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元功能,社会文化因素
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论文文献综述
罗婕[1](2019)在《语言元功能和社会文化视角下的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是近年来争夺最激烈、火药味最浓、政治分化最严重的一次大选。被美国政界和主流媒体视为“圈外人”和“语出惊人”的特朗普在大选前并不被媒体和民意测验看好。特朗普因其大胆言论甚至被主流媒体塑造为“蠢蛋”、“疯子”形象。但特朗普却最终以304张选举人团票成功逆袭,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大选结果令人意想不到。大选最后的那叁场总统电视辩论非常值得关注。电视辩论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也是候选人能否获胜的关键环节。普选中一直领先的希拉里却未能通过最后叁场电视辩论锁定胜局,最终惜败于政界新客特朗普,这样的结果引人深思。人类语言是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和社会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但同时也相互影响。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社会文化反过来又对语言产生制约作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朗普是如何赢得选举的?他的当选是偶然的成功,还是有更深入的原因?本文拟从语言元功能和社会文化视角来探析唐纳德·特朗普胜选的主客观原因。这也是本文的一种尝试和创新之处。首先,本文在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指导下,以2016年特朗普与希拉里之间的总统辩论为研究对象建立语料库,借助软件Antconc3.4.4,对比分析两位总统候选人在语言风格和用词特点上的异同。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方法,并借助图表和举例来进行解释说明,揭示特朗普和希拉里语言风格和词汇策略的异同以及话语背后隐藏的交际意图。其次,本文从社会文化方面探讨特朗普获胜的深层原因。本文旨在回答如下问题并提出一个假设:(1)在总统竞选辩论中是如何体现元功能的?(2)在语言风格及选词用字上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异同有哪些?(3)特朗普的语言策略是否符合了当前美国大多数人群的价值观取向而助其胜选?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从语言的元功能视角上看。第一、在概念功能层面,特朗普运用物质过程的比例远高于希拉里,这表明特朗普比希拉里表现得更理性、更切实际,在辩论中,他为美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计划。相比之下,希拉里则频繁地通过抽象的语言及设想呼吁民众,缺乏切实的计划和行动,显得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第二、在人际功能层面,虽然两位候选人都比较多地使用了中量情态动词,努力创建亲民形象。但在高量值的情态动词使用上特朗普远比希拉里使用得更多,又体现出特朗普语气强硬、态度坚定、好用极端词汇,显示出更具决断力;而希拉里用语则更谨慎、柔和且模式化。此外,希拉里偏好使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分享自我经历,却容易把听众排除在外;而特朗普则更多地使用了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拉近与听众之间距离,让民众感受到他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出发来规划美国未来发展。第叁、在语篇功能层面,希拉里和特朗普都能突出重点,通过合理安排主位、述位,使关键信息明确。但他们各自的辩论侧重点截然不同。希拉里重在谈计划和构想,她提倡社会多元化,美国经济在她眼中总体趋势是好转的。特朗普则提倡本国保护主义,他指出全球化带给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负面评价词在辩论中高频出现。其次,从社会文化视角上看,当前美国社会已经被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分化——保守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特朗普正确分析了选民结构变化和选民诉求,正视了美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他挑战“政治正确”,蔑视“精英阶层”,拒绝“多元主义”,坚持“美国优先”等的用词策略和简单重复的语言风格,吸引了大众眼球,符合了长期被压制和忽视的大多数中下层白人的价值观取向,获得了“沉默的大多数”人的支持和选票。本研究有助于拓宽政治语篇的研究视角,有助于理解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语言风格和策略,有助于强化人们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对特朗普本人及其胜选有更全面客观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6)
王园园[2](2019)在《“争议点”理论视角下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辩论是美国总统竞选流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是投票日之前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2016年,两位候选人特朗普与希拉里的电视辩论尤为引人注意,二者借助各种话语手段展现个人魅力和执政能力以期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鉴于此,本研究聚焦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从争议点修辞的角度对叁场电视辩论进行深入分析,梳理两位候选人所运用的争议点策略,以期从修辞学视角对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作出更为深入全面的剖析。“争议点”理论作为西方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话语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借助“争议点”理论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的叁场电视辩论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两位候选人辩论中使用争议点的特征、采用争议点的偏好、影响争议点选择的因素以及争议点的使用在辩论中所产生的主要修辞效果。具体地讲,首先,本文对两位候选人在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中所涉及的争议点的频率进行统计,试图找出二者使用争议点的偏好。然后,选出典型例子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并从案例分析中总结出影响争议点选择的因素并探讨争议点在辩论中所产生的主要修辞效果。本研究发现,争议点的运用使他们的辩论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利于拉近与听众的情感距离,进而赢得选民支持。统计数据发现,候选人双方在叁场辩论中使用争议点的频率有所不同。在第一场辩论中,根据表4.1和表4.2的数据分析可知,“事实争议点”和“品质争议点”的使用频率最高,二者占希拉里使用争议点总数的73.34%,占特朗普使用争议点总数的67.71%。在第二场辩论中,根据表4.3和表4.4,“事实争议点”、“品质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的使用频率最高,共占希拉里使用争议点总数的87.5%,占特朗普使用争议点总数的86.44%。在第叁场辩论中,根据表4.5和表4.6,“事实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的使用频率最高,二者占希拉里使用争议点总数的72.72%,占特朗普使用争议点总数的65.63%。由此可知,两位候选人更倾向于采用“事实争议点”、“品质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策略实现其辩论目的。案例分析发现,两政党的意识形态、施政纲领会影响两位候选人对争议点的选择。分析还发现,候选人在辩论中运用争议点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赞美自己、攻击对手和自我辩护。(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润[3](2018)在《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是口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虽然它们不影响句子的真值,但是在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起,人们主要是从连贯、句法-语用、关联叁个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研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为解释语言的使用提供了语用纵观视角,为研究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然而运用顺应论对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出现的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不是很多。本文试图从顺应论视角研究唐纳德·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顿在总统竞选辩论中为什么使用不同的话语标记语和分析这些话语标记语体现的元语用意识。在2016年总统竞选辩论中,辩论者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攻击对方或为自己的决策做辩解时,都使用了大量的话语标记语。本文首先对特朗普和克林顿在辩论中所使用的话语标记语进行分类,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运用顺应论探讨了辩论者在辩论过程中使用不同类型的话语标记语是为了顺应不同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含了听众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人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以此来实现各自的交际目的。研究发现,在辩论的过程中,由于语境的不断变化,辩论者选择合适的话语标记语去顺应不断变化的语境来实现成功的交际,体现了辩论中顺应的动态性。辩论者在辩论过程中选择的话语标记语在辩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启新的话题,表达看法,列举以及补充说明,这些话语标记语的作用体现了辩论者的不同的元语用意识。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的元语用意识支配下辩论者使用的话语标记语对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动态顺应,希望通过对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的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研究,可以为人们在辩论或其他场景下使用话语标记语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顺应论。(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12-01)
吕珊珊[4](2018)在《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竞选话语功能理论(Benoit,2007)认为,参与竞选活动的候选人力争表现得比其他竞争者更符合选民的期待条件,从而赢得选举。在竞选活动中由候选人传递给选民的信息有叁种功能,即:称赞、攻击和防御。它们可以帮助候选人在选民中留下比竞争对手更好的印象。话语功能理论还认为,候选人在努力说服选民、使他们相信自己比其他候选人更可靠时主要讨论两个主题,即:政策和性格。此外,讨论的政策又进一步细分为过去作为、未来计划和总体目标;讨论的性格又分为个人素质、领导能力和最高理想。在民主的政府组织结构中,辩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递竞选信息的形式。总统辩论更是能为选民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来观察候选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在美国总统大选的历史上,自1976年第一次通过电视播出以来,总统竞选辩论就一直是选举产生美国总统的过程中固定且重要的一环。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是美国历史上收看人数最多的一次。相较其他传播方式而言,电视总统竞选辩论拥有不可比拟的观众数量优势。毋庸置疑,在总统竞选辩论中的表现对两位候选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研究运用贝努瓦(2007)设计的政治竞选话语功能理论为理论框架,对2016年美国大选的第一次总统竞选辩论进行全面细致的内容分析。这次内容分析的重点在于研究唐纳德·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顿各自传递的竞选信息在功能方面的不同。本研究尝试全面理解两位候选人在处理政治竞选话语方面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从话语功能角度来看,在第一次总统竞选辩论中,唐纳德·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顿运用的攻击性和称赞性话语比防御性话语更多。这一发现与政治竞选功能理论的通常预测相符合。然而,特朗普运用的攻击性话语多于称赞性话语。同时相较于克林顿而言,特朗普运用攻击性话语的频率更大。克林顿则是称赞多过攻击。当讨论对方的领导能力时,特朗普和克林顿运用不同功能性话语的反差尤其明显。相较于性格而言,特朗普和克林顿针对政策展开了更多的辩论。在理论应用上,本研究运用了贝努瓦的政治竞选话语功能理论来分析政治竞选话语,特别是总统竞选辩论语篇;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的功能分析进行了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在研究对象上,本研究为英语和政治科学的学习者提供了研究美国政治竞选话语的一个较少提及的视角。(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8-06-30)
黄萍[5](2018)在《评价理论视角下政治演讲的态度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统竞选辩论作为政治演讲的一种形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但从评价理论角度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来研究辩论人如何利用态度资源来表达态度和观点,从而树立形象、打动民众、拉近和选民的距离。语言是实现交际目的的桥梁。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是指通过语言构建人际关系以实现交际目的。20世纪90年代由马丁提出的评价理论是系统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的拓展,主要探讨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评价资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以构建人际关系。评价理论包含态度、介入和级差叁个子系统。其中,态度系统又细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叁个次系统,分别与心理学、伦理学和美学相对应。本文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16美国总统电视竞选的态度资源,借助UAM Corpus Tool语料库标注检索软件标记,旨在回答两个问题:(1)态度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其动因是什么?(2)态度资源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其实现方式有何特征?研究发现:(1)总统辩论使用了大量的态度意义资源。判断、鉴赏和情感所占比例分别为:41.08%,40.35%和18.56%。借助情感,观众的情感共鸣得以引发;利用判断,辩论人根据社会标准评价是非;使用鉴赏,辩论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审美标准灌输给观众。态度资源的分布特点如下:判断和鉴赏资源在数量上远胜情感资源;判断资源中的社会评判的使用多于社会裁决;鉴赏下的反应资源大量用于表达辩论人对政治主张的态度;情感主要表现为不满。这些分布特征可以归因于文本类型、人际关系的实现和文化特征。(2)辩论人的态度主要通过判断、鉴赏和情感叁种方式实现。其实现方式总结如下:判断通过羡慕和表扬自己以及批评和谴责对手得以实现;鉴赏通过亲密的反应资源、积极的构成资源和客观的价值资源得以实现;情感主要是通过高兴、不高兴、不安全、倾向和不满这五种类型的情感意义得以实现。其实现特征从词汇、句子以及语篇叁个层面总结为:大量使用态度词汇和第一人称、反复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以及合理使用修辞。(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杨笑冰[6](2018)在《2016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中态度资源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理论是以Martin为首的功能语言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解释和描述语言使用的理论体系,包含叁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其中态度系统作为评价理论的核心系统,主要涉及说话人或作者如何运用评价语言展现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判断和对事件的鉴赏。近年来,态度资源被用来分析不同类型的语篇,如商业广告、法律文本、文学作品以及旅游语篇,但就政治辩论语篇而言,尤其是对于特朗普和希拉里总统竞选辩论的研究略少。本文的语料来源于特朗普和希拉里进行总统竞选的叁场电视辩论,并选取了电视辩论中的实例基于评价理论中的态度资源角度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借助Ant Conc语料库检索工具并结合手动查找方式,自建小型语料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制成态度资源的分布图及表格数据,更加直观地呈现出各项态度资源的分布特征及使用频率。最终研究发现:相同点:辩论者都使用了丰富的态度资源,态度资源的子系统---情感资源、判断资源、鉴赏资源都有体现。不同点:(1)在情感资源方面:特朗普倾向于采用很多表示不满意的态度资源表达情感,而希拉里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姿态,她使用了大量的表示喜悦和安全感的态度资源表达自己的情感;(2)在判断资源方面,特朗普更多地采用了表示能力意义的积极方面资源来展现个人能力和领导能力,希拉里采用大量的表示积极的韧性资源肯定自己,消极方面去攻击特朗普;(3)在鉴赏资源方面,特朗普更多采用了表示积极的组成资源来传递实际性复兴国家计划,而希拉里倾向运用大量表示积极的价值资源宣扬政治官方声音来表达权威性去迎合听众以获得更多选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特朗普和希拉里在总统竞选辩论语篇中如何通过语言资源来实现人际意义的:(1)特朗普在辩论中运用大量消极态度资源攻击诋毁对手为自我辩护,而希拉里运用积极态度资源迎合观众但公众并没有信服;(2)特朗普倾向于运用较为“客观”的鉴赏资源使得辩论本身更具影响力和客观性,而希拉里更多运用“主观”的判断资源使辩论本身不具说服力度和信任感。本文检验了评价理论中的态度资源在分析总统竞选电视辩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同时为评价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英语辩论以及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孙颖[7](2018)在《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的介入资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总统竞选辩论是美国大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辩论过程中,总统候选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需要用技巧性的辩论语言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协商不同的态度、立场。因此,作为典型的政治语篇,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语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际意义及具有技巧的辩论语言资源,这也引起了很多学者对这类语篇的研究兴趣。J.R.Martin提出的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研究方面的发展。评价理论关注的是由建立在语篇语义层面上的、表示各种态度和立场的评价性语言所建构的人际意义。它由叁个子系统构成:态度、级差和介入。其中,介入系统为语篇中不同的态度及立场提供多声的环境,这与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语篇的对话性特征相契合。然而,目前,对于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语篇的研究多集中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等角度,很少有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视角对此类语篇进行的研究。本文从具有影响力的《华盛顿邮报》的官网上选取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即Hillary Clinton与Donald Trump之间的辩论文本作为研究语料,以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为理论框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语篇中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人际意义的实现过程,并进一步揭示这类语篇中总统候选人对介入资源的选择策略。研究发现:(1)在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语篇中,总统候选人广泛运用介入资源,并且使用各介入资源的频率不同。对话收缩资源的使用频率远超过对话扩展资源,分别占语篇中全部介入资源的73.43%、26.57%。在对话收缩资源中,否认资源是公告资源的六倍之多,其中,否认资源的两个子类,否定资源及反对资源的使用频率相当,并分别以32.92%、30.34%比重位居第一、第二位。在对话扩展资源中,接纳资源和归属资源分别占比17.46%、9.11%。(2)语篇中介入资源分布特征的差异主要归因于各介入资源对实现人际意义作用的不同以及语篇体裁的差异。(3)不同的介入资源在人际意义的实现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总统候选人借助对话收缩资源排除异己观点来显示自己坚定、明确的价值、政治立场,而通过使用对话扩展资源向观众呈现谦虚、礼貌的形象。鉴于总统竞选辩论的首要目的是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候选人坚定、明确的政治立场则尤为重要。(4)此类语篇中,总统候选人对于介入资源的选择策略为:优先选用对话收缩资源;削弱外部声源;强化自身权威及结盟选民。本文将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应用于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语篇中,希望可以拓宽评价理论尤其是介入系统的应用领域,以期提高人们对政治性辩论语篇的理解,同时也希望对辩论语言的教学有一定启发。(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朱辰雨[8](2018)在《评价理论视角下对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中评价资源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理论关注如何通过叁种评价资源:态度、介入和级差来实现人际意义。在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中,特朗普和希拉里运用不同的评价资源表达政治观点、树立良好形象、拉拢选民。传统上对人际意义的分析多基于批评话语理论或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人际意义的研究也都基于评价系统的某一子系统或是对某年辩论整体的分析,而没有对比研究两位竞选者使用的评价资源的分布。本研究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选取了2016年特朗普和希拉里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为语料,包括期间的3次辩论,共计42245字。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运用UAM Corpus Tool 3.3分析数据,尝试对特朗普和希拉里运用评价资源所传递的不同的人际意义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尝试回答两个问题:(1)特朗普和希拉里运用的评价资源分布特点是什么?有何异同?(2)这些评价资源是如何传递人际意义的?有何异同?通过研究发现:(1)在1742个评价资源中,特朗普和希拉里均以高比例运用态度资源,分别是50.0%和52.7%。态度系统中,特朗普和希拉里均使用情感资源比例较少,分别是25.0%和24.8%。特朗普使用判断资源频率最高,而希拉里使用鉴赏资源频率最高。介入系统中,特朗普和希拉里使用的对话压缩频率均高于对话扩张,分别是74.9%和69.2%。特朗普运用更多否认资源,但是希拉里运用更多包容资源。级差系统中,特朗普和希拉里使用语势频率均多于聚焦,分别是79.3%和69.1%。特朗普比希拉里使用模糊聚焦频率更高。(2)态度系统中,特朗普使用判断资源来彰显自己突出的性格以及卓越的能力,并攻击希拉里的弱点。而希拉里使用鉴赏资源来分析特朗普的政治政策,并达到间接攻击特朗普的目的。介入系统中,特朗普使用否认资源表达对于他认为错的事情的强硬的、不屈服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总统所需要的品质。希拉里使用包容资源表达主观观点,并向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表达尊重。级差系统中,希拉里使用模糊聚焦塑造、维持自身礼貌、谦逊的形象。因此,特朗普和希拉里以不同比例使用评价资源,实现了不同的人际意义。通过运用不同比例的评价资源,他们表达政治观点和态度,塑造积极的形象并攻击对手,从而拉拢选民。在会话中运用评价资源能够实现不同的人际意义,从而使会话顺利、成功进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本论文丰富了人际意义研究,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杨会琴[9](2018)在《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第一场电视辩论的批评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总统竞选事关美国国家权力的运作与走向。美国总统竞选阶段的辩论对竞选结果有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一辩定天下”的作用。总统候选人运用各种话语策略来宣传自己的主张、攻击对手、自我辩护,旨在争取选票。总统辩论文本是典型的政治话语。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以话语-历史分析法为主要分析工具,以语用预设为辅助工具,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的首场辩论文本进行分析。在话语—历史分析法中,Wodak将权势、历史和意识形态视为叁个相互依存的概念,并提出应从以下叁个方面分析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确定某一特定话语的具体内容或话题,探讨各种话语策略,检测语言手段和具体的、依赖于语境的语言实现(Reisigl and Wodak,2009:93)。本文力求分析话语-历史分析法中的话语策略尤其是论辩策略中的论题在所选语料中的具体实现,旨在使读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政治话语。研究发现,总统候选人为构建自我形象、再现价值倾向而大量使用话语策略。另外,辩论中候选人使用的语用预设具有不同的功能。语用预设能够使候选人的语言变得更加简洁,如专有名词的使用;能够使政治话语更加含蓄,如非事实条件句的使用;能够引导听众并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如疑问句的使用;能够为话语添加幽默效果,如事实动词的使用;语用预设还能够帮助候选人进行自我保护,如带有定冠词的名词短语的使用。本研究有助于读者对政治话语的理解,挖掘话语背后的交际意图,提高读者的批评意识,同时也为读者运用话语策略进行交际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黄荣[10](2018)在《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的批评隐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具有说服功能,经常被用于政治演讲等辩论性的语言中。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强调结合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解释如何通过隐喻的选择来取得劝说效果,为隐喻在语篇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虽然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研究比较多,但从批评隐喻分析的视角分析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语篇中隐喻用法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本研究以Charteris-Black(2004)的批评隐喻分析为理论指导,对美国总统竞选辩论(2008,2012,2016)中的隐喻用法从类型、涵义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叁个问题:1)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主要使用了哪些隐喻?2)从这些隐喻用法中可以概括出哪些概念隐喻?如何阐释其在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的具体涵义?3)隐喻和概念隐喻在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首先,作者从Commission on Presidential Debates的官网上选取2008年和2012年的总统候选人辩论的文字本,从The Washington Post的官网上选取2016年的总统候选人辩论的文字本,自建语料库。其次,参照隐喻识别步骤(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借助词典来识别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语料库中的隐喻关键词,并按照其源喻将其进行分类,使用Ant Conc3.5.0.0检索隐喻在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再次,作者结合实例具体阐释总统候选人如何通过隐喻来传达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并概括出深层的概念隐喻。最后,对隐喻和概念隐喻在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的功能进行说明。研究发现,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语料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隐喻类型是冲突隐喻、旅程隐喻和建筑隐喻。其次,使用频率较高的隐喻类型有植物隐喻、身体部位隐喻、宗教隐喻、疾病隐喻以及光与火隐喻。从这些隐喻用法中可以概括出八类概念隐喻:1)政治是冲突。总统候选人是保卫者,保护抽象的社会目标及社会群体,打击危害社会和国家的敌人,为实现有价值的社会目标和解决社会问题而战斗。2)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是沿着一条通往目的地的道路的旅程。目的地是发展目标,道路是政治政策,游客是美国人民,知道正确目的地和正确道路的导游是总统候选人,带领美国人民走向光明和美好的未来。3)值得做的事是建筑。建筑是政治目标,图纸是政治政策,建筑师是总统候选人。建筑的根基牢固,结构良好,暗示政治政策是合理的。4)社会是建筑。建筑是社会本身,建筑的外面是更美好的未来。5)政治是宗教。宗教信仰喻指政治信念,宗教使命喻指政治目标,表明总统候选人对完成政治目标的决心。6)看是理解。所见之物是对发展目标的理解,暗含总统候选人对美国未来的发展目标有清晰的认知。7)经济是人类。疾病喻指经济衰退,恢复健康意味着从衰退中恢复,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目标与总统候选人追求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一致。8)希望是光。光意味着希望,黑暗表示没有希望。这些概念隐喻都是把人们熟悉的日常经验映射到晦涩难懂的政治政策和价值观上,从而增强选民对总统候选人政策的理解。隐喻阐释发现,许多隐喻与经济政策有关。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中涉及的实体,可以看出民主党候选人的经济政策倾向于保护中产阶级,贫民阶层和社会边缘群体。而共和党候选人的经济政策则倾向于维护富人阶级,雇主和企业主的利益。隐喻和概念隐喻在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主要有叁方面的功能:1)说服选民。选民的背景复杂,大多数选民对政治话语不熟悉。隐喻可以让候选人利用日常经验来表达其政治理念和观点,以促进选民对其政策和观念的理解,从而赢得选民的支持。2)突显或隐匿信息。总统候选人在用隐喻阐述自己的方针和政策时,突显隐喻的积极意义,隐匿消极意义。而在谈及对手或当前的政策时,隐喻的消极意义也会被突显。3)激发情感。情感能够影响选民的价值判断。在竞选辩论中,为了赢得选民支持,候选人必须捍卫自己的观点,攻击对方的政策,让选民认为自己是总统的最佳人选。本研究拓宽了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范围,也为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能够增强选民对辩论语言的理解,提高选民对竞选辩论的批判意识。(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期刊2018-05-25)
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视辩论是美国总统竞选流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是投票日之前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2016年,两位候选人特朗普与希拉里的电视辩论尤为引人注意,二者借助各种话语手段展现个人魅力和执政能力以期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鉴于此,本研究聚焦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从争议点修辞的角度对叁场电视辩论进行深入分析,梳理两位候选人所运用的争议点策略,以期从修辞学视角对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作出更为深入全面的剖析。“争议点”理论作为西方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话语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借助“争议点”理论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的叁场电视辩论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两位候选人辩论中使用争议点的特征、采用争议点的偏好、影响争议点选择的因素以及争议点的使用在辩论中所产生的主要修辞效果。具体地讲,首先,本文对两位候选人在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中所涉及的争议点的频率进行统计,试图找出二者使用争议点的偏好。然后,选出典型例子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并从案例分析中总结出影响争议点选择的因素并探讨争议点在辩论中所产生的主要修辞效果。本研究发现,争议点的运用使他们的辩论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利于拉近与听众的情感距离,进而赢得选民支持。统计数据发现,候选人双方在叁场辩论中使用争议点的频率有所不同。在第一场辩论中,根据表4.1和表4.2的数据分析可知,“事实争议点”和“品质争议点”的使用频率最高,二者占希拉里使用争议点总数的73.34%,占特朗普使用争议点总数的67.71%。在第二场辩论中,根据表4.3和表4.4,“事实争议点”、“品质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的使用频率最高,共占希拉里使用争议点总数的87.5%,占特朗普使用争议点总数的86.44%。在第叁场辩论中,根据表4.5和表4.6,“事实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的使用频率最高,二者占希拉里使用争议点总数的72.72%,占特朗普使用争议点总数的65.63%。由此可知,两位候选人更倾向于采用“事实争议点”、“品质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策略实现其辩论目的。案例分析发现,两政党的意识形态、施政纲领会影响两位候选人对争议点的选择。分析还发现,候选人在辩论中运用争议点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赞美自己、攻击对手和自我辩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论文参考文献
[1].罗婕.语言元功能和社会文化视角下的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9
[2].王园园.“争议点”理论视角下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李润.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8
[4].吕珊珊.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5].黄萍.评价理论视角下政治演讲的态度资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6].杨笑冰.2016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中态度资源的对比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8
[7].孙颖.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的介入资源分析[D].鲁东大学.2018
[8].朱辰雨.评价理论视角下对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中评价资源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9].杨会琴.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第一场电视辩论的批评话语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8
[10].黄荣.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的批评隐喻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