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物理论文_翁孝卿,何东升,李洪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物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面,表面张力,物理化学,瓦尔,结构,热障,学科。

表面物理论文文献综述

翁孝卿,何东升,李洪强[1](2019)在《学科思维导图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表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对学科思维导图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表面物理化学"课程特点,最后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叁个方面阐述了学科思维导图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表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22期)

张振磊,周伟,王殿生,王辉,李静[2](2019)在《基于PASCO物理实验平台的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中存在人为选取液膜拉断点等影响测量结果的弊端.本文利用PASCO实验平台搭建了一套能够实现高频率拉力测量及采集的实验装置.利用该实验装置,首先系统地测量了金属环所受拉力,然后分析了金属环出水过程中界面张力、浮力的变化,再现了这一过程的物理图像.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水在空气中的表面张力系数值为0.0705 N/m,与表面张力系数标准值相差2.7%.(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期刊2019年11期)

张小锋,牛少鹏,邓子谦,刘敏,李洪[3](2019)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7YSZ热障涂层表面氧化铝纤维制备及其CMAS腐蚀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7YSZ(7wt.%Y_2O_3-ZrO_2)作为热障涂层使用最广的材料,其主要制备方法包括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随着涡轮前进口温度的逐步提高,CMAS(CaO-MgO-Al_2O_3-SiO_2)熔盐腐蚀等因素逐渐成为影响柱状结构EB-PVD 7YSZ热障涂层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本文作者提出一种镀铝表面改性技术,即在柱状涂层表面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一层Al膜,然后施加真空热处理工艺。一方面,Al和7YSZ涂层发生原位反应形成α-Al_2O_3层,抑制CMAS熔盐高温渗透;另一方面,在真空热处理过程中Al膜在高温下发生蒸发和形核,最终在7YSZ热障涂层表面形成氧化铝纳米线,抑制高温下熔融CMAS流动。(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11期)

陈利麟,张玥,桑世林,姜晓琴,汤嘉陵[4](2019)在《物理表面包覆MDA及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粒状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与水按质量比为1∶1制得糊状MDA,再以不同比例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采用包浆法对MDA颗粒表面进行包覆,制备出了4种物理钝化改性的扩链剂。按扩链系数0. 8分别对用聚四氢呋喃二醇(PTMG2000)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2,4-TDI)制备的预聚体进行扩链,制备了4种聚氨酯(PU)弹性体,并对扩链反应凝胶时间和PU弹性体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钝化后的MDA为扩链剂制备的PU弹性体凝胶时间比钝化前的有大幅度延长,在MDA与PVP质量比为20∶(1~2. 5)范围,凝胶时间随PVP用量的增加而延长,25℃时凝胶时间均能延长到60 min以上,改善了制备浇注型PU弹性体的可操作性,解决了扩链剂MDA与PU预聚体相容性差等问题。当MDA与PVP质量比为20∶1. 5时,PU弹性体的力学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聚氨酯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冯辉,尹艳凤,吴江丽,何爱翠[5](2019)在《表面物理化学中开尔文计算公式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物理化学是研究两相之间界面上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的科学。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界面的特殊性质有关,当物质被分散时,分散度越高,其表面积就越大,表面效应也就越明显。如雨滴露珠,各式商品,工业技术,以及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无不与表面化学密切相关。现以开尔文计算公式的推导为例,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对界面的特殊性质及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有关知识。(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8期)

王鑫[6](2019)在《芳纶表面物理改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几年用于芳纶表面改性的物理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表面涂层、等离子体处理、γ射线处理、超声波处理、紫外线辐射和超低温处理等改性方法的研究现状及优缺点,并对芳纶表面改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合成纤维》期刊2019年09期)

[7](2019)在《建设基础学科“高峰”——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是由我国着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先生亲自倡导建立的实验室,于1989年年底通过国家计委组织的专家论证,1990年开始筹建,1992年12月底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在历年来参加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均被评为良好。(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9年13期)

于见华,崔纪军,郑慧慧,李成龙,薛汉明[8](2019)在《铸造原砂表面物理改性对其工艺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铸造原砂表面物理改性对其工艺性能的影响,通过碾压对铸造原砂表面进行物理改性,对比改性前后的物化检测结果和形貌变化,将改进前后的原砂制成标准的树脂砂试样,检测其抗拉强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原砂经过碾压处理,砂粒之间相互摩擦研磨,砂粒比未处理前颗粒变小,分布更加均匀,粒形更加圆整,有利于有机粘结剂的使用;通过对试样抗拉强度对比分析可知,制成的树脂砂可用时间长,且抗拉强度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现代铸铁》期刊2019年03期)

钟豪[9](2019)在《晶体硅表面的刻蚀与元素掺杂及其物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晶体硅(C-Si)具有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和工艺成熟等优点,在微电子和光电子行业被广泛使用。然而,受制于自身反射率高且禁带宽度大等局限,导致基于晶体硅的传统光电探测器存在光谱响应范围有限、灵敏度低、近红外探测能力不足的问题。S掺杂微纳结构硅是一种新型的人造硅材料,具有低反射、高吸收、宽光谱的特点,为突破传统硅基光电探测器性能瓶颈提供了可能。目前,采用有效、可控的手段对晶体硅表面进行刻蚀和元素掺杂,仍然是光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采用多种刻蚀与掺杂工艺,结合材料性能表征手段,对S掺杂微纳结构硅的表面形貌、光学特性、电学特性与表面态缺陷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相应的机理探索,并将优化后的S掺杂微纳结构硅材料应用于宽光谱高灵敏新型Si-PIN光电探测器的研制。具体内容及结果可概括如下:(1)采用先刻蚀后掺杂的二步法工艺制备S掺杂微纳结构硅,其中刻蚀方法为金属催化酸腐蚀(MCE)和深槽反应离子刻蚀(DRIE),掺杂方法为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PIII)。结果表明,随着镀银时间和刻蚀时间的增加,MCE微纳结构硅表面结构的纵横比逐渐变大、电极接触特性逐渐变差;当镀银时间为60 s、刻蚀时间为45 min时,获得了均匀分布的纳米尖锥状结构,在400~2000 nm范围内平均吸收率达到80.3%。随着掩膜尺寸与工艺循环次数的增加,DRIE微纳结构硅表面结构的纵横比和吸收率逐渐增大,当掩膜直径为4μm、圆心距为10μm、工艺循环为100次时,能够得到柱体垂直光滑无毛刺的圆柱形周期阵列,在400~2000nm范围内平均吸收率达到69.1%,但与Ag/NiCr的接触特性变差。经过S元素离子注入后,上述两种微纳结构硅的峰值吸收红移,对近红外光(1100~2000 nm)的吸收明显增强。(2)采用飞秒激光烧蚀一步法工艺制备S掺杂微纳结构硅,研究了激光能量密度、激光扫描速度、加工气体氛围等对材料表面形貌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SF_6气氛条件下晶体硅表面才会形成均匀分布的尖锥状微结构,在2.41 kJ/m~2~7.22 kJ/m~2范围内,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尖锥顶端直径、高度和间距都会逐渐变大,当激光能量密度为4.81 kJ/m~2时,平均吸收率在400~2000 nm范围内达到了94%,激光能量密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使微纳结构硅的光电性能变差;在4.0 mm/s~0.5 mm/s范围内,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的降低,微纳结构硅表面结构的纵横比逐渐变大、平均吸收率逐渐提高、电极接触特性逐渐变差,综合考虑采用1.0 mm/s的扫描速度具有最佳应用价值。(3)无论是采用二步法还是一步法工艺制备S掺杂微纳结构硅,都会在晶体硅表面引入缺陷和杂质,其中飞秒激光烧蚀工艺在晶体硅表面引入的缺陷最少,DRIE刻蚀结合PIII掺杂工艺次之,MCE腐蚀结合PIII掺杂工艺最多。通过采用多种薄膜钝化方案来调控晶体硅表面态缺陷,结果表明,SiO_x/SiN_x、SiO_x/Al_2O_3双层钝化薄膜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时起到化学钝化和场效应钝化作用,降低晶体硅表面缺陷态密度,对于提高S掺杂微纳结构硅的少子寿命,效果明显。(4)在SF_6气氛下采用优化后的飞秒激光烧蚀工艺制备S掺杂微纳结构硅,结合SiO_x/SiN_x双层薄膜钝化工艺,基于4英寸wafer级产品线,进行了正照式和背照式两种新型Si-PIN光电探测器的研制。结果表明,两种新型Si-PIN光电探测器的光谱响应范围明显拓宽,峰值响应红移,在1060 nm波长处响应度分别达到0.53 A/W和0.57 A/W,近红外探测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同时具备暗电流低(<1 nA)、响应速度快(<30 ns)、工作温度范围宽(-25℃~+60℃)等特点,综合性能可与日本滨松公司硅基探测器同类产品媲美,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封锁。(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何烨,肖建文,姚烛威,符应飘,徐梁华[10](2019)在《碳纤维表面物理结构对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种典型碳纤维为研究对象,通过碳纤维断面形貌的扫描电镜分析,采用Photoshop对纤维截面特征进行有效提取并由Matlab编写程序,获得了碳纤维表面沟槽深度、宽度、个数等参数的统计信息,据此进一步计算了圆形度、沟槽深宽比、表面不规整度以及沟槽密集程度等物理量,建立了碳纤维表面物理沟槽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原丝制备过程中的凝固环境对碳纤维表面物理结构的影响,并发现:当凝固浴温度由25℃升高至45℃时,碳纤维表面的沟槽深度及宽度均会逐渐减小,深宽比降低,沟槽形状逐渐趋于平缓,同时碳纤维的表面不规整度减小了约7.5%,而沟槽密集程度增加了约50%。采用上述具有不同表面物理结构特征的碳纤维作增强体制备复合材料,微滴脱粘测试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随纤维表面的沟槽尺寸、沟槽深宽比及表面不规整度的增大而逐渐提高。(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表面物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的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中存在人为选取液膜拉断点等影响测量结果的弊端.本文利用PASCO实验平台搭建了一套能够实现高频率拉力测量及采集的实验装置.利用该实验装置,首先系统地测量了金属环所受拉力,然后分析了金属环出水过程中界面张力、浮力的变化,再现了这一过程的物理图像.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水在空气中的表面张力系数值为0.0705 N/m,与表面张力系数标准值相差2.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物理论文参考文献

[1].翁孝卿,何东升,李洪强.学科思维导图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表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

[2].张振磊,周伟,王殿生,王辉,李静.基于PASCO物理实验平台的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量[J].大学物理.2019

[3].张小锋,牛少鹏,邓子谦,刘敏,李洪.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7YSZ热障涂层表面氧化铝纤维制备及其CMAS腐蚀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4].陈利麟,张玥,桑世林,姜晓琴,汤嘉陵.物理表面包覆MDA及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聚氨酯工业.2019

[5].冯辉,尹艳凤,吴江丽,何爱翠.表面物理化学中开尔文计算公式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9

[6].王鑫.芳纶表面物理改性的研究进展[J].合成纤维.2019

[7]..建设基础学科“高峰”——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J].科学中国人.2019

[8].于见华,崔纪军,郑慧慧,李成龙,薛汉明.铸造原砂表面物理改性对其工艺性能的影响[J].现代铸铁.2019

[9].钟豪.晶体硅表面的刻蚀与元素掺杂及其物理效应[D].电子科技大学.2019

[10].何烨,肖建文,姚烛威,符应飘,徐梁华.碳纤维表面物理结构对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表面的水滴接触角以及相应的示意...和pCB分别对(a)金黄色葡萄球菌和...(n=17-15)分子在石墨表面叁...作为氧化剂生长HfO2的反应原理蒸汽压和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包含有型砂砂粒的表面层XRD分析

标签:;  ;  ;  ;  ;  ;  ;  

表面物理论文_翁孝卿,何东升,李洪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