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团注追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腹部,技术,摄影术,计算机,血管,肺动脉。
团注追踪论文文献综述
杨爱春,陈邦文,陈盈[1](2019)在《小剂量测试性团注与团注追踪触发两种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肺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扫描技术和团注追踪触发技术两种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肺动脉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临床考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随机采用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技术(76例)及团注追踪触发技术(56例)进行64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分析CTA血管图像,并比较同一部位动脉血管测量的CT值。结果两种扫描方式的图像质量评价均在良好及以上。两种扫描技术所得的图像同一部位动脉测量的CT值比较,主肺动脉、肺动脉干,上叶肺动脉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主肺静脉及升主动脉CT值,小剂量测试性团注组小于团注追踪触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增强延迟时间检查技术都可以满足64层螺旋CT肺动脉CTA检查要求,但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扫描技术获得肺动脉CTA血管图像更好,且注射对比剂剂量更少。(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美林[2](2019)在《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入的60例采用团注追踪技术进行CT上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本院医疗人员为患者提供1.5 ml/kg造影剂经手背静脉高压注射,控制300 Pa压力2.5 ml/s的流速,在为患者进行注药之前进行一次扫描,为患者进行注药之后的不同时段进行2~3次扫描,观察增强扫描应用的情况与效果。结果 57例患者检查的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和门静脉对应影像都比较清晰,其余的3例不清晰的影像结果中有2例是因受到肝硬化门脉高压影响导致扫描时间延长推移,但不会对最终的诊断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另1例则是因为出现失败注入造影剂的问题,导致后续增强扫描结果失败。结论将团注追踪技术应用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的临床操作中,能够直接获取显示患者实际情况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信息均能为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非常有用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陈标[3](2018)在《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团注追踪技术进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140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133例患者的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门静脉等显示清晰,5例患者受到门脉高压的影响造成影像显示不够理想,余下2例增强扫描失败。结论:团注追踪技术应用于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可以获取到比较理想的影像资料,能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充足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8年02期)
M.Kanematsu,S.Goshima,N.Kawai,H.Kondo,T.Miyoshi[4](2015)在《使用团注追踪及生理盐水冲洗技术并低管电压低碘对比剂负荷的肾CT血管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低管电压低碘对比剂负荷下CT肾血管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并与高管电压和碘对比剂中等负荷技术比较X线衰减情况和影像质量。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经机构伦理委(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钟井松,胡春洪[5](2014)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触发阈值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触发阈值对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64层CT血管造影检查,将所以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组触发阈值分别为80Hu、120Hu、160Hu、200Hu,其它扫描条件及方法各组相同,比较四组肺癌患者间增强后降主动脉、肺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及各组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增强后支气管分叉水平降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增强后肺动脉CT值净增值及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之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均以第3组最大,第4组最小)(p<0.05);而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以第3组最高(p<0.05);结论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支气管动脉CTA时,触发阈值与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有关;选择合适的触发阈值可以明显提高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张陆喜,张庆华,杨忠保,刘雪琴,段德华[6](2014)在《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肝脏动脉期扫描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肝脏动脉期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75例接受肝脏叁期增强扫描的患者分成两组,83例采用团注追踪触发技术扫描,触发点选取腹主动脉起始部,触发阈值为120 HU;92例采用固定延迟时间扫描。以肝动脉、门静脉显影程度作为评价图像质量的指标,对比分析两组的动脉期图像质量。结果团注追踪触发组图像合格81例,不合格2例,合格率为97.5%;固定延迟时间组图像合格73例,不合格19例,合格率为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肝脏动脉期扫描中能显着提高图像质量,更清晰显示病灶,有利于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及鉴别力,减少漏诊误诊。(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4年17期)
江旭南,毛定飚[7](2014)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测试性团注和对比剂追踪技术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对测试性团注和对比剂追踪技术这两种确定延迟时间的方法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分别用测试性团注、对比剂追踪技术各扫描50例患者,分别测定每例患者左冠状动脉开口上1.0cm处升主动脉中心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横断位显示最佳期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2种技术测定对比剂峰值及图像质量评价,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测试性团注组动脉强化相对更均匀。结论 2种技术均可作为确定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时间的方法。(本文来源于《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7-10)
孙涛[8](2014)在《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技术(BT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的应用。方法:对200例患者运用BTT进行上腹部螺旋扫描。造影剂按照1.5 ml/kg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其压力为300 Pa,流速为2.5 ml/s,注药前扫描1次,注药后不同时相扫描2~3次。结果:188例患者很好地显示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及下腔静脉,10例患者因门脉高压导致影像不理想,2例患者失败。结论:基于BTT的CT上腹部增强扫描可获得满意的图像,并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4年01期)
江旭南[9](2013)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测试性团注和对比剂追踪技术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对测试性团注和对比剂追踪技术这两种确定延迟时间的方法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分别用测试性团注、对比剂追踪技术各扫描50例患者,分别测定每例患者左冠状动脉开口上1.0 cm处升主动脉中心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横断位显示最佳期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2种技术测定对比剂峰值及图像质量评价,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测试性团注组动脉强化相对更均匀。结论 2种技术均可作为确定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时间的方法。(本文来源于《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7-11)
江旭南,毛定飚[10](2013)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测试性团注和对比剂追踪技术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对测试性团注和对比剂追踪技术这两种确定延迟时间的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用测试性团注和对比剂追踪技术各扫描50例患者,分别测定每例患者左冠状动脉开口上1.0 cm处升主动脉中心CT值,并选择横断位显示最佳期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两种技术测定对比剂峰值及图像质量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测试性团注组动脉强化相对更均匀。结论两种技术均可作为确定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时间的方法,且有各自的优缺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3年05期)
团注追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入的60例采用团注追踪技术进行CT上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本院医疗人员为患者提供1.5 ml/kg造影剂经手背静脉高压注射,控制300 Pa压力2.5 ml/s的流速,在为患者进行注药之前进行一次扫描,为患者进行注药之后的不同时段进行2~3次扫描,观察增强扫描应用的情况与效果。结果 57例患者检查的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和门静脉对应影像都比较清晰,其余的3例不清晰的影像结果中有2例是因受到肝硬化门脉高压影响导致扫描时间延长推移,但不会对最终的诊断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另1例则是因为出现失败注入造影剂的问题,导致后续增强扫描结果失败。结论将团注追踪技术应用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的临床操作中,能够直接获取显示患者实际情况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信息均能为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非常有用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团注追踪论文参考文献
[1].杨爱春,陈邦文,陈盈.小剂量测试性团注与团注追踪触发两种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肺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比较[J].浙江实用医学.2019
[2].王美林.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9
[3].陈标.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4].M.Kanematsu,S.Goshima,N.Kawai,H.Kondo,T.Miyoshi.使用团注追踪及生理盐水冲洗技术并低管电压低碘对比剂负荷的肾CT血管成像[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
[5].钟井松,胡春洪.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触发阈值的优化[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
[6].张陆喜,张庆华,杨忠保,刘雪琴,段德华.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肝脏动脉期扫描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14
[7].江旭南,毛定飚.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测试性团注和对比剂追踪技术的比较[C].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8].孙涛.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4
[9].江旭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测试性团注和对比剂追踪技术的比较[C].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10].江旭南,毛定飚.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测试性团注和对比剂追踪技术的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