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地标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标,城市,系统,认知,意象,空间,长春市。
城市地标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宋鉴[1](2017)在《长春市城市地标系统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范围的旧城更新与新城建设,城市在快速建设之时也伴随着空间结构秩序混乱、形象趋同等不良现象的涌现。长春在近些年的发展与建设中同样也出现了这些不良倾向,面对这些问题加强对长春市城市地标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城市地标系统作为切入点,以长春市城市地标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城市地标系统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的研究,形成城市地标系统理论,并在深入分析长春市城市地标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地标系统理论对其进行规划探索,尝试寻找建设长春市现代化城市空间形象的有效途径。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并对国内外城市地标系统的研究现状及优秀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二部分是理论汇总,通过对城市地标系统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梳理与研究,分析了城市地标系统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并从空间、层级结构与形象特征叁个方面对城市地标系统理论进行研究与总结。第叁部分是研究对象分析,揭示长春市城市地标发展历程,并对长春市城市地标现状进行调研与整理,从空间、层级结构以及形象特征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规划探索,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城市地标系统理论对长春市城市地标系统空间进行概念规划,建立城市地标系统层级结构体系,并塑造长春市城市地标系统形象特征。当前,我国对于城市地标系统方面的研究涉猎较少,且长春市尚没有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与规划,本文不仅仅是对城市地标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更是开创性的对长春市的城市地标系统进行规划探索,对长春市形象改善、特色塑造、城市发展建设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拥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7-06-01)
王俊,马志韬[2](2014)在《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地标系统构建原则与方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地标的建设越来越受人们关注,针对现有城市地标建设中存在的盲目开发、忽视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形象日益趋同、缺乏特色的不良倾向,研究提出通过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强化城市结构,突出区域景观特征等原则来形成多层次的城市地标系统,并以成都市为例进行具体的方法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王少伟[3](2014)在《基于文脉传承的城市地标系统整合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地标空间可以反应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特色,承载着该地区的特定记忆。可以说,城市地标空间是人们认识城市、记忆城市主要媒介之一。然而我国近代城市建设中却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甚至一些具有历史风貌特色的街区也被抹杀,使其地标意义大打折扣。要想解决城市区域尤其是历史街区特色恢复这一问题,基于文脉传承的城市地标系统整合和完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地标系统的空间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城市特色形态,达到人和城市环境的和谐。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在城市地标系统整合的过程中必须优化配置地标系统内各要素及其组织关系,使城市地标节点与周围其他城市要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从而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地标作用。论文主要从文脉传承角度切入,借助于城市地标系统这一概念,通过系统内各类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组合而成一个整体,使其城市空间环境与历史文脉相关联,从而真正发挥其地标的功能和意义。全文重点章节主要由地标系统整合的理论探索和天津老城厢实践运用两部分组成。在理论探索部分,论文分别从城市地标系统与文脉衍生出的城市空间结构肌理的关系以及城市地标系统内各要素与城市形象的关系两个层面展开阐述;在实践运用部分,主要结合老城厢地区具体案例,围绕天津老城厢地标系统整合策略展开探索,通过前期实地调研和针对不同人群对老城厢地标系统的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老城厢地标系统与城市肌理、城市形象之间的整合策略展开讨论,旨在为天津老城厢未来进一步的城市更新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概括地讲,论文缘起于老城厢更新造成的“地标性减弱”这一现状,着重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对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和如何增强其地标性进行剖析,进而,为天津老城厢地标系统提出整合策略。这对于老城厢未来的城市更新具有积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4-12-01)
卜巍[4](2009)在《城市地标系统整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的城市化步伐使城市的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保持和建设城市地标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城市地标的类型众多、影响范围广泛,对城市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多角度地对城市地标进行分析,有助于解释城市地标的成因及特征,有助于认清城市地标的整体构成关系和发展状态,从而填补城市意象理论中关于城市地标意象建构方面的理论空白,为城市地标的空间规划提供实践指导。面对城市地标的布局无序、保护意识淡漠、整体形象弱化的困境,本文以城市地标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地标系统的意象建构入手,分析并提炼了系统所具备的意象特征,包括异质同构的本质特征、多元迭加的城市意象、板块结构的区域意象、形象待续的领域意象,在深入阐释了城市地标系统的理论研究平台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地标系统的层级结构。城市地标系统的空间组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及环境的和谐。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城市地标系统化的过程中必须对地标整体功能组织进行优化,使城市地标进入与其目的相适应的状态,使系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论文针对功能组织问题,从城市格局的构建功能、城市景观的协调功能、城市形象的认知功能和城市文脉传承功能四个方面加以剖析,指出只有优化的功能组织,才能使地标系统与环境间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提高地标系统的城市机能,创造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地标系统的空间分布整合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性问题。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标发展的实践和理论归纳,总结城市地标发展的动力机制,结合城市地标的形成,提出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以及节点发展等叁种模式,针对各自的发展,提出核心化的聚集、平衡化的分散、衍生化的渐进等发展策略。城市地标系统的空间形态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论文以动态的观点对城市地标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城市地标整体布局原则、布局位置的优化以及空间引导的优化;阐述了城市地标系统的秩序整合、特征强化、弹性控制等策略;尤其是延续地标的活力基础、预留地标的弹性空间以及加强地标的后续管理这几条策略的提出指明了城市地标系统未来良性发展的方向。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城市地标系统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城市地标系统的整合思路,对我国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12-01)
卜巍,张伶伶[5](2009)在《城市地标系统规划的空间层次研究——以武汉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的城市地标系统的层次规划是"两型社会"建设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在分析城市地标系统的空间层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标系统空间层次的划分原则和规划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武汉城市地标的建设、更新和保护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9年01期)
卜巍,张伶伶[6](2008)在《城市地标认知系统及其内在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将城市地标和人的认知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提出了城市地标认知系统的概念。在分析城市地标认知系统及其物质和形式属性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城市地标认知系统的各种内在的互动关系,包括心理维度上的互动、空间维度上的互动和心理维度与空间维度之间的互动。为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地标的保护和环境改造提供了依据,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认知具有方法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8年12期)
王星[7](2008)在《城市地标系统的合理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提速,随着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更新的进行,城市空间正面临秩序混乱、形象缺乏特色、日益趋同的不良倾向。城市地标系统的合理建构对每个城市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城市地标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城市地标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而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地标系统的层级结构和系统效应,然后探讨了城市地标系统的设计策略,最后以彭水县城作为实例进行了分析。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于当前城市地标的误读与滥用,论述了研究意义和研究框架,并对国内外的学术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基础研究:界定了城市地标系统的基本概念,详细分析了城市地标的四个特征(功能、形式、文化、时空特征)。历史回顾:分析了城市地标形成的内在原因,阐述了西方和我国城市地标的发展过程,并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系统分析:介绍了城市地标的层级结构及其与城市空间的层级对应,探讨了各个层级的城市地标的功能类型选择问题,分析了城市地标的系统效应。设计策略:首先确定了设计原则,然后探讨了地标在城市空间的位置引导,并从“点”、“线”、“面”叁个方面来剖析城市地标系统的合理组织,其次阐释了城市地标与四个城市意象要素(节点、道路、边界、区域)的关系,最后分析了城市地标系统在城市空间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实例分析:以彭水县主城区的城市地标系统的设计为例,探讨了设计策略的运用,为今后的城市地标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8-05-01)
刘渌璐,侯学钢[8](2008)在《从辉煌走向和谐——罗马城市地标系统之演变循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地标设计特征和社会经济特点将罗马城市地标系统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古帝国辉煌时期、神权膜拜时期、理性秩序崇拜时期、新老和谐共存时期。通过四个阶段地标系统的继承与创新,作者认为,中国现代的规划师与城市规划可以从"大与小","实与虚"、"奢与简"、"新与旧"的城市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学习与研究映证。(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08年02期)
王涛[9](2007)在《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城市地标系统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区作为上海快速发展的一个集中的体现,在上海的大跨步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陆家嘴中心区整体的形象给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深刻印象背后的城市地标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城市地标系统作为中介分析了陆家嘴区域的意向的形成及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地标。城市地标系统的概念和它们的影响因素。在接下来,介绍了陆家嘴从方案的设计、筛选到方案的深化调整、确定,直至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并且对陆家嘴中心金融区的建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进入到对主体——陆家嘴中心金融区的分析。通过城市地标系统概念的介入,在道路系统、边界空间、节点空间、建筑分布、建筑形态五个方面分析了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城市地表系统。接下来小结了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建设的成功,以及在其功能使用上提出了一些现存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7-03-01)
刘渌璐[10](2007)在《城市地标系统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在经历着大规模的旧城更新和新区开发.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空间秩序混乱、城市形象千篇一律等一系列问题悄然出现,如何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保留城市历史文脉延续与历史继承,突出城市特色与个性,加强城市地标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是十分必要。论文在对中外城市地标系统建设的分析研究基础上,探寻了城市地标系统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尝试性地提出城市地标系统设计方法,并加以案例分析,以期对此方面的城市设计起到点滴启迪和抛砖引玉的作用。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经验借鉴:分别阐述了中外叁个着名城市的地标系统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其系统特点及建设的优缺点,以此得到地标系统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教训,以便对城市地标系统作进行分析和应用研究。(2)机理分析:归纳了城市地标的形成条件和特征,明确了城市地标系统的作用意义,并总结出城市地标系统的各种影响因素,为城市地标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3)理论操作模式:将城市地标系统的建设落实到对于规划师来讲可以操作的物质层面上,先分析城市地标系统与城市位置地点的对应关系,然后以对城市地标与城市意象其它四要素的关系的分析研究为基础,归纳总结出城市地标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及系统总体的优化思路。(4)应用研究:以株洲作为分析个案,分析与评价株洲城市地标系统现状,简要提出作者对优化株洲城市地标系统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7-01-10)
城市地标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地标的建设越来越受人们关注,针对现有城市地标建设中存在的盲目开发、忽视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形象日益趋同、缺乏特色的不良倾向,研究提出通过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强化城市结构,突出区域景观特征等原则来形成多层次的城市地标系统,并以成都市为例进行具体的方法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地标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宋鉴.长春市城市地标系统规划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7
[2].王俊,马志韬.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地标系统构建原则与方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
[3].王少伟.基于文脉传承的城市地标系统整合探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4
[4].卜巍.城市地标系统整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5].卜巍,张伶伶.城市地标系统规划的空间层次研究——以武汉城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9
[6].卜巍,张伶伶.城市地标认知系统及其内在互动关系研究[J].华中建筑.2008
[7].王星.城市地标系统的合理建构[D].重庆大学.2008
[8].刘渌璐,侯学钢.从辉煌走向和谐——罗马城市地标系统之演变循真[J].国际城市规划.2008
[9].王涛.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城市地标系统初探[D].同济大学.2007
[10].刘渌璐.城市地标系统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