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语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语,认知控制,不同年龄阶段,双语优势
双语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马安然,孙晨阳,程晓荣[1](2019)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双语者认知控制的“优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50年来语言神经科学确认了双(多)语经验的认知效应。其中,认知控制是指人们根据某一特定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灵活加工,并对任务无关信息进行抑制。双语"认知优势"的早期研究是比较单语儿童与双语儿童的认知能力。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双语学习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影响。然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双语者,双语优势却表现各异。本文拟对国内外近20年不同年龄阶段的双语者认知控制的"双语优势"进行评述并做一总结。共涉及9项儿童研究,38项成年人研究和10项老年人研究。并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大多数研究支持双语儿童的认知控制能力存在优势,但目前对于双语儿童认知控制的研究数量较少。(2)双语学习影响成年双语者的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并且不同类型的双语群体中存在不同的认知控制的双语优势。(3)大多数研究支持(或部分支持)老年双语者在认知控制中具有双语优势。最后,对今后双语与认知控制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不同的实验任务使得认知控制中是否存在双语优势效应很难比较;注意影响认知控制中双语优势的调节因素。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究;与教育学和医学等相关学科结合;使用纵向设计进一步探究双语学习和认知控制之间动态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任孝鹏,刘琳琳,韦庆旺[2](2019)在《从语言启动效应看汉英双语者的文化适应策略:来自多种文化任务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被试间设计将97名汉英双语者随机分成汉英双语者—汉语组、汉英双语者—英语组,与对照组46名西方欧美人分别完成汉语版、英语版自我构念量表、分类任务、社会网络图和"亲亲性"任务,考察语言启动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有效性以及汉英双语者的文化适应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与汉语情境下相比,在分类任务和对朋友的"亲亲性"任务中,汉英双语者在英语情境中同西方欧美人一样表现出较少的整体性思维和对朋友较低的"亲亲性",提示采用整合的文化适应策略;汉英双语者在英语、汉语情境下都绘制了比朋友稍大直径的自我圆圈,比西方欧美人表现出更低的独立我,提示采用分离的文化适应策略;在自我报告的外显信念上,叁组被试的独立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得分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启动在源文化是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中也有效,但在不同文化任务情境下的语言启动效应不一致,反映了汉英双语者在不同文化任务中的文化适应策略也不同。(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乔筱倩,冯廷炜,王步遥[3](2019)在《不同掩蔽条件下的非平衡中英双语者跨语言启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语者是能够使用至少两种语言的人,其大脑中一般同时存在两种语言的表征系统。一直以来,双语认知领域都将双语者两种语言表征系统的关系以及大脑加工、存储以及组织过程的特点作为研究和探讨的焦点。作为研究双语记忆表征的常用范式之一,不少研究者采用跨语言启动范式探索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本研究采用语义分类任务将非平衡中-英双语被试在掩蔽与非掩蔽条件下的启动过程进行比较。首先,国语和英语在语义获得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英双语者获得英语(L2)通常需以国语(L1)为中介。因此,双语者L1可能会对L2的加工有一定的影响;L1对(本文来源于《百科知识》期刊2019年27期)
陈佳昕,刘阳,闻素霞[4](2019)在《非平衡双语者同源词和非同源词的掩蔽翻译启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掩蔽启动范式下的词汇决定任务对非平衡维英双语者同源词和非同源词的启动效应进行考察。实验包括同源词和非同源词两个实验,均为2(启动类型)×2(翻译方向)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结果显示非平衡维英双语者同源词启动效应显着,方向效应不显着,非同源词启动效应和方向效应均显着,同时,两个方向上(L1-L2、L2-L1),同源词启动效应均大于非同源词的启动效应。表明非平衡维英双语者具有同源词优势效应。此外,同源词两个方向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具有对称性,而非同源词两个方向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具有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4期)
李祎昕[5](2019)在《双语者文化信息加工中的外语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加深,双语者在两种语言模式下如何加工文化信息在跨文化研究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由于双语者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母语和外语是否会影响外语学习者加工文化信息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实证研究范式探讨母语和外语模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加工文化信息的影响。通过自行设计的句子阅读任务,本研究以被试判断句尾关键词的准确率和反应时为指标,对比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两种语言模式下处理包含母语文化信息和一般文化信息的差异。对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母语中,被试对母语文化相关信息的反应显着快于不相关的信息。同时,被试对违反事实信息的判断快于符合事实的信息。然而,在外语条件下,被试对各类信息判断的反应时之间无显着差异;对准确率的方差分析显示,被试在母语中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准确率无差异,但在外语条件下,被试的准确率整体下降了,并且对违反事实信息的判断准确率显着低于符合事实的信息。结果表明,外语效应存在于双语者文化信息的加工之中,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1)母语模式下,被试更多地依赖直觉加工,因此被试在母语中能更快地对各类信息做出判断。另外,被试在阅读母语文化相关信息时,情感激活度高于不相关信息的情况,这就导致直觉加工增强,因而他们能对此类信息做出更迅速的反应;(2)外语模式下,被试认知负荷增加,因此反应时间变长,准确性降低。且母语文化相关与否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消失。同时,随着认知负荷增加,双语者在处理文化信息时更容易受到“足够好”加工的影响,这使得他们在外语中更容易误判包含世界知识违反的信息。(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8)
刘贵雄,贾永萍,王余娟,买合甫来提·坎吉,郭春彦[6](2019)在《联结再认中双语者第二语言记忆优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使用ERPs技术,考察了双语者在联结再认中是否存在第二语言记忆优势效应。实验要求被试完成维吾尔语(L1)和汉语(L2)两类"学习-测试"任务。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混合呈现的复合词和无关词,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区分"旧"、"重组"或"新"词对。行为结果发现:(1)复合词中, L2的正确率高于L1, L2的反应时快于L1;无关词中, L2的正确率与L1无显着差异,但L2的反应时快于L1。(2)在L2和L1中,复合词的正确率均高于无关词,反应时均快于无关词。ERPs结果发现:(1)在高整合条件下, L2仅诱发了FN400效应, L1诱发了FN400效应和LPC效应;在低整合条件下, L2和L1都只诱发了LPC效应。(2)在时间进程上, L2和L1分别在650 ms和900 ms完成联结关系的提取。上述结果表明,在高整合条件下,双语者在联结再认中存在L2记忆优势。此外,实验结果也从双语角度证明了,整合编码能促进熟悉性在维吾尔语联结再认中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的实践意义在于,为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认知神经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杰,何虎,吴柏周,侯友,曹亢[7](2018)在《不同熟练度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语言对知觉的影响作用,行为实验采用视觉搜索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为进一步考察语言影响知觉的脑机制,脑电实验采用Oddball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行为实验和脑电研究结果都发现,在区分蒙古语中qinker和huhe色时,低汉语水平的蒙汉双语者比高汉语水平者产生更强的颜色范畴效应,蒙汉双语者的汉语水平影响颜色范畴知觉,双语者所习得的第二语言范畴可以改变双语者母语的范畴,语言能影响知觉的前注意阶段,本研究支持了Spair-Whorf假设。(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胡炜宇[8](2018)在《熟练汉英双语者在文本阅读中信息整合的认知优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语言的学习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普遍和重要,大量研究表明熟练双语者在工作记忆、注意转换、抑制控制等执行功能,元语言意识、阅读策略等元认知能力上具有认知优势效应。但是双语者通过双语习得和使用而获得的认知优势能否促进其第一语言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仍需探究。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共计叁个实验考察了中国汉英双语者工作记忆、注意转换、元语言意识上的认知优势在文本阅读信息整合中的表现。本研究以英语等级考试与词汇联想测验来对熟练和非熟练双语者进行评定。研究1包括两个实验,分别采用自定步速和经典的移动窗口范式。实验1招募被试62人,为2双语熟练度(熟练,不熟练)×2阅读类型(焦点,连贯)×2工作记忆负荷(高,低)混合设计,探究工作记忆负荷这一因素对不同熟练度汉英双语者进行连贯和焦点阅读时信息整合表现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实验结果发现,在连贯阅读中,熟练汉英双语者在高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显着短于非熟练汉英双语者,且平均正确率更高;在焦点阅读中,二者差异不显着。并且仅在连贯阅读中熟练汉英双语者对高工作记忆负荷句的阅读时间显着短于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在连贯阅读中二者差异不显着。实验2招募被试60人,为2双语熟练度(熟练,不熟练)×3窗口尺寸(1个字、3个字、全文)混合设计,进一步探究实验1中熟练汉英双语者更好的表现是否源于他们在工作记忆能力上的认知优势。实验结果发现,熟练汉英双语者在1个字和3个字窗口尺寸的实验条件下表现优于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在全文呈现条件下二者差异不显着。两个实验结果综合说明熟练汉英双语者在工作记忆上的认知优势能够促进他们在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2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对被试阅读时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考察,招募被试60人,为2双语熟练度(熟练,不熟练)×2阅读类型(焦点,连贯)×2干扰信息(有,无)混合设计,探究熟练汉英双语者在注意转换和元语言意识上的认知优势能否促进信息整合。行为实验结果发现,熟练双语者在焦点阅读中的平均正确率显着高于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在连贯阅读中二者差异不显着;在焦点阅读条件下,熟练汉英双语者后叁篇的平均正确率显着高于前叁篇,其余条件下二者差异不显着。眼动实验结果发现,熟练汉英双语者比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对关键信息句的进入回视率更高,对干扰句和矛盾句的进入回视率更低。这表明熟练汉英双语者能够更好地随着阅读进程发现和利用焦点启动句将注意资源分配到关键信息句上,并有效抑制无关和冲突信息的干扰。实验结果说明熟练汉英双语者在元语言意识上的认知优势能够促进他们在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在注意转换方面的认知优势有待继续探究。综上,中国熟练汉英双语者在工作记忆和元语言意识上的认知优势均能促进他们在第一语言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白玮玮,贾冠杰[9](2018)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双语情感Simon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不同唤醒度水平的英汉情感负载词为语料,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和汉语情感Simon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加工情感负载词时,其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情感Simon效应;学习者在两种语言中的情感Simon效应受到了效价和唤醒度的调节,一致性效应在消极情感负载词中比积极情感负载词中更稳定,在高唤醒度时比中唤醒度时更显着。该研究为以词汇特征为基础的双语词汇识别与表征模型的完善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对二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邵琪[10](2018)在《不同熟练程度汉—越双语者语码转换过程中的非对称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双语研究中,研究者把双语者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不断切换的现象称为语码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双语者特别是两种语言熟练程度差异较大的双语者经常会出现反应时延长,正确率降低的情况,研究者们将其称为语码转换代价。语码转换代价会因转换方向不同而不同,这称为语码转换的非对称性。根据前人研究,这种非对称性效应与二语水平、双语之间的相对熟练程度、二语习得年龄以及二语学习方式(是否为沉浸式学习)等因素密切相关。综合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印欧语系。学者们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修正层级模型、抑制控制模型、交互激活模型等理论模型。然而相比丰富的印欧语言研究,针对不同语系的语码转换研究则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在汉-英双语者,对于英-越双语者的研究则更为有限。更重要的是,针对汉-越双语者的语码转换研究在国内外尚属于研究较少的领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鉴于此,本研究期望通过行为实验,采用跨语言启动范式,通过图词判断任务,对不同熟练程度的汉-越双语者进行语码转换研究,以期发现其语码转换代价的非对称性效应。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对于高熟练度的汉-越双语者而言,在汉语转到越南语(“汉→越”)和越南语转到汉语(“越→汉”)两种转换条件下,是否都存在语码转换代价?(2)对于低熟练度的汉-越双语者而言,在“汉→越”和“越→汉”两种转换条件下,是否都存在语码转换代价?(3)如果存在语码转换代价,那么对同一熟练度的汉-越双语者而言,“汉→越”和“越→汉”两种转换条件下的语码转换代价是否具有显着差异?(4)在同一转换方向下,高熟练度和低熟练度的汉-越双语者的语码转换代价是否具有显着差异?本研究采用3X2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语码转换模式(无启动、汉语启动、越南语启动)为组内变量,双语者的越南语熟练度(高熟练度和低熟练度)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反应时和正确率。被试为四川外国语大学32名越南语专业学生,其中低熟练度双语者16名,为越南语专业大二的学生;高熟练度双语者16名,为越南语专业大四的学生。本研究由叁个实验组成。实验一为无启动模式,要求被试直接对图片-词语进行匹配判断;实验二为汉语启动模式,被试首先需要认真理解汉语启动词的意思,接下来再对图片-词语进行匹配判断;实验叁为越南语启动模式,被试首先需要认真理解越南语启动词的意思,接下来再对图片-词语进行匹配判断。本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将实验材料分为叁组,每个被试只需要完成其中一组即可,因此可有效避免重复效应。叁个实验之间的顺序效应也被平衡。实验通过E-prime2.0编程和执行,然后将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平均正确率进行统计,超出2.5个标准差的数据视为无效数据,予以剔除,最后将有效数据输入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整个过程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重点实验室完成。研究结果如下:(1)高熟练度汉-越双语者在两种转换条件下均未出现转换代价,相反出现了促进效应,且该促进效应呈对称性(t=.225,p=.825>.05)。(2)低熟练度汉-越双语者在“汉→越”转换条件下有微弱的促进效应,在“越→汉”转换条件下出现了转换代价,但两种转换条件下反应时无显着差异(t=-.379,p=.712>.05)。(3)在转换方向上,高熟练度汉-越双语者不存在显着差异(t=1.501,p=.159);低熟练度汉-越双语者不存在显着差异(t=.638,p=.535)。(4)在“汉→越”转换条件下,针对匹配图词对,高熟练度和低熟练度汉-越双语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t=-3.306,p=.001);针对不匹配图词对,高熟练度和低熟练度汉-越双语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t=-2.976,p=.003)。在“越→汉”转换条件下,针对匹配图词对,高熟练度和低熟练度汉-越双语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t=-2.758,p=.006);针对不匹配图词对,高熟练度和低熟练度汉-越双语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t=-3.585,p=.000)。综上所述,高熟练度和低熟练度汉-越双语者均不存在语码转换代价,反而出现了促进效应;在转换方向上,两者呈现对称性效应;在语言水平上,两者存在显着的非对称性效应,支持了修正层级模型。(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双语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被试间设计将97名汉英双语者随机分成汉英双语者—汉语组、汉英双语者—英语组,与对照组46名西方欧美人分别完成汉语版、英语版自我构念量表、分类任务、社会网络图和"亲亲性"任务,考察语言启动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有效性以及汉英双语者的文化适应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与汉语情境下相比,在分类任务和对朋友的"亲亲性"任务中,汉英双语者在英语情境中同西方欧美人一样表现出较少的整体性思维和对朋友较低的"亲亲性",提示采用整合的文化适应策略;汉英双语者在英语、汉语情境下都绘制了比朋友稍大直径的自我圆圈,比西方欧美人表现出更低的独立我,提示采用分离的文化适应策略;在自我报告的外显信念上,叁组被试的独立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得分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启动在源文化是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中也有效,但在不同文化任务情境下的语言启动效应不一致,反映了汉英双语者在不同文化任务中的文化适应策略也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语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马安然,孙晨阳,程晓荣.不同年龄阶段的双语者认知控制的“优势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任孝鹏,刘琳琳,韦庆旺.从语言启动效应看汉英双语者的文化适应策略:来自多种文化任务的证据[J].民族教育研究.2019
[3].乔筱倩,冯廷炜,王步遥.不同掩蔽条件下的非平衡中英双语者跨语言启动效应[J].百科知识.2019
[4].陈佳昕,刘阳,闻素霞.非平衡双语者同源词和非同源词的掩蔽翻译启动效应[J].心理学探新.2019
[5].李祎昕.双语者文化信息加工中的外语效应[D].电子科技大学.2019
[6].刘贵雄,贾永萍,王余娟,买合甫来提·坎吉,郭春彦.联结再认中双语者第二语言记忆优势效应[J].心理学报.2019
[7].李杰,何虎,吴柏周,侯友,曹亢.不同熟练度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8
[8].胡炜宇.熟练汉英双语者在文本阅读中信息整合的认知优势效应[D].河北大学.2018
[9].白玮玮,贾冠杰.中国英语学习者双语情感Simon效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
[10].邵琪.不同熟练程度汉—越双语者语码转换过程中的非对称性效应[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