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银论文-赵鑫闻

外源银论文-赵鑫闻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源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ISH-AFLP,银白杨,黑杨组,花粉管通道法

外源银论文文献综述

赵鑫闻[1](2016)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外源银白杨DNA导入黑杨》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杨派杨树具有速生丰产、实用性强和无性繁殖能力强等优点;白杨派杨树则具有材质好和抗逆性强等优点。两个派间的许多经济性状优势互补,因此黑杨派与白杨派杂交能够获得多优势性状聚合于一体的优良杂种无性系。但黑杨派与白杨派间杂交天然不育,为了克服黑杨派与白杨派间的远缘杂交障碍,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银白杨(Populus alba)总DNA导入辽宁杨(Populus×Liaoninggensis)×N001(P.deltoids cv.‘N001’)。获得的D1代植株通过形态学鉴定,发现其中4株明显具有供体银白杨的表型特征。进一步对其进行AFLP分子鉴定,最终确定此4株变异植株均为外源银白杨DNA的阳性转化植株。该研究初步建立了黑杨花粉管通道遗传转化体系,确定外源DNA导入黑杨的最适时间为授粉后30–72小时,适宜方法为不切柱头滴加导入法,最佳浓度为200μg·m L–1。(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卢扬[2](2006)在《外源银在土壤中形态变化及银在水稻体中分布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情况下,土壤中银含量水平极低,全球平均值仅为0.05mg·kg~(-1)。从已有的资料,中国土壤中银的平均水平远高于全球平均值,达0.35mg·kg~(-1);而中国南方紫色土壤含银水平在0.134~0.193mg·kg~(-1)。 多数研究者认为银并不是动植物生长必须元素。反之,高水平的银对鱼类、水生植物、野生植物和动物体具有极强的毒性和潜在影响。但研究认为,适量银不但对植物生长有益,也有益于人体健康(特别是胶态银)。人们大量使用银首饰以及用银器作为餐具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现代工农业条件下,由于银及含银化合物的广泛使用,大量的银进入环境和土壤,银在土壤中富集明显。国外报道,由于工业和农业行为,土壤中银含量超过背景值3~50倍。但目前,无论是银在土壤及环境中的形态、迁移、沉淀、转化,以及银在动植物体内的生物学行为均研究不多,这也导致对银的行为认识不足,因此,加强银的环境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银的常规测定方法以重量法、容量法、分光光度法等为主,这些方法的灵敏度均达不到土壤和植物中痕量银的测定要求。随着原子光谱分析方法的出现,其极高的灵敏度和检出限使痕量银的测定成为可能,目前,无论是原子吸收光谱或原子发射光谱(如ICP),虽然灵敏度均能达到土壤或植物样品含量水平,但由于土壤和植物样品复杂程度极高,不同前处理条件下,各种干扰物质的存在导致测定可靠程度受到影响,因此,选择恰当的前处理方法,配合高灵敏度的原子光谱分析,对土壤、环境和植物中银的研究极其必要。 本文在对几种前处理方法对比的基础上,比较了火焰原子吸收和无火焰原子吸收法对土壤和植株样品中银测定的条件和可靠性;并以硝酸银为外源银,通过淹水培养实验及盆栽实验,研究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含量分布;同时探讨了外源银在水稻体中分布规律及水稻对银的富集能力,分析了淹水培养时间和种植水稻行为对银形态转化的影响,以及银存在对水稻吸收氮、磷、钾、钠、钙、镁、铜、锌、铁、锰、铬的影响,旨在能为土壤和植物体中痕量银的研究提供可行测定方法,为了解银在土壤中分散和富集过程与机制,了解土壤中银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为银在环境中的归宿的预测以及寻求控制银污染的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实验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6-05-29)

外源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银含量水平极低,全球平均值仅为0.05mg·kg~(-1)。从已有的资料,中国土壤中银的平均水平远高于全球平均值,达0.35mg·kg~(-1);而中国南方紫色土壤含银水平在0.134~0.193mg·kg~(-1)。 多数研究者认为银并不是动植物生长必须元素。反之,高水平的银对鱼类、水生植物、野生植物和动物体具有极强的毒性和潜在影响。但研究认为,适量银不但对植物生长有益,也有益于人体健康(特别是胶态银)。人们大量使用银首饰以及用银器作为餐具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现代工农业条件下,由于银及含银化合物的广泛使用,大量的银进入环境和土壤,银在土壤中富集明显。国外报道,由于工业和农业行为,土壤中银含量超过背景值3~50倍。但目前,无论是银在土壤及环境中的形态、迁移、沉淀、转化,以及银在动植物体内的生物学行为均研究不多,这也导致对银的行为认识不足,因此,加强银的环境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银的常规测定方法以重量法、容量法、分光光度法等为主,这些方法的灵敏度均达不到土壤和植物中痕量银的测定要求。随着原子光谱分析方法的出现,其极高的灵敏度和检出限使痕量银的测定成为可能,目前,无论是原子吸收光谱或原子发射光谱(如ICP),虽然灵敏度均能达到土壤或植物样品含量水平,但由于土壤和植物样品复杂程度极高,不同前处理条件下,各种干扰物质的存在导致测定可靠程度受到影响,因此,选择恰当的前处理方法,配合高灵敏度的原子光谱分析,对土壤、环境和植物中银的研究极其必要。 本文在对几种前处理方法对比的基础上,比较了火焰原子吸收和无火焰原子吸收法对土壤和植株样品中银测定的条件和可靠性;并以硝酸银为外源银,通过淹水培养实验及盆栽实验,研究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含量分布;同时探讨了外源银在水稻体中分布规律及水稻对银的富集能力,分析了淹水培养时间和种植水稻行为对银形态转化的影响,以及银存在对水稻吸收氮、磷、钾、钠、钙、镁、铜、锌、铁、锰、铬的影响,旨在能为土壤和植物体中痕量银的研究提供可行测定方法,为了解银在土壤中分散和富集过程与机制,了解土壤中银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为银在环境中的归宿的预测以及寻求控制银污染的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源银论文参考文献

[1].赵鑫闻.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外源银白杨DNA导入黑杨[J].植物学报.2016

[2].卢扬.外源银在土壤中形态变化及银在水稻体中分布规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

标签:;  ;  ;  ;  

外源银论文-赵鑫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