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1]2016年在《玉米籽粒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营养丰富的重要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玉米用途广泛,提高玉米籽粒营养品质也一直是育种家追求的玉米的重要育种目标。本研究以自交系LH8012和自交系13218008组配得到的F2群体和F_(2:3)家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对212个F2群体进行遗传图谱构建,通过两点田间试验获得的F_(2:3)家系群体进行玉米籽粒各营养品质性状(油分、蛋白质、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的测定,并通过NETwork定位软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玉米籽粒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058对SSR引物筛选出172对在亲本间具有差异性的标记,去除偏分离严重的SSR标记共获得164对多态性较好的标记,利用MapDisto作图软件进行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图谱的总长度为1566.9cM,相邻两个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9.6cM。2、F_(2:3)家系群体在两个环境的籽粒油分、蛋白质、淀粉和赖氨酸含量均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为1.04%-13.20%,且呈连续正态分布。3、籽粒营养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两个环境下,F_(2:3)家系群体的籽粒油分含量与淀粉含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淀粉含量相关性与前人研究一致,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而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赖氨酸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4、通过F_(2:3)家系单个环境QTL定位和两个环境联合QTL定位,共检测到34个与籽粒营养品质性状相关的QTL。两个环境检测到1个具有稳定性的QTL位点,单个环境及两个环境联合检测到8个QTL位点。5、籽粒油分含量相关的QTL共检测到9个,位于第2、3、4、5、6、8号染色体上;两个环境中没有检测到具有稳定性的QTL位点;单个QTL贡献率为1.51%~-26.64%,贡献率大于10%的共有3个。根据以往利用不同玉米自交系进行籽粒油分相关的研究,检测到位于第3、5、6、8号染色体上有6个相同或相近的染色体bin位点。6、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共检测到7个,位于第1、4、8、10号染色体上;单个环境及两个环境联合检测到3个QTL;单个QTL贡献率为3.67%-11.36%,贡献率大于10%的共有2个。而与以往通过不同玉米材料进行籽粒蛋白质相关分析检测到位于第8和10号染色体上有2个相同或相近的染色体bin位点。7、籽粒淀粉含量相关的QTL共检测到13个,位于第1、4、5、8、9号染色体上;两个环境检测到1个具有稳定性的QTL位点,单个环境及两个环境联合检测到3个QTL位点;单个QTL贡献率为4.84%~15.3%,贡献率大于10%的共有2个。检测到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有2个与以往利用不同玉米自交系进行籽粒淀粉含量相关研究相同或相近的染色体bin位点。8、籽粒赖氨酸含量相关的QTL共检测到5个,位于第5、8、10号染色体上;单个环境及两个环境联合检测到3个QTL;单个QTL贡献率为3.87%~9.25%。并未找到与以往通过不同玉米材料进行籽粒赖氨酸含量相关研究检测到相同或相近的染色体bin位点。
宋秀芳[2]2003年在《玉米籽粒油分QTL定位及相关性状的分析》文中提出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粮食作物。普通玉米的含油量平均在4%左右,含油量超过6%,即被认为是高油玉米。高油玉米籽粒中油分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可做优良动物饲料;玉米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V_A和V_E,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高油玉米秸秆粗蛋白含量丰富,可做青贮。因此,高油玉米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为世界所关注。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在高油玉米的籽粒油分、蛋白质、淀粉和脂肪酸含量以及产量基因定位方面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研究中所用材料都具有IHO遗传背景,但是,IHO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已基本失去直接利用的价值。80年代初宋同明教授开始了我国高油玉米遗传改良的研究,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高油玉米种质资源,但至今尚未能从分子水平上深入开展高油玉米的基础性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我国高油玉米种质By804为基础材料,与B73组配成含有450个F_2群体及F_(2∶3)家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籽粒油分及相关性状QTL的定位和效应分析,并进行了油分QTL与产量性状QTL、蛋白质和淀粉含量QTL的相关分析,对进一步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籽粒油分QTL的精细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用439对SSR引物对两个亲本By804和B73进行多态性检测,获得153个共显性标记位点,占34.85%。利用Mapmaker3.0作图软件将151个共显性SSR分子标记划分为12个连锁群,构建了一张高油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图谱总长度为1759.1cM,相邻两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1.65cM。该图与已经发表的玉米分子遗传图谱基本一致。其中,37个(24.18%)标记表现为显着的偏分离(1∶2∶1)。 2.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F_2群体中定位了27个影响玉米籽粒油分含量的QTL。这些QTL所解释的油分含量的遗传变异幅度在1.74~17.51%。在F2种子中检测到18个油分含量QTL,F3种子中检测到21个油分含量QTL,其中有12个QTL是在F2种子和F3种子中都能检测到的,且具有相同的置信区间,约占QTL总数的44.44%。 3.在F2种子中,表现加性效应的QTL有5个,占总数的27%;部分显性效应的QTL有7个占39%;显性效应的有1个,占6%;超显性效应有5个,占28%。在F3种子中,表现加性效应QTL有3个,占总数的14%;部分显性效应为13个,占62%;显性效应QTL有2个,为总数的10%;超显性效应QTL有3个,为总数的14%。表明部分显性和加性效应在籽粒油分含量的遗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一4.在所检测到的籽粒油分 QTL中,OilC -2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位点。它位于第一染色体上标记 umcl 122和 bnlg2086之间,具有最大的 LOD值(18.53;ZI石3),在本研究中它所解释的油 分含量变异也最大,为 15.87%和门.sl%,可能是一个主效 QTL。这与用以 IHO为遗传背 景的高油玉米为材料所定位的主效QTL(位于第六染色体)有所不同。5.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FZ:3家系中,定位了7个控制产量性状的QTL73个,其中,粒长 QTL 9个,粒粗QT L 12个,长宽比QT L 8个,百粒重QT L 11个,穗粗QTL 10个,穗长 QTLS个和穗行数 QTL 5个,分别定位在 10条不同的染色体上。相关的分析发现在染色体 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区间控制油分和多个产量性状,这些共同区间主要分布在第1,2,3,4, 7染色体。6.本研究中有墨个油分QTL与具有IHO遗传背景的油分QTL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染色体区间, 有墨个油分 QTL与蛋白含量 QTL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染色体区间,有 15个油分 QTL与淀 粉含量QTL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染色体区间。以公共的高密度玉米遗传连锁图为基础,通过 共同标记的比较分析还发现,一些油分含量QTL与一些己知质量性状基因位置相同或相近, 比如,。ilcZ.2与乙酸辅酶Agi化酶1基因A(accA),oilclol与accB乙酸辅酶AK化酶 11基因风 accB),oiles-2与玉米籽粒赖氨酸不透明二号异源二聚蛋白基因 2(OhPZ),oiICg-l 与蔗糖合成酶同工酶能 基因(Shl)等。
吕秀清[3]2005年在《玉米籽粒油分QTL定位及其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油玉米是人工创造的一种高附加值玉米新类型。它的籽粒不仅含油量和总能量水平高,而且蛋白质品质优良。因此,高油玉米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玉米籽粒的含油量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传统的高油玉米育种主要通过个体表型进行选择,周期长,费时费力,育种效率不高。分子标记技术及理论的发展,可在全基因组的水平上将数量性状的微效多基因效应分解为单基因的效应进行QTL定位并研究各位点的遗传效应。 本实验的目的是,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By804与B73组配的298个F_(2:4)家系为油分QTL定位的材料,利用SSR标记进一步优化了高油玉米遗传图谱。同时,利用F_(2:4)家系进行有叁次重复的田间试验,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籽粒油分QTL定位及效应分析,并对油分QTL与前期F_3籽粒油分QTL定位结果,及具有IHO遗传背景为材料定位的籽粒油分QTL进行比较分析。对进一步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籽粒油分QTL的精细定位和油分基因的克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实验还对By804×B73的RIL群体籽粒油分与籽粒其他性状进行相关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用104对SSR引物对亲本By804和B73进行多态性检测,获得34个共显性标记位点,占32.69%。利用Mapmarker3.0作图软件将183对SSR标记划分为10个连锁群,构建了一张总长度为1605.7cM的分子连锁图谱,相邻两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8.77cM。标记的添加,消除了原图谱中第一、叁、八染色体上的断点,减小了标记间的距离。 2、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了6个影响玉米籽粒油分含量的QTL,所解释的油分含量遗传变异的幅度为4.34~13.13%。部分显性和加性效应在籽粒油分含量的遗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有2个和4个油分QTL分别与宋秀芳研究中定位的F_2、F_3籽粒油分QTL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染色体区段,分别占油分QTL总数的33%和67%;有5个QTL与具有IHO遗传背景的油分QTL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染色体区间。 3、籽粒油分QTL oi11,位于第一染色体上两标记bnlg2086和umc1122之间,具有最大的LOD值(12.23),所解释的遗传变异也最大,为13.13%,这与宋秀芳的研究结果一致,可以认为是一个主效QTL;Oi14-1位于第四染色体标记phi213984和phi096之间,表现为加性效应,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0.14%,也可能是一个主效QTL。 4、胚油分和胚比值对油分含量起决定作用,可解释68.43%的油分变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胚重、胚体积、百粒重及籽粒体积对油分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赵韦[4]2008年在《高油玉米突变体籽粒油分QTL定位》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普通玉米的平均含油量约为4%,含油量超过6%,即被认为是高油玉米。高油玉米籽粒中油分和蛋白质含量都比较高,可做优良动物饲料;玉米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VA和VE,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因此,高油玉米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为世界所关注。本研究利用普通玉米自交系B73(黄色籽粒)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通过EMS花粉诱变获得的高油玉米材料ce03005(白色籽粒)组配的BC群体(回交亲本为ce03005)自交获得的BC1S1家系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图谱的构建,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籽粒油分及相关性状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并进行油分QTL、穗位高QTL和株高QTL的相关分析。油分含量采用核磁共振仪测定。通过本研究将对我国高油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技术系统的建立、籽粒油分含量QTL的精细定位以及油分基因的克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均匀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500对SSR标记中,共得到101个共显性标记,占总标记数的20.20%。利用作图软件Mapmaker 3.0将101个标记划分为14个连锁群,构建了一张高油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覆盖全基因组1611.7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5.9cM。该图与已经发表的玉米分子遗传图谱基本一致,其中15个(13.86%)标记表现为显着的偏分离(1:1)。2.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5个控制籽粒油分含量的主效QTL(贡献率在10%以上)和6个非主效QTL(贡献率在10%以下),分别位于第1、6、7染色体上;所有QTL位点的含油量正向贡献均来自高油突变体ce03005;单个油分QTL的贡献率变幅为4.58%~18.62%。3.在BC1S1家系和BC1S2家系中可以同时检测到QTL Oilcm1-3和Oilcm6-1,Oilcm1-3两侧的标记是umc1403和umc1071,Oilcm6-1附近的标记是umc1133、bnlg107以及bnlg1422,并且贡献率都很高。Oilcm1-2,位于第1染色体上两标记bnlg2086和umc1403之间,具有最大的LOD值(10.59),在本研究中它所解释的遗传变异也最大,为18.62%,但是只有在BC1S1家系中可以检测到。4.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在BC1S1家系中,定位了4个控制穗位高的QTL,分别定位在第1、2染色体上,单个穗位高QTL的贡献率变幅为4.42%~15.42%;3个控制株高的QTL,分别定位在第1、4染色体上,单个株高QTL的贡献率变幅为7.89%~12.53%。
冯晓曦[5]2008年在《玉米灌浆期不同阶段籽粒品质性状及灌浆速度的QTL动态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利用我国当前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农大108(黄C×许178)的一套重组近交系为基础材料,在许昌、郑州、浚县叁地点对玉米灌浆期不同阶段品质性状和灌浆速度进行了遗传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包含161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总长度为2326.8cM,平均区间长度12.78 cM。2)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定量分析模型,测定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籽粒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和赖氨酸4个品质性状的百分含量。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叁个试点五个时期共检测到47个玉米籽粒品质的非条件QTL,其中12个与籽粒粗蛋白含量有关的非条件QTL,位于除第4和第9染色体外的8条染色体上; 10个与粗淀粉含量有关的非条件QTL,集中于第5、6、7叁条染色体上;11个与油分含量有关的非条件QTL,分布在第1、2、5、6、7、9染色体上;14个与赖氨酸含量有关的非条件QTL,分布在除了第3、8和10以外的7条染色体上。4)在对籽粒品质进行条件QTL检测时,叁个试点五个时期共检测到42个条件QTL,8与粗蛋白含量有关的条件QTL,分布在第1、6、7、9染色体上;12个与粗淀粉含量有关的条件QTL,分布在除了第5和10以外的8条染色体上;14个与油分含量有关的条件QTL,分布在除了第4和8以外的8条染色体上;8与赖氨酸含量有关的条件QTL,分布在第1、2、5、6、7染色体上。5)在对籽粒品质非条件和条件QTL检测进行对比时,发现有2个与淀粉含量有关、1个与蛋白含量有关、1个与脂肪含量有关和3个与赖氨酸含量有关QTL同时被检测到。6)对灌浆速度进行QTL检测时,叁地点五时期共检测到11个非条件OTL,分布在第2、4、5、9和10染色体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间,共检测到2个相同的QTL。同时也检测到13个条件QTL,分布在除了第6和8染色体上,不同时期和地点间没有检测到相同的条件QTL。在对与灌浆速度有关的非条件和条件QTL进行对比时,发现有2个QTL,在相同地点和相同时期出现,1个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出现。7)通过对灌浆速度与籽粒品质包括非条件和条件的QTL对比,发现灌浆速度与淀粉有5个相同的QTL,占淀粉QTL总数(19个)的26.32%;与蛋白相同的QTL有5个,占蛋白总数(18个)的27.78%;与油分相同的QTL 4个,占总数(24个)的16.67%;与赖氨酸相同的2个,占总数(19)的10.53%。
杨国虎[6]2011年在《玉米两个相关RILs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主要性状QTL分析》文中认为高产优质一直是玉米遗传和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产量和品质性状都是由多基因控制、多种复杂相关组成性状构成的综合数量性状。虽然许多学者在普通玉米和高油玉米种质上进行了大量的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分子遗传研究,但是很少把普通玉米的高产量性状和高油玉米的优良品质性状结合起来研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其组成性状间的分子遗传相关。本研究利用选自亚里山索(ASK)群体的高油玉米自交系GY220,分别与两个优良普通玉米自交系8984和8622杂交构建了包含282个(Pop.1)和263个(Pop.2)重组近交系(RILs)的2个相关群体,同时在4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考察4个籽粒品质、8个穗粒和10个植株性状;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各性状进行不同环境条件下及合并分析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利用多区间作图法(MIM)分析定位QTL间的上位效应,并对主要穗粒性状进行多性状联合QTL分析;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整合2个相关RILs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元分析方法分别对籽粒品质、穗粒和植株性状进行“一致性”QTL分析。主要研究目的在于剖析玉米籽粒品质、穗粒、植株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及其相关的遗传机制;揭示遗传背景对QTL定位结果的影响;筛选控制玉米籽粒品质、穗粒和植株性状的稳定主效QTL及其有效的分子标记,以期为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稳定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提供依据和基础材料。主要实验和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均匀覆盖玉米基因组的666对SSR引物,分别进行GY220和8984、GY220和8622两对亲本多态性筛选,获得228对和217对共显性标记,构建了两张分别包含216个和208个标记的RILs群体遗传连锁图,Pop.1图谱总长2 285.3cM,平均间距为10.58cM;Pop.2图谱总长2 217.20cM,平均间距为10.66cM;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整合两张遗传图谱,获得的整合图谱包含313个SSR标记,平均距离7.51cM、总长2 349.90cM。2.两个相关RILs群体4个籽粒品质、8个穗粒和10个植株性状大多数性状的家系、环境及家系与环境互作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各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超双亲分离并呈出连续正态分布;各性状的遗传力表现也不尽相同,大体上,籽粒品质性状中的赖氨酸,穗粒性状中的穗重、穗粒重和出籽率,植株性状中的叶向值等遗传力表现较小;2个RILs群体的各类性状间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呈现出比较一致的相关关系,油分含量与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淀粉含量与蛋白含量呈现极显着负相关;穗重、穗粒重与百粒重、穗长、行粒数、穗粗间,百粒重与穗粗、穗重间,穗长与行粒数、穗重间,穗粗与穗行数和穗重间都表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株高与穗位高、顶高、雄穗长,穗位高与穗上叶片数,顶高与雄穗长,顶高株高比与顶高均呈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3.两个相关RILs群体在4种环境条件下及合并分析检测到与4个籽粒品质性状、8个穗粒性状和10个植株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为81个、173个和247个,其中9个、21个和48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0%,0个、5个和15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5%,3个、5个和4个QTL具有遗传背景及环境稳定性;定位QTL间互作较少,而且多数效应较小;多性状联合分析定位到各性状单独定位时没有检测出的新QTL,控制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等效应。4.通过元分析获得13个籽粒品质性状的“一致性”QTL(mQTL),包含65个QTL和单个QTL贡献率大于5%的47个QTL,分别占定位单个性状QTL的80.23%和58.02%;mqQTL1-1、mqQTL3-4、mqQTL6-1和mqQTL8-3是籽粒品质性状QTL的热点区域;mqQTL4-1和mqQTL6-1区段存在相同或相关代谢过程的候选基因,值得进一步对位于相关区段的籽粒油分含量的主效QTL进行精细定位,对akh1、bt2、gpc1、glt1、su1、su3、dgat1、dzs23、o14、su2、PG9、zSTSII-1和ploc1籽粒油分含量的候选基因实施同源克隆;mqQTL3-4、mqQTL5-1、mqQTL8-2、mqQTL8-3和mqQTL9-2包含控制籽粒淀粉含量和其它籽粒品质性状的QTL,控制籽粒淀粉含量的增效基因与其它3个籽粒品质性状的来源不同,可能是控制不同籽粒品质性状的紧密连锁基因或者多效性基因,其间分子遗传机制在于控制其QTL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5.通过元分析获得22个穗粒性状的“一致性”QTL,包含152个QTL和单个QTL贡献率大于5%的102个QTL,分别占定位单个性状QTL的87.86%和58.96%;myQTL1-1、myQTL3-2、myQTL7-1、myQTL8-1、myQTL9-1和myQTL10-2是穗粒性状相关QTL的热点区域;myQTL1-1、myQTL6-1、myQTL6-2、myQTL8-2、myQTL8-3和myQTL9-2区段存在相同或相关代谢过程的候选基因,值得进一步对位于相关区段的百粒重、穗粒重、出籽率和穗长主效QTL进行精细定位,对Bx9、ACA1、ENO2、GAPC2、czog2、PG9、cko3、HPR和tgp候选基因实施同源克隆;myQTL1-2、myQTL5-2包含控制穗粗和穗长及行粒数和穗行数的QTL,增效基因来源不同,可能是控制穗长、行粒数与穗粗、穗行数的紧密连锁基因或者多效性基因,其间分子遗传机制在于控制其QTL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6.通过元分析获得27个植株性状的“一致性”QTL,包含216个QTL和单个QTL贡献率大于5%的174个QTL,分别占定位单个性状QTL的87.44%和70.45%;mpQTL1-3、mpQTL2-2、mpQTL3-1、mpQTL3-2、mpQTL3-4和mpQTL8-2是植株性状QTL的热点区域;mpQTL1-1、mpQTL1-2、mpQTL1-4和mpQTL8-1区段存在相同或相关代谢过程的候选基因,值得进一步对位于相关区段的穗上叶数、叶向值和穗位高主效QTL进行精细定位,对LTP-2、COP11、SIP2-1、LPE1、ipk、rd1、tlr1、ct1和clm1等候选基因实施同源克隆;mpQTL5-1、mpQTL8-2包含控制株高和顶高株高比的QTL,增效基因来源不同,控制株高和顶高株高比的QTL是紧密连锁QTL或者多效性QTL,它们间的分子遗传机制在于控制其QTL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7.玉米高产优质遗传育种研究应在剖分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组成因素的遗传及其相关的分子遗传基础上实施。籽粒油分含量与出籽率及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穗重、穗粒重、百粒重、穗长、行粒数、出籽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籽粒淀粉含量与穗重、穗粒重、百粒重、行粒数、出籽率呈现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第1、3和8染色体包含控制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的QTL,增效基因来源不同,控制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的QTL呈现出紧密连锁或多效性,其间分子遗传机制在于控制其QTL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累积和渗入bin 1.05(umc1603)和bin 3.04-3.05的百粒重,bin 7.02-7.03的百粒重、穗长和行粒数,以及bin 9.02-9.05穗粒重和籽粒淀粉含量等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而不降低籽粒品质;累积和渗入bin 6.03-6.04的籽粒油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QTL可以提高籽粒油分含量而不降低玉米产量。
王延召[7]2007年在《玉米籽粒品质性状QTL定位及其遗传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油玉米具有全面的优良籽粒品质和较高利用价值,是优质玉米领域发展较快的一种类型。前人主要针对IHO、IHP和BHO种质背景,利用单一遗传背景和测交群体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开展了QTL定位研究。本研究选用与IHO和BHO具有不同种质背景的高油玉米自交系GY220,同时与两个普通玉米自交系8984和8622杂交构建的两组284个(P1)和265个(P2)F2和F2:3家系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通过同时进行两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田间试验,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籽粒油分、蛋白质、淀粉含量3个籽粒品质性状QTL,采用多区间作图法分析定位QTL间的上位效应,并采用条件QTL分析和多性状联合分析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探讨各籽粒品质性状间及其与主要产量性状间的分子遗传关系,筛选具有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稳定表达的有效分子标记,为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剖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QTL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基础。主要试验和结论如下:1.用665对SSR引物分别对两个组合普通玉米自交系8984×GY220 (P1)和普通玉米自交系8622×GY220 (P2)的亲本自交系进行多态性检测,分别筛选出212对和205对多态性标记。两组亲本间多态性标记存在较大差异,仅有104对相同,占49.1%和50.7%。去除严重偏分离的标记,用Mapmaker3.0b作图软件构建两张分别包含185个和173个多态性标记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分别为2111.7 cM和2298.5 cM,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41 cM和13.29 cM。2.两组F2和F2:3家系群体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53个籽粒品质性状相关QTL,P1F2和P1F2:3家系群体检测到10个和22个QTL,P2F2和P2F2:3家系群体检测到6个和19个QTL,两组群体没有定位到位于相同标记区间的QTL。3.籽粒油分含量共检测到22个QTL,18个与以往利用不同材料的相关研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染色体bin位点,2个籽粒油分含量QTL(qzOIL1-10-1、qzOIL1-4-1)与胚乳突变体基因accB(乙酰CoA)、bt2(脆质胚乳2)具有相同的染色体bin位点。其中P1F2和P1F2:3家系群体检测到5个和7相关QTL,P2F2和P2F2:3家系群体检测到3个和9个相关QTL,位于第1、3、4、5、6、7、8和10染色体上。其中2个QTL在来自同一组合的F2和F2:3家系群体均检测到,F2:3家系群体在两种环境条件下未检测到共同QTL,5个QTL在F2:3家系群体一个环境和两环境平均都检测到。单个QTL贡献率为5.0%~26.5%,12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0%,其中有11个QTL在以往研究中均被检测到,同时也具有较大的贡献率。具有环境稳定性和不同研究一致性的QTL qlOIL2-8-1和qzOIL2-6-1适宜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MAS的主要目标。油分含量QTL位点的增效基因除一个来自普通玉米亲本自交系8622外,其余21个均来自高油亲本GY220,充分显示针对籽粒油分含量长期选择对相关基因的高度聚集效果。4.籽粒蛋白质含量共检测到12个QTL,9个与以往利用不同材料的相关研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染色体bin位点,qpPRO1-3-1与胚乳突变体基因sh2(皱缩2)具有相同的染色体bin位点。其中P1F2和P1F2:3家系群体检测到3个和6个相关QTL,P2F2和P2F2:3家系群体检测到0个和3个相关QTL,位于第1、3、5、6、8、9和10染色体上。F2和F2:3家系群体及F2:3家系群体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均未检测到共同QTL,2个QTL在F2:3家系群体一个环境和两环境平均都被检测到。单个QTL贡献率为3.9%~17.5%,其中6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0%,有4个QTL在以往研究中均被检测到,同时也具有较大贡献率。qxPRO1-8-1和qxPRO1-8-2具有环境稳定性和不同研究一致性,适宜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MAS的主要目标QTL。5个蛋白质含量的增效基因来自于高油亲本GY220,5个和2个分别来自普通亲本8984和8622。5.籽粒淀粉含量共检测到19个QTL,14个与以往利用不同材料的相关研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染色体bin位点,qpSTA1-5-2与胚乳突变体基因ae1(直链淀粉扩充者)具有相同的染色体bin位点。其中P1F2和P1F2:3家系群体检测到2个和9相关QTL,P2F2和P2F2:3家系群体检测到3个和7个相关QTL,位于第2、4、5、6、8和10染色体上。其中2个QTL在来自同一组合的F2和F2:3家系群体均检测到,1个QTL在F2:3家系群体两种环境条件下均检测到,2个QTL在F2:3家系群体一个环境和两环境平均都检测到。单个QTL贡献率为2.9%~14.0%,其中6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0%,有5个QTL在以往研究中均被检测到,同时也具有较大的贡献率。qzSTA2-6-1具有环境稳定性和不同研究一致性,适宜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MAS的主要目标QTL。分别有10个和8个淀粉含量QTL的增效基因来自普通亲本8984和8622,仅一个增效基因来自高油亲本GY220。6.籽粒油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表现为加性、部分显性、完全显性和超显性的QTL数目为12个、25个、7个和9个,部分显性和加性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起着主要作用。定位QTL间的互作效应较小。7.条件QTL分析表明,百粒重、穗粒重对籽粒蛋白质含量QTL的表达影响最大,对籽粒油分、淀粉含量QTL的表达也有较大影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对油分含量QTL的表达均有较大的影响。与籽粒油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相关的3个、0个和2个QTL基本不受其它性状的影响,可以实现单个QTL的分子聚合。多性状联合QTL分析可以提高检测功效,第1、2、4、5、6、7、8和10染色体上控制不同籽粒品质性状及第1、2、4、5、6、7、8、9和10染色体上控制产量性状和籽粒品质性状的QTL存在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
杨美丽[8]2010年在《利用RILs群体定位玉米不同时期籽粒灌浆及品质性状QTL》文中提出爆裂玉米具有独特的膨爆特性,但籽粒小、灌浆期短、产量低,利用普通玉米种质是改良爆裂玉米产量等农艺性状、拓宽种质基础的可行途径。本研究以优良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与大粒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为亲本组建含有258个F10代重组近交系(RIL)的群体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对授粉后10 d、20 d、30 d和40 d共4个时期的籽粒鲜重、干重、含水量、粗蛋白含量、粗淀粉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赖氨酸含量,各阶段籽粒灌浆速率、鲜重增长速率、脱水速率和4个籽粒营养品质指标日增量,以及授粉后30 d的AGPP、GBSS和SSS 3种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行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并与以往利用相同RIL群体和来源于相同亲本的F2:3、BC2F2群体定位成熟期百粒重和品质性状的QTL进行比较,同时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整合RIL和F2:3群体遗传图谱,利用元分析方法对RIL、BC2F2和F2:3 3个群体定位籽粒灌浆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QTL进行“一致性”QTL分析,以筛选控制各性状的具有世代、发育时期和环境稳定性的主效QTL、关键染色体区段及其有效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开展粒重、籽粒灌浆和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以及关键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以下:1、所有性状基因型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除各发育阶段籽粒水分降低速率表现为爆裂亲本N04高于普通亲本丹232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丹232高于N04;RIL群体大多性状表现为超双亲分离,遗传力较高,并呈连续正态分布;除籽粒水分降低速率与其他籽粒灌浆性状、粗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外,其余性状间多呈极显着正相关;RIL群体不同粒重代表材料授粉后不同时期3种淀粉酶活性均表现为10DAP最低,20DAP或30DAP最高,40DAP稍有下降。2、两年及合并分析共检测到161个不同时期百粒干重、百粒鲜重,不同发育阶段灌浆速度、鲜重增长速率及酶活性QTL,单个QTL的贡献率为4.44%-25.38%,88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0%,33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5%。其中qGDW20-7-1、qGDW30-7-1、qGDW40-7-1、qGDW20-10-1、qGDW30-10-1、qGDW40-10-1、qGFW20-1-1、qGFW40-1-1、qGFW20-7-1、qGFW30-7-1、qGFW40-7-1、GFR12-7-1、qGFR13-7-1、qGFR14-7-1、qGFR23-7-1、qGFR12-10-1、qFWIR12-1-1、qFWIR13-1-1、qFWIR12-7-1、qFWIR13-7-1等20个QTL在两年及合并分析时均被检测到,具有环境稳定性;qGDW10-7-1、qGDW10-10-1、qGFW10-7-1在4个发育时期均被检测到;qGFR12-1-1、qGFR12-7-1、qFWIR10-1-1仅在前期被检测到;贡献率均大于20%的qGDW20-1-1、qGDW40-1-1和qGFW30-1-1,qGFR12-1-1、qGFR14-1-1和qGFR23-1-1,以及qFWIR13-1-1和qFWIR14-1-1分别位于相同的标记区间,且具有环境稳定性,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主要目标QTL。3、两年及合并分析共检测到69个不同时期籽粒含水量和不同发育阶段水分降低速率QTL,单个QTL的贡献率为4.33%-18.69%,19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0%,1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5%。qWC30-5-1和qWC40-5-1在两年及合并分析同时检测到;qWC10-1-1、qWC20-1-1、qWDR12-5-2和qWDR13-5-1等仅在发育前期被检测到;qWC20-5-1、qWC30-5-1、qWC40-5-1、qWDR24-2-1、qWDR34-2-1等仅在发育中期或中后期被检测到;没有相关QTL在各个发育时期/阶段被同时检测到;qWC20-5-1、q08WDR14-2-1、qcWDR14-2-2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18.69%、14.97%、14.11%。4、两年及合并分析共检测到108个不同时期籽粒品质性状QTL,单个QTL的贡献率为4.57%-24.38%,33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0%,10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5%。qCP30-3-1、qCT10-1-1、qCT20-1-1、qCT30-1-1、qCT30-4-1、qCT30-5-1、qLS40-4-2在两年及合并分析时被同时检测到,具有环境稳定性;qCP20-3-1、qCT10-1-1、qCF10-9-1、qLS10-1-1和qLS20-1-1仅在发育前期被检测到;qCP20-3-1、qCT20-5-1、qCT30-3-1、qLS20-5-1、qLS40-3-1和qLS30-4-1等仅在籽粒发育的中期或后期被检测到;位于相同标记区间bnlg1017-umc1776的q08CT10-2-1、qcCT10-2-1、qCT20-1-1和位于相同标记区间umc1976-bnlg1803的qCT40-1-1、qCT10-1-1、q08CT20-1-1、qcCT20-1-1的贡献率为15.30%-24.38%,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目标QTL。5、两年及合并分析共检测到117个不同发育阶段籽粒品质净增量QTL,单个QTL的贡献率为3.41%-23.55%,43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0%,7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5%。qCP13-4-1、qCT12-5-1、qCT13-5-1、qCT12-1-1、qCT13-1-1在两年及合并分析时被同时检测到;qCP12-3-1、qCP13-3-1、qCT12-1-1、qCT13-1-1、qCF13-3-1、qLS12-5-2、qLS13-5-1等仅在发育前期被检测到;qCP23-4-1、qCP24-4-1、qCT14-5-1、qCT23-5-1、qCF24-8-2、qCF34-8-2、qLS14-4-2、qLS24-4-2等只在中期和中后期被检测到;qCP13-4-1、qCP34-4-1、qCT12-4-1、qCT23-4-1、qCF14-2-1、qLS12-5-1和qLS13-5-1的贡献率较高(15.85%-23.55%),且环境稳定性好。6、与以往RIL、F2:3及BC2F2群体成熟期百粒重、籽粒品质QTL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定位于phi001-umc2227、umc1478-bnlg565、umc2057-umc1567、umc1677-umc2122和umc1478-bnlg565区段的百粒重QTL,以及定位于umc1976-bnlg1803、bnlg1452-umc1773、umc1389-umc1162、phi072-umc1757和phi299852-phi364545区段的籽粒品质性状QTL具有世代稳定性。对本研究定位4个籽粒灌浆相关性状的161个QTL及其与以往利用RIL、F2:3和BC2F2群体定位的成熟期百粒重QTL(36个)共197个QTL,4个籽粒品质性状的225个静态和动态条件QTL及其与以往利用RIL、F2:3和BC2F2群体定位的成熟期籽粒品质性状QTL(83个)共308个QTL分别进行整合,检测到13、14、22和24个“一致性”QTL,每个“一致性”QTL整合的QTL为2-54个,平均10个,涉及15个性状。控制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呈簇状分布,第1、5、7和10染色体的phi001-umc2227、umc1906-umc2083、umc1502-umc1941、umc2057-umc1567和umc1677-umc2122标记区间是籽粒灌浆相关性状QTL分布的聚集区;第3、4和5染色体的bnlg1452-umc1025、phi072-umc1757和umc1389-umc1162标记区间是籽粒各品质性状QTL分布的聚集区,这些QTL聚集区间可能存在控制相关性状的关键真实QTL,是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染色体区段。7、定位到的所有563个QTL中,195对QTL或标记区间存在上位性互作效应,但大多数互作效应均较小;包括6个籽粒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的395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普通亲本丹232,其余6个籽粒性状、3种酶活性相关和4个品质性状的168个QTL的增效基因来源来自爆裂亲本N04。
付家锋[9]2008年在《玉米植株性状QTL的遗传背景和环境稳定性及其遗传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油玉米以其独特的综合利用价值和高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植株性状作为重要的农艺性状,对高油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用具有ASK种质背景的高油玉米自交系GY220,同时与两个普通玉米自交系8984和8622杂交构建了分别具有284个和265个F2:3家系的两个分离群体(P1F2:3,P2F2:3)群体,同时在两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株高等8个植株性状进行QTL定位和效应分析,采用多区间作图法分析定位QTL间的上位效应,并采用条件QTL分析和多性状联合分析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探讨各植株性状间及其与主要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筛选具有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稳定性的QTL及其有效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开展玉米植株性状的分子遗传剖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QTL精细定位及其克隆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665对SSR引物分别对两组亲本8984与GY220和8622与GY220进行多态性检测,分别筛选出212对和205对多态性标记。去除严重偏分离的标记,用Mapmaker3.0b作图软件构建两张分别包含185个和173个多态性标记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分别为2111.7 cM和2298.5 cM,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41 cM和13.29 cM。2.两个F2:3家系群体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及两种环境合并分析共检测到84个与8个植株性状相关的QTL,其中P1F2:3家系群体检测到50个QTL,P2F2:3家系群体检测到34个QTL,两个群体间没有检测到位于相同标记区间控制同一性状的共同QTL,单个QTL的贡献率为3.1%~39.0%,部分显性和超显性效应对玉米植株性状的遗传起着重要作用。定位QTL间互作较少,而且效应较小。检测到与株高相关的QTL qlPH1-10-1(qxPH1-10-1、qPH1-10-1),与穗位高相关的QTL qlEH1-10-1(qEH1-10-1),与顶高/株高相关的QTL qlTHPH1-8-1(qTHPH1-8-1),与雄穗长相关的QTLqlTL1-7-1(qxTL1-7-1、qTL1-7-1)和与雄穗分枝数相关的QTL qlTB2-2-1(qxTB2-2-1、qTB2-2-1)、qlTB2-6-1(qxTB2-6-1、qTB2-6-1)贡献率均较大,为12.4%-27.9%,而且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和MAS的主要目标QTL。3.两个F2:3家系群体在两种环境条件及两种环境条件合并分析的株高与穗位高、顶高均呈极显着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而株高与顶高/株高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单个性状QTL分析和多性状联合分析均显示在分别位于第3、5、8、10染色体上的umc1320-bnlg1754、umc1162-bnlg2323、bnlg2082-umc1360和umc1506-umc2122标记区间存在同时控制2-3个株高相关性状的QTL,而且株高与穗位高、顶高、顶高/株高的LOD曲线在第3染色体umc1320-bnlg1754和第5染色体umc1162-bnlg2323,株高与顶高、顶高/株高的LOD曲线在第10染色体umc1506-umc2122,株高与顶高/株高的LOD曲线在第8染色体bnlg2082-umc1360标记区间同向变化,表明控制这些株高相关性状的QTL对应染色体区域可能存在一因多效;株高与穗位高的LOD曲线在第8染色体bnlg2082-umc1360和第10染色体umc1506-umc2122标记区间变化趋势相近,表明控制株高与穗位高的QTL在这些染色体区域可能存在紧密连锁。4.两个F2:3家系群体在洛阳环境下、P1F2:3家系群体两种环境条件合并分析的株高与穗粒重,P1F2:3家系群体在洛阳环境下的株高与百粒重间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条件QTL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对株高QTL的表达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重。但与株高相关的主效QTL qxPH1-10-1(qPH1-10-1)基本不受穗粒重和百粒重的影响,而且在洛阳环境条件下也被检测到,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对其实施负向MAS可以在降低株高的同时,基本上不会影响穗粒重和百粒重。5.P1F2:3群体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和两种环境条件合并分析的株高与淀粉含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两个群体株高与油分含量多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株高与蛋白质含量间的表型和遗传相关均不显着。条件QTL分析结果表明,油分和淀粉含量对株高QTL的表达有较大的影响,但与株高相关的主效QTL qlPH1-10-1 (qPH1-10-1)基本不受油分和淀粉含量的影响,而且在许昌环境条件下也被检测到,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对其实施负向MAS可以在降低株高的同时,基本上不会影响油分和淀粉含量。
魏蒙关[10]2009年在《玉米两个相关F_(2:3)群体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QTL分析及遗传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秸秆具有丰富的粗纤维,能值高,是我国北方反刍动物的主要粗饲料。我国每年生产玉米秸秆副产品1 500亿公斤,改良秸秆产量和品质对提高玉米生产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高油玉米双重的优良籽粒和秸秆品质,使其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和更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以往利用普通玉米种质对部分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开展了QTL定位研究,利用高油玉米种质进行的相关研究局限于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本研究选用具有ASK种质背景的高油玉米自交系GY220为父本,同时与两个普通玉米自交系8984和8622杂交构建了分别包含284个(P1F_(2:3))和265个(P2F_(2:3))F_(2:3)家系的两个相关群体,同时在两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13个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单个性状的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利用多区间作图法(MIM)分析定位QTL间的上位效应;对秸秆及其相关籽粒和植株性状进行多性状联合QTL分析;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整合遗传图谱,并采用元分析方法进行“一致性”QTL分析,以探讨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及其与籽粒产量、籽粒品质和植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同时筛选控制主要秸秆性状的稳定主效QTL及其有效的分子标记,为改良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杂交种选育、MAS和关键QTL的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平台。主要实验和研究结论如下:1.两个F_(2:3)家系群体13个秸秆性状均存在超双亲分离;P1F_(2:3)群体3个性状和P2F_(2:3)群体6个性状呈偏态分布,其余性状均呈连续正态分布;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秸秆性状的家系间、环境间及家系与环境互作显着或极显着;鲜秸秆产量(FSY)、秸秆粗蛋白含量(CPC)、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的遗传力较高,为0.781~0.917,而半纤维素含量(HCC)和体外细胞壁消化率(IVNDFD)的遗传力较低,为0.046~0.427。2.两个F_(2:3)家系群体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及两种环境合并分析共检测到144个与13个秸秆性状相关的QTL,P1F_(2:3)和P2F_(2:3)群体分别检测到70个和74个QTL,位于全部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贡献率分别为4.8%~20.1%和5.1%~20.4%;定位QTL间互作较少,而且效应较小;表现为加性、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的QTL为10个、41个、20个和73个,超显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在玉米秸秆性状的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油玉米亲本自交系GY220提供了54.2% IVDMD和IVNDFD QTL的增效基因和64.0% ADF和NDF QTL的减效基因,两个普通玉米亲本自交系提供了77.8% FSY和57.1% DMY QTL的增效基因。3.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QTL的遗传背景和环境稳定性较低。两个群体没有在相同标记区间检测到控制同一性状的共同QTL,仅在相邻标记区间检测到与FSY、CPC(3个)和IVNDFD相关的QTL,分别位于3.06-3.07,2.04、7.04、7.04-7.05和4.08-4.09 bin位点,在相同bin位点9.03和5.03检测到控制粗脂肪含量(EEC)和粗蛋白产量(CPY)的QTL;86个QTL仅在一种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占75.4%;26个QTL在两种环境条件下或一种环境条件下及合并分析同时被检测到,占22.8%;仅2个QTL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及合并分析同时被检测到,占1.8%。在49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中,qlFSY1-5-1/qFSY1-5-1、qlDMC2-3-1/qDMC2-3-1、qlCPC1-7-1/qCPC1-7-2、qlCPC1-7-2/qCPC1-7-3、qlCPC2-5-1/ qxCPC2-5-1/qCPC2-5-1、qxCPC2-5-2/qCPC2-5-2和qlIVNDFD2-1-2/qxIVNDFD2-1-1/ qIVNDFD2-1-1具有环境稳定性,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于MAS的主要目标QTL。4.两个群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3组秸秆产量性状间、13组秸秆品质性状间、6组秸秆产量与品质性状间,以及秸秆CPC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株高(PH)和穗位高(EH),FSY和秸秆干物质产量(DMY)与PH和EH呈比较一致的显着相关关系。其中ADF与NDF和IVDMD与IVNDFD呈极显着正相关,IVDMD和IVNDFD与ADF和NDF呈极显着负相关;FSY和秸秆干物质含量(DMC)与ADF和NDF呈极显着负相关。5.多性状联合QTL分析可以明显提高相关性状的QTL检测功效,对18组显着正相关性状和12组显着负相关性状进行联合QTL分析,涉及3个秸秆产量、7个秸秆品质、1个籽粒品质和3个植株性状共15个性状,共检测到1004个多性状QTL,其中新检测到674个QTL。位于多条染色体上控制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6.两个群体的整合遗传图谱总长度2 388.67 cM,包括274个SSR标记,平均间距8.72 cM。13个秸秆性状的144个QTL和32个秸秆、植株、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的465个QTL分别检测到13个和42个“一致性”QTL,控制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多成簇分布,植株与秸秆产量性状、秸秆品质与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QTL多位于同一“一致性”QTL区段。第7、3和5染色体是秸秆性状QTL分布热点染色体,第5染色体98.85 cM、第3染色体197.03 cM和第7染色体114.33 cM可能存在控制秸秆性状的关键真实QTL。7.秸秆CPC是最主要的秸秆品质性状,与多个主要秸秆产量和品质及籽粒品质和植株性状显着相关,其中与FSY、IVDMD、IVNDFDD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DMC、ADF、NDF、PH和EH呈显着负相关。多性状联合QTL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多条染色体上控制这些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综合考虑秸秆性状育种目标和各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在显着提高秸秆产量的同时难以改良秸秆品质,可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或秸秆CPC实施正向MAS改善秸秆品质,通过种植大群体提高秸秆产量。
参考文献:
[1]. 玉米籽粒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分析[D]. 赵丹. 四川农业大学. 2016
[2]. 玉米籽粒油分QTL定位及相关性状的分析[D]. 宋秀芳.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3]. 玉米籽粒油分QTL定位及其效应分析[D]. 吕秀清.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4]. 高油玉米突变体籽粒油分QTL定位[D]. 赵韦. 东北农业大学. 2008
[5]. 玉米灌浆期不同阶段籽粒品质性状及灌浆速度的QTL动态分析[D]. 冯晓曦. 河南农业大学. 2008
[6]. 玉米两个相关RILs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主要性状QTL分析[D]. 杨国虎. 河南农业大学. 2011
[7]. 玉米籽粒品质性状QTL定位及其遗传相关研究[D]. 王延召. 河南农业大学. 2007
[8]. 利用RILs群体定位玉米不同时期籽粒灌浆及品质性状QTL[D]. 杨美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9]. 玉米植株性状QTL的遗传背景和环境稳定性及其遗传相关研究[D]. 付家锋. 河南农业大学. 2008
[10]. 玉米两个相关F_(2:3)群体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QTL分析及遗传相关研究[D]. 魏蒙关.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标签:农作物论文; 玉米论文; 分子标记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基因位点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贡献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