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萼耧斗菜论文_庞迪,史凤雪,李志瑞,崔娜,孙明洲

导读:本文包含了尖萼耧斗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碱,抗旱性,毛茛,组织,黄酮,节律,幼苗。

尖萼耧斗菜论文文献综述

庞迪,史凤雪,李志瑞,崔娜,孙明洲[1](2012)在《尖萼耧斗菜的传粉机制与遗传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尖萼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C.A.Mey.)及其变型黄花尖萼耧斗菜(A.oxysepala f.pallidiflora(Nakai)Kitag)进行了传粉生物学与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尖萼耧斗菜及其变型黄花尖萼耧斗菜的繁殖系统没有差异,但其传粉高峰期已经产生分化.其次,SSR数据显示这二者的遗传结构也产生了分化,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其种内的微分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廖腾飞,雷家军[2](2011)在《尖萼耧斗菜种子萌发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尖萼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萼耧斗菜种子含水量为10.7%,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变温昼20℃/夜15℃;光照对尖萼耧斗菜种子萌发有显着影响,最适光照条件为每天光照8 h;种子无需低温休眠,采收后直接播种即可发芽。(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1年01期)

王非,姜思佳,李忠才,刘晓东[3](2010)在《尖萼耧斗菜外植体消毒及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尖萼耧斗菜外植体消毒及愈伤组织的诱导。[方法]采用不同消毒剂种类和浓度,对尖萼耧斗菜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研究其污染率和污染速率,寻找建立无菌苗培养系的最佳方法;以尖萼耧斗菜种子获得的无菌苗的根、茎、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在MS基本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筛选最佳外植体和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外植体材料最适宜的灭菌处理方法为:先将外植体在75%酒精中浸30 s,用无菌水冲洗5遍,再将其用0.2%升汞液浸泡2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5遍。该消毒方法使污染率最低、发芽率最高,且获得的无菌苗长势最好;诱导尖萼耧斗菜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为幼根;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0.6 mg/L2,4-D+0.5 mg/L6-BA。[结论]为尖萼耧斗菜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其药用和观赏价值的最大发挥作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35期)

王非,姜思佳,李忠才,刘晓东[4](2010)在《尖萼耧斗菜外植体消毒及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摘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尖萼耧斗菜外植体消毒及愈伤组织的诱导。[方法]采用不同消毒剂种类和浓度,对尖萼耧斗菜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研究其污染率和污染速率,寻找建立无菌苗培养系最适宜的方法;以尖萼耧斗菜种子获得的无菌苗的根、茎、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在MS基本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筛选最佳外植体和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外植体材料最适宜的灭菌处理方法为:先将外植体在75%酒精中浸30s,用无菌水冲洗5遍,再将其用0.2%升汞液浸泡2min,再用无菌水冲洗5遍。该消毒方法使污染率最低、发芽率最高,并且获得的无菌苗长势最好;诱导尖萼耧斗菜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为幼根;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0.6mg/L2,4-D+0.5mg/L6-BA。[结论]该研究为尖萼耧斗菜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其药用和观赏价值的最大发挥作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0年07期)

郑德承[5](2009)在《尖萼耧斗菜个体发育节律及抗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尖萼耧斗菜是毛莨科耧斗菜属的一种野生花卉,其花型奇特花色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系统地掌握尖萼耧斗菜的个体发育节律及抗旱性,可以为其栽培、杂交育种及园林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其在哈尔滨市及北方地区的园林绿化应用,增加城市绿化植物种类,也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野生花卉打下基础。本论文通过对尖萼耧斗菜发育节律的研究,获得了种子生物学、营养生长、开花结实生物学和病虫害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并对尖萼耧斗菜的抗旱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尖萼耧斗菜种子细小,呈狭倒卵形,种皮坚硬致密,黑色有光泽,透水性差;种子千粒重为0.884g,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25℃的变温条件,处于腊熟期的种子具有最高的萌发率(72.6%),种子发芽时间长,出芽不整齐,浸种至种子开裂可以提高种子的成苗率和出苗时间。尖萼耧斗菜种苗类型属于子叶出土型,一年实生苗只进行营养生长,苗高20cm左右,冠幅15~22cm,5枚基生叶丛生,多年生尖萼耧斗菜于3月末开始返青,4月下旬植株高20cm左右时抽生茎芽,并从营养生长逐渐向生殖生长过渡,株高生长过程呈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尖萼耧斗菜5月中旬进入始花期,花冠呈漏斗型微下垂,花瓣黄色,花萼紫色,花距紫色,尾部向内弯曲与萼片互生,为中空管状结构尾部有花蜜,花径1.8cm左右,单花开放7d左右,整体花期持续1个月左右;尖萼耧斗菜为两性花,主要依靠虫媒异花授粉,但同时具有自交授粉功能,在没有异花授粉时可实现自交授粉;尖萼耧斗菜的果实为蓇葖果,成熟果实5瓣开裂,由5枚离生心皮雌蕊发育形成,每个蓇葖果中平均含种子95.2粒。尖萼耧斗菜喜半荫环境,长期在全光下生长则受热害,热害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在高温高湿、空气流通性差的环境下尖萼耧斗菜易患白粉病,且能够通过气流、水体和土壤等介质传播到健康的植株上;少部分尖萼耧斗菜受到绿盲蝽和茶翅蝽的为害,主要受害部位为嫩芽、嫩叶和果实,虫害集中发生在4~6月,患病植株在进行治疗后第二年正常生长发育,未有虫害再发生。尖萼耧斗菜干旱胁迫45d,全株叶片萎蔫失去观赏价值,进行复水后萎蔫的叶片大部分可恢复正常,整株观赏性可基本恢复,在干旱胁迫下,尖萼耧斗菜的叶片含水量降低,脯氨酸含量升高,细胞质膜透性增大,生理指标具有很大变化,复水后生理指标都可基本恢复。尖萼耧斗菜具有较强抗旱能力,可适应城市中干旱少水的生长环境。(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9-04-01)

郑德承,王非,刘晓东[6](2009)在《尖萼耧斗菜开花结实的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多年生尖萼耧斗菜从花蕾至果实发育全过程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尖萼耧斗菜主要是异花传粉,同时还具有自交授粉机制,是一种高级的虫媒花,花药在成熟顺序上呈现出离心式发育。(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陈四保,陈士林,王立为,肖培根[7](2004)在《尖萼耧斗菜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尖萼耧斗菜 Aquilegia oxysepala的化学成分。方法 尖萼耧斗菜全草乙醇浸膏 ,以石油醚、二氯甲烷、醋酸乙酯、丙酮提取 ,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结果 从尖萼耧斗菜全草分离得到 9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分析和理化数据 ,鉴定 9个化合物分别为 :α-棕榈精 (α-十六碳酸甘油酯 ) (α- m onopalm itin,hexadecanoic acid2 ,3- dihy-droxypropyl ester, ) ,5 -羟基 - 2 -吲哚酮 (5 - hydroxy- 2 - indolinone, ) ,原儿茶酸丁酯 (butyl protocatechuate, ) ,原儿茶酸甲酯 (methyl protocatechuate, ) ,α,3,4 ,-叁羟基苯丙酸 (α,3,4 - trihydroxy- benzenepropanoic acid, ) ,琥珀酸 (succinic acid, ) ,以及黄酮类化合物木樨草素 - 3′-葡萄糖苷 (luteolin 3′- O-β- D - glucoside, ) ,异金雀花素(isoscoparin, ) ,异荭草素 (isoorientin, )。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4年05期)

陈四保,王立为,高光耀,廖矛川,肖培根[8](1999)在《尖萼耧斗菜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尖萼耧菜斗菜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芫花素,芹菜素,木樨草素,当药甙,日本椴甙。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1999年03期)

陈四保,高光耀,王立为,廖矛川,肖培根[9](1999)在《尖萼耧斗菜的生物碱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从毛茛科植物尖萼耧斗莱 Aquilegia  oxysepala 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 6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其中4个为氧化阿朴菲生物碱即lysicamine(Ⅰ), isomoschatoline(Ⅱ),liridine(Ⅲ),oxostephanine(Ⅳ),另 2个为胡萝卜苷(Ⅴ)和β-谷甾醇(Ⅳ)。(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1999年01期)

王立军,张友民,谷安根,盛国志[10](1993)在《尖萼耧斗菜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尖萼耧斗莱(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属毛莨科(Ranunculaceae)耧斗菜属(Aquilegia)植物。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与毛莨科的其它属同样,存在一个以子叶节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可分为上胚轴苗区、子叶节区和下胚轴根区等叁个区。解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谷安根等(1990)提出的关于子叶节区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为揭示毛莨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积累一份新资料。(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1993年02期)

尖萼耧斗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尖萼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萼耧斗菜种子含水量为10.7%,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变温昼20℃/夜15℃;光照对尖萼耧斗菜种子萌发有显着影响,最适光照条件为每天光照8 h;种子无需低温休眠,采收后直接播种即可发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尖萼耧斗菜论文参考文献

[1].庞迪,史凤雪,李志瑞,崔娜,孙明洲.尖萼耧斗菜的传粉机制与遗传结构[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廖腾飞,雷家军.尖萼耧斗菜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种子.2011

[3].王非,姜思佳,李忠才,刘晓东.尖萼耧斗菜外植体消毒及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4].王非,姜思佳,李忠才,刘晓东.尖萼耧斗菜外植体消毒及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摘要)(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0

[5].郑德承.尖萼耧斗菜个体发育节律及抗旱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6].郑德承,王非,刘晓东.尖萼耧斗菜开花结实的生物学特性[J].湖北农业科学.2009

[7].陈四保,陈士林,王立为,肖培根.尖萼耧斗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4

[8].陈四保,王立为,高光耀,廖矛川,肖培根.尖萼耧斗菜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

[9].陈四保,高光耀,王立为,廖矛川,肖培根.尖萼耧斗菜的生物碱成分研究[J].中草药.1999

[10].王立军,张友民,谷安根,盛国志.尖萼耧斗菜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J].植物研究.1993

论文知识图

尖萼耧斗菜种子吸水曲线F号培养基上诱导的愈伤组织D号培养基上诱导的愈伤组织尖萄隆斗菜果实尖萼耧斗菜不同温度处理对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标签:;  ;  ;  ;  ;  ;  ;  

尖萼耧斗菜论文_庞迪,史凤雪,李志瑞,崔娜,孙明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