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湿润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润,入渗,水分,氮素,积雨,连作,流量。
湿润锋论文文献综述
杜玉鹏,田堪良,张爱军,张世参[1](2019)在《黄土地区不积雨条件下降雨入渗及其湿润锋移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黄土地区降雨入渗规律研究已较为深入,但对不积雨持续降雨入渗及其湿润锋移动规律研究较少。对此设计并制作了一套模拟不积雨降雨条件下黄土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装置系统,共模拟了3组非饱和重塑黄土表面不积雨降雨强度下的土柱垂直入渗试验,得到了3组不同干密度黄土垂直土柱试验各相应深度监测点土体体积含水率与降雨历时曲线,以及各试验组土柱渗流湿润锋和渗流稳定区到达不同深度的降雨时间。基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假设,建立了黄土地区不积雨降雨垂直土柱湿润锋渗流模型,并结合试验结果,验证了假设及模型的正确性,求出不积雨持续降雨条件下黄土土柱渗流湿润锋形状参数m接近于3,并进一步揭示了不积雨降雨条件下黄土地区降雨入渗湿润锋深度与渗流稳定区深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张芳,付成功,付颖煜,王振伟,陶志刚[2](2019)在《基于红外辐射特征的砾岩水分湿润锋的演化与追踪》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岩石介质中水分湿润锋的时间、空间演化规律问题,采用红外热像仪监测砾岩由干燥到饱和吸水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特征,利用水分湿润锋识别理论分析水分湿润锋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1)随着时间推进,不规则湿润锋面由试样底部逐渐运移至试样顶端,在吸附力与毛细力的主要作用下,其上升速度不断减小,直至趋近于0;(2)受砾岩材质不均匀影响,在空间上,水分湿润锋面从试样底部到顶端呈现为非对称的上凸曲线的阵列。对比理论计算结果与可见光监测结果表明,利用水分湿润锋识别理论,能够得到任意时刻砾岩水分湿润锋面的空间分布曲线,可进一步追踪其在时间、空间上的演化规律;该方法可实现无损、实时追踪水分湿润锋的目的,对解决土木工程建设、古建筑维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水害问题可提供一种新的监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刘丽,吴羊,陈立宏,刘建坤[3](2019)在《基于数值模拟的湿润锋前进法测量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函数测量难度大、耗时长,湿润锋前法(WFM)可在短时间内测得渗透系数函数(HF),但依赖肉眼识别的湿润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尚不明确,有待验证。文中针对湿润锋前进法进行研究,探讨初始含水率、湿润锋阀值、降雨入渗速率、传感器位置等因素对湿润锋前进法的测量精度的影响。采用Seep/W软件模拟均质土柱的入渗过程,分析湿润锋前进法数据,计算土体的渗透系数,将其和输入的渗透系数(可认为是真实解)进行比较,对湿润锋前进法的计算精度进行评估,并讨论误差的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湿润锋前进法能够获得比较精确的计算结果;使用湿润锋特征含水率计算湿润锋前进速率,突破了原始湿润锋前进法存在"肉眼观察"的局限性,大大拓展了该方法的适用性;传感器间距对湿润锋前进法渗透系数函数计算精度没有直接影响;初始含水率越低,降雨入渗速率越大,渗透系数函数范围跨度越大。基于文中的分析结果,对湿润锋前进法的试验设计时,建议采用30~50 cm的土柱进行试验,传感器的数量建议为3~4,可以采用任意初始含水率进行试验接近干燥更好,为避免表面积水,建议降雨强度小于饱和渗透系数。(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唐士劼,窦超银[4](2018)在《滴头流量对风沙土滴灌湿润锋运移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风沙土地区更为合理的利用滴灌技术,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了单点源和双点源滴灌条件下风沙土土壤水分运移过程,研究了不同滴头流量下土壤湿润锋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灌水时间相同时,滴头流量越大,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大;灌水量相同时,滴头流量增大对湿润锋水平运移距离影响较小,但可增大垂直方向运移距离。大流量滴头增大了湿润锋初始运移速度,随着灌水时间的增加,湿润锋运移速度迅速减小并趋于稳定,且不同流量处理之间差异较小。双点源滴灌时,入渗交汇前水分运动规律与单点源入渗规律相同;滴头流量越大,湿润体交汇时间越短,交汇处湿润锋运动速度越快;但滴头正下方含水量高,土壤含水量径向变化较大,增加了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8年11期)
毕远杰,雷涛,雷明杰,王坚[5](2018)在《微润管(带)埋深及压力水头对湿润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润灌是一种全新的低能耗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揭示微润管(带)埋深和压力水头交互效应对湿润锋的影响,采用室内试验,对不同管带埋深(D5、D15、D20)与压力水头(H100、H150、H200)条件下的土壤湿润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压力水头处理后的湿润锋沿各个方向的扩散速率表现为:H200>H150>H100。不同管带埋深处理后的湿润锋在竖直向上和水平方向的推移速度均表现为:D5>D20>D15,而竖直向下的推移速度表现为:D20>D15>D5。不同压力水头和埋深处理后的湿润锋半径大小表现为:H200>H150>H100,D5>D15>D20。埋深、压力水头及其耦合效应对Rmax的影响大小表现为:H>D>H·D,对湿润锋半径变化速率的影响大小表现为:H>H·D>D。(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10期)
刘子尚,缴锡云,白云岗,张营[6](2018)在《浅埋式滴灌湿润锋发展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苜蓿浅埋式滴灌的发展需求,针对滴头埋深、流量等因素对滴灌湿润体发展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室内试验研究。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苇灌区苜蓿浅埋式滴灌试验区的沙壤土,对不同滴头埋深和流量,开展浅埋式滴灌条件下土壤湿润锋的发展过程、湿润锋特征值变化等试验。设置了5、10、15 cm共3个滴头埋深处理,滴灌流量控制在0.8~2.5 L/h不等。结果表明,不同埋深不同流量下零通量面湿润锋形状近似为椭圆;湿润锋的水平、垂向运移距离分别随入渗时间的增长而增大,且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湿润锋水平、垂向运移距离的比值随滴头埋深增加而增大;湿润锋水平纵向运移距离随垂向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纵向运移距离与垂向深度呈二次函数关系。上述结果对于浅埋式滴灌参数设计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21期)
赵彦波,尹娟,尹亮[7](2018)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湿润锋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宁夏旱区枸杞滴灌施肥系统设计、水肥管理方案等不完善问题,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湿润锋的运移变化规律,为大田滴灌施肥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室内土箱实验模拟大田点源滴灌,试验以滴头流量和施氮浓度为变量,以计划湿润层为控制量,采用完全随机组合设计,研究湿润锋变化规律。灌水氮素浓度一定的条件下,滴头流量越大灌水到达计划湿润层的时间就越短,形成的湿润体体积越大,灌水结束后湿润体水分再分布的距离越大;滴头流量一定的条件下,灌水氮素浓度越大越有利于水分在竖直方向的迁移扩散,水分到达计划湿润层的时间越短,形成的湿润体体积相对较小,灌水结束后土壤水分再分布的距离越小;水平湿润锋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时间之间满足幂函数关系,幂指数b随流量q和施肥浓度c无明显变化,幂函数系数a随滴头流量的增大而变大,随施肥浓度的增大而变小。滴头流量和施肥浓度都会影响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分布状况,滴头流量起主要作用。水分运移距离与时间满足幂函数关系,可以通过函数关系式来预测土壤水分运移深度。(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8年05期)
汪顺生,孟鹏涛,刘东鑫,王兴,史尚[8](2015)在《宽垄沟灌灌水水分湿润锋运移及灌水质量影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反映田间灌溉土壤水分运移的实际情况,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周年连作沟灌条件下灌水时不同灌水技术要素(垄宽、沟宽、沟深和沟底纵坡)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和灌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垄宽、沟宽、沟深的增大,土体湿润运移范围逐渐增大;随着沟底纵坡的增大,沟首部分土壤水分垂向和横向运移范围逐渐减小,沟尾部分反之。通过不同灌水技术要素对灌水质量的影响评价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灌水技术参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5年10期)
赵新宇,王艳君,王兴,史尚[9](2015)在《宽垄沟灌湿润锋运移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宽垄沟灌条件下土壤湿润锋运移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沟宽的增加,土壤湿润锋垂向运移距离减小,横向运移距离增大;随着沟深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土壤湿润锋垂向运移距离和横向运移距离均有所增加。其中,土壤初始含水率为影响土壤湿润锋运移的主要因素。土壤湿润锋的垂向运移距离和交汇前的横向运移距离均与入渗时间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改进沟灌技术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5年09期)
刘道维,郑文生,王柏,孟岩,孙彦君[10](2015)在《黑土区地下暗灌湿润锋运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地下暗灌的室内试验研究湿润锋运移特性。试验采用黑龙江省的黑土,灌水器流量分别为1.10L/h和1.38L/h,埋深为30cm。结果表明,滴头流量1.38L/h处理的湿润锋扩散范围大于1.10L/h处理的范围,在灌水初期湿润锋呈圆形,随着灌水时间的延长,湿润锋呈椭圆形,且湿润锋扩展速度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期刊2015年09期)
湿润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岩石介质中水分湿润锋的时间、空间演化规律问题,采用红外热像仪监测砾岩由干燥到饱和吸水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特征,利用水分湿润锋识别理论分析水分湿润锋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1)随着时间推进,不规则湿润锋面由试样底部逐渐运移至试样顶端,在吸附力与毛细力的主要作用下,其上升速度不断减小,直至趋近于0;(2)受砾岩材质不均匀影响,在空间上,水分湿润锋面从试样底部到顶端呈现为非对称的上凸曲线的阵列。对比理论计算结果与可见光监测结果表明,利用水分湿润锋识别理论,能够得到任意时刻砾岩水分湿润锋面的空间分布曲线,可进一步追踪其在时间、空间上的演化规律;该方法可实现无损、实时追踪水分湿润锋的目的,对解决土木工程建设、古建筑维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水害问题可提供一种新的监测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润锋论文参考文献
[1].杜玉鹏,田堪良,张爱军,张世参.黄土地区不积雨条件下降雨入渗及其湿润锋移动规律[J].水电能源科学.2019
[2].张芳,付成功,付颖煜,王振伟,陶志刚.基于红外辐射特征的砾岩水分湿润锋的演化与追踪[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刘丽,吴羊,陈立宏,刘建坤.基于数值模拟的湿润锋前进法测量精度分析[J].岩土力学.2019
[4].唐士劼,窦超银.滴头流量对风沙土滴灌湿润锋运移影响的试验研究[J].节水灌溉.2018
[5].毕远杰,雷涛,雷明杰,王坚.微润管(带)埋深及压力水头对湿润锋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6].刘子尚,缴锡云,白云岗,张营.浅埋式滴灌湿润锋发展规律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
[7].赵彦波,尹娟,尹亮.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湿润锋变化规律研究[J].节水灌溉.2018
[8].汪顺生,孟鹏涛,刘东鑫,王兴,史尚.宽垄沟灌灌水水分湿润锋运移及灌水质量影响试验研究[J].节水灌溉.2015
[9].赵新宇,王艳君,王兴,史尚.宽垄沟灌湿润锋运移特性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
[10].刘道维,郑文生,王柏,孟岩,孙彦君.黑土区地下暗灌湿润锋运移规律研究[J].黑龙江水利.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