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菌丝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丝,颗粒,污泥,丝状,灵芝,系统,放线菌。
菌丝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吕春娇[1](2018)在《菌丝球构建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及其流态模拟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都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上改进创新出了新型活性污泥法,如好氧颗粒污泥,用以高效去除污染物并实现污泥减量化,目的是缓解我国目前的水资源污染严重,剩余污泥产生量大的问题。但前沿的新型技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造成实际工程应用困难,很难落到实处。因此,在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存在启动慢,运行不稳定等缺点后,研究了一种以菌丝球为载体构建人工好氧颗粒污泥,加快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并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对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进行模拟,通过相关技术处理,得到更为直观全面的流态信息,并与实际反应器的运行情况作对比,为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支持。向活性污泥体系内投加生物填料-菌丝球会加速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但菌丝球的快速扩培是困扰这一技术的最大瓶颈。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了菌丝球快速扩培的条件。为快速培养出大量菌丝球,研究了孢子悬液保存时间,菌丝球培养基的碳源,初始p H、接种量与金属元素的不同对菌丝球培养的影响,得到了孢子悬液保存时间小于15 d,葡萄糖与蔗糖比例在1:4,p H=6,接种量在104cfu/m L为最佳快速扩培条件。以菌丝球为载体人工构建好氧颗粒污泥的可行性和方法还需要一定的探究实验,根据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提出共同培养法和吸附法两种方法,通过比较形成颗粒形态,生物量,平均粒径,完整性,附着性和疏水性等来判断两种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得出了菌丝球与活性污泥量干重比在50%左右的吸附法为最优结果,并以此条件实际运行反应器。设计两种构型不同的反应器,借以研究不同构型反应器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通过低负荷人工配水和间歇式运行反应器,对常规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反映出反应器运行的稳定与否。对污泥特性进行监测,比较构型不同的反应器对颗粒特性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方形反应器中的污泥比圆形反应器的更具有形成颗粒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这两个反应器进行数值模拟,从流体力学模型的角度全面展示两个反应器中的流态,与真实实验结果相对应,能得到更适合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的反应器中流态,为此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姜钊[2](2018)在《高温放线菌科系统演化与菌丝分化的多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放线菌是一类能够产生菌丝体,且能在高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氏阳性、化能异养、好氧微生物。属于芽孢杆菌目,然其特殊的菌丝分化又近似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多样化生理生化表型特征的类群。得益于内生孢子的抗逆性,其生境分布广泛,代谢产物亦具有独特性质。然而,针对此类群系统发育基因组学鲜有研究,尤其是在基因组和转录组层面针对其机制的探讨尚为空白。因此,本文围绕高温放线菌科的系统进化及菌丝分化的潜在机制等科学问题,依托整个科的全基因组及个别菌株转录组测序后得到的大数据,利用基因组学数据探讨系统发育问题;同时,结合转录组学手段揭示高温放线菌科区别于其它放线菌菌丝分化的关键基因及特殊机制。首先,从世界各保藏中心(CCTCC、CGMCC、DSMZ、JCM、KCTC、NBRC)收集菌株22株培养观察特征并筛选转录组分析的菌株。另外,从NCBI及JGI数据库收集高温放线菌科菌株已测得的基因组数据。将培养成功的且尚无基因组数据的16株菌株培养、收集菌体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菌株Laceyella sediminis CCTCC AA 208058及Laceyella sacchari JCM 3137 两株菌进行 PacBio 测序。将测序的18株菌株进行初步比较分析,将备选转录组测序的菌株进行比较选取LaceyellasacchariJCM 3137进行后续的转录组分析。将高温放线菌科中已测序的数据,本实验中完成测序的18组基因组数据以及16S rRNA进化树上与高温放线菌科邻近且有基因组数据的菌株共57个基因组进行统一注释、预测。利用orthoMCL进行同源基因分析,构建GeneContent和SuperMatrix树并与构建的16S rRNA树进行比较,结合菌株的各表性特征和ICNP规则,将Lacyella sacchari,Laceyella sediminis,Laceyella tengchongensis,Laceyella thermophila,Laceyella putida 共 5 个种重新归为 Thermoactinomyce 属并改名为 Thermoactinomyce sacchari,Thermoactinomyce sediminis,Thermoactinomyce tengchongensis,Thermoactinomyce thermophile,Thermoactinomyceputida;将 Thermoactinomyces guangxiensis归为 Lihuaxuella 属,改名为Lihuaxuella guangxiensis;Novibacillus thermophilus从高温放线菌科中剔除划分为一个单独科,Novibacillus为典型属,Novibacillus thermphilus为该属的典型种。选取Laceyella sacchari JCM 3137为转录组研究材料,设计实验。利用Laceyella sacchari JCM 3137 PacBio测序数据为参考基因组进行分析。转录组结合基因组研究发现,orf767-orf771 等基因簇以及 orf1546、orf1046、orf0170(gerPC)、orf1 139(spoⅢAB)、orf1 145(spoⅢAH)等基因可能与高温放线菌科菌丝分化相关;通过结果得出高温放线菌科菌丝分化与链霉菌菌丝分化机制不同,有着独立的菌丝分化机制;确定了高温放线菌科菌丝分化与spo系列基因有着紧密联系,也说明了高温放线菌科在分类地位上更近于芽孢杆菌目。同时,转录组分析发现胰蛋白胨和甘露醇的添加对菌丝生长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直接导致绝大多数代谢通路上调,这一现象尤其在菌株生长后期十分显着。然而,K2HPO4的添加可以直接抑制菌丝的生长,在18h添加K2HP04的组别中一些信号因子、细胞器形成蛋白以及一些结构分子活性的相关基因下调,30h膜封闭腔以及蛋白结合转录因子相关基因显着下调。本论文利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对高温放线菌科进行研究,重新定位了部分菌株的分类地位。与此同时,结合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高温放线菌科菌丝的分化机制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可能与高温放线菌科菌丝分化相关的部分重要基因和基因簇,并得出了高温放线菌科菌丝分化与链霉菌菌丝分化机制不同,有着独立的菌丝分化机制,其分化与芽孢杆菌中孢子形成相关的基因有着直接关系。(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志华,莫丹丹,赵静,刘进民,姬晓琴[3](2013)在《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丝状菌演替规律及其菌丝缠绕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在SBR中将丝状菌颗粒化。研究发现,反应器中相继出现黄色、黑色和白色3种丝状菌颗粒。3种颗粒中,黑色颗粒和白色颗粒孔隙率基本一致,但黑色颗粒粒径远远大于其他2种颗粒,沉速达最大。对3种颗粒和反应器出水进行了丝状菌菌种鉴定,其中黑色颗粒以真菌为主,白色颗粒以微丝菌为主,黄色颗粒为浮球衣菌和Type0041,出水中除以上菌种外还有其他菌种,如Type0581。研究结果表明:丝状菌以弯曲、分支、不规则生长方式易形成丝状化颗粒;单一丝状菌相互缠绕形成的颗粒的强度高于多种丝状菌所形成的丝状菌颗粒。(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胥玲,朱莉,王璐,温洪宇[4](2013)在《香菇L26的菌丝培养特性及系统发育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香菇L 26菌丝生长所需碳源、氮源、无机盐和酸碱度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菇L 26生长所需最佳碳源为玉米粉,菌丝生长速度为0.601 cm/d;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速度为0.520 cm/d;当基础培养基中MgSO4.7 H2O浓度为0.5 g/L时,菌丝生长最佳,生长速度为0.636 cm/d;培养基初始pH=6.0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0.533cm/d。采用通用引物ITS 1与ITS 4对香菇L 26的rDNA-ITS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序,获得了757 bp的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JX 205093),基于5.8 S rDNA与ITS区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分类学地位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3年06期)
王松华,张华,崔元戎,何庆元,张强[5](2008)在《镉对灵芝菌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0、10、50、100、200和400μmol·L-1)对灵芝菌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增加,菌丝鲜质量、脯氨酸、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逐渐下降,非蛋白巯基化合物(NPT)水平逐渐上升,当Cd浓度达到400μmol·L-1时,NPT含量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6.7倍.在试验浓度范围内,灵芝菌丝体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显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均在Cd浓度为100μmol·L-1时达峰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则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在Cd浓度为400μmol·L-1时达峰值.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Cd胁迫下灵芝菌丝抗氧化酶的同工酶谱发现,100~400μmol·L-1Cd处理诱导出2条Mn-SOD型同工酶带;10~200μmol·L-1浓度Cd上调组成型CAT、SOD、POD和LOX同工酶的表达强度;而400μmol·L-1Cd的则显着抑制了POD同工酶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赖建兆,陈德请[6](2005)在《雷射导航系统在金针菇菌丝培养室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介绍雷射导引系统之无人搬运车栽种金针菇之应用,金针菇从接种、菌丝培养到培养完后之出库,最担心遭到其它细菌感染。一但遭到感染,不仅要舍弃这些感染的细菌菌丝,整个生产流程还必须回到原点。而运搬机器和各类生产机器的应用,可有效的防止工作人员进出携带细菌的风险。另一方面更可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雷射导引无人搬运车(LGV)藉由雷射扫描仪、反光片、行车计算机及主控计算机等设备,加上路径的规划及所需的动作命令等,完成无人搬运的工作。其动作原理系将反光片贴在墙壁,车上的雷射头扫瞄这些反光片,靠这些反光片导航,反光片就如同灯塔,LGV就如同在大海航行的船只靠其导航。雷射导引的定位方式系利用静止时初始位置的计算及航行时连续位置的校正,精确的将菌丝瓶放置菌丝培养室的指定位置。目前台湾省雾峰乡先进的养菇技术,系使用雷射导引无人搬运车进行搬运,配合输送机、堆栈机等构成自动化的流程,能精确的将菌丝瓶放置菌丝培养室的指定位置,又将玻璃瓶栽培金针菇改以塑料瓶栽培,这样每天菌丝瓶至养菌室进十万瓶出十万瓶。成熟的养菇技术,使每瓶产量由30-60公克提升至250-300公克,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养菇农场,面积达4800坪,有400多间菌种培养室。早期运用上百人工需工作八小时的工作量,还做不到叁台无人搬运车搬一个早上的量。无人搬运车的工作量是人工的两倍,所以整个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本文来源于《2005年海峡两岸叁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期刊2005-08-01)
肖贵平,黄占育[7](2002)在《灵芝菌丝提取物对小鼠呼吸系统炎症防治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鼠为试验动物 ,进行灵芝菌丝提取物 (GLME)防治呼吸系统炎症试验。结果表明 ,GLME(40mL·kg-1)对由氨水诱发的咳嗽的抑制率为 5 2 .16 % ,而阳性对照药 (可待因 10mL·kg-1)的抑制率为 79.33% ;GLME (40mL·kg-1)使具有祛痰作用的酚红排泌量较对照提高4 19.30 % ,而阳性对照药 (祛痰止咳冲剂 10mL·kg-1)仅使酚红排泌量较对照提高 85 .96 % ;GLME(40mL·kg-1)可显着增强小鼠由二硝基氯苯 (DNCB)所致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 ,其OD值比对照提高 4 0 .14 %。由此可见 ,GLME具有止咳、祛痰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且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JUNCHENG,WEI,(Department,of,Mathematics,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8](1998)在《论真菌菌丝系统在增长和相互作用中的点凝聚模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mycelia是一大类不定生命系统的增长与形式多样式的缩影。对它们的研究可提供一个可实验的模型从而可应用于其他的系统,例如神经和血管系统。本文研究一个由英国科学家Davidson在1996年提供的模型,这个模型反映真菌系统内大规模范围的增长和相互作用,它由两个反应扩散方程组成。应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我们证明当activator扩散反极慢,inhibitor扩散极快时,真菌会紧集在区域的边界且在边界的曲率变化最大之外。(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叁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1998-08-20)
菌丝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温放线菌是一类能够产生菌丝体,且能在高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氏阳性、化能异养、好氧微生物。属于芽孢杆菌目,然其特殊的菌丝分化又近似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多样化生理生化表型特征的类群。得益于内生孢子的抗逆性,其生境分布广泛,代谢产物亦具有独特性质。然而,针对此类群系统发育基因组学鲜有研究,尤其是在基因组和转录组层面针对其机制的探讨尚为空白。因此,本文围绕高温放线菌科的系统进化及菌丝分化的潜在机制等科学问题,依托整个科的全基因组及个别菌株转录组测序后得到的大数据,利用基因组学数据探讨系统发育问题;同时,结合转录组学手段揭示高温放线菌科区别于其它放线菌菌丝分化的关键基因及特殊机制。首先,从世界各保藏中心(CCTCC、CGMCC、DSMZ、JCM、KCTC、NBRC)收集菌株22株培养观察特征并筛选转录组分析的菌株。另外,从NCBI及JGI数据库收集高温放线菌科菌株已测得的基因组数据。将培养成功的且尚无基因组数据的16株菌株培养、收集菌体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菌株Laceyella sediminis CCTCC AA 208058及Laceyella sacchari JCM 3137 两株菌进行 PacBio 测序。将测序的18株菌株进行初步比较分析,将备选转录组测序的菌株进行比较选取LaceyellasacchariJCM 3137进行后续的转录组分析。将高温放线菌科中已测序的数据,本实验中完成测序的18组基因组数据以及16S rRNA进化树上与高温放线菌科邻近且有基因组数据的菌株共57个基因组进行统一注释、预测。利用orthoMCL进行同源基因分析,构建GeneContent和SuperMatrix树并与构建的16S rRNA树进行比较,结合菌株的各表性特征和ICNP规则,将Lacyella sacchari,Laceyella sediminis,Laceyella tengchongensis,Laceyella thermophila,Laceyella putida 共 5 个种重新归为 Thermoactinomyce 属并改名为 Thermoactinomyce sacchari,Thermoactinomyce sediminis,Thermoactinomyce tengchongensis,Thermoactinomyce thermophile,Thermoactinomyceputida;将 Thermoactinomyces guangxiensis归为 Lihuaxuella 属,改名为Lihuaxuella guangxiensis;Novibacillus thermophilus从高温放线菌科中剔除划分为一个单独科,Novibacillus为典型属,Novibacillus thermphilus为该属的典型种。选取Laceyella sacchari JCM 3137为转录组研究材料,设计实验。利用Laceyella sacchari JCM 3137 PacBio测序数据为参考基因组进行分析。转录组结合基因组研究发现,orf767-orf771 等基因簇以及 orf1546、orf1046、orf0170(gerPC)、orf1 139(spoⅢAB)、orf1 145(spoⅢAH)等基因可能与高温放线菌科菌丝分化相关;通过结果得出高温放线菌科菌丝分化与链霉菌菌丝分化机制不同,有着独立的菌丝分化机制;确定了高温放线菌科菌丝分化与spo系列基因有着紧密联系,也说明了高温放线菌科在分类地位上更近于芽孢杆菌目。同时,转录组分析发现胰蛋白胨和甘露醇的添加对菌丝生长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直接导致绝大多数代谢通路上调,这一现象尤其在菌株生长后期十分显着。然而,K2HPO4的添加可以直接抑制菌丝的生长,在18h添加K2HP04的组别中一些信号因子、细胞器形成蛋白以及一些结构分子活性的相关基因下调,30h膜封闭腔以及蛋白结合转录因子相关基因显着下调。本论文利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对高温放线菌科进行研究,重新定位了部分菌株的分类地位。与此同时,结合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高温放线菌科菌丝的分化机制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可能与高温放线菌科菌丝分化相关的部分重要基因和基因簇,并得出了高温放线菌科菌丝分化与链霉菌菌丝分化机制不同,有着独立的菌丝分化机制,其分化与芽孢杆菌中孢子形成相关的基因有着直接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丝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吕春娇.菌丝球构建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及其流态模拟初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2].姜钊.高温放线菌科系统演化与菌丝分化的多组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8
[3].李志华,莫丹丹,赵静,刘进民,姬晓琴.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丝状菌演替规律及其菌丝缠绕特性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3
[4].胥玲,朱莉,王璐,温洪宇.香菇L26的菌丝培养特性及系统发育学分析[J].种子.2013
[5].王松华,张华,崔元戎,何庆元,张强.镉对灵芝菌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
[6].赖建兆,陈德请.雷射导航系统在金针菇菌丝培养室的应用[C].2005年海峡两岸叁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2005
[7].肖贵平,黄占育.灵芝菌丝提取物对小鼠呼吸系统炎症防治作用的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2
[8].JUNCHENG,WEI,(Department,of,Mathematics,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论真菌菌丝系统在增长和相互作用中的点凝聚模式(英文)[C].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叁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