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沙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径流,河流,黄河,水文,湿地,下游,金沙江。
水沙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李娇娇[1](2019)在《无定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变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无定河流域水沙情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径流量与输沙量均呈现剧烈减少的变化特征,其时间序列也表现为显着的非线性和复杂性。鉴于径流和输沙过程均发生复合型的水文变异,各种变异类型互相交织迭加,致使通过单一方法难以认识其变异规律。因此,本文从水沙变化规律、径流及输沙量变异类型识别以及水沙变异驱动因素分析这3个方面出发,对无定河流域10个水文站的径流量、输沙量序列及其水沙关系的变异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能够识别无定河流域水沙变异的规律与驱动原因。研究内容及相关成果如下:(1)水沙规律识别通过分析无定河流域10个水文站的水沙年际变化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定河流域水沙情势发生了明显变化,流域内各个水文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都出现显着减少的现象,且年际变化较大。同时,通过径流量单累积曲线以及径流量-输沙量双累积曲线探讨无定河流域的水沙关系变化,可知各个代表站的水沙关系依旧处于稳定的状态,没有表现出系统性的明显偏离;但在径流-输沙量的时域变化层面上则出现了突变的情况,变异时间多集中于1970-1978年之间,变异点前后的水沙关系大致保持稳定状态(除韩家峁水文站外)。(2)径流及输沙量变异类型检验将10个代表站的径流、输沙量序列作为检测的对象,整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STARS法和迭代累积平方和(ICSS)法构建了一套多方法耦合的水文变异类型检验系统。系统对各站年径流量及输沙量序列进行趋势变异、均值变异、方差变异的诊断识别。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10个站点的径流量以及输沙量序列的变异类型各不相同,多种不同的变异类型相互交织,如:趋势和均值双重变异,均值跳跃和方差双重变异、趋势和方差双重变异以及趋势、均值和方差叁重变异等。此外,在径流序列中也检测出单一类型的变异特征。遂可知,在气候变化、下垫面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无定河流域河道径流及输沙量的天然演进受到影响,变得愈加复杂,逐步向多种变异类型相互重迭交织的复杂方向变化。(3)水沙变异驱动因素解析针对无定河流域径流量及输沙量序列普遍存在复合变异的情况,提出基于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的驱动解析方法,即通过各站径流及输沙量序列的叁个构造的分解合成序列,即Residual序列、IMFs序列及平稳化IMFs序列,计算其与降水、蒸发、淤地坝拦截水量、水库蓄水量、农灌用水量的相关关系,并结合流域实际情况来判断引起对应序列发生变异的具体物理原因。结果表明:年输沙量序列的趋势变异由淤地坝建设及NDVI变化共同驱动;均值跳跃变异主要由降水及淤地坝建设的变化共同驱动;方差变异则主要由降水与NDVI变化引起。年径流量序列的趋势变异由蒸发、淤地坝建设、水库建设及农灌用水量的变化共同驱动;均值跳跃变异主要由降水、水库建设及农灌用水量的变化共同驱动;方差变异则主要由降水变化引起。(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3)
张洪波,李娇娇,辛琛,李吉程[2](2019)在《黄河中游支流无定河流域水沙情势与变异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黄河中游支流无定河流域水沙情势发生了显着变化,径流量与输沙量都出现了急剧减少的现象,其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序列变异类型(尤其是趋势变异、均值跳跃变异及方差变异)的信息重迭问题尚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很难给出较为准确的变异归因解释。为此,以无定河流域10个水文站的实测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模态分解、STARS法和迭代累积平方和(ICSS)法对年输沙量序列进行趋势变异、均值跳跃变异和方差变异检验,识别无定河流域年输沙量序列变异的类型构成。同时,采用双累积曲线探讨无定河流域的水沙关系变化,并结合流域实际,分析变异类型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年输沙量序列的变异类型均为复合类型,且复杂多变,其中趋势变异主要为先减后增型,均值跳跃变异为向上向下型和下沉型,方差变异主要为振幅缩减型;归因分析结果显示,无定河流域的淤地坝建设驱动年输沙量序列的下沉型均值跳跃变异,与其他水土保持措施一起驱动序列的趋势变异和方差变异;年降水量及沙尘暴频率因变化较小,仅在趋势变异上有微弱影响;淤地坝施工期间强降水引发的水土流失和淤地坝拦沙后清水下泄引发的河道冲刷驱动年输沙量序列均值向上的跳跃性变化,而淤地坝群淤积库容随时间的衰减则应该是驱动年输沙量序列趋势变异的关键因子。(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方馨蕊[3](2018)在《叁峡工程蓄水前后坝下游河段水沙情势时空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水体中的悬浮物主要成分为泥沙,悬浮泥沙不但影响水体的光学特性,还会影响河流冲淤转换过程。若得不到有效处理,会产生大量淤积,加剧流域水患,进而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叁峡工程建设规模大、周期长,建成后在防洪、发电、航运、抗旱和供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因为“蓄清排浊”,原有河道径流量的季候分配过程和与径流相干的生态环境因子发生改变;同时,坝上游来沙减少,坝下游河道中不饱和水流为寻求泥沙补给持续冲刷河床,由此发生自上而下、长时间长距离的沿程冲刷,这些都会对坝下游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带来深远影响。因此,充分了解区域水体中悬浮泥沙浓度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对河道治理、生物栖息地监测和保护具有现实意义。遥感技术由于其具有的实时、连续、大范围的地表监测优势,已成为大尺度下水体生态环境连续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遥感影像在河段水质监测方面上的优势,结合叁峡工程蓄水前后2002-2015年间坝下游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河道MODIS影像和泥沙水文站点的实测泥沙数据,对该区域水沙情势进行了建模反演并分析了区域水体中悬浮泥沙含量及其变化情况,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用随机森林模型来监测悬浮泥沙浓度是可行的,且相关系数和预测精度优于其他模型;红波段是随机森林模型中对悬浮泥沙浓度具有重要影响的预测变量,但不能单纯利用它来进行预测,悬浮泥沙遥感预测需要多变量共同参与;以季节为划分依据所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其平均误差为0.46 mg/L,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2.33%,估算效果最优,能够满足较高精度下的悬浮泥沙浓度遥感估算需求。(2)叁峡工程对坝下游水沙情势的影响在正式运行前就已开始,这种影响并非突然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缓慢过程。蓄水前后,坝下游河段悬浮泥沙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明显。在这14年中,坝下游各河段悬浮泥沙平均含量逐月变化特征与河段整体变化状况基本一致;悬浮泥沙平均含量在3、4月份时最低,而在9月份达到最高(下荆江除外)。同一蓄水阶段下,悬浮泥沙分异明显,并沿河流方向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多,一般地,下荆江>上荆江>宜枝段。就悬浮泥沙年内变化情况而言,从季节变化来看,整个河段悬浮泥沙平均含量在春季时最低,夏季悬浮泥沙空间分布最为均匀;而下荆江在冬季悬浮泥沙含量较高,该区域弯曲河段的泥沙淤积情况需要重点关注。枯水期悬浮泥沙含量整体略小于丰水期,而同一水文情势下悬浮泥沙含量会随着蓄水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坝下游干流河道悬浮泥沙含量变化尤为明显。至于悬浮泥沙年际变化情况,蓄水后悬浮泥沙含量低于蓄水前,且每经过一期蓄水后悬浮泥沙的总体含量都会有小范围地降低。理论上来讲叁峡工程坝下游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总体悬浮泥沙水平会在一定时间内继续降低,最终将趋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本研究不仅对揭示叁峡工程坝下游河段泥沙演变规律、了解区域泥沙分布特征以及水沙时空变化过程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服务于叁峡水库管理工作和长江各级防汛部门,为保护地区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及决策依据,因地制宜,促使长江中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期刊2018-06-01)
杨敏[4](2018)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流域水沙变异贡献的定量评估及驱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洞庭湖河网密布,河湖交错,水系复杂,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水沙变异十分强烈。本文基于1951-2015年湖南四水湘资沅澧控制站湘潭、桃江、桃源、石门及荆江叁口松滋口(新江口、沙道观)、太平口(弥陀寺)、藕池口(康家岗、管家铺)和城陵矶出口等10个水文站实测水沙数据及1961-2015年洞庭湖区及周边气象站点逐月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法、5a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洞庭湖流域径流泥沙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各流域径流量输沙量、年降水量及逐月降水量方差,通过构建降水-径流(泥沙)多元回归经验模型进行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各流域水沙变化影响的贡献率定量评估,揭示了洞庭湖水沙变异的驱动机理,对流域经济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就年代际变化来看,在整个洞庭湖流域叁口水沙变化相比四水流域变化剧烈,其中藕池口水沙变化最为剧烈,变化幅度最大,四水流域及城陵矶水沙变化均较为接近,变化稳定,变化分布较为均匀。(2)对洞庭湖区水沙变化趋势的分析可知,除湘江流域径流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外,洞庭湖水沙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输沙量变化更为显着,其中以荆江叁口中的藕池口输沙量下降趋势最为显着,以217.9×104t/a的速度衰减,其次为城陵矶输沙量,以84.934×104t/a的速度衰减,研究表明,洞庭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目前处于少水少沙阶段,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洞庭湖水沙M-K检验结果可知,湖南四水径流量变化不显着,均未发生突变,输沙量突变年份湘江、资水、沅水突变年份比较接近,均在1996年附近,澧水在1992年。荆江叁口及城陵矶水沙均发生了突变,径流量突变年份松滋口、太平口均为1985年,藕池口为1975年,输沙量突变年份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分别为1995年、1997年、1988年,城陵矶径流量突变年份为1971年,输沙量突变年份为1982年,水沙突变年份不一致;洞庭湖区水沙序列均显示出不同尺度的周期性,湖南四水各流域水沙周期性规律较为一致,松滋口和太平口径流泥沙变化周期较为接近,但与藕池口相差较大,城陵矶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存在着33a和23a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降水量的波动对湖南四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荆江叁口及城陵矶径流的影响程度,除澧水外,湘江、资水、沅江流域降水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7.11%、60.71%、54.48%,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2.89%、39.29%、45.52%;在1961-2015年间,荆江叁口及城陵矶降水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2.74%、17.08%、5.80%、7.67%,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7.26%、82.92%、94.20%、92.33%;湖南四水流域降水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0.87%、7.82%、3.60%、3.31%,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9.13%、92.18%、96.40%、96.69%,荆江叁口及城陵矶降水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69%、0.52%、8.38%、4.85%,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96.31%、99.48%、91.62%、95.15%,除四水流域径流外,洞庭湖水沙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均远远大于气候变化对水沙的影响程度。(4)洞庭湖水沙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其中降水量整体呈现微弱增加的趋势,主要以平水年为主,年际变化较小,降水量丰枯交替较为均匀,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各行业用水量的增加、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均影响着洞庭湖水沙的演变。(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康[5](2018)在《黄河水沙变异及其对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流域人类频繁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水沙变异,水沙变异又对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泥沙运动、河床演变、水系连通等理论为基础,利用理论研究、数学方法、资料分析等手段深入分析了黄河水沙变异过程及趋势,提出了黄河水系连通的内涵与连通指标,揭示了水沙变异对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影响机理,提出了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主要成果如下:(1)摸清了黄河干流水沙变异特征和水沙搭配关系。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和累积曲线法系统分析了黄河干流1950~2015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态势和水沙搭配关系变异特征。除上游唐乃亥站之外,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出现明显的减少趋势,且年输沙量减少速率均大于年径流量的减少速率,水沙变化关系呈幂函数;唐乃亥、艾山和利津站的来沙系数无明显变化,其他站来沙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整体上向有利的水沙搭配关系发展。(2)提出了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内涵和连通指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黄河下游的基本情况,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内涵、表现形式和连通指标。河道连通性的内涵主要包含连通通道边界的流畅性和稳定性,水流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以及悬浮物(泥沙)的输移性和交换性;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主要表现有河道纵向、滩槽侧向、河渠横向等连通形式;提出的连通指标分别包括断面形态和稳定性的边界指标,河道输水能力和输水搭配关系的水流指标,以及河道输沙能力和输沙协调关系的泥沙指标。(3)揭示了水沙变异对河道连通性影响的机理。基于水流连续性方程、水流阻力公式、水流挟沙力公式和河相关系,推导了黄河下游河道边界形态因子与来水来沙条件的关系。黄河下游河槽断面面积、宽深比和稳定性等连通指标随来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来沙量的增加而减小;水流连通指标与河道输水能力和来流量成正比;泥沙连通指标与输沙能力成正比,与河道来沙系数成反比。(4)提出了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河下游连通性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综合评价函数,评价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连通性。黄河下游连通性与水沙过程密切相关,在1961~1965年期间好于其他时段,在1985~1999年期间下滑明显,在1997年左右接近于极差级别,进入20世纪以来,连通性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5-01)
朱玲玲,陈翠华,张继顺[6](2016)在《金沙江下游水沙变异及其宏观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下游分布有在建和已建四大梯级水库,其入、出库水沙特征不仅会影响梯级水库自身的运行,也会极大程度地改变下游叁峡水库入库水沙条件。以金沙江下游干支流主要控制站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为基础,揭示了金沙江下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水沙异源,中游及干流梯级相继建成运用后,下游沙量大幅度减少,对梯级水库库区及坝下游泥沙冲淤、叁峡入库沙量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章运超,李凌云,范北林,郑珊[7](2016)在《长江沙市段断面面积对水沙变异的滞后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长江中游沙市站的实测水沙、断面资料的分析表明,沙市站河槽形态的调整对水沙变异存在一定滞后性。为了研究沙市河段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规律,从3个方面对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模型进行改进:1以沙市站多年平均枯水位下的断面面积作为滞后响应模型的特征变量;2引入"年组合流量"概念;3在模型迭代公式中使用分段函数,从而得到适用于沙市河段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模型。利用模型迭代公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模型计算精度R~2处于0.7~0.8之间,可以很好地描述沙市站河槽形态的调整规律。(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6年07期)
王富强,王利娇,彭勃,郭文[8](2016)在《水沙变异对黄河叁角洲湿地面积演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沙过程是塑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驱动力,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利用1976年-2014年近40年黄河叁角洲湿地面积变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湿地面积、湿地重心和南北区域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40年来黄河叁角洲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约1 000倍,自然湿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减少约41.9%;芦苇、滩涂、养殖及盐田湿地等典型湿地面积重心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位移;南北部区域的湿地类型的演变出现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其中北部芦苇湿地、滩涂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南部芦苇湿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滩涂湿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可为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叁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侯素珍,侯珂,王平,楚卫斌[9](2015)在《刘家峡水库对水沙变异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刘家峡水库运行前后进出库控制站的水文资料,对水库运行以来的径流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水库运行对进出库年径流量影响很小,对年内分配影响大;(2)单库运行期水库蓄水拦沙,出库洪峰流量削减,年内径流量分配发生变化,泥沙量大幅度减少;(3)龙羊峡水库运行后的联合运行期,洪峰流量略有削减,年内蓄水过程改变后仍有一定的拦沙作用,出库含沙量较单库运行期增加;(4)水库运行减小了出库含沙量,并没有改变出库含沙量与入库含沙量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5年10期)
赵文龙,刘贝贝[10](2015)在《辽河水沙态势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人类活动对辽河水沙态势变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探究辽河流域水沙态势的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了累积曲线法、M-K秩次相关检验分析法就辽河主要干支流1955—2012年水沙态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库拦沙、水土保持、河道冲淤与采砂等是引起辽河流域水沙态势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水库拦沙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期刊2015年06期)
水沙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黄河中游支流无定河流域水沙情势发生了显着变化,径流量与输沙量都出现了急剧减少的现象,其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序列变异类型(尤其是趋势变异、均值跳跃变异及方差变异)的信息重迭问题尚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很难给出较为准确的变异归因解释。为此,以无定河流域10个水文站的实测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模态分解、STARS法和迭代累积平方和(ICSS)法对年输沙量序列进行趋势变异、均值跳跃变异和方差变异检验,识别无定河流域年输沙量序列变异的类型构成。同时,采用双累积曲线探讨无定河流域的水沙关系变化,并结合流域实际,分析变异类型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年输沙量序列的变异类型均为复合类型,且复杂多变,其中趋势变异主要为先减后增型,均值跳跃变异为向上向下型和下沉型,方差变异主要为振幅缩减型;归因分析结果显示,无定河流域的淤地坝建设驱动年输沙量序列的下沉型均值跳跃变异,与其他水土保持措施一起驱动序列的趋势变异和方差变异;年降水量及沙尘暴频率因变化较小,仅在趋势变异上有微弱影响;淤地坝施工期间强降水引发的水土流失和淤地坝拦沙后清水下泄引发的河道冲刷驱动年输沙量序列均值向上的跳跃性变化,而淤地坝群淤积库容随时间的衰减则应该是驱动年输沙量序列趋势变异的关键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沙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娇娇.无定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变异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9
[2].张洪波,李娇娇,辛琛,李吉程.黄河中游支流无定河流域水沙情势与变异特性[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3].方馨蕊.叁峡工程蓄水前后坝下游河段水沙情势时空变异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2018
[4].杨敏.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流域水沙变异贡献的定量评估及驱动机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5].陈康.黄河水沙变异及其对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影响[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8
[6].朱玲玲,陈翠华,张继顺.金沙江下游水沙变异及其宏观效应研究[J].泥沙研究.2016
[7].章运超,李凌云,范北林,郑珊.长江沙市段断面面积对水沙变异的滞后响应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
[8].王富强,王利娇,彭勃,郭文.水沙变异对黄河叁角洲湿地面积演变的影响[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
[9].侯素珍,侯珂,王平,楚卫斌.刘家峡水库对水沙变异影响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5
[10].赵文龙,刘贝贝.辽河水沙态势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黑龙江水利.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