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建筑形态论文_汤真真

导读:本文包含了滨水区建筑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建筑,水区,数值,空间,合度,聚落。

滨水区建筑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汤真真[1](2019)在《线性滨水空间建筑形态控制研究——新加坡经验及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在优化城市环境、突显地方风貌特色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国内在进行滨水区的建设时存在几处不足,主要表现在景观风貌的单一化和城市地域特色的同质化。为了丰富线性滨水空间景观风貌,突显地域特色,对于滨水区建筑形态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加坡河滨水空间更新改造的经验,在城市建设更新的大背景下,对如何提升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滨水空间景观风貌进行思考。从景观风貌的角度出发,对运河两岸线性滨水空间进行纵向的景观风貌分区,总结各区段建筑形态、城市肌理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滨水区分别提出纵向高度控制、色彩控制,横向可视分层、高度分层引导,以及新老建筑协调控制的方法,并选取重要区域的经典案例进行景观评价。(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9-10-19)

王文超,陈宏,管毓刚,陈辛红[2](2019)在《江风对滨水街区空间形态渗透效果模拟研究(一)——小尺度建筑围合与街道走向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建筑密度的提高和城市气候的恶化。毗邻江河湖泊的街区,可利用江风的扩散,带动城市中建筑与街区的空气流通,缓解城市热岛,改善城市微气候。滨水街区的空间形态也将极大影响江风的渗透,本系列研究从街区围合度和街道走向入手,探讨不同街区形态下江风渗透的情况,发现街区围合度和街道走向共同影响江风渗透能力,这一研究有利于改善街区微气候,提高街区空气质量。(本文来源于《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3)

陈辛红,陈宏,管毓刚,王文超[3](2019)在《江风对滨水街区空间形态渗透效果模拟研究(二)——小尺度建筑围合与高度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河湖泊对滨水街区的微气候具有一定的影响,将水体上空的空气引导进入城市内部、利用江风改善滨江居住街区内部的热环境,是一种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局地热环境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街区中小尺度围合建筑的高度变化、围合方式对江风渗透情况的影响,运用CFD (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模拟了在不同围合方式、高度变化情况下的江风渗透情况,为探索基于改善街区风环境的外部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有益的尝试。(本文来源于《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3)

王星翰[4](2018)在《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和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浦东小陆家嘴地区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区,也是上海乃至中国代表性现代化建筑聚集区。因此,对小陆家嘴滨水建筑的研究有着很强的典型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的外部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将软件分析与视觉理论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与建模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了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在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与前瞻性分析力求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滨水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并引发人们对于滨水建筑与人和城市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本文基本内容为: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对象、目的、意义及方法做了阐述,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典型滨水区及滨水建筑的发展,并对上海滨水建筑的发展做了概述;第叁章整理归纳了滨水区建筑形态的相关研究方法,并对本文采用的视深度分析法和天际轮廓线分析法做了详细阐述;第四章从视深度分析法入手,选定了用于观测研究的九个代表性视点,并在对分析对象进行全面研究筛选之后,分别从视点与标志性建筑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延续第四章的研究,从天际轮廓线角度,分别从空间层次、形态复杂度与高度控制叁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基于前两章的研究以及国际视野下的对比分析,对现有问题做出了总结和建议,并做了探索性的前瞻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01)

黄小芙[5](2016)在《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休闲的黄金地带,备受各方瞩目。其建设如火如荼,为城市滨水区带来繁荣和富饶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失衡、富有人文意义和地域特征的空间被蚕食鲸吞,盲目地追求张扬、纪念碑式建筑而造成对市民活动空间的侵占等问题。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这种浮躁心态,我们需要冷静地面对目前的创作形势,而“建筑形态弱化”是解决当前滨水区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首先对“滨水建筑”和“形态弱化”进行概念阐述,并分析滨水建筑的相关特征,通过对相关形态弱化的经典理论:透明性、多重感知、体量消解等学习。通过大量基础理论的研究、实践案例的分析,探索滨水建筑形态弱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滨水区存在问题的分析及问题思考,由环境、建筑、心理叁方面出发分别对建筑与环境关联性、建筑本体、人的心理凸显感叁个方面进行形态弱化设计手法探讨。环境主要是从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纳入到整体系统的理论体系中讨论,摆脱了建筑的本位思考,从建筑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切入,建筑不再凌驾于自然之上,与环境形成水平发展的、连续的整体。建筑是从建筑本体考虑以建筑体量感、界面实体感、结构重力感叁方面入手。而心理感知则是从意象呼应与建筑空间体验代替叁维维度出发。分层次思考建筑形态弱化的方法。对滨水建筑进行“形态弱化”是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捕捉,是对自然环境和地域文脉尊重,是对人工情景的滨水空间的丰富,是对良好的休憩气氛的营造。进而引导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时,能够从人环境建筑的相互关系出发,给建筑创作提供一个好的切入点。对我国未来滨水景观建筑的形态创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汪润[6](2014)在《乌镇滨水建筑外部边缘空间的形态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外部边缘空间是江南水乡滨水建筑外部空间规划中比较易忽视的空间类型,但同时也是人们在无意识下,使用频率最多的空间形式。以乌镇为例,从剖析边缘空间的概念出发,分析建筑与内街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河道之间形成的各类边缘空间,以便合理地开发滨水建筑的有益边缘空间,丰富空间形态。(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4年11期)

刘志强[7](2014)在《滨水建筑空间形态非线性设计意向形成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建筑非线性设计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拟进一步研究城市滨水区建筑在水文化及水空间环境背景下的建筑设计问题,强调滨水建筑非线性设计的内外互动及过程设计原则,从中得出建筑空间形态在城市滨水区区的有机生长方式。(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4年29期)

甘佳[8](2009)在《我国传统滨水建筑的聚落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聚落形态是许多建造行为在时间上的"拼贴"而成,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形成过程。从水街、水上广场和楼阁叁方面阐述了分析了我国传统滨水建筑的聚落形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滨水建筑的形态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建筑设计管理》期刊2009年04期)

滨水区建筑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建筑密度的提高和城市气候的恶化。毗邻江河湖泊的街区,可利用江风的扩散,带动城市中建筑与街区的空气流通,缓解城市热岛,改善城市微气候。滨水街区的空间形态也将极大影响江风的渗透,本系列研究从街区围合度和街道走向入手,探讨不同街区形态下江风渗透的情况,发现街区围合度和街道走向共同影响江风渗透能力,这一研究有利于改善街区微气候,提高街区空气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滨水区建筑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汤真真.线性滨水空间建筑形态控制研究——新加坡经验及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思考[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9

[2].王文超,陈宏,管毓刚,陈辛红.江风对滨水街区空间形态渗透效果模拟研究(一)——小尺度建筑围合与街道走向变化研究[C].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9

[3].陈辛红,陈宏,管毓刚,王文超.江风对滨水街区空间形态渗透效果模拟研究(二)——小尺度建筑围合与高度变化研究[C].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9

[4].王星翰.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5].黄小芙.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6].汪润.乌镇滨水建筑外部边缘空间的形态构成[J].工业建筑.2014

[7].刘志强.滨水建筑空间形态非线性设计意向形成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

[8].甘佳.我国传统滨水建筑的聚落形态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09

论文知识图

合肥滨湖新区滨水区建筑形态引...芝加哥滨水区的建筑形态控制资料来源...长沙梅溪湖大剧院4.1+冋界面策略小意降IX2...呈贡新区核心区住宅安置区平面形态布...一8以海洋为前景的纽约曼哈顿区图4一,...

标签:;  ;  ;  ;  ;  ;  ;  

滨水区建筑形态论文_汤真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