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柳荫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柳荫,川剧,梅兰芳,梁祝,散板,记认,表演性。
柳荫记论文文献综述
邓小雨[1](2019)在《川剧《柳荫记》的英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的Love Under the Willows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苏珊·巴斯内特的"可表演性"原则为立足点,从英语国家观众的角度出发,研究杨宪益夫妇英译《柳荫记》的翻译方法。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的川剧《柳荫记》(Love Under the Willows)既忠实原文,又不剥离语言的文化内核,将戏剧原文中的文化内涵用符合目的语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该文通过研究前人的英译作品,希望能为日后川剧英译提供借鉴,助力巴蜀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20期)
梁红岩[2](2019)在《柳荫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冬的夜晚,华灯初上,独自走在小城的商业街,闲闲之间,不由被一棵柳树所吸引。虬劲的铁干,在寒风中,引吭高歌,绿意盎然,柳叶纷披,未见几许衰落。仔细想来,竟是这条街道得天独厚的小气候所致,不必说人来人往的繁华,单是相向而立的楼群,硬是遮去不少风寒,护佑这难得的绿意。当此季候,郊外的柳树,已渐渐为风所摧,掉了叶子,枝条无奈地随风舞动,一副破败不堪的样子。(本文来源于《工会博览》期刊2019年17期)
汪亚青,丁启红[3](2018)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柳荫记》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从认知与体验的视角下阐释译者主体性。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出发,研究杨宪益夫妇英译《柳荫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研究前人的英译作品,希望能为日后现代川剧英译提供借鉴,助力此类优秀川剧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也望助力以川剧为代表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出去"。(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7期)
李楠[4](2017)在《传承经典 栽柳成荫》一文中研究指出像杜近芳、叶盛兰这样的艺术家,都是生长于乱世、成名于治世的,而其代表作品又是创作于盛世、流传于后世的。今天的演员虽然没能像前辈戏曲艺术大师那样耳濡目染各个剧种的那么多好戏,学到那么多绝技,但他们也有时代所赋予的优越性。近期,由国家京剧院发起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7-03-27)
卢婕[5](2016)在《对川剧《柳荫记》结局“化鸟”不“化蝶”的多维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剧《柳荫记》被普遍看作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但其"化鸟"结局引发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文章从川剧《柳荫记》的剧本内容、剧本发展、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四个维度综合研究了其"化鸟"不"化蝶"的铺排、沿袭、必然和缘由,揭示出川剧《柳荫记》"化鸟"结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萧逍,孙大鹏[6](2015)在《浅谈京剧《柳荫记》——梁山伯的人物塑造(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戏曲艺术是包含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结合。以声腔与音乐体系为结构特点,通过演员表演直接感染与冲击观众的内心情感。戏曲的唱腔、节奏密切联系于表演的本身,两者既相互制约、关联又可独立表现。唱腔是戏曲艺术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主要手段,从精确表达唱词的含意,揭示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波动,突出人物性格的基本点出发,配合相适应的优美曲调来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的。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练发展,传统戏曲的声腔被提炼概括为"以字(本文来源于《新校园(上旬)》期刊2015年08期)
信侠[7](2013)在《唱中有诗 腔中有画——千古名剧《柳荫记》的诗、书、画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柳荫记》原名《双蝴蝶》,又名《梁山伯与祝英台》。元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传奇《同窗记》皆演此事。应该说,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它讲述了祝英台经与父力争,女扮男装,到杭州尼山读书。途中遏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英台因收到父信,辍学返乡,山伯特地送行。(本文来源于《中国演员:2013年第3期(总第33期)》期刊2013-06-20)
张泓[8](2012)在《柳荫摇曳小清新 看丁晓君、金喜全版《柳荫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柳""留"谐音,在中国,杨柳从《诗经》开始就成了人们咏唱离情别绪的主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庾子山《枯树赋》末尾引桓大司马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纯净又深沉,很美。对柳的审美表现,京剧舞台也有——上世纪50年代的《柳荫记》,叙梁祝故事。其名从剧中"昔日柳荫结拜,今日柳荫话别"白口而来,同(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12年11期)
孙天彪[9](2011)在《读川剧剧本札记(之一)——读《柳荫记》》一文中研究指出题记多年前,偶然浏览《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川剧卷,读了《柳荫记》、《彩楼记》、《玉簪记》,叹为观止。于是情不自禁,逐一写下札记。限于当时水平,所感所悟未必周全。但当年认认真真的学艺心血渗透其中。今天看来,仍有散金碎玉,贯穿其间。初学写戏者或编剧成手,或许可以有所借鉴。故不揣浅陋,将当年这叁篇札记整理出来。(本文来源于《剧作家》期刊2011年01期)
[10](2010)在《京剧《柳荫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京剧院演出祝英台经与父力争,女扮男装,到杭州尼山读书。途中遇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英台因收到父信,辍学返乡,山伯特地送行。英台多方暗示自己是女性,愿以身相许,但山伯未解其意。英台只得托言家有九(本文来源于《剧影月报》期刊2010年05期)
柳荫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初冬的夜晚,华灯初上,独自走在小城的商业街,闲闲之间,不由被一棵柳树所吸引。虬劲的铁干,在寒风中,引吭高歌,绿意盎然,柳叶纷披,未见几许衰落。仔细想来,竟是这条街道得天独厚的小气候所致,不必说人来人往的繁华,单是相向而立的楼群,硬是遮去不少风寒,护佑这难得的绿意。当此季候,郊外的柳树,已渐渐为风所摧,掉了叶子,枝条无奈地随风舞动,一副破败不堪的样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柳荫记论文参考文献
[1].邓小雨.川剧《柳荫记》的英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的LoveUndertheWillows为例[J].海外英语.2019
[2].梁红岩.柳荫记[J].工会博览.2019
[3].汪亚青,丁启红.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柳荫记》英译本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
[4].李楠.传承经典栽柳成荫[N].中国艺术报.2017
[5].卢婕.对川剧《柳荫记》结局“化鸟”不“化蝶”的多维解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萧逍,孙大鹏.浅谈京剧《柳荫记》——梁山伯的人物塑造(下)[J].新校园(上旬).2015
[7].信侠.唱中有诗腔中有画——千古名剧《柳荫记》的诗、书、画因子[C].中国演员:2013年第3期(总第33期).2013
[8].张泓.柳荫摇曳小清新看丁晓君、金喜全版《柳荫记》[J].上海戏剧.2012
[9].孙天彪.读川剧剧本札记(之一)——读《柳荫记》[J].剧作家.2011
[10]..京剧《柳荫记》[J].剧影月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