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聚合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酰亚胺,聚合动力学,自催化可逆反应,柔性支链取代
光聚合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袁震[1](2019)在《含柔性支链聚酰亚胺的合成及聚合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平板电脑、大屏电视、汽车仪表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对屏幕的显示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显示画面清晰、耐摩擦性能好、宽可视角的液晶显示器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为满足上述需求,不仅需要寻求新型的液晶材料,也要求性能优良的液晶取向膜。聚酰亚胺凭借其优良的耐热性、抗腐蚀性能、机械强度以及与液晶的亲和性成为液晶取向膜的首选材料。聚酰亚胺常用的合成方法是两步法,其中第一步形成聚酰胺酸预聚体对后续成膜的加工工艺、综合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聚酰胺酸聚合动力学、设计并合成具有柔性支链的聚酰亚胺,可为高性能聚酰亚胺的合成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本文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与N,N-二氨基二苯醚(ODA)合成聚酰胺酸,使用FTIR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HPLC对反应过程中ODA的浓度进行实时检测,推导出可能的自催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聚酰胺酸的生成为自催化二阶可逆反应,中间态络合物的生成为控制步骤,而中间态络合物的分解生成聚酰胺酸为快反应。根据反应机理推导的反应速率方程为r=dA/dt=k1A2)-k2(A0-A)+k3A2(A0-A)-k6(A0-A)2,常温下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k1=0.11~0.23 L2·s2/mol2;k2=0.0007~0.0024 L·s/mol;k3=4.2~6.4 L3·s3/mol3;k6 =0.05-0.2 L2·s2/mol2。以2,3,4-叁氟硝基苯、4-(4-庚基环己基)-苯酚等原料合成了含柔性支链的对苯二胺(L-14),并与1,2,3,4-环丁烷四甲酸二酐(CBDA)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含柔性支链聚酰亚胺液晶垂直取向剂。溶解性测试结果表明,该聚酰亚胺不仅溶于N-甲级吡咯烷酮这类高沸点的溶剂,在低沸点的溶剂如氯仿中也有很好的溶解性;以该聚酰亚胺膜作为液晶取向层制备液晶显示元件,测试了其预倾角、液晶定向时间、陡度、对比度、电压保持率和蓄积电荷的缓和特性等。结果表明:其预倾角在89.7°左右,增大毛压入量预倾角基本保持不变,陡度在1.73左右,对比度高达16120,说明其取向性能优良,显示画面清晰,能适应多路数的需求;液晶定向时间在5s~7s之间且无按压不恢复的情况,说明该液晶显示元件的定向时间短,屏幕转换速率快;电压保持率在99%以上,蓄积电荷缓和特性在29%左右,说明该液晶显示元件的亲电性能良好,残像消失快,使用寿命长;改变原料中PDA与L-14的比例发现,L-14与PDA的比例为8:2时生成的聚酰亚胺黏度适中,且随着支链的增多,液晶显示元件的光学性能与亲电性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5)
郭丽华,刘文静,公培伟[2](2018)在《气态单体活性聚合动力学——“活性聚合”教学内容的补充》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聚合的教学内容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气态单体参与的活性聚合动力学进行了补充,丰富了活性聚合的教学内容,并加深了学生对活性聚合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8年24期)
汪情兵,张才亮,冯连芳,顾雪萍,王嘉骏[3](2018)在《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动力学研究可指导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工艺和反应器设计。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过程凝胶效应显着,基于扩散理论,结合分子量、聚合物浓度对黏度的影响规律,同时考虑玻璃化温度,建立了凝胶效应框架模型。通过在玻璃化温度上/下甲基丙烯酸甲酯间歇聚合实验数据,确定模型参数。聚合过程的单体转化率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聚合物数均分子量的计算误差在±7%内。该模型可应用于含有引发剂和链转移剂、在玻璃化温度上/下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体系。(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周栋梁,杨勇,陈露,冉千平[4](2018)在《聚羧酸减水剂聚合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本体聚合和水溶液聚合制备了聚羧酸减水剂,通过净浆流动度和混凝土性能评价试验表征了聚合物的性能。采用GPC方法进行了聚合动力学研究,详细对比了两种聚合方法的聚合历程差异。实验结果显示:水溶液聚合产物在聚合各阶段具有更大的分子量,且具有相对更好的分散性能;本体聚合的引发诱导期较短,分子中平均酸醚比较稳定,而水溶液聚合产物的平均酸醚比变化非常明显,聚合物组成显得更加复杂;水溶液聚合的总聚醚转化率高于本体聚合,聚合阶段性酸醚比呈现先高后低再增大的趋势,本体聚合产物的阶段性酸醚比相对均匀。(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7期)
江燕妮,苏智,张晓明,朱明[5](2018)在《DMDAAC/FA共聚合动力学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富马酸(FA)作共聚单体,过硫酸钾(K_2S_2O_8)/亚硫酸氢钠(NaHSO_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膨胀计法研究了单体的水溶液共聚合动力学。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对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DMDAAC和FA共聚合速率方程为Rp=k[DMDAAC/FA]3.93[I]1.01,表观活化能Ea=24.99k J·mol~(-1)。并在动力学基础上初步研究了共聚物P(DMDAACco-FA)和聚合硫酸铁(PFS)的沉降率和对印染废水的絮凝能力,结果表明,P(DMDAAC-co-FA)的沉降率是PFS的7.8倍,其絮体更大、更紧实,具有更好的絮凝沉降效果。(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6期)
康新贺,刘淑琴,王雪,徐林,李传清[6](2018)在《以2,2-二(5-甲基-2-四氢呋喃基)丙烷为极性调节剂合成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聚合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2,2-二(5-甲基-2-四氢呋喃基)丙烷(DMOP)为极性调节剂,采用阴离子聚合法合成苯乙烯(St)-异戊二烯(Ip)-丁二烯(Bd)叁元共聚物(SIBR),研究了不同DMOP/n-BuLi(摩尔比)和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的叁元共聚合反应动力学及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并与极性调节剂四氢呋喃(THF)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分数为12%,St/Ip/Bd(质量比)为22/38/40,设计单臂相对分子质量为12×10~4的条件下,3种单体的聚合反应速率与单体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随着DMOP/n-BuLi(摩尔比)的增大或聚合反应温度的升高,各单体聚合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聚合反应的假一级表观增长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当DMOP/n-BuLi为1.0时,3种单体St,Ip,Bd的Ea″分别为71.868 kJ/mol,53.553 kJ/mol,71.403 kJ/mol,频率因子分别为6.61×10~(10)min~(-1),5.68×10~7min~(-1),7.88×10~(10)min~(-1);随着DMOP与nBuLi摩尔比的增大或聚合反应温度的降低,共聚物中总1,2-结构含量和Ip3,4含量明显增加,而Bd1,4和Ip1,4结构含量明显减少;DMOP在用量较小的情况下其效果优于较大THF用量的情况,促进聚合反应速率的能力明显高于THF。(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张娜[7](2018)在《氧杂环丁烷—甲基丙烯酸酯杂化单体的合成及光聚合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杂环丁烷单体在阳离子光聚合领域的研究中吸引了众多科研者的兴趣,这类单体粘度小、毒性低、挥发性低,能够起到良好的稀释效果,其固化过程中不受氧气的影响,固化后材料的收缩率低同时粘结性能良好。其不足之处在于,这类单体在光聚合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结构的中间体,导致其表现出了明显的诱导期,宏观上表现为涂层往往难以固化。近年来,混杂光聚合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混杂光聚合体系结合了自由基光聚合和阳离子光聚合的优点,利用两种体系之间引发剂的协同效应和性能之间的互补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本文用Photo-DSC研究了氧杂环丁烷单体的光聚合动力学行为,主要分析了自由基引发剂对氧杂环丁烷光聚合动力学的影响,以及通过加入较氧杂环丁烷更活泼的单体对氧杂环丁烷光聚合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自由基引发剂对氧杂环丁烷的聚合过程具有促进作用,调节活波单体与氧杂环丁烷单体至合适比例,也可以显着降低氧杂环丁烷的诱导期,促进光聚合进程。本文在对氧杂环丁烷单体研究的基础上,合成了在同一分子中含有氧杂环丁烷和甲基丙烯酸酯双键的杂化单体,该杂化单体同混杂体系相比,抗氧阻聚性能显着提升。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杂化单体的光聚合动力学行为,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引发剂对杂化单体光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样条件下,增加相同量的自由基引发剂对体系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30)
林超[8](2018)在《SiO_2表面基团对原位溶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纳米颗粒存在下的原位自由基聚合仍是当前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现有研究报道表明,无机粒子的存在会对原位自由基聚合(包括聚合速率,极限转化率以及聚合物基体的分子量)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揭示产生上述现象的本质原因,对纺织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材料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应用开发价值。本论文以单分散二氧化硅(SiO_2)为代表性无机纳米颗粒,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油溶性引发剂,以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S)和辛基叁甲氧基硅烷(OTMS)为活性和惰性硅烷偶联剂的代表,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代表性聚合单体,进行原位溶液聚合反应。研究了SiO_2粒子对引发剂分解动力学、原位聚合反应动力学以及粒子表面接枝率演变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纳米SiO_2表面的羟基、双键以及接枝层等不同性质的基团对引发剂分解反应以及原位聚合反应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无机粒子表面基团对自由基聚合基元反应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制。首先,研究了SiO_2粒子对BPO分解反应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制,重点考察了SiO_2粒子的含量、尺寸大小以及表面修饰对BPO分解动力学以及分解产物影响。发现随着硅羟基数量的增加,BPO分解活化能下降,分解速率增大。同时,SiO_2粒子的引入可促使初始自由基向硅羟基发生链转移,从而提高了BPO分解产物中苯甲酸的生成比例。初期的原位聚合动力学研究表明,SiO_2对BPO的促分解作用可使得原位聚合反应的诱导期缩短,初期的聚合反应速率显着加快。其次,系统研究了SiO_2表面的羟基对原位自由基聚合动力学的影响规律。重点考察了SiO_2表面的羟基对原位聚合反应的聚合速率、极限转化率,以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由于SiO_2表面硅羟基的引发剂促分解作用以及对自由基的链转移作用,导致聚合反应中后期的聚合速率下降,最终转化率降低,基体聚合物分子量下降。同时,也研究了SiO_2表面双键与接枝层对原位自由基聚合动力学的影响规律。随着表面双键锚定密度的增加,一方面减少了硅羟基数量,另一方面原位生成的接枝层可屏蔽自由基与表面硅羟基发生链转移反应,保护了自由基的链增长活性,从而使聚合速率与最终转化率均得到提高。此外,通过接枝复合SiO_2粒子表面的游离聚合物洗提,以及原位聚合过程中接枝SiO_2粒子尺寸演变的观测,研究了粒子界面接枝层的结构与组成。结果表明,界面聚合物层主要包括叁种聚合物:外表物理吸附的自由聚合物、接枝聚合物以及大量缠结在接枝层中的游离聚合物。由于界面接枝层的屏蔽效应,粒子之间相互独立而不发生交联或团聚。总之,本课题通过SiO_2粒子表面基团对引发剂分解动力学、原位聚合速率与极限转化率、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从引发剂促分解、自由基链转移、接枝链屏蔽效应等角度揭示了粒子表面基团对原位聚合体系的影响机制,明确了无机纳米粒子表面基团参与的原位自由基聚合的各类基元反应。所做工作对复合乳胶的设计制备以及乳胶性能的提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2)
周俊溢[9](2018)在《新型有机锆化合物的制备及在光固化体系中克服氧阻聚的光聚合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外光固化技术由于其高效、节能和低污染等的特性,近年来得到人们广泛关注,在材料生产加工行业中正逐步替代热固化工艺。但由于光固化体系在固化过程中会受分子氧的阻聚作用导致产品表面发粘,而且在固化后光引发剂的光解产物会有迁移、变色等特性,严重地限制了光固化体系在某些领域中的普及,如食品包装材料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克服氧阻聚的各种方法和大分子光引发剂的设计,以改善这两方面的缺陷。其中有机金属化合物由于对过氧化自由基敏感而被用作克服氧阻聚的添加剂。本文旨在利用有机锆化合物的配体置换反应,合成具有多功能的新型有机锆化合物。此反应具有操作简便和无催化剂的优点,产物保持一定的活性。研究其在光固化配方中的各项性能及光聚合动力学,探索其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一种已商业化的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苯丙酮(PI-1173),与四丙醇锆发生配体取代反应,来合成一种新型的多官能度光引发剂。设计反应物的不同投料比,可以得到叁和四官能度产物(Zr-tri1173和Zr-tetra1173)。以上几种光引发剂以一定比例加入光固化混合单体(HDDA和双酚A型二丙烯酸酯SR349的混合物)后,所得配方的涂层样品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经过紫外光辐照固化,期间利用实时红外光谱(real time FTIR)表征样品的光固化双键转化率。与含有类似结构小分子光引发剂PI-1173相比,含多官能度光引发剂Zr-tri1173和Zr-tetra1173的配方具有相当高的聚合速率与最终转化率。固化后的样品经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分析,得到各自的双键转化率深度分布曲线。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光引发剂的使用可以得到表面转化率差异很大的固化样品,其中Zr-tri1173和Zr-tetra1173与PI-1173相比得到的固化膜表面转化率类似。采用溶剂萃取法处理不同转化率的固化样品,使引发体系中残留的可迁移物溶于一定量溶剂中,对该溶液样品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较低转化率的固化样品中Zr-tri1173和Zr-tetra1173的可迁移产物量比PI-1173稍低,其中Zr-tetra1173比Zr-tri1173稍低;而在高转化率样品中,Zr-tri1173和Zr-tetra1173的可迁移产物量接近,但与PI-1173相比则大幅度降低。2、两种Norrish Ⅱ型光引发剂,二苯甲酮(BP)和蒽醌(AQ)的羟基衍生物被用于取代正丙醇锆的配体正丙醇,来合成两种新型有机锆多官能度光引发剂,Zr-OBP和Zr-OAQ。分别对这两种光引发剂进行分子结构、紫外吸收性能和光引发活性上的研究。与它们相应的低分子量光引发剂BP-OH和AQ-N-OH相比,Zr-OBP和Zr-OAQ具有类似的吸收带和相对较高的吸光度。随后这些光引发剂加入到HDDA和SR349的混合物中得到光固化涂料配方。在汞氙紫外灯辐照下,利用realtimeFTIR表征样品的光固化双键转化率。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多官能度光引发剂可使固化配方达到更高的最终转化率。固化膜经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分析,得出其双键转化率的深度分布,结果表明Zr-OBP和Zr-OAQ在较低浓度下能使配方得到较高转化率,且样品的表面转化率与采用单官能度光引发剂的样品相比也有一定的提高。采用溶剂萃取法处理固化膜,得到其残留的可迁移光引发剂的溶液,再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测量其含量来判断多官能度光引发剂的迁移特性。结果表面多官能度的光引发剂的残留物可提取量比其单官能度类似物更低。3、首次合成了两种含全氟基团的有机锆化合物,并考察其对光固化氧阻聚的影响。固化配方由两种常规单体(Ebercyl 270和TPGDA)和对氧敏感的光引发剂TPO组成。在配方中加入不同量的有机锆化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光固化,对紫外光固化涂层使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测量其转化率深度分布。其中实验采用不同的辐照光源(汞氙灯和LED灯)和不同的涂覆静置时间来对比对氧阻聚作用的影响。相同配方中采用不同固化条件可以得到涂层样品的不同表面转化率,并导致表干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普通有机锆化合物或全氟羟基化合物单独存在配方中并不能提高固化膜表面转化率,但全氟有机锆产物可以明显提高固化膜表面转化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涂覆后的静置时间和使用不同光源会使固化膜的表面转化率有很大差异。最后通过调整辐照光强,可以使含全氟有机锆产物的配方得到指触表干,同等条件下空白样则不能表干。(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朱俊,顾雪萍,冯连芳,张才亮,王嘉骏[10](2018)在《尼龙66盐溶液预聚合动力学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溶液缩聚法是工业上生产尼龙66的主要方法,其预聚合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基于尼龙66盐离子内脱水与端氨基/端羧基缩聚反应活性的不同,建立了尼龙66盐溶液预聚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文献数据整定尼龙66盐离子内脱水反应、端氨基/端羧基可逆缩聚基元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及指前因子,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吻合,误差较等活性模型小。以聚合物中尼龙66盐含量小于10-6 mol/g为基准,模型计算得到当水/尼龙66盐的物质的量比为6.23、反应温度为220℃时,预聚合反应时间需大于1.7 h。与预聚合反应时间为0.5 h的尼龙终聚物相比较,预聚合反应时间为2 h的尼龙66终聚物中的低聚物含量少、且其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较优。建立的模型可用于指导盐溶液预聚合的工艺条件优化。(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8年02期)
光聚合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活性聚合的教学内容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气态单体参与的活性聚合动力学进行了补充,丰富了活性聚合的教学内容,并加深了学生对活性聚合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聚合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袁震.含柔性支链聚酰亚胺的合成及聚合动力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2].郭丽华,刘文静,公培伟.气态单体活性聚合动力学——“活性聚合”教学内容的补充[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
[3].汪情兵,张才亮,冯连芳,顾雪萍,王嘉骏.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动力学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4].周栋梁,杨勇,陈露,冉千平.聚羧酸减水剂聚合动力学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8
[5].江燕妮,苏智,张晓明,朱明.DMDAAC/FA共聚合动力学及应用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8
[6].康新贺,刘淑琴,王雪,徐林,李传清.以2,2-二(5-甲基-2-四氢呋喃基)丙烷为极性调节剂合成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聚合动力学[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7].张娜.氧杂环丁烷—甲基丙烯酸酯杂化单体的合成及光聚合动力学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8].林超.SiO_2表面基团对原位溶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与作用机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9].周俊溢.新型有机锆化合物的制备及在光固化体系中克服氧阻聚的光聚合动力学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10].朱俊,顾雪萍,冯连芳,张才亮,王嘉骏.尼龙66盐溶液预聚合动力学模型建立[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