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方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进垂向混合产流模型,模型精度分析,中小河流洪水,干旱半干旱区
北方干旱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德[1](2019)在《改进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中小流域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模型在辽西干旱半干旱区普遍适用性低问题,引入改进的垂向混合产流模型,以辽西两个典型中小河流为实例,定量分析改进前后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在区域洪水模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在水源划分上进行了改进,更符合辽宁西部产汇流机制,相比于传统模型,在洪峰和峰现时间误差上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两个流域场次洪水合格率相比于改进前分别提高36. 3%和40. 0%。(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9期)
刘洁[2](2019)在《近60年来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界线与范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北方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的过渡区,与我国农牧交错带以及受夏季风北边缘带摆动影响的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大部分地区分布大体一致。该区域水资源缺乏,降水年际变率较大,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及生态过渡区,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开展对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界线与范围变化研究、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半干旱区气候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1960-2016年气象站点资料、环流特征指数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其他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分析了中国北方半干旱区范围变化规律及其盛夏(7、8月)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典型降水量时空分布型与大气环流及水汽输送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1960-2016年中国北方干旱界线和半干旱界线的多年加权平均位置分别为(98°59′46″E,37°10′5″N)和(108°26′31″E,38°57′25″N)。57年来干旱界线整体在经向和纬向分别有向西和向北移动的趋势;而半干旱界线整体在经向和纬向上分别存在向西和向南移动的趋势。(2)干旱界线和半干旱界线在各区域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其异常年份也各有不同,在河套平原地区干旱界线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干旱界线河西走廊内陆河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有变湿的趋势,2000-2009年以来变干趋势明显。半干旱界线在黄河流域西部地区有变干的趋势,在黄河流域中部、东部地区以及海河流域地区最明显的特征是20世纪90年代是该区域干旱化最明显的时段,。而半干旱界线在辽河流域地区变化最为激烈,20世纪80年代湿润现象明显,90年代有明显变干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干旱界线和半干旱界线各区域在最近的十几年干旱化现象都有所缓和,有着逐渐变湿的迹象。(3)干旱、半干旱界线整体在经向和纬向移动存在不同的变化周期,其中干旱界线整体在经向和纬向移动上分别呈现出8年和11年的主周期,半干旱界线整体在经向和纬向移动上分别存在4年和12年的主周期。(4)1960-2016年中国北方半干旱区面积变化十分激烈,是干湿变化的敏感区,57年来我国半干旱区面积有微小的减小趋势,呈现出阶段性特征:1960-1969年半干旱区面积呈增加趋势,1970-1989年呈减少趋势,1990-1999年呈明显增加趋势,2000年以后又呈减少趋势,其中2000-2009年是近57年来半干旱区面积最大也就是干旱化最严重的时段。(5)1960-2016年中国北方半干旱区7月和8月降水量主要存在“区域一致型”和“区内反向型”两种主导时空变化模态。“区域一致型”表示半干旱区整体在7月和8月降水量呈现一致偏多或一致偏少的同位相降水分布特征,该模态下近57年来7、8月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但8月减少趋势更明显;“区内反向型”表示中国北方半干旱区东部与西部降水量分布型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该模态下7、8月降水量年际变率较小但年代际变化明显。(6)“区域一致型”模态下,中国北方半干旱区7、8月降水量变化的大气环流配置存在不同。欧亚遥相关以及中纬度西风气流是影响7月降水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而西太平洋异常高压是影响半干旱区8月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区内反向型”模态下,当在东亚沿岸形成一个南高北低的气压高度场配置时,北方半干旱区在反气旋性环流的影响下,易形成北方半干旱区西部降水量偏多而东部降水量偏少的格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洁,王宁练,花婷[3](2019)在《1960—2016年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盛夏降水时空变化及其水汽输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气象台站降水观测资料,本文分析了1960—2016年半干旱区盛夏(7、8月)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典型降水量时空分布型与大气环流及水汽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1960—2016年半干旱区7月和8月降水量的主导空间模态均可归纳为"区域一致型"和"区内反向型"。"区域一致型"时间序列显示1960—2016年7、8月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但8月减少趋势更明显。这一时间序列与大气环流及水汽通量输送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欧亚遥相关以及中纬度西风气流与7月降水量变化密切相关;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半干旱区8月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相较而言,"区内反向型"年际变率较小但年代际变化明显,当北方半干旱区受反气旋性环流控制时,易形成北方半干旱区西部地区降水偏多而东部地区偏少的格局。(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高树育,刁春妍,武文琳,王怀志[4](2018)在《北方干旱区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由于水资源的制约,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到种植户的种植兴趣。随着现阶段节水技术的发展,为北方旱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本文进行了简单的叙述。(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22期)
刁云霄,迟德龙[5](2018)在《北方干旱区秸秆还田技术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基本情况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部,有耕地2.2亿亩,典型的一年一作的农业生产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过一千亿斤。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属于半干旱地区,春旱十分严重,有"十年九旱"之说,当地播种以滤水播种为主,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难题,按照省领导指示探索"黑龙江省秸秆还田方式及数量关系试验研究",肇州县已连续多年进行秸秆还田耕作模式的试验示范工作,主要针对秸秆还田后地温的变(本文来源于《农机科技推广》期刊2018年11期)
王炳钦,江源,董满宇,文岩[6](2016)在《1961—2010年北方半干旱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4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R/S等方法,分析了近50 a来北方半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北方半干旱区极端降水指数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强降水量(R95p)、降水强度(SDII)、连续湿日数(CWD)、连续干旱日数(CDD)、大雨日数(R20)和年总降水量(PRCPTOT)都表现出减少趋势。其中,RX5day和R95p减少趋势通过了0.1以上的显着性水平检验。Hurst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各极端降水指数未来都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中CWD表现得尤为明显。近50 a来北方半干旱区CDD在1985年和1995年发生突变,而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在1999—2000年出现了减少的突变。研究区各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平均值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一致,除CDD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基本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区极端降水指数在东部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而中部局部地区表现出增加趋势。近50 a来北方半干旱区各极端降水指数(除CDD外)与年总降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极端降水指数对年降水量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塔娜,崔艳伟,小沢圣,拾涛,中本和夫[7](2016)在《北方半干旱区氮肥不同配施方式对小南瓜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南瓜是北方半干旱区增加经济产值的适生作物之一。研究选用日本赤甘栗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在两种灌溉方式(灌溉、灌溉施肥)和四个牛粪氮添加水平(25、50、75、100 kg N/hm~2)处理下氮肥不同配施方式对小南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南瓜生长前期,滴灌施肥方式可有效促进叶绿素的积累及叶片的复壮,有利于植株生长。单施有机肥组,随着牛粪氮添加水平的增加小南瓜产量未见明显增加,平均产量为10 t/hm~2;有机肥结合灌溉施肥组,随着牛粪氮添加水平的增加小南瓜产量显着增加,最高达到21.5 t/hm~2。当总氮添加量为100~140 kg/hm~2,有机无机肥配比为3:7~5:5时,小南瓜产量比单施牛粪肥增产60%,平均达到16 t/hm~2。(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6年07期)
塔娜,崔艳伟,小沢圣,拾涛,中本和夫[8](2016)在《北方半干旱区不同水氮供应及种植密度对小南瓜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南瓜是北方半干旱区增加经济产值的适生作物之一。该试验以日本"赤甘栗"小南瓜品种为试材,在3种密度(1 666、2 500、5 000株·hm~(-2))、2个灌溉量(3~4、6~8mm·d~(-1))和4个牛粪氮添加水平(N 25、50、75、100kg·hm~(-2))处理下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氮供应及种植密度对小南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密度和高密度栽培下,小南瓜产量会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未受灌溉量的影响,但水分生产率会随着灌溉量增加而降低;在低密度栽培下灌溉量和氮添加量的增加都会导致小南瓜产量的增加,且水分生产率随着氮的提高会相应提高但未受灌溉量的影响;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春末夏季气候有利于小南瓜的种植,在定植密度为1 667株·hm~(-2)时,随氮肥的提高小南瓜产量及水分生产率均可增加,在3~4、6~8mm·d~(-1)灌溉水平下小南瓜产量分别为6.99、15.34t·hm~(-2)。(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13期)
从靖[9](2016)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多年代际变化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2%,主要集中在北方,这里气候干燥,降水变率大,生态系统异常脆弱。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有关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机理,区分自然及人类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对该区降水的多年代际变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对该区降水影响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区未来气候预测给出一定的科学借鉴。文中首先基于最新版本的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GPCC_V7)资料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20世纪再分析资料(ERA_20C)融合的百年尺度逐月降水资料(1901-2012年),运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合成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基于CCSM4.0工业化前及现时两种辐射强迫下的千年积分试验数据评估过去百年温室效应对该区降水及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大多数区域降水多年代际变化不可忽视,都具有50-60年的平均变化周期,而PDO对大多数地区降水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从相关分析看,新疆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的降水与PDO呈现出显着正相关,而河套东西部地区的降水则与PDO的变化呈现显着负相关。(2)从物理机制上来看,当PDO为暖相位时,径向环流增强使得北冰洋水汽南下,当遇到低空北上的阿拉伯海域暖湿气流时,会造成新疆中南部的降水增多;另一方面,PDO暖相位时印度洋区域通过对流加热的作用激发了太平洋-日本/东亚-太平洋(PJ/EAP)遥相关型的产生,这有利于渤海湾暖湿水汽输送至干旱半干旱区东北部区域,增大降水概率;当PDO位于冷位相时,结论则反之。(3)CCSM4.0模式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模拟整体偏高,但基本能够模拟出降水的空间分布。两种辐射强迫的气候平均之差(B2000-B18500)表明过去百年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区域年降水明显增多,且最大响应区域位于新疆南部及青海地区。结合四个季节分析,这种分布主要受夏季降水影响,而春季降水可能会放大新疆及青海地区的正响应中心。综合而言,过去百年温室气体使得该区区域平均年降水增多了33.4mm。(4)从EOF分解及相关分析来看,区域降水主要(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以内蒙古中东部为中心的同正分布;过去百年,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增强了降水与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正相关性,减弱了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负相关性。第二特征向量表明空间分布呈现出西湿东旱的分布,过去百年温室气体增加增强了降水与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正相关性及与以赤道西太平洋为中心“八”字走向的海温异常负相关性,减弱了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正相关性,这样的共同作用又使得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西湿增强东旱减弱。(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4-01)
王明娜,韩哲,张庆云[10](2016)在《21世纪初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区域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拟分析了21世纪初期2001~2010年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影响,通过给出区域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定量表达,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北方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归因,也将对我国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开展有序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扩张、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3类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现象对格点尺度多年平均温度的影响均呈现负效应。农田扩张导致当地多年平均温度降低0.11°C,夏季和冬季分别降温0.39°C和0.06°C。植树造林格点的多年平均温度降低0.33°C,冬季强于夏季,冬季平均温度减小0.24°C,夏季减小0.15°C。草地恢复使得格点年平均温度降低0.41°C,夏季降低0.58°C,冬季减小0.51°C。LUCC对最低温度的影响强于最高温度,并且由于最低温度减小使得大部分地区日较差显着增大。LUCC导致的局地温度变化与同期背景温度的变幅相当,但对区域平均温度的影响很小。一方面由于LUCC格点占区域的面积很小,另一方面由于正、负温度效应在区域平均的过程中相互抵消,使得LUCC对区域温度变化的影响微乎其微,21世纪初期现实LUCC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主要限于局地。(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北方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北方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的过渡区,与我国农牧交错带以及受夏季风北边缘带摆动影响的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大部分地区分布大体一致。该区域水资源缺乏,降水年际变率较大,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及生态过渡区,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开展对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界线与范围变化研究、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半干旱区气候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1960-2016年气象站点资料、环流特征指数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其他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分析了中国北方半干旱区范围变化规律及其盛夏(7、8月)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典型降水量时空分布型与大气环流及水汽输送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1960-2016年中国北方干旱界线和半干旱界线的多年加权平均位置分别为(98°59′46″E,37°10′5″N)和(108°26′31″E,38°57′25″N)。57年来干旱界线整体在经向和纬向分别有向西和向北移动的趋势;而半干旱界线整体在经向和纬向上分别存在向西和向南移动的趋势。(2)干旱界线和半干旱界线在各区域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其异常年份也各有不同,在河套平原地区干旱界线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干旱界线河西走廊内陆河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有变湿的趋势,2000-2009年以来变干趋势明显。半干旱界线在黄河流域西部地区有变干的趋势,在黄河流域中部、东部地区以及海河流域地区最明显的特征是20世纪90年代是该区域干旱化最明显的时段,。而半干旱界线在辽河流域地区变化最为激烈,20世纪80年代湿润现象明显,90年代有明显变干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干旱界线和半干旱界线各区域在最近的十几年干旱化现象都有所缓和,有着逐渐变湿的迹象。(3)干旱、半干旱界线整体在经向和纬向移动存在不同的变化周期,其中干旱界线整体在经向和纬向移动上分别呈现出8年和11年的主周期,半干旱界线整体在经向和纬向移动上分别存在4年和12年的主周期。(4)1960-2016年中国北方半干旱区面积变化十分激烈,是干湿变化的敏感区,57年来我国半干旱区面积有微小的减小趋势,呈现出阶段性特征:1960-1969年半干旱区面积呈增加趋势,1970-1989年呈减少趋势,1990-1999年呈明显增加趋势,2000年以后又呈减少趋势,其中2000-2009年是近57年来半干旱区面积最大也就是干旱化最严重的时段。(5)1960-2016年中国北方半干旱区7月和8月降水量主要存在“区域一致型”和“区内反向型”两种主导时空变化模态。“区域一致型”表示半干旱区整体在7月和8月降水量呈现一致偏多或一致偏少的同位相降水分布特征,该模态下近57年来7、8月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但8月减少趋势更明显;“区内反向型”表示中国北方半干旱区东部与西部降水量分布型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该模态下7、8月降水量年际变率较小但年代际变化明显。(6)“区域一致型”模态下,中国北方半干旱区7、8月降水量变化的大气环流配置存在不同。欧亚遥相关以及中纬度西风气流是影响7月降水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而西太平洋异常高压是影响半干旱区8月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区内反向型”模态下,当在东亚沿岸形成一个南高北低的气压高度场配置时,北方半干旱区在反气旋性环流的影响下,易形成北方半干旱区西部降水量偏多而东部降水量偏少的格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方干旱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玉德.改进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中小流域适用性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2].刘洁.近60年来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界线与范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刘洁,王宁练,花婷.1960—2016年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盛夏降水时空变化及其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9
[4].高树育,刁春妍,武文琳,王怀志.北方干旱区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
[5].刁云霄,迟德龙.北方干旱区秸秆还田技术试验[J].农机科技推广.2018
[6].王炳钦,江源,董满宇,文岩.1961—2010年北方半干旱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J].干旱区研究.2016
[7].塔娜,崔艳伟,小沢圣,拾涛,中本和夫.北方半干旱区氮肥不同配施方式对小南瓜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8].塔娜,崔艳伟,小沢圣,拾涛,中本和夫.北方半干旱区不同水氮供应及种植密度对小南瓜产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6
[9].从靖.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多年代际变化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6
[10].王明娜,韩哲,张庆云.21世纪初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6
标签:改进垂向混合产流模型; 模型精度分析; 中小河流洪水; 干旱半干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