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碱和糖对力竭运动大鼠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肉碱和糖对力竭运动大鼠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张翔[1]2003年在《肉碱和糖对力竭运动大鼠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维持良好的红细胞的流变性,对于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排出、微循环的有效灌注、血液粘度以及整个血液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是致关重要的。反之,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和聚集性的过分升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供血、供氧不足,使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发生障碍,进而影响人体能量的供给,降低运动能力。为了维持运动中良好的红细胞的流变性和加速运动后红细胞流变学各指标的恢复,在运动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次力竭性运动,不但需要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供能,同时需大量脂肪供能。红细胞维持其变形能力需糖的无氧酵解供给能量。肉碱是机体内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氧化的必需载体,对于脂肪的氧化供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补充糖或肉碱或同时补充二者,可能对力竭性运动后红细胞流变性有良好影响。本实验以此为研究点,旨在观察肉碱和糖对大鼠运动机能和红细胞流变性产生的作用及后果。 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54只,按体重随机分为两组;安静对照组、补充组。所有大鼠食用正常鼠食,补充组每日补充糖或肉碱或肉碱和糖。一周后,两组分别在力竭运动后5分钟和24小时采集血样测试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脆性指数和聚集指数。结果表明:(1)补充肉碱、糖和肉碱、糖配合补充,均能提高大鼠的运动机能。(2)服用肉碱虽对运动后5分钟红细胞变形能力和聚集性的影响不大,但对24小时后红细胞聚集性的恢复有显着作用。(3)补充糖对一次力竭性运动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维持和减小24小时后聚集性的升高作用明显。(4)肉碱和糖配合补充不仅有利于提高大鼠的运动机能,而且有利于加速红细胞血流变各指标的恢复。

张翔, 张双燕, 孟明亮, 张绍岩, 何玉秀[2]2007年在《大鼠红细胞流变性变化及抗运动疲劳效应与补服肉碱和糖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单独和配合补充肉碱和糖对大鼠红细胞流变性及抗运动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11于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实验室完成。①选用SD雄性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安静组(n=6)、安静补服组(n=18)、安慰运动组(n=12)和补服运动组(n=36)。安静补服组和补服运动组均给予3种药物形式:左旋肉碱(由沈阳东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葡萄糖(济南利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肉碱和葡萄糖。安静补服组和补服运动组每天上午8∶30给予自来水溶解的肉碱和/或糖补剂,安静组和安慰运动组给予相同量的自来水。连续补充7d,补服量:肉碱组、葡萄糖组、肉碱+葡萄糖组分别为650mg/(kg·d),7g/(kg·d),325mg/(kg·d)+3.5g/(kg·d)。②在实验第8天,将安静组取血4mL。安慰运动组和补服运动组进行无负重游泳至力竭,然后取血。采用北京泰诺德新技术研究所生产的BV-100型无摩擦式血液流变仪测全血高切黏度(180s-1)、全血高切还原黏度(180s-1)、全血低切黏度(3s-1)、全血低切还原黏度(3s-1)、刚性指数及聚集指数。③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后,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大鼠7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红细胞流变性指标变化:安静补服组各组虽大部分红细胞流变性指标有改善,但与安静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安慰运动组运动后5min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高切还原黏度明显高于安静组(P<0.01),运动24h后全血高、低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安静组(P<0.01)。一次力竭运动后5min各补服运动组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安慰运动组(P<0.01)。各组间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差异不明显(P>0.05)。各补服运动组间相比,补服肉碱组的全血低切还原黏度最高(P<0.01)。各补服运动组运动后24h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安慰运动组(P<0.05~0.01),补服肉碱和肉碱+葡萄糖运动组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补服葡萄糖运动组(P<0.05~0.01)。②抗疲劳作用:补服肉碱、葡萄糖、肉碱+葡萄糖运动组大鼠游泳时间分别为(334.5±27.81),(321.0±51.83),(326.5±39.9)min,均长于安慰运动组[(252.5±42.69)min,P<0.01];各补服运动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单独补充或合用肉碱和糖均有利于力竭运动后大鼠红细胞流变性指标的改善,导致其运动能力的提高。

邢方印[3]2011年在《基于小波分析的针刺缓解腓肠肌群疲劳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试验通过观察对健康志愿者负重提踵运动过程中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同时结合的心率、呼吸等生理信息改变,研究肌肉疲劳状态下逐渐缓解以及针刺的干预作用。在试验过程中,利用小波分析这一“数学显微镜”,将表面肌电信号进行时间和频率的局域变换,做到了有效的从信号中提取信息,探索对针刺效应进行现代验证的科学途径,用科学的试验数据阐明针灸平衡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阐明针刺的临床治疗作用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2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志愿者,均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试验前2周内无激烈体力活动,无肌肉损伤。经示范与讲解后,志愿者了解试验目的和操作要领并在知情同意书签字。准备活动后,志愿者肩负30kg杠铃,两脚自然开立,直立提踵。要求每次提踵有1s的间歇。第一次测试,根据RPE表判断运动疲劳发生后对志愿者腓肠肌局部(承筋穴)进行针刺;四周后进行第二次测试,运动疲劳发生后不采取针刺仅进行正常休息,两组的表面肌电信息利用小波变换进行分析,对所得小波分析结果、心率和腹式呼吸频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针刺组与非针刺组的腓肠肌表面肌电低频/高频值,运动后较未疲劳状态下均显着升高(P<0.05),两组运动后表面肌电低频/高频值升高量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针刺组与非针刺组的腓肠肌表面肌电低频/高频值,针刺或休息后较未疲劳状态下显着升高(P<0.01),但是针刺组针刺后与非针刺组休息后表面肌电低频/高频值升高量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3针刺组与非针刺组在针刺或休息前后,心率减慢有显着差异(P<0.01);在针刺时间点前与针刺/休息后比较,针刺组与非针刺组的组间心率减慢无统计学差异(P>0.05)4针刺组与非针刺组在针刺前后,组内腹式呼吸频率增加无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和非针刺组在针刺时间点前与针刺/休息后比较,组间的腹式呼吸频率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肌肉疲劳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的低频/高频值呈递增变化。2针刺可以缓解肌肉疲劳,相对正常休息组能够减少表面肌电信号低频/高频值增加的程度。3运动疲劳发生后心率会升高,经过针刺和休息均可以使心率下降,但尚无法证明针刺效果显着优于正常休息。4本试验尚无法证明运动疲劳发生对腹式呼吸频率的影响作用。5在评价针刺效应,阐释针灸作用机理研究时,表面肌电的低频/高频值是可以利用的客观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肉碱和糖对力竭运动大鼠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D]. 张翔. 河北师范大学. 2003

[2]. 大鼠红细胞流变性变化及抗运动疲劳效应与补服肉碱和糖的作用[J]. 张翔, 张双燕, 孟明亮, 张绍岩, 何玉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3]. 基于小波分析的针刺缓解腓肠肌群疲劳的评价[D]. 邢方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肉碱和糖对力竭运动大鼠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