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速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研究

超声速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Bump进气道作为先进超声速战机常用的一种进气形式,当其运行时,结尾激波不可避免会和鼓包面上的边界层相互干扰,形成复杂的三维激波/曲面边界层干扰流动。本文通过仿真和实验并举的方法,重点针对Bump进气道内的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开展研究,并探索了唇罩几何构型对该类流动的影响。首先,针对典型Bump进气道在设计和非设计状态下的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问题开展了研究。发现在设计马赫数的临界和超临界状态下,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在对称面附近表现为准二维干扰,同时在侧壁附近形成回流区结构;在低马赫数的临界状态下,侧壁附近的回流区仍然存在,但对称面附近的低能流排移效应有所增强;在设计马赫数的亚临界和高马赫数的临界状态下,干扰流动则完全是由侧壁回流区所主导。其次,研究了入口宽高比对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入口宽高比由1增加至3,侧壁回流区对口部分离结构的相对影响减弱,入口分离区有所减小,对称面上的分离模式从强三维分离变为准二维分离后又演变为三维分离。与此同时,进气道出口畸变增加,临界总压恢复系数从0.8986降低到0.8658。因此,宽高比的增加将使得进气道总体气动性能恶化。随后,重点研究了唇罩顶板和侧板构型对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唇罩顶板前掠角从-12.4°增加至+12.4°,侧壁回流区占据的范围越来越大,当前掠角增加至6°时,流动完全由侧壁附近的回流区所主导。相应地,随着唇罩顶板前掠角的增加,出口流场畸变增加,总压恢复系数从0.8920增加至0.9121。对于不同唇罩侧板后掠角的Bump进气道,一旦后掠角偏离基准模型(后掠角=45°),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均由侧壁附近的回流区所主导。随着唇罩侧板后掠角的增加,进气道出口流场畸变先减小后增加,总压恢复系数从0.8909增加至0.9009。最后,设计了3个不同唇罩顶板前掠角的Bump进气道模型,并开展了自由射流风洞实验。结果显示,发现随着唇罩顶板前掠角的增加,侧壁回流区的影响范围增加,“λ”波三叉点不断远离壁面,入口边界层排移效应也逐渐增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ump进气道研究现状
  •     1.2.2 Bump进气道中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基本流动特性研究
  •   2.1 物理模型
  •   2.2 仿真方法介绍
  •     2.2.1 网格划分介绍
  •     2.2.2 计算方法简介
  •     2.2.3 网格敏感性分析
  •     2.2.4 算例验证
  •   2.3 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典型流场特性
  •     2.3.1 设计状态下流动结构分析
  •     2.3.2 非临界状态下流动结构分析
  •     2.3.3 非额定状态下流动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通道入口宽高比对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几何模型介绍
  •   3.3 内通道入口未受干扰流动特性
  •   3.4 设计点下不同入口宽高比的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特性
  •     3.4.1 流动拓扑结构分析
  •     3.4.2 展向截面波系结构分析
  •     3.4.3 展向壁面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   3.5 入口宽高比对进气道临界性能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唇罩构型对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影响研究
  •   4.1 唇罩顶板前掠角对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影响
  •     4.1.1 唇罩顶板前掠角对流动结构的影响
  •     4.1.2 唇罩顶板前掠角对壁面压升特性的影响
  •     4.1.3 唇罩顶板前掠角对进气道临界性能的影响分析
  •   4.2 唇罩侧板后掠角对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影响
  •     4.2.1 唇罩侧板后掠角对流场结构的影响
  •     4.2.2 唇罩侧板后掠角对壁面压升特性的影响
  •     4.2.3 唇罩侧板对Bump进气道临界性能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实验研究
  •   5.1 实验模型介绍
  •   5.2 实验设备
  •     5.2.1 风洞介绍
  •     5.2.2 测试设备简介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实验与仿真对比
  •     5.3.2 纹影观测
  •     5.3.3 油流图谱
  •     5.3.4 压升分布规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刘亚洲

    导师: 谭慧俊

    关键词: 进气道,激波,边界层干扰,唇罩结构,正激波,风洞试验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力学,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

    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532007)

    分类号: V211

    DOI: 10.27239/d.cnki.gnhhu.2019.000435

    总页数: 88

    文件大小: 8858K

    下载量: 76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密切原理的Bump进气道外压缩鼓包逆向设计[J]. 航空动力学报 2018(09)
    • [2].某Bump进气道流动控制计算研究[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6(04)
    • [3].改进自组织迁移算法及其在Bump问题中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19)
    • [4].基于渗透边界的Bump型面反设计方法[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4(12)
    • [5].基于Vega Prime的BUMP碰撞检测球心距跟踪加速算法[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6].涡流发生器对Bump进气道性能影响数值研究[J]. 航空动力学报 2018(10)
    • [7].飞机快速俯仰机动下Bump进气道的动态特性研究[J]. 实验流体力学 2013(06)
    • [8].双锥Bump压缩面设计及气动特性[J]. 航空动力学报 2013(01)
    • [9].Bump/前体一体化对高速进气道起动特性的影响研究[J]. 推进技术 2019(04)
    • [10].Bump进气道中鼓包诱导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J]. 航空动力学报 2018(01)
    • [11].BUMP燃烧室内柴油喷雾气液相缸内浓度场测量激光诱导荧光法的实现和研究[J].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2011(02)
    • [12].迎风摄动有限体积格式在Bump亚、跨音速流动中的应用[J]. 水雷战与舰船防护 2010(04)
    • [13].RFID电子标签芯片Pad的技术演进与特点分析[J]. 中国集成电路 2017(12)

    标签:;  ;  ;  ;  ;  ;  

    超声速Bump进气道结尾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