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和时间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不同剂量和时间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一、服用不同剂量和时间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娇娇[1](202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的表达及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对其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不同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表达的影响,同时比较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对其表达的影响,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新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向。方法:将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113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的原则分组阿司匹林组(53例)、吲哚布芬组(60例),评价两组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60例),采用ELISA法测定,比较不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CD62p表达的影响,同时比较ACI患者经过吲哚布芬、阿司匹林治疗前后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1.阿司匹林组与吲哚布芬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吲哚布芬组与阿司匹林组之间(治疗前、后)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862、0262)。2.阿司匹林组与吲哚布芬组90d m RS评分比较,吲哚布芬组为98.3%,阿司匹林组的预后良好率为96.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3)。3.阿司匹林组与吲哚布芬组90d复发率对比,吲哚布芬组为6.7%,阿司匹林组为15.1%,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47)。4.阿司匹林组与吲哚布芬组安全性指标比较发现,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例(13.2%),其中4例出现消化道症状,1例出现头痛,2例出现皮疹现象;吲哚布芬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仅有1例出现头痛,二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吲哚布芬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90d病死率二者均未发生。5.对比正常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的表达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比不伴高血压病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的表达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比不伴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的表达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比不伴高脂血症患者,同时合并高脂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的表达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阿司匹林组与吲哚布芬组治疗后CD62p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0.05)。结论:1.阿司匹林与吲哚布芬两者作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药物,二者之间有效性无明显差别,但在安全性方面,吲哚布芬安全性较阿司匹林高,是未来对阿司匹林有不良反应的患者的推荐药物。2.作为血小板活化特异指标的CD62p,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证实了血小板活化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且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一系列危险因素能够促进CD62p的表达。3.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及吲哚布芬均能抑制CD62p的表达即均有抗血小板活化聚集的作用,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张硕[2](2021)在《吲哚布芬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作用以及对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近些年伴随人们日常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日益加重,缺血性脑卒中已经对国内中老年人的健康及寿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动脉栓塞或者血栓使脑组织的局部产生供血障碍,进而使局灶性脑功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在临床实践中一般认为对脑血栓的形成和动脉硬化的产生过程有重大影响的是血小板的活化及聚集,而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能力的加强,更增快了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吲哚布芬90天后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进一步探讨吲哚布芬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治疗及二级预防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吉大一院二部神经内科经头部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方式,并进行随机的分组。共分为两组:试验组(吲哚布芬组)与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使用美国Helena Laboratories机构生产的血小板聚集检测仪(型号:Agg RAM)检测并记录花生四烯酸(AA)最大聚集率,评价用药前、治疗12±2天、治疗90天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研究结果:1、治疗90天,吲哚布芬组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2、治疗90天,吲哚布芬组和阿司匹林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3、治疗12±2天、90天后,两组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用药前降低,两组组内血小板聚集率在统计学上具有差异性(P<0.05)。吲哚布芬组较阿司匹林组更能降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两组之间血小板聚集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4、两组均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90天复发率,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5、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吲哚布芬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1、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均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2、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均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90天复发率,两者作用无明显差异。3、两组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不同,吲哚布芬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4、吲哚布芬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5、综上,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作用相当,且副作用更少,故吲哚布芬可长期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

张雨薇[3](2021)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评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医院2019年12月到2021年1月收治的240例患者按治疗药物的不同,随机分成阿司匹林组120人(A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300毫克。负荷双抗组120人(B组):第一天口服氯吡格雷300毫克联合阿司匹林100毫克,第二日及以后每日均口服阿司匹林100毫克加氯吡格雷75毫克。两组均治疗14天后,改为阿司匹林100毫克/日口服3个月。两组均于入院当天、治疗7天和14天抽静脉血,应用PL-12血小板功能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统计两组患者入院前及治疗14天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与抗血小板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综合评估两种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NIHSS评分方面进行比较,经过14天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评分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双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出院3个月MRS评分方面比较:两组患者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双抗组MRS评分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下,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都有明确下降。阿司匹林的临床抵抗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生化抵抗是相符的。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负荷双抗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更显着,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下降双抗组较阿司匹林单抗治疗下降明显。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均较前降低,且双抗组的MRS评分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该实验数据表明,临床可以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发现对阿司匹林不敏感的患者,并指导患者临床治疗方案。

张俊莲[4](2021)在《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背景:缺血性卒中在发病超早期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脑组织血流的重要措施,但溶栓后24h内不宜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得“溶栓后24小时内”形成了溶栓后抗栓治疗盲区。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此期间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探索盲区内用药,避免患者病情进展加重是目前临床上的研究热点。基于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治疗方面成熟且应用广泛和国内专家共识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治疗相关推荐,我们假设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评估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入组2019-01至2020-09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在4.5h之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阿替普酶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维持治疗;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溶栓后常规补液扩容治疗;24h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化后,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周,其中试验组患者替罗非班需要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重叠4h治疗。溶栓后24h NIHSS评分下降>18%及以上表示有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24h、90d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有效性,了解是否能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脑出血转化、不良事件、90d内脑梗死复发及死亡的百分比,进一步评估其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数据处理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P=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组溶栓后24小时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溶栓前基线NIHSS评分(3.83±1.34)、溶栓后1h NIHSS评分(2.48±1.73)、溶栓后24h NIHSS评分(1.67±1.37);对照组溶栓前基线NIHSS评分(3.27±1.40)、溶栓后1h NIHSS评分(2.38±2.46)、溶栓后24h NIHSS评分(2.38±3.67);试验组与对照组溶栓前基线、溶栓后1h NIHSS评分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溶栓后24h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溶栓后24h mRS评分(1.55±1.11)、90d mRS评分(0.63±0.83);对照组溶栓后24h mRS评分(2.30±1.41)、90d mRS评分(1.12±1.27);试验组溶栓后24h、90d 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患者脑出血转化率(0)、不良事件发生率(8.3%)、90d内脑梗死再发率(5.0%)、死亡率(1.7%);对照组患者脑出血转化率(3.3%)、不良事件发生率(10,0%)、90d内脑梗死再发率(8.3%)、死亡率(3.3%);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增加脑出血转化、不良事件、90d脑梗死再发及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可以取得更明显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致残率,改善近期预后。本研究结论在临床上对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第二部分: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背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与脑动脉管壁和管腔内各种理化因子的改变相关。目前静脉溶栓是超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不同的轻型缺血性卒中(Mild Ischemic Stroke,MIS)患者溶栓病情预后存在差异;寻找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预测和评估MIS患者从静脉溶栓治疗中的获益与风险,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目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IS患者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在本研究第一部分对照组(纯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病例资料基础上继续收集2019-01至2020-09期间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60例为研究对象,在溶栓时间窗(<4.5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化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周,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血液学指标进行比较,进行90天的随访;进一步分析影响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数据处理方法: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标准P=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受试者经随访确认预后不良(m RS:3-5分)者共29例(18.12%)。2.通过对研究对象影响预后的多种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病前未服用抗栓药物,溶栓时间窗3-4.5小时,基线NIHSS评分≥3分,Glu>6.1 mmol/L对MIS患者溶栓后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此类指标是影响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无服用抗栓药物史、溶栓时间窗3-4.5h、基线NIHSS评分≥3分、Glu>6.1mmol/L、HCY>20umol/L是影响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这项研究可能提示临床医师可以从独立的危险因素出发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及健康宣教内容,尽最大限度的改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刘智美[5](2020)在《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通脑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量表、血清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选取的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合用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HCY、hs-CRP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各项量表评分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2.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80%,且2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治疗该病的临床与中医症候疗效优于脑心通胶囊;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MA评分均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进行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脑心通胶囊的效果更佳;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DL-C水平升高,治疗前后的2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HCY、hs-CRP水平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血脂四项水平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抗炎、抗氧化方面通脑丸优于脑心通胶囊。结论:通脑丸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各项量表评分;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CY、hs-CRP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

叶世菲[6](2020)在《皖南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和ABCB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检测皖南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及ABCB1基因型,分析其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并探讨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的因素,同时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探讨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患者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实施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证据。方法:1.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氯吡格雷(泰嘉)50mg治疗;2.对入院患者进行氯吡格雷全面基因检测,根据CYP2C19不同基因型分为快代谢组(CYP2C19*1/*1,EM组),中代谢组(CYP2C19*1/*2、CYP2C19*1/*3,IM组),慢代谢组(CYP2C19*3/*3、CYP2C19*2/*2、CYP2C19*2/*3,PM组),同时根据ABCB1(3435C>T)位点是否存在突变将入选患者分为:CC(野生型)、CT(突变杂合型)、TT(突变纯合型);3.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天后,利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根据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敏感组(CS)组和氯吡格雷抵抗(CR)组,比较各基因型与CR的相关性及CR影响因素;4.利用NIHSS评分对患者入院当天、服用氯吡格雷治疗7d后进行评分,评估不同基因型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结果显示CYP2C19快代谢型(EM)有37例,中间代谢型(IM)有50例,慢代谢型(PM)有13例;ABCB1基因中,CC基因型有40例,CT基因型有40例,TT基因型有20例。2.CR组共29例(29%),CS组共71例(71%),其中CR组中CYP2C19 EM、IM和PM患者分别有9例、8例和12例;而CR组中ABCB1基因中CC基因型有10例,CT基因型有13例,TT基因型有6例。CYP2C19基因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19基因突变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ABCB1基因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YP2C19 EM、IM和PM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59.03±11.89)%,(56.69±10.12)%,(19.25±5.46)%,其中快代谢型(EM)和慢代谢型(PM)、中间代谢型(IM)和慢代谢型(PM)之间的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代谢型(EM)和中间代谢型(IM)之间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B1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临床资料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入院当天、服用氯吡格雷7d后进行NIHSS评分,CYP2C19三组基因型治疗前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三组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第7d后,三组间的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B1三组基因型应用氯吡格雷前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氯吡格雷治疗7d后,三组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氯吡格雷治疗7d后,三组间的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皖南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慢代谢型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下降,提示临床医师可根据氯吡格雷基因型检测结果,同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适当调整氯吡格雷用药;2.皖南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ABCB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可能无相关性;3.皖南地区CYP2C19及ABCB1基因多态性可能不会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但关于其与不良血管事件的复发,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潘娜[7](2020)在《芜湖地区院内人群脑卒中高危因素及卒中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芜湖地区院内脑卒中高危人群、相关危险因素变化及干预效果,为及时调整危险因素干预力度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分析和总结该地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危险因素的干预控制情况,为有关部门能够更好地指导脑卒中控制和预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及脑卒中高危患者进行入组分析。基于2017年度“国家脑卒中医院内高风险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以芜湖地区1997例筛查人群作为观察队列,干预随访一年后,观察脑卒中高危人群、相关危险因素的构成变化及干预效果。分组:脑梗死组:本次发生脑梗死的入组患者;脑出血组:本次发生脑出血的入组患者;高危组:既往有过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或具备高危因素里的3项或3项以上的入组患者。结果:(1)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997例,研究对象被分三组:脑梗死组780人,脑出血组218人,高危组999人;随访干预1年后死亡病例共28例,其中脑梗死组死亡10例,脑出血组死亡3例,高危组死亡15例;失访共150例,其中脑梗死组失访48例,脑出血组失访12例,高危组失访90例;脑梗死组患者年龄大于脑出血组和高危组;脑梗死组和高危组患者BMI大于脑出血组;三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高危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脑梗死组;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中高危组占比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有高血脂病史的患者中占比从大到小依次是高危组、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超重或肥胖患者中占比由大到小依次是脑梗死组、高危组、脑出血组。在脑卒中史、运动、吸烟及饮酒史上三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三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脑梗死组患者血压、血糖、运动及吸烟/饮酒控制较好;脑出血组患者运动控制情况较好,血压、血脂未得到控制;高危组患者血压、血糖、运动及吸烟/饮酒控制较好;(4)干预后脑梗死组有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的患者卒中再发率较高;脑出血组干预后有糖尿病的患者卒中再发率较高;高危组干预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的患者卒中再发率较高。(5)对各组卒中发生或复发危险因素的Logistic归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脑梗死组患者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饮酒,保护因素是保持运动;高血糖是干预后脑出血组患者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干预后高危组患者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保护因素是保持运动。结论:芜湖地区院内人群脑卒中各项危险因素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间存在一定差异;进行干预1年后各研究组危险因素占比发生变化,这些危险因素差异及变化反映干预措施实施的情况,为今后本地区脑卒中的防治及复发率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国娟[8](202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其血浆4—羟基壬烯酸水平及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和其血浆4-羟基壬烯酸(4-HNE)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阿司匹林抵抗对脑梗死复发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院的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其入院的基本数据,收集患者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天后的尿液和血液样本用来测定尿中11脱氢血栓素(11dhTXB2)及尿肌酐含量以及血中4-HNE含量。通过尿中11dhTXB2/尿肌酐的界值1500 pg/mg来评价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并通过1年随访观察患者复发脑梗死的情况。结果:1、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46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29.9%),阿司匹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吸烟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均无明显差异。2、阿司匹林抵抗组的血浆4-HNE水平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4-HNE水平是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1;95%CI 1.015-1.067;P<0.05)。4、ROC曲线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4-HNE水平可用来预测阿司匹抵抗的发生[0.637(95%CI,0.584-0.725)](P<0.05)。5、Spearman相关分析及相应散点图提示尿中11dhTXB2水平与血浆4-HNE水平呈正相关(P<0.01)。6、1年随访提示阿司匹林抵抗在复发性脑梗死组[24(58.5%)]比非复发组[22(19.5%)]更常见(P<0.001)。结论:血浆4-HNE水平与阿司匹林抵抗密切相关,且阿司匹林抵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比阿司匹林敏感患者更容易复发脑梗死。

张萍[9](2019)在《血栓弹力图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选择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相关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8月入住淄博市第一医院神经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个体化治疗组(根据TEG结果选择急性期结束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用药)50例(A组);阿司匹林组50例(B组)和氯吡格雷组50例(C组)。同时选取凝血功能正常的因其他疾病入院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D组)。于入院时、第7天时、第21天时、第90天时行TEG测量及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三组之间基线资料及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评估第7天时、第21天时及第90天时NIHSS评分、ADL评分及新发卒中、卒中相关死亡及治疗相关脑出血发生例数。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B、C三组患者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A、B、C三组患者R值、K值显着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值、MA值、CI值显着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间TEG参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A、B、C三组患者TEG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时与入院时比较,A、B、C三组患者的R值、K值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值、MA值、CI值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两个时间点的R值、K值、α值、MA值、C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时,A组50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0%的患者为12例(24.00%),>50%的例数为38例(76.00%)。根据此结果在进一步的治疗中,将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0%的患者更改为服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第21天时,A、B、C三组患者R值、K显着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值、MA值、CI值显着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间TEG参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A组患者R值、K值显着高于B组、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α值、MA值、CI值显着低于B组、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1天时与治疗第7天时比较,A、B、C三组患者的R值、K值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值、MA值、CI值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1天时,A组患者AA途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显着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1天时,A组患者ADP途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显着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0天时,A、B、C三组患者R值、K显着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值、MA值、CI值显着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间TEG参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A组患者R值、K值显着高于B组、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α值、MA值、CI值显着低于B组、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0天时与治疗第21天时比较,A、B、C三组患者的R值、K值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值、MA值、CI值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0天时,A组患者AA途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显着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0天时,A组患者ADP途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显着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A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着低于B组、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A、B、C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幅度显着高于B组、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A、B、C三组患者的ADL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ADL评分上升幅度显着高于B组、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有效降低随访末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病死率或致残率;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药物不同反应性的存在降低了药物治疗效果,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精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今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研究方向;TEG可及时发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反应性异常患者,并进行用药指导;TEG用药指导可显着提高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效果,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指导精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药物选择有一定作用。

张爱华[10](2019)在《麦粒灸“中风七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麦粒灸“中风七穴”治疗后临床症状、NIHSS评分水平、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量表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与常规西医治疗作对比,分析评价传统中医方法麦粒灸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优势和作用。研究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口服qd,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血塞通400mg静滴qd,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bi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麦粒灸“中风七穴”: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两组共治疗14天。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量表及超敏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通过计算NIHSS评分减分率评估两种治疗方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治疗14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麦粒灸“中风七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率为90%,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为63.3%,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平均下降5.23±1.28分,对照组平均下降3.93±1.26分。两组治疗前、后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计算Barthel指数量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增加,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都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对两组患者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中风诊断评定量表评分均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下降,治疗组hs-CRP水平为2.95 ±2.25mg/L,对照组hs-CRP水平为4.33±2.59mg/L,治疗前后hs-CRP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麦粒灸“中风七穴”不仅能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很好的临床疗效。2.麦粒灸灸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能发挥独特的疗效。3.麦粒灸“中风七穴”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降低hs-CRP水平。

二、服用不同剂量和时间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用不同剂量和时间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的表达及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对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2.2.1 CD62P
        2.2.2 CD63
        2.2.3 PMPS
        2.2.4 STLT-1
    2.3 抗血小板药物
        2.3.1 环氧酶抑制剂
        2.3.1.1 阿司匹林
        2.3.1.2 吲哚布芬
        2.3.2 ADP受体拮抗剂
        2.3.2.1 氯吡格雷
        2.3.2.2 替格瑞洛
        2.3.2.3 普拉格雷
        2.3.3 血小板糖蛋白受体拮抗剂
        2.3.3.1 替罗非班
        2.3.3.2 阿昔单抗
        2.3.4 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2.4 总结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资料收集
        3.1.1 研究对象
        3.1.2 入组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研究流程
        3.1.5 实验观察指标
        3.1.6 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2 研究方法
        3.2.1 治疗方法及药物管理
        3.2.2 标本采集与处理
        3.2.3 CD62P水平测定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描述
        4.1.1 ACI组与健康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4.1.2 阿司匹林组与吲哚布芬组临床资料比较
    4.2 阿司匹林组与吲哚布芬组治疗有效性比较
    4.3 阿司匹林组与吲哚布芬组治疗安全性比较
    4.4 对比正常对照组
    4.5 对比不伴高血压组对照组
    4.6 对比不伴糖尿病组
    4.7 对比不伴高脂血症组
    4.8 阿司匹林组对比吲哚布芬组治疗后 CD62p 的表达水平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2)吲哚布芬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作用以及对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作用
    2.1 血栓形成的机制
    2.2 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方法
        2.2.1 血栓弹力图仪
        2.2.2 全血凝集测量
        2.2.3 Verify Now系统
        2.2.4 流式细胞术测定法
        2.2.5 血小板聚集试验
    2.3 四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3.1 环氧化酶(COX)抑制剂
        2.3.1.1 阿司匹林
        2.3.1.2 吲哚布芬
        2.3.2 腺苷受体拮抗剂
        2.3.2.1 氯吡格雷
        2.3.2.2 替格瑞洛
        2.3.3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2.3.3.1 双嘧达莫
        2.3.3.2 西洛他唑
        2.3.4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2.3.4.1 阿昔单抗
        2.3.4.2 埃替非巴肽
        2.3.4.3 替罗非班
    2.4 联合用药
    2.5 前景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内容
        3.1.4 诊断标准
        3.1.5 入组标准
        3.1.6 排除标准
    3.2 血液标本的采集、检测
    3.3 药品
    3.4 研究方法
        3.4.1 分组
        3.4.2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3.4.3 资料收集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3 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对比
    4.4 两组90 天复发率比较
    4.5 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
第5章 讨论
    5.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5.2 两组药物均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90 天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两者没有差异
    5.3 吲哚布芬更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5.4 两组药物均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90 天复发率
    5.5 吲哚布芬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指导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4)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对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后出现再闭塞的防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研究记录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表述
        3.2 治疗前2组基础资料比较
        3.3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
        4.2 通脑丸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4.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4.4 对照药物的选择
        4.5 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4.6 通脑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皖南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和ABCB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入选标准
        1.1.2 病例排除标准
        1.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1.2.1 一般治疗
        1.2.2 一般资料
        1.2.3 基因检测
        1.2.4 血小板功能检测
        1.2.5 神经功能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芜湖地区院内人群脑卒中高危因素及卒中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标准
        1.4 研究指标及判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其血浆4—羟基壬烯酸水平及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基本资料
        2.2.2 AR及4-HNE测定
        2.2.3 随访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AR和4-HNE
        3.2.1 AR和 AS组4-HNE的比较
        3.2.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2.3 ROC曲线
        3.2.4 Spearman相关分析
    3.3 AR和复发性脑梗死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血栓弹力图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选择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治疗方法
    3 TEG 各参数测量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A、B、C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入院时A、B、C三组患者与D组 TEG参数
    3 治疗第7 天时A、B、C三组患者与D组 TEG参数
    4 治疗第21 天时A、B、C三组患者与D组 TEG参数
    5 治疗第90 天时A、B、C三组患者与D组 TEG参数
    6 A、B、C 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7 A、B、C 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 NIHSS 评分变化
    8 A、B、C 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 ADL 评分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10)麦粒灸“中风七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及灸治急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设计方案
        2.2 研究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合并用药
        2.5 技术路线图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指标
        3.2 疗效评价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性别分布
        1.3 年龄分布
        1.4 既往史和生活史
        1.5 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比较
    2 治疗结果
        2.1 NIHSS评分
        2.2 Barthel指数评分
        2.3 中风评定量表评分
        2.4 hs-CRP水平
        2.5 安全性结果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一般情况分析
        1.2 临床疗效分析
    2 “中风七穴”选穴分析
    3 灸法与急性中风的治疗
        3.1 灸法选择
        3.2 灸法功效
        3.3 施灸顺序
        3.4 灸法作用机制的思考
    4 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附件2 诊断与疗效评定量表
附件3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服用不同剂量和时间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的表达及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对其影响的研究[D]. 郭娇娇. 吉林大学, 2021(01)
  • [2]吲哚布芬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作用以及对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影响的研究[D]. 张硕. 吉林大学, 2021(01)
  • [3]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D]. 张雨薇. 沈阳医学院, 2021(10)
  • [4]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D]. 张俊莲.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刘智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皖南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和ABCB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研究[D]. 叶世菲.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7]芜湖地区院内人群脑卒中高危因素及卒中复发的临床研究[D]. 潘娜.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8]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其血浆4—羟基壬烯酸水平及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研究[D]. 国娟.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血栓弹力图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选择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 张萍. 青岛大学, 2019(03)
  • [10]麦粒灸“中风七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张爱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不同剂量和时间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