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木清[1]2003年在《机构投资者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机构投资者积极资产配置决策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资产配置,在现代证券投资决策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关于机构投资者实行积极资产配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科学高效地实行积极资产配置决策问题,是当代证券投资理论和实践中的前沿问题。对于这一领域的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存在着理论和技术上的若干困难,然而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是作者对这一领域进行积极探索的一大成果。 全文共设导言、第一章至第九章和全文总结等叁部分内容。作者建立了完整的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的科学体系和应用框架,解答了机构投资者为什么要实行积极资产配置决策和如何实行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的问题,并提供了正处全球化背景的中国机构投资者应取的资产配置决策方向。全文研究成果的基本要点如下: 关于机构投资者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的完整体系,作者研究结论认为,一个完整的积极资产决策的科学体系和应用框架应包含以下范围和内容: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积极资产配置的分层结构(即战略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的依据;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的技术;积极资产决策的风险免疫等。 关于机构投资者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者研究结论指出,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性决定了机构投资者实行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的必要性,而迟缓信息的存在则提供了机构投资者实行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的可行性。 关于战略资产配置的依据,作者研究结论指出,机构投资者战略资产配置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出发点是经济周期的变迁。经济周期的变迁决定了股票、债券和现金等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化。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商业周期或增长周期等分析方法对经济周期进行深度识别和监测。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上,机构投资者应适用不同的战略资产配置策略。 关于积极资产配置的技术,作者研究结论认为,积极资产配置模型按对风险的不同测度标准可区分为,均值方差最优化框架下的资产配置模型和下偏风险厌恶框架下的资产配置模型两类;按是否假定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可区分为线性资产配置模型和非线性资产配置模型。作者指出,下偏风险厌恶模型架下的动态资产配置模型在理论上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实际应用上具有诸多优越之处。 关于股票资产的风格配置决策,作者研究结论认为,股票风格配置是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决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风格的科学定义和分类是进行风格配置的基础;股票风格配置的通常方式是,价值型与成长型之间的配置,或多风格经理人之间的配置;可适用的风格配置技术是风格择时模型。 关于股票资产的行业配置决策,作者研究结论指出,经济周期识别是机构投资者进行行业资产配置的基础和出发点。股票行业配置决策的前提是,根抓不同部门、行业对GDP或利率的不同敏感度特征,考查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上各个行业相对于整体市场的价格表现。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上,机构投资者应适用不同的股票资产行业配置策略。 关于债券资产配置决策,作者研究结论指出,积极债券资产配置策略主要包括加强指数化及轻微风险不配比策略、积极管理的大量风险不配比策略和完全积极策略等。固定收益证券最优化的方法包括目标罚金方法和均方差方法等两种方法。国际债券资产配置内容包括市场配置、货币配置和单个债券间配置等儿个方面。机构投资者设计最优投资策略有两个重要步骤:总配置/保值策略和总配答/持续期策略。 关于全球资产配置决策,作者研究结论指出,全球经济周期识别是机构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基础和依据。情景模拟法是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较适川技术。全球股票资产的季节配置是全球资产配置决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积极资产配置的风险免疫,作者研究结论指出,覆盖策略是机构投资者用以对积极资产配置的风险进行免疫的有效工具,特别地风格指数衍生产品足对风格配置的风险进行免疫的强有力工具。 关于中国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决策,作者研究结论指出,目前中国机构投资者还处于学习和模仿西方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理论和技术的阶段。i厂处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决策的正确取向是:在战略资产配置类别厂,逐步山国内资产扩展到国际资产;在资产配置依据上,应建立于对我国经济周期和全球经济周期的更全面和更深层次监测的基础之上;在资产配置技术_1:,支多和更可靠地开发和运用下偏风险厌恶框架下的非线性动态资产配置模型;在股票资产行业配置k,应建立于对经济周期和行业风险收益成长特性的更全面和史深层次的分析基础上;在股票资产的风格配置上,应不断进行股票风格模式的创新,强化对股票风格配置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在债券风格配置上,应注重吸收和创新性地运用各种现代债券风格配置策略。
陈浩武[2]2007年在《长期投资者资产配置决策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金融证券化,投资主体机构化的趋势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规范发展,机构投资者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投资理念的理性与成熟以及完善市场参与人格局的需要,如何高效的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学界和实务界面临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但相对国外而言,我国尚在起步阶段,资产配置决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必然是我国未来金融研究的重点。自1952年Markowitz提出均值-方差模型以来,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得到学者们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学术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能够给出具有科学依据的投资建议。这一任务对于短期投资者已经完成,但大多数投资者具有长期投资期限,并且大量证据表明风险资产收益率具有时变性特征,近年来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再次成为金融学领域的热门课题。基于学术研究和现实意义两方面的需求,本文围绕长期投资者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展开研究。为清晰研究思路,文章由单期问题入多期问题;在具体问题研究中,分别比较收益独立同分布(固定投资机会)和收益时变性(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长期投资者所面临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这一分析思路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分析长期投资者如何在不同的投资环境下做出适当的资产配置决策。最后文章通过研究,提出一些合理的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投资建议。本文首先在第二章进行文献综述;其次在第叁章研究投资实务中的资产配置决策,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坚实基础;然后分单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和多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两个部分深入研究,单、多期问题中均依次考虑固定投资机会和时变性投资机会。单期问题研究中,第四章研究固定投资机会条件下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第五章研究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第六章实证研究;多期问题研究中,第七章描述多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研究的一般框架,第八章研究固定投资机会条件下的多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第九章研究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的多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第十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类综述五十年来现代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各种主要模型与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2、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资产配置决策通用框架,科学界定和说明资产配置决策的关键概念,阐明投资者应遵循的总体原则:进行国家配置和资产类别配置时实施消极或积极资产配置决策。消极资产配置决策类似于构建一个指数基金,实施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的投资者必须首先基于长期目标执行战略资产配置决策构建最优长期资产组合,在获得较稳定的长期回报率的基础上为提高组合短期收益率或规避短期风险审时度势适时根据市场走势的变化“机械性”调整各类别资产权重(动态资产配置决策)或根据自身预测能力实现从相对高估价资产到相对低估价资产的再配置以获得短期超额收益(战术资产配置决策);3、规范研究了不同投资机会下长期投资者的单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固定投资机会中,投资者决策短视(Myopic):长期投资者构建与短期投资者完全相同的资产组合;当投资者意识到投资机会的时变性特征时,长期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明显不同于短期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时变性特征降低了风险资产长期收益率条件方差的增长速度,降低其长期视角风险,长期投资者将配置较多的风险资产;实证研究了资产收益可预测性和参数不确定性对投资者单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资产收益可预测性降低了股票资产长期收益条件方差的增长速度,长期视角中风险降低,执行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长期投资者,组合中风险资产的配置实质性增加。同时投资者还面临着模型参数潜在的不确定性,忽略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将会误导投资者配置过多的风险资产;4、模型证明战术资产配置决策是在基于长期目标的战略资产配置决策基础之上的短期最优化再平衡决策,两者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研究了固定投资机会条件下投资者的多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总结了相信资产收益独立同分布的投资者在战术资产配置决策中应遵循的原则,指出此时投资者行为短视。并表明:多期问题和单期问题的短视效应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不同。执行战略资产配置决策,投资者认为风险资产风险溢价和收益率方差随投资期限同比例增长,从而构建与短期投资者相一致的资产组合,投资期限与资产组合选择问题无关;执行动态再平衡配置决策,投资者认为风险资产风险溢价和收益率方差在不同时期保持不变,从而忽视下一时期可能发生的投资机会的变化,执行固定比例混合策略。多期问题中的短视效应可以被认为是动态资产配置决策的固定比例混合策略的理论基础;5、研究了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投资者面临的多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指出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投资者战术资产配置决策应遵循的原则显着不同于固定投资机会条件下的投资者决策原则,投资者具有短视需求组合和套期保值需求组合。短视需求组合并不表现为在不同时期保持固定比例混合的资产配置原则,投资者执行市场择时策略;套期保值需求组合依赖于(1)投资者风险厌恶水平;(2)客观存在的预测能力,即稳定的相互关系;(3)投资者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信任程度;然后重点研究了股票收益率均值回归、随机利率和不确定性通货膨胀条件下投资者所面临的多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给出了这一条件下投资者应遵循的资产配置原则:资产组合由短视资产组合和四项套期保值需求组合构成,风险资产权重随投资期限增长而增多,与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结果非常相似,但影响机制不同:在多期问题中投资期限效应的产生是因为Merton (1973)提出的套期保值需求。最后阐述了参数不确定性或学习可预测性对投资者多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考虑收益时变性特征的两个重要属性:均值回归和收益可预测性,研究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投资者的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研究表明时变性特征降低风险资产在长期投资期限中的风险,相较于短期投资者,长期投资者应配置较多风险资产。进而利用国内证券市场数据实证研究不同投资机会条件下投资者的战略资产配置决策,实证结果支持理论模型推导结论。实证研究还表明如果忽略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将会误导投资者配置过多的股票资产;2、将收益可预测性纳入到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多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投资环境投资者战术资产配置决策,指出时变性条件下投资者最优决策显着不同于固定投资机会条件下投资者决策,投资者具有套期保值需求。研究表明,投资者的套期保值需求依赖于1)投资者风险厌恶水平;2)客观存在的预测能力,即稳定的相互关系;3)投资者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信任程度。分析股票收益率均值回归、随机利率和不确定性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多期问题,表明投资者资产组合中风险资产权重随投资期限增长而增多;3、具有指导意义的投资原则和决策依据的给出,可能是本文最为重要的创新之处。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重视不同投资环境下解形式的经济含义,精确关键定义并汇总出许多具体而有效的投资原则。这些工作对于指导投资者正确的进行资产配置决策极为关键。本文规范和实证研究了长期投资者在不同投资环境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全文的研究结论总结如下:长期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决策时应首先基于长期目标的实现构建最佳长期资产组合,然后以长期目标为出发点,为提高组合短期收益率或规避短期风险审时度势适时对资产组合进行再平衡;在不同的投资环境中,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决策产生显着区别:如果投资者相信投资机会固定,决策行为短视。执行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投资者将构建与短期投资者相同的资产组合;执行动态再平衡配置决策的投资者将实施固定比例混合策略,保持资产组合中各资产相对比例一致,隐含着动态平衡的过程。如果投资者考虑投资机会的时变性特征,长期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决策显着区别于短期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决策。执行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投资者资产组合中风险资产配置水平将高于短期投资者资产组合中风险资产配置水平,因为长期视角中风险资产的投资风险将降低;执行战术资产配置决策的投资者亦存在明显的投资期限效应,此时投资者资产组合由短视组合和套期保值需求组合构成。并且在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当执行战术资产配置决策的投资者认为不用或无法对时变性投资机会进行套期保值时,其套期保值需求组合为0,决策行为短视,投资者执行市场择时策略;参数不确定性对长期投资者的最优资产组合选择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忽略参数不确定性对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的影响将会误导投资者配置过多的风险资产。
陈飞[3]2010年在《积极资产配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配置,在现代证券投资决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现代证券投资决策中的首要环节,是决定证券投资收益性、安全性的根本因素,是有效地进行投资管理的重要前提。国际上,积极资产配置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资产配置的大量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我国国内证券投资、学术界,关于资产配置的研究和应用方面总体上还处于学习和模仿西方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理论和技术的阶段。我国国内绝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仍然未能认识到资产配置决策的重要性。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市场逐步演进的过程之中,,其作为新兴资本巾场的弱式有效特征还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积极资产配置有着更为广阔的操作空间,对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积极资产配置的理论基础。积极资产配置的理论基础是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性。所谓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性,是指市场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是指市场既不是完全无效的,也不是完全有效的。完全有效市场建立在一系列简化的假设基础上,但这些假设过于严格和苛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非完全有效市场认为,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它处于完全无效市场和完全有效市场之间,更接近现实状态的市场。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性为积极管理提供了可能。本文对资产配置与经济周期、行业配置、风格配置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经济周期的变化决定股票、债券和现金等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化,从而决定战略资产配置。对经济周期深入研究,是成功进行战略资产置决策的基础。识别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可以通过观测一系列指标获得。这些指标包括领先、同期和滞后指标,以及其他一些指标。经济周期,既是投资者进行战略资产配置的依据,同时也是投资者进行行业资产配置的基础。在经济增长周期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着显着差别,导致不同行业的股票投资收益率的显着差别。投资者应根据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对其股票资产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进行配置,并进行动态的调整。股票风格配置是资产配置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资产配置决策人通过对投资风格和投资经理的选择和组合,调整投资结构,构建整体投资组合,获得持续稳定的、超过单一投资经理所能实现的、超过平均水平收益。自20世纪50年代马克维兹创立投资组合理论以来,风险的度量和金融资产配置的研究,是金融投资理论研究核心内容之一。尽管风险值难以度量,许多学者还是寻找了一些客观的解决方法,来度量风险。本文探讨了方差、(Variance)、下偏风险(Downside Risk)和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等风险度量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固定比例资产配置模型、基于Markowitz风险厌恶水平约束下的资产配置优化模型、基于VaR的金融资产配置模型等。本文深入探讨了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一种很好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的思想源于股票与看跌期权的组合,构建这样的组合,不仅可以保证资产组合不会低于所设定的最低标准,锁定投资组合在股价下跌时的风险,将投资组合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且还具有增值的能力。动态资产配置策略DAA,一般有叁种:购买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下偏风险(DOWNSIDE-RISK)较有代表性,仅刻画某一目标收益水平之下的收益率分布状况。为了解决风险的真实感受、以及收益率非正态分布等问题,本文在下偏风险框架下、采用2008、7—2009、6金融市场的数据,对购买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风险决定乘数m取值的变化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在熊市行情中,恒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Sortino比率最高,业绩较好;在震荡行情中,采用恒定混合策略,Sortino比率最高,能够取得相对较好的投资绩效;在牛市行情中,买入并持有策略的Sortino比率最高,绩效较好;在以上叁种行情中,风险决定乘数M(M=2、3、4)的最佳取值均为M=2.
蒋晓全[4]2006年在《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及其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是指基金管理人决定如何在可投资的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分配资金的过程。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资产配置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从2003年才开始重视资产配置在投资组合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我国开放式基金从2004年起经常遭遇赎回风暴,如何通过资产配置来防范流动性风险显得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更重要的是,我国基金业对于基金的业绩源泉——“到底是以选股为主还是选时为主,即基金要不要进行较大力度的资产配置”依然存在巨大的分歧。因此,本文关于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证券投资基金意识到资产配置对基金业绩的重要性,对于证券投资基金通过各种资产配置策略防范风险和提高收益率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采取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产配置理论和资产配置策略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中国基金市场的实际情况验证各种资产配置理论和策略在我国的适用性。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叁点:第一,通过数理推导研究基金如何通过设置最佳现金配置头寸和最优资产配置比例来防范流动性风险;第二,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动态资产配置策略进行实证研究;第叁,通过收集并整理我国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数据,基于时间序列、横截面序列回归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论证资产配置对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重要性。本文详尽概括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策略的主要类型:包括战略性与战术性资产配置策略、保险性资产配置策略、动态和静态资产配置策略、投资风格资产配置策略、周期性资产配置策略、行业资产配置策略和二次资产配置策略等。开放式基金可以通过最佳现金资产配置比例的随机管理模型建立以现金为主体的“一线准备资产”应对较小的赎回型流动性风险冲击。另一方面,开放式基金可以通过依据基金持有人结构来确定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最优资产配置比例,建立以债券和流动性较好的股票为主体的“二线准备资产”应对较大的赎回型流动性风险冲击,即最优资产配置决策是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比例恰好等于低流动性需求投资者将资金保留在基金中而不赎回的均值。固定收益类证券资产配置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债券资产配置应遵循“整体债券资产配置——债券类别配置——债券品种配置”的原则,还可以通过各种资产配置套利策略进行无风险套利。对于保守的长期投资者而言,无风险资产是通货膨胀指数化债券而不是现金和长期名义债券。保险型资产配置策略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以B-S期权定价模型为基础的静态保险型资产配置策略,包括欧式保护性看跌期权、欧式保护性看涨期权、买入期权领形组合和复制性看跌期权策略;第二大类是依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设立不同参数模型的动态保险型资产配置策略,包括买入并持有策略、固定组合策略、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时间不变性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止损策略与修正后的止损策略、固定收益资产投资CPPI策略。本文通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动态资产配置策略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股票市场创下6年以来新低998点时,TIPP策略实现了动态保本和增值的目标。从整体净绩效、收益率分布形态指标、向上捕获率以及绍坦诺比率与信息比率来综合衡量,发现TIPP(2,90%)是保险效果相对最好的保险型资产配置策略,能够保证投资组合的安全与增长。这对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和保险基金开发与设计保本型或者投资保险型产品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的绩效研究是指度量资产配置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收益的解释程度。本文在对国外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绩效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我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就资产配置对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的解释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1)政策性资产配置对于同一股票型基金收益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的解释程度在80%左右,这表明资产配置比积极管理政策具有更高的重要性。(2)政策性资产配置对于不同股票型封闭式基金绩效之间差异的解释程度为17%,而对于不同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绩效之间差异的解释程度仅仅为2.85%,都明显低于美国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这表明我国不同基金之间绩效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基金的选股能力,而不是彼此政策性资产配置政策的差异。
梁涛[5]2006年在《基金管理公司积极资产配置的理论与适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积极资产配置是资产配置策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与消极资产配置向对应的一种资产配置策略。目前,学术界对于资产配置的分类仍然存在很多差异,从而造成人们对战略资产配置、战术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积极资产配置以及消极资产配置等概念产生混淆。概念上的混淆,阻碍了人们对积极资产配置的深入理解,从而进一步影响对积极资产配置策略的应用。作者力图通过比较详尽的定义和界定,严格区分各种资产配置方法的界限。文中,作者将战略资产配置、战术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以及积极资产配置、消极资产配置作为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予以区分,彻底澄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作者论证了作为消极资产配置理论基础的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积极资产配置的必要性,即不完全有效的市场;以及可行性,即迟缓信息的存在。由此可见,对市场效率认识的不同,是积极资产配置与消极资产配置的本质区别。最后,作者还针对动态资产配置的叁种不同策略(买入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说明。指出买入并持有策略属于消极的策略,而其他两种策略属于积极的策略,并对叁种策略在不同时间段表现的优劣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本文结合了国际和国内证券市场,对积极资产配置策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现有市场条件下,积极资产配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硕[6]2012年在《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决策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金融工具的逐步多样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空间也逐渐变大。家庭金融资产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所占的比重的增大使得家庭金融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家庭金融也已成为一个与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同等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从微观角度看,研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利于提高家庭福利,对家庭进行理性的资产配置决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宏观角度看,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家庭的投资偏好,对金融机构相关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国家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金融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消费—储蓄理论以及货币需求理论为研究基础,从叁个层次展开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研究。首先,考虑到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的繁杂性,将影响因素分为家庭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家庭内部因素中分析了生命周期效应、教育程度以及财富效应的影响;外部因素中分析了社会互动和社会信任的影响。其次,在对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决策的一般框架以解决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决策缺乏理性考虑的问题。将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决策分为基础阶段、实施阶段以及再平衡阶段叁个阶段进行了分析。最后,鉴于决策过程中基础阶段和再平衡阶段都需要考虑家庭自身特征,并且根据所研究的五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到227个样本,利用相关性分析初步验证了五个因素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分配模型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认为: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具有显着的生命周期效应,且影响作用最大;同时具有财富效应,这种财富效应主要是通过月收入来体现;社会互动程度能够增加证券类金融资产配置的深度。
杨培基[7]2012年在《我国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策略贡献度研究》文中提出资产配置是指根据投资需求将投资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分配,一般是在综合衡量各资产的风险与收益情况下,将投资资金在各种可配置资产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达到投资收益的相对最大化。资产配置理论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投资者的实际投资绩效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是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过程是指基金管理人如何在可投资资产之间进行长期资金分配,以及如何根据市场短期变化动态调整组合资产比例的过程,资产配置是证券投资基金资产运作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由于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同时对资产配置策略应用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对资产配置策略的认识还很不足。因此,投资者将资产配置策略灵活有效利用到投资实践以指导投资的情况就显得比较匮乏。为了能使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能够健康的发展,更为了能够促进中国资本投资市场更加完善,本文基于资产配置策略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开放式基金)中的适用性实证分析,将对目前国际上和行业内较为流行的资产配置策略进行阐述,以便阐释资产配置策略的重要意义进而引起投资者的重视。本文概述了资产配置理论基本框架,包括马柯维茨均值-方差模型、哈洛下偏距风险模型以及风险价值模型等基本理论基础,并分别分析了叁种理论应用的前提假设条件和使用环境。在上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按照学术上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作者将资产配置策略分为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和战术性资产配置策略,然后分别探讨了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和战术性资产配置策略的含义和操作上的特点。之后,本文分析了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策略的影响因素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通过构造实证变量,作者分别选取了同一只基金的时间序列收益数据和不同基金绩效的横截面数据,分析论证了战略资产配置策略、战术资产配置中的选时和选股因素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变化的贡献度。本文选取了我国40只开放式基金作为样本基金,通过收集、计算和整理相关数据,分别数量化分析了战略资产配置策略和战术资产配置策略中的选时因素对同一只基金沿时间变化的收益率差异的贡献度大小。另外,在考虑各组合资产下偏距风险(半方差)情况下,实证研究了战略性资产配置和选时因素共同对我国不同基金收益率差异的解释程度。通过回归分析,本文得出结论: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可以解释大约83.53%的同一只基金收益率随时间的变化,战术性资产配置中的选时因素可以解释1.26%的同一只基金收益变化,其贡献度相对与战略资产配置较小;在引入基金收益下偏距风险情况下,对于不同基金的综合绩效差异,回归结果显示战略资产配置和选时可以共同贡献大约40.57%的绩效差异,其余的不同基金绩效差异可以由其他因素解释,例如基金规模的大小、基金经理人自身素质的高低、散户基金投资者的投资偏好等。本文实证结论与国际上较早出现的相关经典文献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说明了资产配置策略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中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机构投资者应该对资产配置策略的应用重视起来。本文选择证券投资基金(开放式基金)作为资产配置策略的研究对象,是看重基金在我国经济、金融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也由于资产配置策略在基金投资中的具有广泛应用空间。通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策略的实证分析,本文指出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未来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自身的现状以及我国资本市场自身的特点,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数据变量选取的操作手段上。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作者通过引入下偏距风险构造基金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显示了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这主要是考虑到不能仅仅通过收益率大小来衡量基金绩效,而应该综合考虑基金的投资风险因素。本文还有在实证指标及变量选取等操作上的创新,例如,选择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收益率的平均值作为相应的组合资产中股票的收益率;除了看到基金投资股票和债券资产外,作者还融入了以无风险利率来衡量其收益的其他货币类资产作为基金配置资产的一部分。这些创新点在操作上更能与现实情况吻合,因为我们知道,基金在配置股票资产投资时时除了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还选择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票,用两个证券交易所指数比较符合实际。另外,基金投资组合的资产选择中还有很大的比例是货币性资产,因此,将货币类资产纳入本文实证研究的考察对象更能够使结论实际情况向符合,使结论更具有实现有效性和适用性。上述的创新之处都是为了使本文研究能够与现实情况更好的吻合,达到分析结果能更有效、更真实地反映资产配置策略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贡献大小,以便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提供更好的指引。本文结构可以分为五部分:第1章为导论,包括论文选题背景,文献综述和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的简介;第2章介绍资产配置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马柯维茨均值-方差模型、哈洛下偏距风险模型和风险价值理论模型;第3章阐述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包括基金资产配置的含义和特点、资产配置的对象以及影响资产配置策略决策使用的影响因素;第4章介绍资产配置策略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差异的实证分析,分别数量化分析了资产配置策略对同一只基金收益率随时间变化的贡献度和对不同基金绩效差异的解释程度;第5章为结论部分,包括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指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刘广[8]2013年在《基于PCM方法的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能力及资产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进行恰当的价值管理乃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开放式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代表,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以及居民财富配置的主要方式。对开放式基金的既有研究,大多仅着眼于其作为机构投资者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和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作为一种“集合投资、分散风险”的间接投资工具,开放式基金“专家理财”的核心功能亦应获重视。已有研究表明,开放式基金依据市场波动而进行的择时交易并未能创造价值或提升投资能力。以全球对冲基金为例,在过去四年里,其表现都远逊于几乎每一个主要的股票指数或债券指数。国内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状况同样堪忧。统计显示,仅在2008年,基金行业的亏损就高达1.5万亿元,行业之前多年的辛苦积攒顷刻之间损失殆尽。这导致广大基民对整个行业的信心逐渐产生了动摇。自2008年初市场走熊至今,偏股型基金的赎回份额在几乎每个季度都大于申购份额,行业发展整体表现得极为疲软。既然投资者“珍藏的金元宝上长出了铜锈”,如何全面、准确、合理地识别和评价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能力,进而挖掘影响投资能力的因素,寻求提升投资能力的措施,乃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监管人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将开放式基金投资能力与投资业绩在概念内涵和外延上做了严格区分,由此构建了开放式基金投资能力概念体系和研究框架。然后首次引入一个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国内一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能力进行了详细考察,发现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能力总体并不显着,甚至表现出与市场走势相悖的情况。这可能是阻碍行业近期发展放缓的原因之一。最后,本文在资产配置分析框架下,分别从个股配置、行业配置和动态配置叁个方面,初步提供了提升投资能力的途径。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和实证检验表明,这些途径是有效的。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市场非完全有效前提之上,综合使用多种量化分析方法,通过理论演绎和对大样本、长周期数据的分析,获得了与预期较为一致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研究重业绩轻能力的范畴,从更深层次揭示开放式基金投资能力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相关成果既是对积极资产管理理论的有益补充,亦是完善经典投资理论的有益尝试。第二,在方法上,首次引入评价投资能力的PCM方法。该方法建立在对投资组合信息的充分挖掘基础上,相比既有的参数评价方法,不仅能避免比较基准选择问题,而且可规避数据生存性偏差问题。本文的研究亦具有投资实践上的启示。既可为基金管理人提供可供操作的现实指引,亦可为居民财富配置提供必要的选择依据,还可为监管层制定合适的政策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
张博[9]2016年在《社会网络、家庭创业与金融决策》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活动主体之一的私营企业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企业家理应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和主动力。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方面,创业活动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以及塑造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呈现以储蓄为主、金融资产风险化程度低的特征,即储蓄存款等无风险资产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却始终占居主导地位,股票、基金等风险性金融资产占比有所上升,但总体而言比重较低、种类较少。并且中国广泛存在的民间金融活动发展迅速,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并存的二元金融结构特征明显,民间金融市场正逐渐成为中国家庭配置资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创业和金融发展实践来看,我国的创业环境和金融市场发展表现出区别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特征,并且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社会,以儒家和宗族制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情关系”,作为社会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网络对家庭经济和金融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城乡经济金融发展的二元结构以及与之对应的不同文化和制度环境,可能使得城乡家庭社会网络构成及其对家庭创业、金融资产配置等经济行为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以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城乡二元格局为切入点,基于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探讨中国广泛存在的社会网络对于家庭创业行为、金融市场参与和资产配置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城乡差异。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对城乡家庭创业选择和创业收入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社会网络在面临更严重金融约束的农村家庭创业选择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更重要。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约束是阻碍家庭开展创业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且在重视宗亲观念和乡土人情的农村家庭社会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是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的亲戚和同乡关系。这种家庭强关系可以解决民间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发挥隐性担保功能,有助于农村家庭获取民间金融市场融资,从而有效地缓解资源约束并对家庭创业选择产生积极影响。而在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城镇地区,金融约束对家庭创业选择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社会网络通过民间融资影响家庭创业选择的作用机制可能并不成立。在创业经营阶段,社会网络对创业收入的积极影响在家庭社会交往面较广交往对象趋于多样化的城镇地区更大。因为城镇家庭的社会网络主要由同事、朋友等非亲属关系组成,这种异质性程度较高的家庭弱关系主要作用在于拓宽家庭信息获取渠道,促进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帮助其获取更多创业相关的重要信息,准确认识和把握市场动态,促进创业经营收入的增加。由此可见,社会网络对中国家庭创业选择及其经营绩效影响的城乡差异确实存在,并且这种差异性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背景下,城乡家庭社会网络的构成及其在创业不同阶段发挥作用的机制有所不同。在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和资产配置决策中,社会网络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网络可以显着地提高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同时促使家庭增加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并且在信息相对匮乏、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农村地区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社会网络对民间金融市场参与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家庭无息或低息民间借出款的可能性,而对其参与高息民间借贷市场并没有显着的影响。社会网络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机制在于社会网络能够促进个体和家庭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信息交换,帮助其获取经济金融方面的信息,从而降低参与金融市场的成本,同时具有风险分担和非正式保障功能的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对家庭风险厌恶程度产生负向影响间接地作用于家庭金融决策,而社会网络的融资功能可能并非主要的作用渠道。本文不仅揭示了社会网络影响家庭创业行为和金融资产配置的内在机理及其城乡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为从社会资本等非正式制度角度理解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有限参与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创业理论和家庭金融方面的系列研究,同时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的创业实践和金融市场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张伦鸣[10]2007年在《经济周期、资产价格与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券投资资产配置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对资本和资产进行有效的配置,当代证券投资领域的研究进展经历了叁个主要阶段,即定性描述阶段、定量分析阶段和工程化阶段。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基于投资者行为理性和有效市场的CAPM模型、投资组合理论及多因素模型等;另一方面则基于投资者行为非理性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但在对宏观经济基本面识别基础上的资产配置决策及理论基础则研究较鲜见。本文以逻辑和数学推理的方式阐述了经济周期各个阶段上经济因素对股票、债券等收益率等影响及传导机制。在此讨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经济周期阶段识别基础上的资产配置的建议。同时,考虑到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文章的结论部分增加了:对中国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现状分析;在中国基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资产配置应充分熟悉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在对资产配置的理论介绍方面,阐述了资产配置的涵义、分类、及决策层次。重点介绍了现有的资产配置理论及理论进展。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上经济因素影响资产收益率方面,本文以股票定价模型展开推导,从理论上分析了收入增长的预期和利率变动预期对股票价格变动的传导机制;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详细分析了宏观经济状况众多因素影响资产收益率的传导途径。在理论运用方面,结合了经济周期的理论重点侧重于如何识别经济周期。同时,也针对中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资产配置实务方面给予了一些补充建议。
参考文献:
[1]. 机构投资者积极资产配置决策研究[D]. 郑木清. 复旦大学. 2003
[2]. 长期投资者资产配置决策理论及应用研究[D]. 陈浩武.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3]. 积极资产配置策略研究[D]. 陈飞. 贵州财经学院. 2010
[4]. 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及其绩效研究[D]. 蒋晓全.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 基金管理公司积极资产配置的理论与适用性分析[D]. 梁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6].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决策分析研究[D]. 张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7]. 我国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策略贡献度研究[D]. 杨培基.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8]. 基于PCM方法的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能力及资产配置研究[D]. 刘广.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9]. 社会网络、家庭创业与金融决策[D]. 张博. 山东大学. 2016
[10]. 经济周期、资产价格与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D]. 张伦鸣.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机构投资者论文; 资产配置论文; 投资收益率论文; 基金收益率论文; 证券投资基金论文; 基础资产论文; 风险资产论文; 基金风险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创业风险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长期投资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投资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 股票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证券论文; 开放式基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