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学阈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阈值,损伤,激光,薄膜,光学,测量,不确定。
光学阈值论文文献综述
严荣荣,苏俊宏,杨利红[1](2019)在《脉冲激光输出参数对光学薄膜损伤阈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诱导薄膜损伤阈值的准确测量是判别光学薄膜抗激光损伤能力的重要依据。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建立了激光能量误差、聚焦光斑尺寸误差与损伤阈值误差的数值模型,理论分析了能量误差、聚焦光斑尺寸误差对薄膜损伤阈值的影响,通过搭建实验平台测量了辐照在薄膜表面的实际能量和聚焦光斑尺寸,根据实验结果采用统计学原理评估了薄膜损伤阈值不确定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能量误差、聚焦光斑尺寸误差的增大,损伤阈值误差也增大。单层膜样品实例分析,损伤阈值测量合成不确定度为0.87 J/cm~2。因此,研究能量和聚焦光斑尺寸误差对损伤阈值的影响,为获得准确的薄膜损伤阈值测试结果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光学与光电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张越,高万荣,张兰兰,史伟松[2](2018)在《基于对数补偿和动态阈值的手持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搭建了一套能够对人体皮下微血管进行快速成像的手持式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系统,分别使用了无对数补偿的强度差分(PID)算法、有对数补偿的强度差分(LCPID)算法以及结合对数补偿及动态阈值方法的强度差分(MTPID)算法重建了血流分布图像,并对比了叁种成像算法得到的微血管正面图。结果表明:LCPID算法能呈现更深层的血流信息,而MTPID算法获得了更多的血流分布细节信息和更高的图像清晰度,其优越性对OCT系统在医用光学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8年11期)
单翀[3](2018)在《时空分辨法测量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元件的激光损伤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激光损伤阈值测量技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方法及标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前各个实验室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测试标准,到上世纪90年代,在ISO国际标准体系下建立了光学元件激光损伤测试标准ISO11254,再到2011年激光损伤阈值国际测试标准ISO21254的建立与完善。国际标准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法已经成为光学元件抗激光损伤能力最客观的评定方法。但是在实际测试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值得深究的问题。在国际标准激光损伤阈值测试中,光斑等效面积的提出前提是认为激光破坏源于峰值光强破坏,将测试激光光斑内非均匀分布的能量密度等效为峰值光强对应的能量密度。因此,这意味着将无法分辨测试激光光斑内的不同缺陷。本文正是对此类问题进行了以下工作:本文针对空间分布为高斯型的激光光斑,通过细分光强分布,建立细分光强与缺陷破坏的空间关联,区分了缺陷在光斑内不同光强位置诱导的激光损伤阈值差异。客观测量和评价了薄膜元件中横向分布的不同缺陷诱导的激光损伤阈值。光学薄膜的电场分布受到膜系结构的调制,分布在薄膜生长方向上不同深度处缺陷的电场强度不同,对电场强度的归一化是准确获得缺陷诱导激光损伤阈值的前提。本文巧妙利用色分离薄膜对不同波长的高透和高反特性,设计了355nmHR和532nmHT的谐波分离膜,研究了反射波长(355nm)和透射波长(532nm)的典型损伤,将损伤的深度与电场的分布建立关联,实现了对缺陷处电场的归一化,准确测量表征了薄膜元件中缺陷的损伤阈值。在脉冲激光损伤阈值测量过程中,认为激光损伤恰好发生在脉冲结束的时刻。当激光损伤发生在脉冲结束之前时,对应的峰值功率密度则不能被激光损伤阈值测量值准确表达。本文针对此类问题完成了基于时空分辨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法的研究。设定在光学元件表面测试面积以及取样率极小的条件下,所设计的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方法。此方法通过对激光损伤点发生的准确时间与空间坐标进行准确判断,结合高斯脉冲激光时间与空间的能量分布情况,从而可以精准的计算出每个激光损伤点发生激光损伤时所吸收的激光能量密度。并设定其最低激光损伤能量密度作为该测试样品的激光损伤阈值。(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王刚,刘宏鸣,姜兴兴,杨蕾,林哲帅[4](2017)在《Pb_7F_(12)Br_2:一个具有较高激光损伤阈值的潜在中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个含Pb的混合卤化物Pb_7F_(12)Br_2进行了合成及单晶结构与性能测试,并首次对它的各种与非线性光学材料相关的主要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化合物的光学带隙宽达4.32 e V,粉末激光损伤阈值为25 MW·cm-2,远高于同等测试条件下商品化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AgGaS_2的粉末激光损伤阈值(<5.2 MW·cm-2),它的粉末倍频效应为KDP(KH2PO4)的1.5倍并能够实现相位匹配,粉末透光范围宽为0.3~14μm,热分解温度超过650℃,展示了较好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单翀,赵元安,张喜和,胡国行,王岳亮[5](2018)在《基于高斯脉冲激光空间分辨测量光学元件表面激光损伤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高斯脉冲激光空间分辨测量光学元件表面激光损伤阈值的方法。通过设定激光能量密度差对高斯光斑进行能量密度分区,统计并分析每个能量密度分区的能量密度以及损伤密度分布,设定一个零损伤密度所对应的激光能量密度作为所测样品的激光损伤阈值。同时利用国际标准1-on-1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激光损伤阈值测试,并将两种测试方法获得的损伤阈值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基于高斯脉冲激光空间分辨的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方法,解决了国际标准1-on-1激光损伤阈值测试中将高斯光斑内空间能量密度以及损伤点的不均匀分布等效地视作均匀分布所带来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8年01期)
徐均琪,苏俊宏,葛锦蔓,基玛,格拉索夫[6](2017)在《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测量不确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是评价其激光耐受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准确评价和测定,是判断其激光耐受性能和进行相互比对的基础。通过对激光损伤阈值测试系统误差的溯源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给出了优化测试系统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光光斑确定的情况下,激光能量越高,能量密度的误差越大。因此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取较低的激光能量。在激光能量确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临界光斑,当小于临界光斑时,能量密度误差变化非常剧烈,光斑越小,能量密度误差越大。测试系统的激光光斑大于临界光斑时系统的误差较小,小于临界光斑时系统的误差急剧变大。因此,在激光损伤阈值测试系统中,应该优选临界光斑或者大于临界光斑。激光损伤阈值拟合产生的最大误差为最大能级的激光能量误差,因此要尽可能降低激光器的脉冲能量。由此可见,设计合理的系统参数,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7年08期)
吴倩,罗晋,潘峰[7](2016)在《后处理对HfO_2薄膜光学特性及抗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制备了氧化铪薄膜,并分别用氧气氛下退火和激光预处理两种后处理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处理。介绍了两种后处理工艺和相关的设备,测试分析了样品的透过率、吸收和抗激光损伤阈值。对比了两种后处理方法对降低吸收和提高激光损伤阈值的效果,讨论了它们的作用原理。实验结果表明,激光预处理能有效降低样品的吸收值,提高样品的抗激光损伤阈值。采用一步法(50%初始损伤阈值)预处理后,叁倍频氧化铪薄膜的损伤阈值从13J/cm~2提升到15J/cm~2;采用两步法(依次50%、80%初始损伤阈值)预处理后,叁倍频氧化铪薄膜的损伤阈值从13J/cm~2提升到17.5J/cm~2,损伤几率曲线整体向高通量区域平移。(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袁志刚,李亚国,陈贤华,徐曦,赵世杰[8](2016)在《光学元件改性处理对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355nm激光作用于熔石英光学元件后其损伤阈值容易变差的问题,提出使用1.7%纯HF溶液和0.4%HF与1.2%NH4F混合的BOE溶液对样品进行处理来提高它们的激光诱导损伤阈值(LIDT)。在相同的条件下将熔石英光学元件浸没到上述两种不同的刻蚀溶液中进行处理,通过测量刻蚀过程中元件重量变化来计算刻蚀速率,利用Zygo轮廓仪测试元件表面粗糙度,然后对355nm激光照射下熔石英元件的损伤阈值情况进行研究。损伤测试表明,LIDT与元件的材料去除深度有关系,用两种刻蚀液刻蚀去除一定深度后,LIDT均有增加,但是进一步去除会显着地降低元件的LIDT。在处理过程中,这两种刻蚀液的去除速率都很稳定,分别为85.9nm/min和58.6nm/min左右。另外,元件表面的粗糙度会随着刻蚀时间的增加而变大。在刻蚀过程中还通过纳米技术测量了熔石英元件表面的硬度及杨氏系数,不过没有证据表明其与激光诱导损伤有明确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孟令强,王青,张莉萍,齐思璐,王晓烨[9](2016)在《基于光散射及灰度值作为判据的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测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ISO11254国际标准,构建了基于半导体激光光散射检测光学薄膜损伤与否的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测试系统。运用图像处理以及灰度值作为判断薄膜损伤与否的判据,对TiO2/SiO2增透膜进行了阈值测试。由图像处理可得,当光斑图像有效区域内灰度值最大的前50个像素点的平均灰度值在25到33之间时,该区域为薄膜损伤的临界区域,并将测量结果与在Veeco白光轮廓仪观测到的损伤形貌进行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光学仪器》期刊2016年06期)
袁志刚,李亚国,陈贤华,叶卉,徐曦[10](2016)在《光学元件改性处理对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熔石英光学元件因为其良好的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在高功率激光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355nm激光作用于光学元件后,熔石英的损伤阈值及损伤增长问题变成了其在强激光系统中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激光诱导损伤阈值(LIDT),熔石英光学元件使用两种HF溶液进行处理,分别是1.7%的HF溶液和0.4%的HF与12%的NH_4F的BOE溶液。损伤测试表明,这两种刻蚀液在去除材料一定深度的情况下都会提高损伤阈值,但是进一步去除就会大大降低元件的激光损伤能力。在处理过程中,这两种刻蚀液的去除速率都很稳定,分别为85.9μφ、min和58.6μm.min左右。另外,元件表面的粗糙度(RMS&PV)会随着刻蚀时间的增加而变大。同时,在刻蚀过程中通过纳米技术测得的熔石英元件表面的硬度及杨氏系数,没有证据表明其与激光诱导损伤有明确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强激光材料与元器件学术研讨会暨激光破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1-13)
光学阈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搭建了一套能够对人体皮下微血管进行快速成像的手持式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系统,分别使用了无对数补偿的强度差分(PID)算法、有对数补偿的强度差分(LCPID)算法以及结合对数补偿及动态阈值方法的强度差分(MTPID)算法重建了血流分布图像,并对比了叁种成像算法得到的微血管正面图。结果表明:LCPID算法能呈现更深层的血流信息,而MTPID算法获得了更多的血流分布细节信息和更高的图像清晰度,其优越性对OCT系统在医用光学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学阈值论文参考文献
[1].严荣荣,苏俊宏,杨利红.脉冲激光输出参数对光学薄膜损伤阈值的影响[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9
[2].张越,高万荣,张兰兰,史伟松.基于对数补偿和动态阈值的手持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方法[J].中国激光.2018
[3].单翀.时空分辨法测量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4].王刚,刘宏鸣,姜兴兴,杨蕾,林哲帅.Pb_7F_(12)Br_2:一个具有较高激光损伤阈值的潜在中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J].无机化学学报.2017
[5].单翀,赵元安,张喜和,胡国行,王岳亮.基于高斯脉冲激光空间分辨测量光学元件表面激光损伤阈值研究[J].中国激光.2018
[6].徐均琪,苏俊宏,葛锦蔓,基玛,格拉索夫.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测量不确定度[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
[7].吴倩,罗晋,潘峰.后处理对HfO_2薄膜光学特性及抗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J].光学精密工程.2016
[8].袁志刚,李亚国,陈贤华,徐曦,赵世杰.光学元件改性处理对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J].光学精密工程.2016
[9].孟令强,王青,张莉萍,齐思璐,王晓烨.基于光散射及灰度值作为判据的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测量系统[J].光学仪器.2016
[10].袁志刚,李亚国,陈贤华,叶卉,徐曦.光学元件改性处理对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C].强激光材料与元器件学术研讨会暨激光破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