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减振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减振,主动,动力学,观测器,轨道,悬臂梁,悬架。
减振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董成,赵艳影[1](2019)在《高速列车非线性减振系统联合时滞反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列车运行过程中垂直方向上的非线性振动特性,以及车体振动的时滞反馈主动控制。首先建立二自由度非线性悬挂系统模型,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利用模态分析进行解耦,再结合多尺度法求解方程组的近似解析表达式。然后以1∶3内共振为例,通过6组外激励和时滞的情况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共振频率的外激励项和不同阶数的时滞项对车体振幅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来验证解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对含有时滞项的非线性振动系统,多频的外激励使车体振幅最大。线性时滞项系统的稳定性比非线性时滞项系统稳定性高,通过调节合理的时滞项,对车体能起到很好的减振作用,车体的减振幅度同被动系统相比最高可以达到68. 87%。与之相对的,如果其参数选择不当,车体的振幅将会增大,振动变得更加恶劣。研究结果有助于列车悬挂系统的振动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为时滞减振器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2期)
黄菊花,杨俊,刘明春,曹铭[2](2019)在《电动轮减振系统集成设计、参数匹配及其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轮驱动系统在简化车辆底盘结构,提高驱动效率的同时,增加了车辆非簧载质量,导致车辆行驶平顺性降低。传统悬架控制中常用的LQR最优控制算法受其权重系数的影响较为明显,其权重系数的选取方法主要是依靠经验设计,这不仅加大工作量,而且无法保证系统达到最优。文中提出一种针对外转子轮毂电机的电动轮减振系统设计方案,并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该减振系统进行参数匹配,使得该系统满足轮内被动减振的要求。然后,采用基于粒子群优化权重系数的LQR控制方法,设计LQR优化控制器对电动轮内减振系统和车辆悬架进行综合控制,进一步优化车辆平顺性和电动轮振动性能。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的仿真分析表明:所设计的轮内减振系统和车辆主悬架在基于粒子群的LQR控制下,能有效降低车身垂向加速度和电机冲击力,改善车辆和电动轮的垂向振动性能。(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09期)
黄荣,王卫刚,葛志辉,闫克学[3](2019)在《某型直升机振动主动控制系统飞行测试与减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外某型成功应用振动主动控制系统(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System)的先进直升机为研究对象,进行飞行测试,研究分析AVCS在直升机各飞行状态下的减振特性,为国内直升机振动主动控制系统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构建了飞行测试系统,给出飞行测试方法、内容及过程。通过对飞行测试数据的处理分析,对各飞行状态的减振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型直升机的AVCS主要是针对定常飞行状态的垂向振动进行减振,可有效降低全机垂向振动;机动状态无减振效果;对旋翼振动载荷各阶谐波引起的机体振动均有效果,对机体在旋翼通过频率下的振动减振效果显着,驾驶舱最高达76%,机舱后部40%左右,机舱中部15%~20%。(本文来源于《2019年(第四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8-15)
韦凯,牛澎波,赵泽明,李怀龙,杜香刚[4](2019)在《改进bang-bang控制的磁流变阻尼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基频的减振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用磁流变阻尼器解决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基频振动放大的问题,首先应用修正的Dahl模型表征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其次建立磁流变阻尼器隔振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模型,并结合改进的bang-bang控制算法,仿真分析地铁车辆-轨道-磁流变阻尼器隔振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垂向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磁流变阻尼器对钢轨和浮置板道床的最大位移基本无影响,但可有效减小列车到来和离开时刻钢轨和浮置板道床的振动位移;2)磁流变阻尼器能够显着降低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基频处支点反力幅值,但在中高频范围内幅值会被放大;3)运用改进bang-bang控制算法后,磁流变阻尼器不仅可有效减小基频处支点反力幅值,同时还可解决中高频范围内支点反力放大的问题;4)运用改进bang-bang控制算法后,磁流变阻尼器可减小浮置板轨道2.5 Hz以上范围内的垂向振动加速度振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魏春雨,蔡月,刘明贺,张琦,贾乾忠[5](2019)在《车载多层减振平台的主动控制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被动悬架车载主动减振平台的低成本控制策略及其减振效果,针对一种新型长宽比较大的多层减振平台,建立了车辆被动悬架与主动减振平台的一体化全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进而,设计了"线性被动、旋转主动"的平台控制策略,并应用MATLAB及ADAMS软件,在叁种典型路面激励下,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垂向线性振动的多层被动减振、旋转振动的低成本主动控制策略,被动悬架车载减振平台的减振效果明显,实现了车载减振平台的高性价比设计。(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3期)
钟建国,赵新龙,陈士安[6](2019)在《基于PID控制的叁级减振式主动悬架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设计的叁级减振式主动悬架为研究对象,建立4自由度四分之一车叁级减振式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以白噪声作为路面激励信号,建立路面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叁级减振式主动悬架的仿真模型。在C级路面下,基于PID对车身加速度进行控制,得出在有无PID控制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仿真对比。最后对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轮胎行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基于PID控制的叁级减振式主动悬架能够更好的减小振动,使车辆的平顺性更好。(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陈剑,邓海华,程用超,熊波[7](2019)在《浮筏减振装置减重及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筏隔振是从传递路径上控制舰船机械噪声的重要措施之一,浮筏减振装置以可靠、轻质和高效隔振的优势逐渐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重视与广泛应用。以浮筏筏架和浮筏减振装置的轻量化为研究对象,给出了多种浮筏筏架轻量化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浮筏减振装置整体轻量化新思路,可为浮筏设计提供参考。文章的研究不仅可以减轻浮筏减振装置的自身质量,而且有利于舰船减小推进器的推力需求并降低噪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舰船的快速性。(本文来源于《机电设备》期刊2019年04期)
马晓栋[8](2019)在《滑动轴承-转子系统油膜失稳动态响应及减振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动轴承-转子系统作为很多旋转机械的核心部件,由于设计或运行时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可能会导致油膜振荡现象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高转速旋转机械中,大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低频振动成分,也有发生过油膜振荡的现象。机组若发生自激振动会导致振荡幅度加大,进而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机组损坏。再者由于机组在运行时伴随着大量不确定的非线性因素,导致机组发生的振动故障难以用传统的方法对其内部机理进行探究。因此,为了揭示不同非线性因素对水轮发电机组稳定运行的影响,对滑动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分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建立了非线性短轴承油膜力支承作用下的转子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用数值积分方法计算出非线性油膜力,再综合运用轴承和转子的分岔图、转子振幅图、Poincare截图、轴心轨迹图、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系统参数对滑动轴承-转子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特别是油膜温度的变化对二阶临界转速下系统发生油膜涡动和油膜振荡时振动特性的影响,以及在滑动轴承处附加非线性能量阱(NES)对系统减振效果及稳定性的影响。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针对滑动轴承中油膜力具有强非线性而引起的转子系统油膜失稳问题,从油膜润滑的雷诺方程出发,在Gumbel油膜边界条件假设下,推导出了短轴承的非线性油膜力的计算公式,同时建立了滑动轴承-转子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系统微分方程组。(2)对滑动轴承-转子系统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系统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子质量偏心距的增大有利于转子低转速下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转子质量偏心距的增加不会阻止系统在二倍临界转速时油膜失稳现象的发生,但是会减小转子油膜涡动和油膜振荡的振幅;轴承轴颈间隙对系统也有较大影响,减小滑动轴承间隙也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运行。(3)利用Walther粘度-温度经验公式,将润滑油温度变化时粘度的变化考虑在内,分析了滑动轴承-转子系统在润滑油温度变化下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使用不同润滑油时,温粘系数较大的润滑油对转子二阶临界转速附近的拟周期和混沌运动有更好的抑制作用;润滑油温度的升高有利于转子系统在低转速范围运行的稳定性,但在二阶临界转速附近,发生油膜涡动和油膜振荡所对应的转速区域会有所延长,不利于转子-轴承系统的运行。(4)针对滑动轴承-转子系统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油膜涡动和油膜振荡,进而危害系统安全运行的问题,考虑从带立方刚度的NES出发,将轴承上附加的NES减振器考虑在内,分析在附加NES时滑动承-转子系统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带立方刚度的NES只在特定的转速范围内对转子-轴承系统运动振幅的衰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会改变系统的运动形态;轴承-转子系统振动衰减会随着NES质量块的质量和阻尼在小参数范围内的变化而敏感变化,超过该范围的参数变化对减振的效果几乎没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何阳光,李小兵,赵思源,熊思宇[9](2019)在《弹性体导弹自适应减振跟踪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控制方法难以克服弹性体导弹弹性振动与刚体运动耦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自适应反演控制算法。该算法能够根据弹体振动的强度动态调整控制器增益,提高不同情况下的控制性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算法能够有效抑制弹性振动的耦合影响,并实现导弹姿态的稳定跟踪。(本文来源于《探测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姬天田,张纪平,王俊元,王召巴,王景泰[10](2019)在《某大型精密检测设备主动控制减振器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大型装备内壁涂镀层厚度检测设备是一套高精度的检测系统,其检测系统承载结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十分明显。为减小承载结构的振动,设计一款以压电驱动器为动力源的主动控制减振系统。建立承载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Simulink与Adams的联合仿真分析,作为对比研究同时进行实验模态测试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减振系统对承载结构有较好的抑振效果,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该有限元分析可作为后续动力学分析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3期)
减振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动轮驱动系统在简化车辆底盘结构,提高驱动效率的同时,增加了车辆非簧载质量,导致车辆行驶平顺性降低。传统悬架控制中常用的LQR最优控制算法受其权重系数的影响较为明显,其权重系数的选取方法主要是依靠经验设计,这不仅加大工作量,而且无法保证系统达到最优。文中提出一种针对外转子轮毂电机的电动轮减振系统设计方案,并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该减振系统进行参数匹配,使得该系统满足轮内被动减振的要求。然后,采用基于粒子群优化权重系数的LQR控制方法,设计LQR优化控制器对电动轮内减振系统和车辆悬架进行综合控制,进一步优化车辆平顺性和电动轮振动性能。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的仿真分析表明:所设计的轮内减振系统和车辆主悬架在基于粒子群的LQR控制下,能有效降低车身垂向加速度和电机冲击力,改善车辆和电动轮的垂向振动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振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董成,赵艳影.高速列车非线性减振系统联合时滞反馈控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黄菊花,杨俊,刘明春,曹铭.电动轮减振系统集成设计、参数匹配及其优化控制[J].机械设计.2019
[3].黄荣,王卫刚,葛志辉,闫克学.某型直升机振动主动控制系统飞行测试与减振特性研究[C].2019年(第四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2019
[4].韦凯,牛澎波,赵泽明,李怀龙,杜香刚.改进bang-bang控制的磁流变阻尼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基频的减振效果[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魏春雨,蔡月,刘明贺,张琦,贾乾忠.车载多层减振平台的主动控制及仿真[J].机床与液压.2019
[6].钟建国,赵新龙,陈士安.基于PID控制的叁级减振式主动悬架仿真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9
[7].陈剑,邓海华,程用超,熊波.浮筏减振装置减重及控制方法研究[J].机电设备.2019
[8].马晓栋.滑动轴承-转子系统油膜失稳动态响应及减振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9].何阳光,李小兵,赵思源,熊思宇.弹性体导弹自适应减振跟踪控制算法[J].探测与控制学报.2019
[10].姬天田,张纪平,王俊元,王召巴,王景泰.某大型精密检测设备主动控制减振器仿真分析[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