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库网箱养殖三角鳊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锋[1](2021)在《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滩水库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雅砻江的下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人类社会服务功能。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环境调查中重要组成部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与水环境因子有着紧密的联系。监测水库浮游植物及水质状况对保障水库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探明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内在联系可为制定合理的水库调度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基于此,本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0月对二滩水库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四季调查研究,分析了水库不同季节各采样断面水质状态、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以及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结合历史调查数据进行了差异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水环境因子及水质二滩水库水质周年处于Ⅱ-Ⅲ类。5个采样断面周年WT(水温)变化范围为13.8~31.0℃,p H(酸碱度)变化范围为8.3~9.3,DO(溶解氧)变化范围为8.6~12.7mg/L,EC(电导率)变化范围为161.4-309.0 us/cm,HG(硬度)变化范围为1.59~6.03mmol/L,TN(总氮)变化范围为0.149~1.182 mg/L,NO2--N(亚硝酸盐氮)变化范围为0.003~0.035 mg/L,TP(总磷)变化范围为0.006~0.176 mg/L,CODMn(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范围为1.45~7.28 mg/L,Chl a(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0.212~7.383ug/L。二滩水库水环境因子的季节差异显着,周年整体WT夏季显着高于其它季节;p H、TP、NO2--N、Chl a秋季显着高于其它季节;EC、TN冬季显着低于其它季节,HG冬春季显着高于夏秋季,CODMn秋季>夏季>春季。二滩水库水环境因子也具有空间上的差异,总体上支流断面WT和p H显着高于干流断面,支流断面夏秋季DO显着高于干流断面,氮磷含量支流断面也处在较高的水平,支流断面夏季CODMn、Chl a显着大于库心和坝前,HG在断面上体无显着差异。就水环境因子总体而言,二滩水库处于贫营养化型偏中营养状态,营养化程度季节上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空间上呈现出呈现出ET-3>ET-4>ET-1>ET-2>ET-5,支流高于干流,库尾大于坝前。2.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状况周年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4种(属),其中绿藻门49种(属),硅藻门43种(属),蓝藻门13种(属),裸藻门10种(属),甲藻门、黄藻门、金藻门、隐藻门种类较少。在季节上呈现出冬>夏>春>秋。浮游植物密度全年变化范围为0.205~3.502×106ind./L,生物量全年变化范围为0.20~1.62 mg/L,且密度与生物量均值呈现出ET-3>ET-5>ET-4≈ET-1>ET-2。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在不同断面间演替不明显,但在不同季节间演替较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1~3.96,以夏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冬春季较低;断面上以ET-3、ET-5和ET-1较高。Pielous均匀性指数为0.70~0.93,季节上以春夏冬季相近,秋季较低,断面上以ET-1>ET-2>ET-3≈ET-5>ET-4。以这两种多样性指数评价,二滩水库水体处在无污染或轻污染状态。3.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水体理化性质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N与浮游植物密度显着正相关、CODMn与浮游植物密度极显着正相关、WT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 H和TN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HG、WT、p H和EC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优势物种丰度的主要因子。4.与历史数据差异对比研究与2016-2017年历史数据对比,二滩水库综合富营养化状态在季节上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在春季到秋季富营养状态先升高,再在冬季下降。与2010-2014年的历史数据对比,水体TN、TP、CODMn都显着的降低,水体质量得到改善;在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绿藻-硅藻类型;在季节上,浮游植物种类数多于历史数据;浮游植物多样性变化范围相近,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具有一致性。
方云祥[2](2020)在《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的几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快速的经济发展在带来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积累了各种环境问题。伴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国民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和要求也日渐提升。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已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流域作为一个以水力联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地理单元,其区域内各自然环境要素存在着紧密联系,导致很多环境问题往往具有流域性的特征。因此,在解决流域环境问题时,从流域全局以及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多要素角度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需要从流域的角度出发去解决流域性环境问题,但在相关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方面有待完善。本研究从流域的角度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流域环境管理对策研究,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选取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作为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研究,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样品采集与分析统计,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和国外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内涵、评价方法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方法,对三个流域开展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理念对安徽省的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安徽省境内有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根据对三大流域内一级流域的自然特征、规模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开展情况,选取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作为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根据典型流域的自然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服务功能等,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由决策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和变量层组成的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每项指标建立5个等级的评分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中各层级指标进行逐层赋权,建立了逐级加权的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方法。(2)对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地表覆盖、水资源、水质、人口、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在三个流域共126个点位开展水生生物采集,74个点位开展河道水文状况实地调查;在对调查和采集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后对三个流域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评价得出: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8.8分、63.6分、77.5分,健康级别均属于良好级别;各流域内部上、中、下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本一致;对比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陆域生态系统要优于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根据单个具体指标和要素评价,发现水生生物相关指标和河道连通性指标评分较低,是影响三个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水质指标和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对比,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了单纯的化学水质指标在反映水环境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发现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总体特征存在着空间条块分割和部门多头管理的特点,从流域整体角度进行环境管理的特点不明显。综合分析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流域环境管理的经验,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出发,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从管理理念、法规体系、管理目标、管理机构与机制、流域规划、环境问题的诊断识别与预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3](2020)在《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的通知》文中指出齐政规[2019]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齐齐哈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附件:齐齐哈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
车轩[4](2019)在《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整体性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迂回环绕在黔、桂、滇三省(区)之间的万峰湖,形成时间虽短,但却跻身于全国五大淡水湖之列,是“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水源供给地。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两岸几十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珠三角”经济区的稳定。由于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万峰湖流域受水产养殖、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及农村面源等污染影响,水质不断恶化,再加之跨行政区域的性质,给地方政府的治理带来了挑战。在当下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的大背景下,打好碧水保卫战作为题中之义对万峰湖流域水污染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研究的理论工具,通过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框架的四个维度:治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技术系统,对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由于各地方政府治理目标和占有资源的差异,分割型管理体制的限制,协调保障机制不完善,政策制度化保障不健全等原因存在着地方政府缺乏全流域统一的治理理念,流域治理主体的整合功能有限,整体协调和联动机制不完善,治理手段呈现碎片化等治理困境。万峰湖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治理目标的实现,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协作配合,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深入开发和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因此,提出当前水污染的治理主体应该树立共同价值理念,建立全流域权威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整合多元协作的力量,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治理手段的整体性治理策略,以解决当前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刘志根[5](2019)在《粤东柘林湾海水养殖污染高光谱遥感监测与定量评估》文中指出海水养殖污染已经成为近海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不同的海水养殖类型对水环境的要求和污染强度不同。如何有效监测海水养殖水环境和评估海水养殖污染,掌握养殖水质参数时空变化规律,用于优化海水养殖空间结构、服务与指导渔业健康生产、降低海水养殖污染影响和保护海洋环境是急需研究的迫切问题。环境监测和评估是环境保护、治理和管控的基础,遥感技术是其重要的技术支撑。该研究以粤东柘林湾为例,采用海水养殖区水质参数和水面光谱实测数据以及遥感数据,构建养殖水质参数反演模型,进行海水养殖污染的时空特征分析与污染贡献率评估,并探讨海水养殖污染对近海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研究区实测的水质参数浓度与归一化、一阶微分处理后的光谱反射率进行统计分析,诊断出水质参数叶绿素a、溶解氧、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敏感波段分别是560nm、675nm和700nm,545nm、710nm和820nm,410nm、650nm、820nm和835nm,615nm、710nm和820nm,500nm、675nm、718nm和738nm。(2)采用最佳敏感波段和比值法建立水质参数高光谱反演模型,并进行精度验证:一阶微分比值法的一元二次函数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单波段,叶绿素a、溶解氧、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估测模型拟合精度分别达到0.811、0.796、0.803、0.789、0.813,说明构建模型的稳定性较好。(3)基于哨兵2号卫星数据实现柘林湾养殖区水质参数时空特征分析:2018年粤东柘林湾海水养殖区叶绿素a、溶解氧、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浓度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性,且受到温度、降雨和养殖周期的影响程度不同。(4)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了柘林湾海水养殖区水质状况。得到2018年粤东柘林湾海水养殖区营养化状态春至秋季呈现由“中营养”向“富营养”到“中度富营养”的状态演变。(5)利用改进的面积估算法对不同海水养殖模式的污染负荷量及污染贡献率进行评估:2018年柘林湾海水养殖主要污染总量为8720.76 t,其中氮负荷总量为1381.44 t,磷负荷总量为137.65 t,化学需氧量负荷总量为7154.46 t。粤东柘林湾海水养殖面源污染对海水污染的贡献率达33.95%,其中,池塘养殖总污染贡献最大,达54.17%;其次是网箱养殖为31.15%,滩涂养殖最小,仅为0.67%。遥感技术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手段支撑,研究成果为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冯鹏[6](2019)在《安康瀛湖水库水质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综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安康瀛湖水库位于安康市城区西南16km处,位于汉江主干道,是安康水电站大坝拦蓄汉江干流水体水形成的人工湖,具有供水、发电、防洪、航运、旅游和渔业等功能。水库运行后,以瀛湖水库网箱养殖为主的安康渔业发展迅速,据安康统计年鉴资料,2006年到2018年13年间,渔业产量从6687吨提高到41421吨,产值从0.88亿元到19.5亿元,年递增1.43亿元。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瀛湖水库作为其在汉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渔业的发展和水环境的保护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为保护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水质和积累瀛湖水库基础数据资料,本试验对瀛湖2015年-2018年的水质和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进行了监测,其中2015年7月-2016年6月每月监测一次、2016年8月-2017年6月每2个月监测一次、2018年每个季度监测一次。期间因瀛湖网箱拆除,2018年的采样点由往年的7个调整为6个。监测结果表明,各理化指标之间基本呈现周期性变化,个别指标如硫酸根离子、COD(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波动较大(p<0.05)。水温夏季最高,为34.29℃,冬季最低,为10.14℃;水体透明度平均2.38 m,冬季最高,为4.37 m;pH 7.39-8.90;Cl-、Mg2+、Ca2+、SO42-等含量及水体总硬度均符合地表水I类水质标准;水体溶解氧10.16 mg/L,接近饱和,COD含量5.60 mg/L,符合地表水Ⅲ类水标准,水体总氮含量2.02 mg/L,超出地表水Ⅴ类水的标准;总磷含量0.36 mg/L,符合地表水(江河)Ⅴ类水标准;2018年检测到石油含量2.22 mg/L,超出地表水Ⅴ类水的标准。从浮游植物监测结果来看,2015-2016年,水体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37属41种,2018年发现浮游植物6门39种。2015-2016年浮游植物监测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密度在5月出现最高值,为176万个/L,其他月份均显着低于该值(p<0.05)。2018年结果显示,转板藻、实球藻、小球藻与镰形纤维藻等密度较大,其中春季实球藻、夏季小球藻、秋季镰形纤维藻、冬季转板藻密度较大,均属于绿藻门,说明水体营养丰富,藻密度在4月出现最高值为20万个/L。2015-2016年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值为1.58,水质属于中度污染,J值为0.55,水体属于清洁-寡污型;而2018年H’值为3.19,水质较清洁,2018年J值为0.87,水体属于清洁型,2018年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2015-2016年,水质整体有所改善。结论:1、安康瀛湖水库水质理化因子基本满足国家水质Ⅱ类水标准,水质逐渐在改善,个别因子有变差的趋势,如总氮、总磷指标;2、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及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指数说明了瀛湖水质逐渐在改善,水体适合鱼类生长。
肖海龙[7](2019)在《云南省普洱市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自2012年糯扎渡电站建成形成库区以来,普洱市对其规划就基本缺失,尤其是在库区管理方面,更多地体现的是人为的、随机的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致使糯扎渡电站库区长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随着普洱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管理机关的深化改革不断深入,人们针对库区的管理理念也在向依法行政、科学管控方面不断改变。但目前,针对糯扎渡这种大型电站库区我们暂时没有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管理方法、法规体系和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糯扎渡水库建成后,原部分河道、滩涂被水淹没,成为库区,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水污染治理等已成为主要的水事活动,对于以前单纯的管理岸上事物的部门而言,很少涉及这些水事活动。如何更好的适应新的形式,明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范围并采取科学有效的行政手段加大对糯扎渡库区主要水事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解决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强化对渔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这些主要水事活动的管理,这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部门充分利用行政手段、法律法规等措施对库区范围内的人类的活动进行法治的、科学的、有效的管理称之为库区管理。管理范围主要包括库区蓄水、防洪、水上运输、渔业、旅游、环保等内容,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库区综合效益。因为其涉及面比较宽广,本文结合普洱市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主要研究渔业、交通运输、旅游这三个方面水事管理。
黄博强[8](2019)在《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地带。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下,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海湾与近海流域水污染频发,水生态严重退化。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海岸带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并耦合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环境效应,其过程机制与影响机理亟需深入探讨。本论文基于陆海统筹的视角,以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为研究主线,以福建省13个海湾和最大的流域—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机制与水质、水土流失环境效应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开发管制、水资源保护、陆海统筹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土地利用强度分析(Intensity Analysis)、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环境脆弱性评价等方法,探究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系统阐明了近30年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过程机制。闽江口、泉州湾、深沪湾和厦门湾在2002-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其它海湾在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加速;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除福清湾第三个时间间隔(2009-2017)外,城市化挤占了 13个海湾大量的农业用地;围填海导致的滩涂大量丧失在近30年成为一种常态。除福清湾第三个时间段,其余海湾水体相对稳定。相比传统的指数法,强度分析方法可更好地展示土地利用内在转移过程。人口增长、地形、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等相关政策因素是福建省主要海湾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揭示了近30年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阐释了海湾水质的影响机制。在1990-2016年期间,海湾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福建省海湾水质超标的主要因子;海湾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具有显着地空间分布特征,呈河流入海口向湾口逐渐减小趋势,除旧镇湾、诏安湾为湾内<湾口和东山湾外;提出了福建省13个海湾水质监测优化方案;探讨了海湾土地利用变化与海湾水质的关系,发现二者具有显着相关,海湾林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大规模的围填海、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是导致福建省海湾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探究了福建省最大的近海流域--闽江流域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机制及其水土流失效应。1985-2014年,闽江流域的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中主要以损失林地和农业用地为代价。各支流及全流域年均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为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流域水土流失受到气候变异性、土地利用变化、地形因素的共同驱动;降雨量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大于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林地和农业用地持续转移到建设用地和裸地,是导致河流出口输沙率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土壤侵蚀量与TP呈显着正相关,是导致河流TP增加的重要因素。闽江流域的水质状况对闽江口的水质状况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开展了福建省海湾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的环境脆弱性程度均属于中度脆弱以上,闽江口、兴化湾和旧镇湾的环境脆弱性属于重度脆弱,福清湾、泉州湾和厦门湾的环境脆弱性属于极度脆弱,并提出了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流域综合治理、海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和生态补偿等针对性管理措施。
刘群[9](2014)在《水库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福利状况的影响及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野外部分在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进行,首先将体重为(115.72±8.9g实验鱼随机分配为三个密度,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实验用网箱规格为3m×3m×3m。三个组的初始密度分别为4.5kg/m3、6.6kg/m3和8.6kg/m3,分别命名为密度组1(SD1)、密度组2(SD2)和密度组3(SD3)。实验时间开始于2011年5月,结束于2012年3月。研究结果如下;1.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生长指标、体组分和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了不同密度网箱养殖对虹鳟的生长指标、体组分和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束时三个密度处理组鱼的平均体重分别为(751.5±40.8)g、(657.2±39.2)g和(587.8±31.8)g,并且三个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密度升高鱼产量(FB)越低;在9-7月份和翌年3-1月份采样时发现SD1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组(P<0.05);在9-7月份时,三个密度处理组的食物转化率(FCR)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在翌年3-1月份时,SD1的FCR也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组(P<0.05)。体组分方面,灰分含量和水分含量没有明显的规律;在翌年1月份和3月份时粗蛋白含量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升高,而粗脂肪的含量却随着密度的升高而降低;血清皮质醇在翌年1月份时SD3的含量显着升高,随着密度进一步增大在翌年3月份时三个密度处理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甲状腺激素及血脂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了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血液中游离甲状腺激素T3(FT3)、游离甲状腺激素T4(FT4)、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的影响以及对肝脏和肠中IGF-Ⅰ和肝脏和肾脏中TR-α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FT3和FT4的含量逐渐降低,并且在11月份之前含量与养殖时间成正相关性;血清中TG含量随着密度的升高而降低,TC随着密度升高而升高,并且与温度存在负相关性,在11月份时SD3中的TG含量显着低于SD1,翌年1月份时三个密度处理组间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IGF-Ⅰ和TR-α也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表达量逐渐降低。结果说明高密度网箱养殖作为一种环境胁迫因子使得血清中FT3和FT4含量降低,从而影响虹鳟鱼的生长发育,这一现象与特定生长率(SGR)的变化趋势一致。甲状腺激素含量的降低使得TR-α表达量降低,实验中IGF-Ⅰ的表达与甲状腺激素含量也存在相关性,甲状腺激素是否调控IGF-Ⅰ的表达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3.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维生素D受体α (VDR-a)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与血液中Ca2+含量的关系从虹鳟肾脏组织中克隆得到维生素D受体α(VDR-a)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虹鳟VDR-a的cDNA全长为2606bp,共编码797个氨基酸,主要包括A/B区、C区、D区以及E/F区。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高密度网箱养殖使得虹鳟肾脏和肝脏中VDR-a mRNA的表达降低,并且随着养殖时间延长和养殖密度的增加VDR-a mRNA的表达减少更加显着;血液中Ca2+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养殖密度升高使得Ca2+的主动运输过程减弱,因此高密度养殖能导致产生低浓度血Ca2+,对应的VDR-a mRNA的表达也降低。说明养殖时间对VDR-a mRNA表达的影响是通过养殖密度的变化来实现的。4.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血液生理生化组分及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了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白细胞含量升高。在翌年1月份和3月份,SD3组的血小板、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密度处理组(P<0.05);7月份、9月份和11月份,总蛋白含量随着密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而尿素含量和肌酸激酶的活性却随着密度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通过半定量PCR技术发现,MHC-Ι在9个组织中都有表达,然而IgM几乎不在心、胃、脑和肠中表达;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7月份时MHC-Ι在四个组织中表达,SD3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组的表达量(P<0.05)。翌年3月份时,头肾和脾脏中,随着密度升高IgM的表达量也显着升高(P<0.05)。结果说明不同密度网箱养殖能对虹鳟产生影响,并且高密度作为一种胁迫因子能产生负面影响。5.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与血糖的关系从虹鳟肝脏组织中克隆得到G6Pase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虹鳟G6Pase的cDNA全长1728bp,共编码364个氨基酸。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肝脏G6Pase的表达随着密度升高而升高,在11月份和翌年3月份时SD3和SD2的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SD1(P<0.05);在肾脏中基因的表达趋势与在肝脏中类似,翌年3月份SD3和SD2的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SD1(P<0.05)。血糖含量随着密度升高而降低,在11月份和翌年3月份时SD1的含量显着高于SD2和SD3的血糖含量(P<0.05)。由此可知,随着密度升高通过增加G6Pase的表达来增加糖异生作用,而密度的增加使得鱼体对能量的需求增加,因此血糖含量减少。
钟小庆[10](2008)在《北江三珍——扫描粤北山区渔业》文中提出 地处粤北的韶关市,下辖10个市(县、区),到处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在茂密的森林中,在幽深的峡谷间,溪流淙淙,一条条小河纵横交错,奔流不息,逐渐汇集,到达市区就集中成了北江。北江是珠江重要支流之一,渔业资源丰富,有鱼类1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40多种,像光倒刺鲃、倒刺鲃和翘嘴红鲌等,其中还有10多种是亟待保护的珍稀的
二、水库网箱养殖三角鳊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库网箱养殖三角鳊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浮游植物的定义与功能 |
1.2.1 浮游植物定义及生态位 |
1.2.2 浮游植物评价体系 |
1.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1.4.1 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1.4.2 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1.5 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 |
1.6 二滩水库水质与水生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绪论 |
2.1 二滩水库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意义 |
第3章 水环境因子 |
3.1 研究方法 |
3.1.1 采样时间与断面 |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3 数据处理 |
3.2 研究结果 |
3.2.1 水环境因子季节变化 |
3.2.2 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
3.2.3 综合富营养状态指数 |
3.3 分析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4.1 研究方法 |
4.1.1 采样时间与断面 |
4.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3 数据处理 |
4.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空间变化 |
4.2.1 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
4.2.2 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 |
4.2.3 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 |
4.2.4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
4.3 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数据处理 |
5.2 研究结果 |
5.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 |
5.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RDA分析 |
5.2.3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与水环境因子CCA分析 |
5.3 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历史数据对比研究 |
6.1 研究结果 |
6.1.1 水环境因子变化 |
6.1.2 综合富营养化指数 |
6.1.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 |
6.2 分析与讨论 |
6.2.1 水环境因子差异分析 |
6.2.2 综合富营养化状态差异分析 |
6.2.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不足 |
7.1 总结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2)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 |
1.2.2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
1.2.3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 |
1.2.4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研究 |
1.3.2 安徽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徽省流域概况及典型流域选取 |
2.1 安徽省流域概况 |
2.1.1 长江流域 |
2.1.2 淮河流域 |
2.1.3 新安江流域 |
2.2 典型流域概况 |
2.2.1 典型流域的选取 |
2.2.2 典型流域概况 |
2.3 小结 |
第三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3.1 评价目标、思路与原则 |
3.1.1 评价目标 |
3.1.2 评价思路 |
3.1.3 评价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框架体系构建 |
3.2.2 评价指标选取 |
3.2.3 指标权重确定 |
3.2.4 指标含义及评价标准 |
3.3 小结 |
第四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因子调查分析 |
4.1 典型流域边界及评价单元划分 |
4.1.1 划分方法 |
4.1.2 划分结果 |
4.2 陆域生态系统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 |
4.2.1 生态格局要素调查 |
4.2.2 生态功能要素调查 |
4.2.3 生态压力(陆域)要素调查 |
4.3 水域系统评价因子采集与分析 |
4.3.1 生境结构要素调查 |
4.3.2 水生生物要素调查 |
4.3.3 生态压力(水域)要素调查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5.1 陆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5.1.1 生态格局要素评估 |
5.1.2 生态功能要素评估 |
5.1.3 生态压力(陆域)要素评估 |
5.2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5.2.1 生境结构要素评估 |
5.2.2 水生生物要素评估 |
5.2.3 生态压力(水域)要素评估 |
5.3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
5.3.1 综合指数评价方法概述 |
5.3.2 指标层健康指数评估汇总 |
5.3.3 陆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综合评价 |
5.3.4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综合评价 |
5.3.5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估 |
5.4 评价结果讨论 |
5.4.1 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特征分析 |
5.4.2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与水质指标的关系 |
5.4.3 关于流域健康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讨论 |
5.5 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启示 |
5.5.1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
5.5.2 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启示 |
5.6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 |
6.1 概述 |
6.2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
6.2.1 流域环境管理法律体系 |
6.2.2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机构 |
6.2.3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
6.3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6.3.1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机构 |
6.3.2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地方性法规 |
6.3.3 当前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效果及问题分析 |
6.4 国外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
6.4.1 美国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
6.4.2 欧洲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
6.4.3 澳大利亚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
6.4.4 日本的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
6.4.5 国外流域环境管理的启示 |
6.5 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
6.5.1 建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理念 |
6.5.2 健全完善流域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 |
6.5.3 完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与协调机制 |
6.5.4 建立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为基础的管理目标 |
6.5.5 加强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体系的规划制定 |
6.5.6 建立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环境问题诊断识别与预警体系 |
6.6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1.1 安徽省典型流域选取和边界划定 |
7.1.2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7.1.3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
7.1.4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
7.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文附表目录 |
英文附表目录 |
中文附图目录 |
英文附图目录 |
致谢 |
学位申请者简介 |
(3)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总则 |
第一节前言 |
第二节编制依据 |
一、相关法律法规 |
二、相关规划、通知 |
第三节目标任务 |
一、规划目标 |
二、规划的重点任务 |
第四节基本原则 |
一、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 |
二、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的原则 |
三、坚持合理布局、转调结合的原则 |
四、坚持总体协调、横向衔接的原则 |
第五节规划范围 |
第二章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
第六节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
第一条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
一、地理位置 |
二、地质地貌 |
三、土壤 |
四、植被 |
五、水资源状况 |
六、水域类型 |
(一)河流 |
(1)嫩江 |
(2)诺敏河 |
(3)阿伦河 |
(4)音河 |
(5)雅鲁河 |
(6)绰尔河 |
(7)讷谟尔河 |
(8)乌裕尔河 |
(9)双阳河 |
(10)通肯河 |
(二)水库 |
(1)大中型水库 |
(2)小型水库 |
第二条自然气候条件 |
一、水文特点 |
(一)水温 |
(二)径流量 |
(1)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 |
(2)出入境水量 |
(3)主要江河径流量 |
(三)地下水 |
二、水质 |
(1)河流水质 |
(2)水库、水源地水质 |
(3)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 |
(4)地下水水质 |
三、气候情况 |
四、自然灾害 |
(一)冰冻 |
(二)洪水 |
(1)暴雨 |
(2)洪水特性 |
第三条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
一、浮游植物 |
二、浮游动物 |
三、底栖动物 |
四、水生维管束植物 |
五、鱼类 |
第四条水域环境状况 |
一、水域水质状况 |
二、地下水水质状况 |
三、水资源供水量状况 |
第五条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发展水产增养殖业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 |
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生物保障 |
第七节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
第一条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
一、养殖区域 |
二、养殖方式 |
三、养殖品种及产量 |
四、产值效益 |
五、水域滩涂开发利用比例 |
第二条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
一、区位条件 |
二、经济总量 |
三、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四、调整方向 |
(一)加大养殖水域滩涂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
(二)转变水产养殖方式 |
(三)成立龙头企业,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加快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四)引导鱼户开展休闲旅游观光渔业。 |
(五)大力促进苗种养殖生产发展。 |
第三条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
一、发展潜力 |
(一)区位优势 |
(二)资源优势 |
(三)市场需求潜力 |
(四)科技实力和养殖技术提升的潜力 |
二、发展趋势 |
(一)传统渔业向绿色渔业发展 |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
(四)优化水产品结构 |
三、养殖水域滩涂需求 |
四、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预测 |
第八节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
一、指导思想 |
二、总体思路 |
三、总体目标 |
(一)渔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
(二)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
(三)渔业水域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 |
(四)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
第三章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
第九节功能区划概述 |
一、禁养区 |
二、限养区 |
三、养殖区 |
第十节禁止养殖区 |
一、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
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 |
三、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提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 |
四、其它禁养区 |
五、管理措施 |
第十一节限制养殖区 |
一、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 |
二、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 |
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 |
四、重点湖泊水库 |
五、管理措施 |
第十二节养殖区 |
一、养殖区类型 |
二、管理措施 |
(一)加强养殖废水(废弃物)达标排放管理 |
(二)开展健康生态养殖 |
(三)加强环境监控 |
(四)安全监管 |
(五)制度保障 |
第十三节区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
一、龙沙区 |
二、建华区 |
三、铁锋区 |
四、昂昂溪区 |
五、富拉尔基区 |
六、碾子山区 |
七、梅里斯区 |
八、龙江县 |
九、讷河市 |
十、依安县 |
十一、泰来县 |
十二、甘南县 |
十三、富裕县 |
十四、克山县 |
十五、克东县 |
十六、拜泉县 |
第四章保障措施 |
第十四节加强组织领导 |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合作 |
二、规范规划修订 |
第十五节强化监督检查 |
一、加强用途管制 |
二、完善养殖证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
三、加强水产养殖管理与生产执法能力建设 |
第十六节完善生态保护 |
一、开展养殖排放监测,加强水域滩涂环境污染防控 |
二、推广养殖示范减排技术,修复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
第十七节其他保障措施 |
一、强化职业渔民教育培训 |
二、强化渔业科技,加强科技支撑 |
三、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养殖水平 |
第五章附则 |
第十八节关于规划效力 |
第十九节关于规划图件 |
附:规划图 |
(4)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整体性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整体性治理的研究综述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工具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流域水污染治理 |
二、整体性治理 |
第二节 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内涵 |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契合性 |
第二章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及成效 |
第一节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概况 |
一、万峰湖流域的概况 |
二、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概况 |
三、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概况 |
第二节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 |
一、政府主导、属地管理与部门联动相结合 |
二、建立水污染治理机制 |
三、治理项目实施与资金投入 |
四、制定实施治理的措施 |
第三节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成效 |
一、专项整治行动取得进展 |
二、治理手段和途径呈现新趋势 |
三、联合治污意识日渐增强 |
第三章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原因 |
第一节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地方政府治理的碎片化困境 |
一、政府治理理念的碎片化 |
二、流域治理主体的碎片化 |
三、协调和联动机制的碎片化 |
四、治理手段的碎片化 |
第二节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治理目标和占有资源的差异 |
二、分割型管理体制的限制 |
三、治理协调机制不完善 |
四、政策制度化保障不健全 |
第四章 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国外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验 |
一、日本琵琶湖水污染治理经验 |
二、美国田纳西河水污染治理经验 |
三、英国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经验 |
第二节 国外流域治理经验对万峰湖治理的启示 |
一、重视治理合作协调机制的建设 |
二、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整体性作用 |
三、加快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法制建设 |
第五章 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整体性治理的实现策略 |
第一节 树立共同价值理念,增强协同合作动力 |
一、强化共同利益,夯实整体治理基础 |
二、构建信任机制,奠定协作治理基石 |
第二节 建立权威管理机构,整合多元协作力量 |
一、搭建综合性流域管理机构,统一治理规划 |
二、政府与市场、社会协作共治 |
第三节 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治理取得实效 |
一、健全治理政策体系,加强制度保障 |
二、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促进政府合作 |
三、强化有效监督机制,落实治理责任 |
四、健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助力整治有效 |
五、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促进沟通协调 |
第四节 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治理手段 |
一、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
二、加强水质监测技术交流,实现数据共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粤东柘林湾海水养殖污染高光谱遥感监测与定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养殖水质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
1.2.2 养殖水质富营养评价研究进展 |
1.2.3 海水养殖污染评估研究进展 |
1.3 海岸带海水养殖现状调查 |
1.3.1 全国海水养殖发展现状 |
1.3.2 广东省海水养殖发展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数据获取及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2.1.2 海水养殖概况 |
2.2 水质指标数据获取与处理 |
2.2.1 水质测点的分布 |
2.2.2 水质参数浓度数据获取 |
2.2.3 水质参数浓度数据分析 |
2.3 水体光谱数据获取与处理 |
2.3.1 水体的光学特性 |
2.3.2 野外水体光谱测量 |
2.3.3 光谱数据预处理 |
2.4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
2.4.1 遥感数据获取 |
2.4.2 遥感数据预处理 |
2.5 气象数据 |
第三章 柘林湾水质参数反演模型构建 |
3.1 水质参数光谱响应特征 |
3.1.1 叶绿素a的光谱特征 |
3.1.2 悬浮物的光谱特征 |
3.1.3 养殖区水体光谱特征 |
3.2 水质参数高光谱模型 |
3.2.1 叶绿素a高光谱模型 |
3.2.2 溶解氧高光谱模型 |
3.2.3 氨氮高光谱模型 |
3.2.4 总磷高光谱模型 |
3.2.5 化学需氧量高光谱模型 |
3.3 模型精度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柘林湾水质时空特征与富营养化评价 |
4.1 养殖水质参数遥感反演 |
4.1.1 水体遥感反射率 |
4.1.2 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 |
4.1.3 溶解氧浓度遥感反演 |
4.1.4 氨氮浓度遥感反演 |
4.1.5 总磷浓度遥感反演 |
4.1.6 化学需氧量浓度遥感反演 |
4.2 养殖水质参数时空特征分析 |
4.2.1 叶绿素a浓度时空特征 |
4.2.2 溶解氧浓度时空特征 |
4.2.3 氨氮浓度时空特征 |
4.2.4 总磷浓度时空特征 |
4.2.5 化学需氧量浓度时空特征 |
4.3 海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
4.3.1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4.3.2 权重确定与等级划分 |
4.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4 精度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柘林湾海水养殖信息提取与污染评估 |
5.1 海水养殖模式遥感提取 |
5.1.1 提取流程 |
5.1.2 养殖模式 |
5.1.3 信息提取 |
5.1.4 提取结果 |
5.1.5 精度评价 |
5.2 海水养殖污染评估 |
5.2.1 改进污染估算方法 |
5.2.2 污染系数率定 |
5.2.3 评估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安康瀛湖水库水质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安康瀛湖水库概述 |
1.2 安康瀛湖水库渔业发展情况 |
1.3 安康瀛湖水库水环境保护情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水库渔业研究方法 |
1.4.2 水库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研究 |
1.4.3 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
1.4.4 水库重金属污染研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安康瀛湖水库水质理化因子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采样 |
2.2.2 仪器和试剂 |
2.2.3 水质理化指标及测定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安康瀛湖水库2015-2018年水质常规理化指标 |
2.3.2 安康瀛湖水库2015-2018年有机污染综合指标 |
2.3.3 安康瀛湖水库2018年重金属污染指标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讨论 |
2.4.2 小结 |
第三章 安康瀛湖水库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采样 |
3.2.2 仪器和试剂 |
3.2.3 浮游动物的定性与定量测定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2015-2016年浮游植物监测结果 |
3.3.2 2018 年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情况 |
3.3.3 2015-2016年与2018年浮游植物多样性结果 |
3.4 讨论与结论 |
3.4.1 讨论 |
3.4.2 小结 |
第四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
4.1 综合讨论 |
4.2 结论及建议 |
4.2.1 结论 |
4.2.2 建议 |
4.3 试验创新点 |
4.4 今后的工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云南省普洱市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二)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库区 |
二、库区水事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一、系统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二章 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现状 |
第一节 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机构 |
一、糯扎渡电站库区管理局基本情况 |
二、糯扎渡电站库区渔业水事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
三、糯扎渡电站库区交通运输水事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
四、糯扎渡电站库区旅游水事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
一、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管理局水事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
二、糯扎渡库区渔业水事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
三、糯扎渡库区交通运输水事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
四、糯扎渡库区旅游水事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
第三章 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糯扎渡库区水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渔业水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
二、交通运输水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三、旅游水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无总体规划,库区保护管理开发缺乏依据 |
二、缺乏管理办法,库区管理保护无专项法规保障 |
三、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属地管理执行存在困难 |
四、库区违法乱象突出,安全隐患严重 |
五、保障要素不到位,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
第四章 国内外库区水事管理案例分析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库区水事管理案例分析借鉴 |
一、北美五大湖库区简况 |
二、北美五大湖库区管理措施 |
第二节 国内库区水事管理案例分析借鉴 |
一、千岛湖库区简况 |
二、千岛湖库区管理措施 |
第五章 加强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通盘考虑糯扎渡库区管理大棋局 |
一、加快完成糯扎渡库区总体规划编制 |
二、健全完善法规体系 |
三、完善库区管理体制,建立协调机制 |
四、加大库区硬件管理设施和各类保障要素的投入 |
第二节 开展糯扎渡库区综合整治工作 |
一、依法取缔非法养殖网箱,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 |
二、加大对糯扎渡库区采砂采石作业管控 |
三、打击非法运输,严控自用船舶 |
第三节 推进糯扎渡库区旅游综合发展 |
一、明确旅游开发策略和规划 |
二、结合思茅港,融合糯扎渡旅游线路 |
三、构建糯扎渡生态旅游示范区 |
四、打造澜沧江民族风情廊道,加快库区酒店餐饮建设 |
第四节 多措并举,全面强化糯扎渡库区水事管理 |
一、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河湖长制 |
二、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
三、加强宣传引导,构建公众参与体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海岸带范围的界定 |
2.1.1 海湾的定义 |
2.1.2 海岸带范围的界定方法 |
2.1.3 国内海岸带调查范围 |
2.1.4 国外海岸带范围界定案例 |
2.2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 |
2.2.1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过程 |
2.2.2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效应 |
2.2.3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
2.3 海湾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 |
2.3.1 海湾水质时空变化研究内容 |
2.3.2 海湾水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方法 |
2.3.3 海域水质评价方法 |
2.4 海岸带环境评价研究 |
2.5 海岸带管理上推到流域尺度 |
2.6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海湾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3.1.2 闽江流域研究区概况 |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2.1 遥感影像数据来源 |
3.2.2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3.2.3 海湾环境调查数据来源 |
3.3 研究方法 |
3.3.1 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法 |
3.3.2 土地利用强度分析 |
3.3.3 海湾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方法 |
3.3.4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
3.3.5 RUSLE模型和SEDD模型 |
3.3.6 环境脆弱性评价 |
第4章 福建省主要海湾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过程机制 |
4.1 海湾土地利用总体变化格局 |
4.2 基于指数法的土地利用变化 |
4.3 基于强度分析的土地利用变化 |
4.3.1 时间间隔水平强度分析 |
4.3.2 类别水平强度结果分析 |
4.3.3 转移强度水平分析结果 |
4.4 指数法与强度分析方法对比 |
4.5 海湾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福建省主要海湾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
5.1 水质指标的选择和预处理 |
5.2 海湾水质评价结果 |
5.3 海湾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
5.4 海湾水质聚类分析 |
5.5 海湾水质判别分析 |
5.6 海湾水质空间差异性分析 |
5.7 海湾水质监测站点优化方案 |
5.8 土地利用变化对福建省主要海湾水质的影响分析 |
5.8.1 海湾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关联性 |
5.8.2 水质变化驱动力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闽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
6.1 闽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 |
6.1.1 闽江流域土地利用总体变化情况 |
6.1.2 闽江子流域土地利用转移水平强度分析 |
6.1.3 闽江子流域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
6.2 闽江流域土壤侵蚀量和产沙模数变化 |
6.2.1 土壤侵蚀量总体变化情况 |
6.2.2 土壤侵蚀转移变化特征 |
6.2.3 流域的产沙模数情况 |
6.3 闽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分析 |
6.3.1 气候变异性的水土流失效应 |
6.3.2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
6.3.3 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6.4 流域水土流失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
6.5 闽江流域出口水质对海湾水质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海岸带环境脆弱性评价及管理 |
7.1 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2 脆弱性评价结果 |
7.3 海岸带环境管理建议 |
7.3.1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建议 |
7.3.2 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议 |
7.3.3 防治工业污染排放的管理建议 |
7.3.4 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的管理建议 |
7.3.5 海水养殖污染的管理建议 |
7.3.6 流域水土流失和围填海的生态修复 |
7.3.7 农业用地保护的管理建议 |
7.3.8 林地保护的管理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与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9)水库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福利状况的影响及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鱼类福利 |
1.1 鱼类福利的定义 |
1.2 鱼类福利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
2. 环境指标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 |
2.1 水温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 |
2.2 光照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 |
2.3 溶解氧和 pH 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 |
2.4 盐度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 |
2.5 其他因素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 |
3 环境因素影响鱼类福利的机制 |
3.1 应激的概念 |
3.2 应激反应阶段 |
4. 养殖密度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 |
4.1 养殖密度对鱼类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
4.2 养殖密度对鱼类血液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进展 |
4.3 养殖密度对鱼类血液影响的研究进展 |
4.4 养殖密度对鱼类物质代谢和能量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
4.5 养殖密度对鱼类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生长、体组分和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鱼养殖 |
2.2 实验区水体主要理化指标测定 |
2.3 采样方案 |
2.4 鱼产量、生长和食物转化率 |
2.5 血清皮质醇和体组分测定方法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生长指标、鱼产量以及食物转化率 |
3.2 体组分 |
3.3 血清皮质醇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甲状腺激素及血脂指标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鱼来源与样品采集 |
2.2 试剂 |
2.3 实时定量 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以及目的基因的定量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血清中 FT3 和 FT4 含量的影响 |
3.2 网箱密度养殖对血清 TG 和 TC 含量的影响 |
3.3 IGF-Ⅰ和 TR-α的组织表达 |
3.4 不同密度网箱养殖对虹鳟 IGF-Ⅰ和 TR-α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虹鳟维生素 D 受体 a(VDR-a)基因克隆以及网箱养殖密度对其表达和血液中Ca~(2+)含量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鱼来源与样品采集 |
2.2 试剂 |
2.3 引物设计 |
2.4 实时定量 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以及目的基因的定量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VDR-a cDNA 全长的克隆以及序列分析 |
3.2 VDR-a 的组织表达 |
3.3 不同密度的网箱养殖下 VDR-a 在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情况 |
3.4 不同密度的网箱养殖对虹鳟血液中 Ca~(2+)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血液生理生化组分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鱼养殖和实验设计 |
2.2 采样方案 |
2.3 血液指标分析 |
2.4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
2.5 免疫指标分析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密度网箱养殖溶解氧的变化以及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3.2 不同密度网箱养殖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不同密度网箱养殖对 IgM 和 MHC-Ι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六章 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克隆、网箱养殖密度对其表达的影响及与血糖含量的关系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鱼来源和样品采集 |
2.2 试剂 |
2.3 引物设计 |
2.4 实时定量 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以及目的基因的定量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虹鳟 G6Pase 的克隆 |
3.2 G6Pase 全长序列以及同源性比较 |
3.3 不同高密度网箱养殖对虹鳟 G6Pase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不同密度网箱养殖对虹鳟血液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与撰写情况 |
四、水库网箱养殖三角鳊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D]. 李锋. 西南大学, 2021(01)
- [2]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D]. 方云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的通知[J].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1)
- [4]万峰湖流域水污染整体性治理研究[D]. 车轩.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粤东柘林湾海水养殖污染高光谱遥感监测与定量评估[D]. 刘志根. 广州大学, 2019(01)
- [6]安康瀛湖水库水质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综合分析[D]. 冯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7]云南省普洱市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研究[D]. 肖海龙.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8]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D]. 黄博强. 厦门大学, 2019(08)
- [9]水库网箱养殖密度对虹鳟福利状况的影响及生理机制[D]. 刘群.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10]北江三珍——扫描粤北山区渔业[J]. 钟小庆. 海洋与渔业,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