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面弹性复变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平面,弹性,应力,方法,函数,对称,裂纹。
平面弹性复变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秾,李洪波,张杰,贾生晖,褚玉刚[1](2016)在《基于平面弹性复变方法的冷轧带钢分布位错--残余应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冷轧带钢可见浪形的形成机理,通过实测残余应力值计算分布位错,提出分布位错-残余应力模型.利用平面弹性复变方法计算弹性平板中一条带有典型分布位错的直线粘接边界所产生的应力场,分析该应力场的特点及多条互相平行的带有分布位错的直线粘接边界所产生应力场间的相互影响.同时结合实测数据,给出实际分布位错的计算结果,其对应的残余应力近似值与残余应力实测值误差较小,且这一方法具有一般性.进一步分析分布位错,给出带钢屈曲挠度函数的形式,与现场实际起浪形式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联和,云国宏[2](2013)在《十次对称二维准晶弹性半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集中力作用下二维十次对称准晶半平面弹性问题的复变函数方法.首先将Stroh公式推广到二维准晶中,这里保留了Stroh公式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推广的Stroh公式给出了应力和位移的通解,结合边界条件,获得了应力和位移的解析表达式,为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表明复变函数方法是解决十次对称二维准晶复杂弹性边值问题的有力工具.(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3年18期)
杨丽英[3](2009)在《点群10十次对称二维准晶平面弹性的复变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点群10十次对称二维准晶平面弹性问题的复变函数解法。首先将该问题的位移势函数用4个解析函数表示出来,再利用解析函数的性质,经过大量的推导,给出了准晶声子场和相位子场的位移、应力及边界条件的复变函数表示,从而建立了十次对称二维准晶平面弹性问题的复变解法的理论基础。作为应用,借助于复变函数中的保角变换,求解了该准晶中的裂纹问题.一定条件下,本文可还原为点群10mm十次对称二维准晶的情形。(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张军好,刘华[4](2009)在《周期弹性平面裂纹探测的复变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复变函数的方法讨论一个周期平面弹性力学中的逆问题.应用第一基本问题应力函数的封闭解公式,证明了在已知主应力的情况下,裂纹的位置及其上面的应力分布可以由外边界上的应力分布探测出来.讨论了逆问题的稳定性和该逆问题的一些特殊情形.(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刘官厅,杨丽星,于静,赵新平,何青龙[5](2009)在《二维准晶的两种不同平面弹性的复变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晶是1982年由实验发现、1984年才首次报道的固体新结构,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的重大进展。迄今在不同合金系中已研制出200多种准晶,其中半数以上是热力学性能稳定的,因而准晶又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对准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7-23)
李范春,杜玲,金蓉[6](2008)在《弹性平面问题复变方法的基本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把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物理量和基本方程全部改写为复数形式,从平衡方程出发引入了复应力函数。利用弹性关系和几何关系,简捷地导出了复位移的表达式。最后由复应力的坐标变换规律给出了应力边界条件的复数形式。(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08年01期)
李联和,范天佑[7](2008)在《20面体准晶平面弹性的复变函数方法及其椭圆缺口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20面体准晶平面弹性的复变函数方法,并且利用这一方法解决了受均匀内压的椭圆缺口问题.首先基于最终控制方程的基本解,给出了应力分量和位移分量的复表示,接下来采用复变函数论中的保角变换技巧,得到了椭圆缺口问题的解析解,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到I型Griffith裂纹问题的解(令椭圆短半轴b=0).作为裂纹解的一个直接结果,还给出了断裂力学中的两个很重要的判据——应力强度因子和能量释放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08年01期)
郭怀民[8](2007)在《若干复杂缺陷平面弹性问题的复变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断裂现象始终是同材料与结构中的孔洞、缺口或裂纹相关联的,在材料的这种宏观不连续部分最明显的特点是应力分布极不均匀,这种现象叫做应力集中。缺陷(孔洞、裂纹、位错等)和应力集中往往是造成结构破损的重要原因。线弹性断裂力学作为断裂力学的一个分支,曾有过很好的发展,其主要的工作是确定各种构形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Westergaard应力函数法、Muskhelishvili方法作为线弹性断裂力学平面问题的两种方法,在其发展过程中起过很重要的作用。Muskhelisvili方法将平面弹性问题转化为求解满足一定边界条件的两个复势函数? (z)、ψ(z)。本文利用复变方法,通过保角映射研究了带裂纹的椭圆孔洞的平面弹性问题,得到了应力函数? (ζ)、ψ(ζ),求得了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的解析解,并由此模拟出了两互相垂直的裂纹问题。研究了含幂函数类对称曲线裂纹平面弹性问题,可以象解决孔口问题那样,采用传统的复变函数保角映射法,给出了一些适当的保角变换公式,从而将裂纹外区域映射到一个复平面的单位圆内,得到了含幂函数类对称曲线裂纹尖端I-II型应力强度因子的解析表达式,本解在特殊极限条件下可解析的退化到穿透型直线裂纹的经典解。参数分析表明,幂函数类对称曲线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与裂纹的尺寸和形状有关。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带正叁角形孔洞的平面弹性问题,求得了正叁角形一个顶点处的应力强度因子的解析解。圆内或圆外的全纯函数? (z)、ψ(z)可以展开为Taylor级数或Laurent级数。对于(同心)圆环域S上的弹性平衡问题,用级数展开的方法求解就显得比较简单。为了讨论椭圆环域上的弹性平衡问题,利用复变函数理论,把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圆环域上的问题求解。(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07-06-05)
曹富新,杨春秋[9](1994)在《复变-变分方法──弹性平面问题的一个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复变解析函数引入变分法,提出了弹性平面问题的一个新方法──复变—变分方法。文中首先建立了各类变分原理的复变积分表达式,然后具体求解了例题,说明该法是正确的和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1994年02期)
高玉臣[10](1988)在《弹性平面问题复变方法的基本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把平面问题的物理量和基本方程全部改写为复数形式,从平衡方程出发引入了复应力函数.利用弹性关系和几何关系,简捷地导出了复位移的表达式.最后由复应力的坐标变换规律给出了应力边界条件的复数形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报》期刊1988年04期)
平面弹性复变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集中力作用下二维十次对称准晶半平面弹性问题的复变函数方法.首先将Stroh公式推广到二维准晶中,这里保留了Stroh公式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推广的Stroh公式给出了应力和位移的通解,结合边界条件,获得了应力和位移的解析表达式,为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表明复变函数方法是解决十次对称二维准晶复杂弹性边值问题的有力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面弹性复变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秾,李洪波,张杰,贾生晖,褚玉刚.基于平面弹性复变方法的冷轧带钢分布位错--残余应力模型[J].工程科学学报.2016
[2].李联和,云国宏.十次对称二维准晶弹性半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
[3].杨丽英.点群10十次对称二维准晶平面弹性的复变方法及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张军好,刘华.周期弹性平面裂纹探测的复变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
[5].刘官厅,杨丽星,于静,赵新平,何青龙.二维准晶的两种不同平面弹性的复变方法研究[C].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6].李范春,杜玲,金蓉.弹性平面问题复变方法的基本方程[J].船舶力学.2008
[7].李联和,范天佑.20面体准晶平面弹性的复变函数方法及其椭圆缺口问题[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8
[8].郭怀民.若干复杂缺陷平面弹性问题的复变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9].曹富新,杨春秋.复变-变分方法──弹性平面问题的一个新方法[J].工程力学.1994
[10].高玉臣.弹性平面问题复变方法的基本方程[J].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报.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