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芦荟属植物元江芦荟和皂质芦荟为亲本进行远缘有性杂交试验。正交对3株103朵小花进行授粉,获得7枚果实,平均结实率为6.80%;反交对2株88朵小花授粉,获得5枚果实,平均结实率为5.88%。获得了19株F1代实生苗,并对亲本和F1代实生苗以及库拉索芦荟、华芦荟等5种芦荟属植物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5种芦荟种间的POD同工酶酶谱具有较高的相似程度,同时各种又具有各自的特征酶带,很容易区分。特别是F1代实生苗的酶谱与父母本的酶谱有显着不同的酶带,证明产生了新的中间类型。(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5年05期)

李建军,李景原,朱命炜,李俊英,王红星[6](2004)在《3种芦荟属植物叶的表皮扫描电镜观察及芦荟素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和皂质芦荟为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皮气孔和角质膜的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测定了3种芦荟属植物叶中芦荟素的含量.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3种芦荟叶表皮都覆盖有厚的角质膜,气孔下陷,表现出典型的旱生植物特征.但角质膜的纹饰和厚度在不同芦荟间有显着差异.木立芦荟角质膜表面呈瘤状突起,角质膜厚度为5~6μm;库拉索芦荟和皂质芦荟的角质膜表面较平,库拉索芦荟的角质膜厚度为3~4μm,皂质芦荟的角质膜厚度为8~10μm.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测定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含芦荟素最高,库拉索芦荟叶含量较低,而皂质芦荟叶含量最低.此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芦荟属植物叶表皮结构与芦荟素含量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4年08期)

李建军,李景原,朱命炜,李俊英,王红星[7](2004)在《3种芦荟属植物叶的表皮扫描电镜观察及芦荟素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和皂质芦荟为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皮气孔和角质膜的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3种芦荟属植物叶中芦荟素的含量。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3种芦荟叶表皮都覆盖有厚的角质膜,气孔下陷,表现出典型的旱生植物特征。但角质膜的纹饰和厚度在不同芦荟间有显着差异。木立芦荟角质膜表面呈瘤状突起,角质膜厚度为5~6μm;库拉索芦荟和皂质芦荟的角质膜表面较平,库拉索芦荟的角质膜厚度为3~4 μm,皂质芦荟的角质膜厚度为8~10μm。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含芦荟素最高,库拉索芦荟叶含量较低,而皂质芦荟叶含量最低。此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芦荟属植物叶表皮结构与芦荟素含量的关系。(本文来源于《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沈宗根,胡正海[8](2003)在《芦荟属植物叶的结构和蒽醌类物质含量的比较及其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芦荟属(Aloe)植物的药用部分为叶,主要药用成分是芦荟素或高那特芦荟素,芦荟宁和芦荟苦素等蒽醌类物质。用解剖学、植物化学、组织化学结合荧光观察等技术比较研究了芦荟属9种植物叶结构的异同和主要蒽醌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并探讨了两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芦荟属植物叶属于旱生肉质叶。角质层厚,气孔下陷。叶肉储水组织发达,可占叶横切面的70-80%。维管束1轮,韧皮部中都具有数个发达的大型薄壁细胞(即芦荟素细胞),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期刊2003-06-30)

李景原[9](2003)在《芦荟属植物茎叶的发育和结构与芦荟素积累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芦荟属(Aloe)植物隶属于百合科(Liliaceae),是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植物。其泌出物已广泛用于医药和日用化工中,芦荟的主要有效药用成分是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应用植物解剖学、植物化学、组织化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芦荟属植物茎、叶的发育和结构,测定了芦荟素在芦荟属植物体内的积累部位和含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芦荟属植物茎叶的发育和结构与芦荟素积累的动态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1,芦荟叶的发育包括原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初生结构叁个阶段。在原生分生组织阶段,叶原基呈现出典型的分生组织特征,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细胞壁薄,无细胞间隙。不久,叶原基发育到初生分生组织阶段,其结构明显分化为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束叁部分。原表皮位于最外面,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原表皮之内是基本分生组织,原形成层束排列成一轮,分布于基本分生组织之中。位于原形成层束内外两侧的基本分生组织,其细胞大小和分化程度明显不同。原形成层束外侧的基本分生组织,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开始液泡化;而其内侧的基本分生组织,细胞的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核小,液泡化明显,并出现细胞间隙。之后,叶发育到初生结构阶段。原表皮分化为表皮。原形成层束分化为维管束。维管束外侧的基本分生组织分化为同化组织,而其内侧的基本分生组织分化为储水组织。2,叶内维管束和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的发育过程如下:在原形成层束分化成维管束初期,包围在原形成层束外的一圈基本分生组织细胞发育成维管束鞘。原生韧皮部筛管产生时,其外侧尚保留1-2层原形成层束细胞,当后生韧皮部和木质部开始分化时,此层细胞分裂。在后生韧皮部和木质部发育成熟过程中,这些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并液泡化,发育成为大型韧皮薄壁细胞,位于筛管外侧。因此,芦荟叶维管束内的大型韧皮薄壁细胞(也称“芦荟素细胞”)来源、发生发育时间和空间结构位置与韧皮部相同,属于特化的韧皮部薄壁组织细胞。3,用经醋酸铅处理过的材料切片观察发现,在大型韧皮薄壁细胞液泡化之前,细胞内并没有芦荟素等葱酿类物质沉淀物。在细胞体积增大并液泡化时,液泡内开始出现芦荟素等葱酮类物质沉淀物,在成熟细胞的大液泡中充满沉淀物。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在发育早期含有丰富的细胞质和大量质体。质体具有完整的膜片层结构。随着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的液泡化,其细胞中质体的膜片层结构开始解体。当中央大液泡形成时,中央大液泡内积累了大量嗜饿的蕙醒类物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也证明,成熟大型韧皮部薄壁组织细胞发出桔黄色荧光。由此可见,此种大型韧皮部薄壁组织细胞是芦荟叶内芦荟素等葱醒类物质的主要储存场所。4,不同叶龄的木立芦荟叶都由表皮、同化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幼叶与老叶的主要区别在于:幼叶维管束中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发育良好,而老叶维管束中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已衰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株植物上,木立芦荟叶从上到下随着叶龄的增大芦荟素的含量逐渐降低。幼嫩的叶虽然芦荟素含量高,但叶小,总生物量少;相反,老叶总生物量多,但芦荟素含量低。因此,幼叶和老叶均不是木立芦荟叶的最佳采收时期。而位于中部的2年生的成熟叶芦荟素含量比较高且生物量多,最适宜采收。5,木立芦荟茎结构的发育过程包括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和次生生长叁个发育阶段。初生分生组织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束组成。初生结构由表皮、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其中的初生维管束为外韧有限维管束,分散于薄壁组织内。次生加厚分生组织起源于正常的散生维管束中柱外侧的薄壁组织细胞。次生加厚分生组织切向分裂,向外侧产生的细胞分化成薄壁组织;向内产生的细胞,一部分细胞分化成为薄壁组织,称为结合组织,另一部分细胞则分化成为次生周木维管束,分散于结合组织中。此时,由表皮之内的一层薄壁组织细胞恢复细胞分裂能力,进行切向分裂,以后形成周皮。木立芦荟茎初生结构阶段的增粗主要是基本分生组织和薄壁组织细胞的分裂和体积增大的结果,而在老茎中,茎的增粗主要是由次生加厚分生组织进行细胞分裂及其衍生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在茎的初生和次生维管束中都没有大型韧皮部薄壁组织细胞。薄层层析(几C)结果证明茎内不含芦荟素。6,对木 2立芦荟、易变芦荟、中华芦荟、库拉索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等6种芦荟属植物成熟叶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证明,木立芦荟、中华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的维管束中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发达,绿芦荟的维管束中大型韧皮薄壁细胞不发达,而皂叶芦荟的维管束中没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在同化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有一层不含叶绿体的小型薄壁细胞,包围着储水薄壁组织,称之为储水组织鞘。而中华芦荟、绿芦荟和皂叶芦荟则没有储水组织鞘。HPLC测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叶芦荟素含量高,中华芦荟?(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3-05-01)

于仁娈[10](2003)在《芦荟属植物Aloe secundiflora粗提取物对鸡感染新城鸡瘟病毒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研究了坦桑尼亚芦荟属植物A.secundiflora 对鸡感染新城鸡瘟病毒(NDV)的治疗作用。实验一,将鸡分为5组:1组为空白对照组(G4);2组为感染 NDV 组(G2);3组(G1)动物在感染 NDV 前2周,每日口服该植物提取物200mg/kg,感染 NDV 后每日口服提取物400mg/kg,连服7日;4组为治疗组(G3),动物感染 NDV 后,每日口服提取物400mg/kg,连服7日;5组为提取物处理组(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期刊2003年01期)

芦荟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芦荟叶片的结构、化学成分、功效、应用性研空四个方面来阐述芦荟的研究进展。芦荟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蒽醌类及其衍生物等,其主要的功效包括美容、保健、抑菌、降血脂、抗肿瘤等,目前芦荟开发出来的产品可分为叁大类,分别是保健食品类、药品类和化妆品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芦荟属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力凡,吴过.四种芦荟属植物叶片结构对比研究[J].现代园艺.2019

[2].叶胜明.芦荟属植物叶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12

[3].姚春所,杨庆云,吕亮,高博,王月华.芦荟属植物和关木通中β-分泌酶抑制剂的发现及其初步构效关系研究[C].“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06

[4].胡正海,廖海民,沈宗根,李景原.芦荟属植物含芦荟素结构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

[5].铁军,金山,白海艳,刘瑞祥,吴志萍.芦荟属植物种间杂交及其F_1代POD同工酶鉴定[J].广西植物.2005

[6].李建军,李景原,朱命炜,李俊英,王红星.3种芦荟属植物叶的表皮扫描电镜观察及芦荟素含量的测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4

[7].李建军,李景原,朱命炜,李俊英,王红星.3种芦荟属植物叶的表皮扫描电镜观察及芦荟素含量的测定[C].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2004

[8].沈宗根,胡正海.芦荟属植物叶的结构和蒽醌类物质含量的比较及其相关性的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2003

[9].李景原.芦荟属植物茎叶的发育和结构与芦荟素积累关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3

[10].于仁娈.芦荟属植物Aloesecundiflora粗提取物对鸡感染新城鸡瘟病毒的抑制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3

论文知识图

芦荟属植物叶横切面3种芦荟属植物叶表皮及角质层横...14种2变种芦荟属植物的染色体形...14种2变种芦荟属植物的染色体形...14种2变种芦荟属植物的核型14种2变种芦荟属植物的核型

标签:;  ;  ;  ;  ;  ;  ;  

芦荟属植物论文_张力凡,吴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