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暗的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暗,之心,河湾,殖民主义,康拉德,帝国,英国。
黑暗的心论文文献综述
魏桂莲,薛小秋,陈靖,赖一田[1](2019)在《心向光明,在黑暗中勇敢奔跑》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有支盲人足球队,曾获得全国盲人足球锦标赛六连冠。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福州仓山区园亭路的省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这支盲人足球队的队员们正在球场上训练。“余翊,你要记住随时出声;谢涵兵,注意脚的动作,很好!注意左前方有人!”“就这样,你们接着练,要时(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9-11-27)
冯育军,王艳[2](2019)在《《黑暗的心》的叙事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作品大体可分为航海小说、丛林小说和社会政治小说。其中《黑暗的心》是非洲丛林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自20世纪30年代康拉德的作品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学者从原型批评、存在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象征主义和种族主义等视角切入做了深入的分析,但从叙事学角度研究的很少。文章针对这一研究空白从叙事学角度对《黑暗的心》进行分析,使读者对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叙事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郭子桢[3](2019)在《帝国扩张理想的建构、幻灭与救赎——《黑暗的心》中的“追寻”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帝国主义通过修辞与地理,建构了一套"话语—权力"体系,将殖民扩张行为合理化、正义化。本文将康拉德中篇小说《黑暗的心》的叙事线索概括为马洛的精神追寻过程,通过马洛对帝国扩张理想的追寻与幻灭,揭示出殖民罪恶的根源不仅是个体道德上的堕落,也是帝国主义话语体系的虚假对人性造成的扭曲。同时指出,人类只有超越个体、族群、意识形态的限制,以更广阔的人文主义视角理解现实,才能摆脱彼此恐惧、彼此吞噬的精神危机,通向自我的救赎。(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0期)
赵冠男[4](2019)在《试论《黑暗的心》中马洛的道德发现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现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在他的不朽名作《黑暗的心》中,讲述了主人公马洛为寻找库尔茨而深入非洲腹地之旅。在此过程中,康拉德向我们展示了在非洲丛林中由于缺少文明社会的约束人类道德的堕落与沦丧。本论文简要探讨康拉德的道德观,即他对当时社会道德堕落的忧思以及对人性回归的呼唤。结论指出,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调动信念的力量去荡涤自己的灵魂,才能获得道德的救赎和精神的升华。(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0期)
刘丰丽[5](2019)在《论《黑暗的心》与《河湾》中“自我”和“他者”的新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和奈保尔的《河湾》受到的关注都比较多,但多数作品从文化角度讨论小说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文化错置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将从"自我"与"他者"的角度对这两部小说重新解读,试图从两部小说中寻求"自我"与"他者"的新型关系。(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2期)
吴桂辉[6](2019)在《《黑暗的心》中的生态危机及其东方式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不仅是一部经典后殖民小说,更是一部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通过对马洛刚果之行的所见所闻的叙述,康拉德指出欧洲殖民者受利润驱使,疯狂地开发和破坏非洲的殖民行为是引发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危机的根源,同时还暗示只有借用东方生态智慧,敬畏自然、关爱同类和克制欲望,才能为化解西方殖民危机找到救赎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彦如[7](2019)在《我心光明,这世界便不黑暗》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来古月照今人。但无论如何追古,实际上都不可能追寻到那时真正的样子了。毕竟那时放眼青绿山水,今日放眼过去都是水泥森林;那时身畔都是清风明月,今时萦绕鼻端的都是尾气与雾霾。尽管世事沧海桑田,地球在星转斗移中换了不止千百种面目。但人类不同,几千年以来,人性却从来没有改变。(本文来源于《收藏.拍卖》期刊2019年06期)
赵柳[8](2019)在《康拉德《黑暗之心》中英国殖民帝国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康拉德被公认为十九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海洋小说多关注维多利亚时期海外殖民和扩张。《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海洋小说最为着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以康拉德《黑暗之心》为研究对象,结合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和文学形象学理论,从非洲军事入侵者、经济压榨者和文化渗透者叁个方面,探讨了小说文本建构的英国殖民帝国形象,旨在揭示十九世纪英国“日不落”帝国的本质,揭露英帝国的海外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黑暗之心》建立在康拉德刚果之行的经历之上。首先,本文论述了小说所建构的非洲领土征服者的英帝国形象。英国贸易公司占领非洲的港口,破坏原住居民家园。通过军事占领,英国完成了帝国的殖民扩张。其次,论文对文本中所反映的英国经济剥削者形象进行分析。一方面,殖民者通过不平等贸易,掠夺非洲象牙资源,挖走非洲的黄金。另一方面,贸易站的殖民者把当地土着当作廉价劳动力,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最后,论文分析了文本所建构的文化殖民者的英帝国形象。为了使海外扩张和掠夺合法化,英国殖民者故意丑化非洲形象,强行对非洲当地人灌输英国的文化习俗,强迫非洲土着学习白人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进行明目张胆的文化殖民。论文对小说《黑暗之心》中建构的英国殖民帝国形象研究,揭开了十九世纪英国殖民者光明使者的虚伪面纱,揭露了英国殖民者侵略者的真实面目。英国殖民者依靠发达的航海技术和先进的武器,打着传播文明的旗号,占领非洲土地,掠夺非洲资源并且入侵非洲文化。通过帝国扩张和殖民掠夺,英国成为了海上强国。小说所揭示的英国殖民帝国形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大英帝国本质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薛海蛟[9](2019)在《笛福《辛格顿船长》与康拉德《黑暗之心》:继承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辛格顿船长》是丹尼尔·笛福的另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辛格顿传奇的海外冒险历程。《黑暗之心》是康拉德的经典之作,讲述了马洛乘船溯刚果河而上前往内陆站拯救库尔兹的惊险历程。两部小说都承载了明显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轨迹,在殖民书写的叙事技巧方面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本文运用后殖民批评,将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叙事模式纳入研究视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考察康拉德对笛福的接受与创新。前叁章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论基础做了基本阐述,并提出本研究的前提假设。主体分叁个章节展开,第四章分析对比辛格顿与马洛,威廉与库尔兹两组人物,通过对比分析,“冒险英雄”是殖民书写的通用意象,体现了康拉德对笛福的接受,但马洛英雄特质不足和库尔兹的“返祖”体现了康拉德的创新之处;第五章对比分析故事主线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远航与回归”是二者通用的情节主线,该模式成为了殖民书写的“套语”,体现了承继关系,但库尔兹“回归欧洲”的失败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不同,体现了康拉德的创新;第六章选取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时态)两方面进行对比,第一人称和第一人称复数叙事都构成了“凝视”的殖民视域,体现了康拉德对笛福的接受;但凝视对象的变化、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第一人称复数指称范围的扩大,叙事速率和时序的不同体现了康拉德的创新之处。本文最终认为,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叙事模式叁方面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康拉德可能沿用了笛福的殖民书写经验。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可能受到笛福《辛格顿船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这一假设存在很大的合理性;早期帝国叙事与后期帝国叙事之间的有机连续性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辛格顿船长》为早期大英帝国形象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进而间接证明了笛福的先驱性价值。本研究有利于重估《辛格顿船长》的文学价值,也有利于探索殖民书写的变迁轨迹。(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明明[10](2019)在《殖民话语与性别政治——《黑暗的心》与《瓦解》中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平行比较法,将《黑暗的心》与《瓦解》置于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中,将文本中呈现的叁类人物形象——黑人形象、白人形象和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和分析,最终得出两部小说的异同:相同点是,两部小说都内化了男权社会中的性别政治,对女性进行了贬抑和他者化。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康拉德将黑人形象动物化、妖魔化,体现了其潜在的种族主义意识,而阿契贝却实现了对黑人野蛮形象的解构;第二,对于白人,康拉德更注重反思库尔茨身上所承载的殖民罪恶和人性黑暗,而阿契贝则重点揭示白人如何将黑人部落分崩离析,以及黑人帮凶对白人殖民政策的推波助澜。(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黑暗的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作品大体可分为航海小说、丛林小说和社会政治小说。其中《黑暗的心》是非洲丛林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自20世纪30年代康拉德的作品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学者从原型批评、存在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象征主义和种族主义等视角切入做了深入的分析,但从叙事学角度研究的很少。文章针对这一研究空白从叙事学角度对《黑暗的心》进行分析,使读者对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叙事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暗的心论文参考文献
[1].魏桂莲,薛小秋,陈靖,赖一田.心向光明,在黑暗中勇敢奔跑[N].福建日报.2019
[2].冯育军,王艳.《黑暗的心》的叙事话语分析[J].大观(论坛).2019
[3].郭子桢.帝国扩张理想的建构、幻灭与救赎——《黑暗的心》中的“追寻”主题[J].北方文学.2019
[4].赵冠男.试论《黑暗的心》中马洛的道德发现之旅[J].北方文学.2019
[5].刘丰丽.论《黑暗的心》与《河湾》中“自我”和“他者”的新型关系[J].戏剧之家.2019
[6].吴桂辉.《黑暗的心》中的生态危机及其东方式救赎[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陈彦如.我心光明,这世界便不黑暗[J].收藏.拍卖.2019
[8].赵柳.康拉德《黑暗之心》中英国殖民帝国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薛海蛟.笛福《辛格顿船长》与康拉德《黑暗之心》:继承与创新[D].重庆师范大学.2019
[10].李明明.殖民话语与性别政治——《黑暗的心》与《瓦解》中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