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下对《赤壁赋》教学的思考

高效课堂下对《赤壁赋》教学的思考

甘肃省会宁县教研室730799

苏轼的《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第二册中的一篇宋文。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一是在学生课前预习和阅览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应该做的就是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是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三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四是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的超越。

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学生讨论出现的情况:

1.我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2.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参考文献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

标签:;  ;  ;  

高效课堂下对《赤壁赋》教学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