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增玉李玉成(呼伦贝尔大雁医院有限公司021122)
【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吗丁啉联合用药治疗消化道溃疡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吗丁啉联合用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改善各种临床症状,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H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法治疗消化道溃疡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不良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联合用药疗法上消化道溃疡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吗丁啉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112-01
消化道溃疡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据统计约为5%~10%,可发于任何年龄阶段,其中以青壮年最为常见,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消化道溃疡的起病缓慢,病情绵延,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治疗.消化道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疾病且容易复发,而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绝大多数消化道溃疡发生的先决条件,单一用药疗效不明显,我院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联合用药法治疗消化道溃疡,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资料根据2010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20~60岁,平均(39.41±5.19)岁。胃溃疡患者35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65例;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21~62岁,平均(39.74±6.51)岁。胃溃疡患者3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6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20mg,清晨服1次,阿莫西林1g日服2次,甲硝唑0.2g日服2次,吗丁啉25mg日服1次,饭前15~30min服用,疗程2周。对照组给予胶酸次枸橼酸铋冲剂(CBS)240mg每日服2次,阿莫西林0.5g每日服2次,西泮替丁0.2g日服3次,疗程为2周。于4周后复查胃镜做Hp测定结果。
1.3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采用胃镜复查,对两组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疗效标准[1]拟定治疗疗并行评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胃镜下观察消化道溃疡灶由活动期转为瘢痕期(或消失),周围炎症消退或仍有少许炎症;②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胃镜检查示溃疡面积缩小一半及其以上;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加重,胃镜下观察溃疡面积缩小不到一半,或溃疡面积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x-±s标准差(x-±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两组均能有效改善各种临床症状,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的比较例(%)
组别n反酸消失烧心消失腹胀喛气消失
对照组10066(66.0)68(68.0)70(70.0)
观察组10082(82.0)74(74.0)75(75.0)
2.2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H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n治愈有效无效Hp转阴率
对照组10074(74.0)26(26.0)056(56.0)
治疗组10094(94.0)6(6.0)088(88.0)
3讨论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却消化了自体组织胃壁和十二指肠壁,从而损伤黏膜组织,黏膜组织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从而引起溃疡。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胃腔内H+浓度的明显增高会使其反弥散增多,有损于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致使炎性细胞侵润黏膜固有层,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糜烂等表现,进而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2]。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愈慢性浅表性胃炎是防治多种胃部疾病的关键环节,而有效降低胃腔内H+浓度也成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重要手段。消化性溃疡以抑制胃酸分泌治疗为主,目前临床抑酸剂中以质子泵抑制剂疗效较好,副作用较少。奥美拉唑是一种苯并咪唑硫氧化物,能特异性的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非竞争性地抑制H+-K+-ATP酶,是H+-K+-ATPase(质子泵)抑制剂,一次给药血药浓度可维持24h,服药方便,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基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来促进溃疡的愈合。可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的自然病程,减少并发症,但奥美拉唑抑酸效应慢,且疗效有较明显的个体差异。雷贝拉唑主要成分为雷贝拉唑钠,其化学名为2-{[4-(3-甲氧基丙氧基)-3-甲基吡啶-2-基]甲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钠,是一种苯丙咪唑取代物。雷贝拉唑无抗胆碱能及抗H2组胺特性,具有较高的解离常数,与HP若干分子结构有不同的亲和力,可附着在胃壁细胞表面通过抑制H+-K+-ATP酶来抑制胃酸分泌。作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较以往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有所减少[3],有研究表明,雷贝拉唑在服药第1天的抑酸作用显著优于其他质子泵抑制药[4]。可安全、有效、迅速、持久地抑制胃酸分泌,因其活化的pH范围明显增大,比奥美拉唑强2~10倍,为抗菌药提供了理想的碱性作用环境,使抗菌药充分发挥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与抗菌药配合抗HP治疗较奥美拉唑疗效更佳,用药当天即能明显缓解症状。本临床研究表明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上,观察组H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少,适宜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开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剂量与疗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20-22.
[2]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71.
[3]吴汉维,蒋亚斌.铝碳酸镁联用兰索拉唑治疗胃溃疡42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81.
[4]瞿新梅.肥大细胞巨噬细胞与胃溃疡[J].山西医药杂志,2003,32(2):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