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inux与中国信息化(论文文献综述)
黄鹤宇[1](2021)在《基于嵌入式的便携式瓦斯检测仪自动收发系统》文中认为便携式瓦斯检测仪是一种可连续检测瓦斯浓度的安全型设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煤矿企业对于便携式瓦斯检测仪的自动收发技术及其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目前尚停留在需要人工参与的阶段,必须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完成发放与回收操作。此外,现有的瓦斯检测仪收发系统还存在以下缺点:标识瓦斯检测仪的条形码易磨损、标识员工的条码卡容易丢失、仪表收发记录无法实现远程异地查看,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高效率的基于嵌入式的便携式瓦斯检测仪自动收发系统。本文在分析了便携式瓦斯检测仪自动收发系统的设计要求以及煤矿的实际工作需求后,确定了该系统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和实现的功能。其中,设计因素主要包括仪表收发足够迅速、数据保存合理完整、系统运行可靠稳定、操作简单;系统功能包括仪表的自动发放与自动回收、仪表收发记录的自动存储、对人员信息和仪表信息的计算机管理以及对数据库的远程访问。基于嵌入式的便携式瓦斯检测仪自动收发系统由系统前台和系统后台两部分构成。其中,系统前台部分由客户端和仪表收发装置组成,完成仪表的自动发放与回收;系统后台部分由服务器和数据库组成,实现数据信息的存储与查询以及对数据库的管理和远程访问。首先,仪表自动收发装置是本系统的核心硬件设备。根据煤矿企业的现场需求,本文设计了该装置的机械结构,由MT-24V-24S-550N-50电动推杆与直流电机传送带组成传动机构,并以STM32F767微控制器作为传动机构的控制核心,实现仪表的自动发放与回收。其次,给出了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选取I.MX6ULL处理器构建嵌入式系统作为客户端,负责各种数据信息的处理;采用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对仪表领用人员进行识别,以K210芯片为核心设计了人脸识别模块;利用射频技术获取瓦斯检测仪信息,射频阅读器由MFRC522芯片配合STM32F107构成,射频标签内置于仪表中;选取IPC-610H工控机并安装Linux操作系统作为服务器。之后,进行了系统的软件设计。前台软件设计主要包括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在Linux平台上的程序开发、作为收发装置控制核心的STM32F767的程序编写、作为射频阅读器控制核心的STM32F107的程序编写,前台软件部分用C语言实现。系统后台运行着数据库以及软件程序,数据库选用My SQL,软件程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管理数据库,由Qt框架和C++语言实现,并提供一个可视化界面,可以在服务器端管理数据库以及在远程终端上访问数据库;另一部分用于实现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网络通信以及向数据库存储数据信息,这部分软件程序采用C语言编写。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对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便携式瓦斯检测仪的自动收发、仪表收发记录的自动存储、数据库的远程访问等功能。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提高了煤炭企业对便携式瓦斯检测仪收发和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的程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对于减少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余湲[2](2020)在《Y公司嵌入式操作系统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全国各地正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软硬件领域的应用创新产业,先后启动试点工作、扩大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操作系统领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Y公司作为国内一家专注于以操作系统为基础的软件研发、生产、销售型公司,经过了十五年的发展,己形成了近百人的专家团队,先后开发了桌面、服务器、嵌入式、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其中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产品于2006年底正式对外发布并成功商用,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软件博览会金奖”等多个荣誉,但多年来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是销售给通信行业集成商运行在通信终端设备,其他的行业没有取得市场突破,Y公司需要进行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的分析和优化以求把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到更多的行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基于上述背景,作者借助最新的行业数据和Y公司当前的经营情况,以营销相关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研、访谈等方式,识别Y公司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和营销组合策略(4P)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给出优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嵌入式操作系统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存在以下问题:市场细分标准过于单一、目标市场不明确、市场定位缺乏独特性。在营销组合策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标准版本的创新力不足、软硬件一体化产品硬件不可控、价格策略缺乏灵活性、渠道体系不完善、促销力度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方面:新增以行业和企业性质两种细分标准,聚焦到更加明确的目标市场,重新定位为专业的工业级嵌入式操作系统产品。在营销组合策略方面:加强标准化产品的迭代和管理、加强对硬件厂商的管控及备份、制定更加灵活的模块化版本定价策略、建设完善的渠道体系、加大品牌促销力度。
徐博贤[3](2019)在《国产异构跨平台开发环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信息系统软件也越来越多,比如遥操作系统、航天发射指挥信息系统、航天器地面测试系统等。如今,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成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目前中国大部分的航天可视化信息系统都是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的,这使得中国的信息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棱镜门”事件、“XP”停服、中兴事件、Windows可信计算框架的嵌入并且Windows7也将在2020年停止所有的技术支持等一系列事件,都给我国甚至是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建立并发展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迫在眉睫,这已成为了军事国防、国家安全、文化科技等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进而使Windows在我国的发展前途成为了未知数。尽管我国政府实施各项政策强调信息安全保护和国产操作系统发展,但日前Windows仍垄断着我国的操作系统市场,软件生态链不完善,与国产操作系统兼容的软件开发环境较少,这使得航天可视化信息系统的移植及开发成为了一大困难,只是产权得不到保护,也成为了阻碍国产操作系统推广和普遍的一个重大因素。论文在上述背景下,主要的研究内容有:对航天可视化常用开源库的编译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多个开源库之间的依赖关系,并利用跨平台的编译工具Cmake,在Windows平台和国产操作系统—中标麒麟系统上搭建编译环境,完成开源库的跨平台;了解并分析探月工程二期遥操作作业平台的开发编译环境和功能模块结构,在中标麒麟系统上,采用Qt+Qt Creator和Qt+Code::Blocks两种不同开发环境,完成了探月工程遥操作作业平台的国产化,通过对移植结果的分析和对比,验证了航天可视化信息系统移植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设计并实现航天可视化常用开源库自动化编译系统,完成Cmake、Qt、开源库的自动编译安装,达到缩减手动编译工作量,提高开源库编译效率的目的;比较Cmake、Qt Creator、Code::Blocks三种可以跨平台的编译环境,分析比较其运行原理及编译配置过程,为通过不同软件开发环境解决航天可视化信息系统跨平台问题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通过以上的研究,论文对于航天可视化指定的、第三方、通用或常用开源库,在国产操作系统上搭建了编译环境。同时利用所编译的库文件和跨平台的开发工具,在中标麒麟系统上搭建编译环境,实现了探月工程遥操作作业平台的移植,并最终将软件和库的编译自动化。这是利用不同软件开发环境进行航天可视化信息系统移植的一次有效尝试,试图为规范化航天可视化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组件及其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保护提供现实依据。
王志楼[4](2019)在《林木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及时空配准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林业信息采集及森林资源监测急需,研发三维激光扫描、CCD立体测量和林木健康检测等多传感器集成及其搭载技术,利用多源采集数据构建林木参数变化监测技术体系,形成移动式林木参数动态监测关键技术平台并进行试验示范,实现对林木参数(林木胸径、树高、冠幅、林分郁闭度、林分生物量等参数)的动态监测,促进林业信息数字化发展进程以及作业精准化和科学管理,为大区域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目前林业信息化采集的技术发展概况,根据目前林业信息化采集的需求,提出了一种结合嵌入式系统的特点,集成多种传感器来监测林木参数的技术,研发了一套林木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其次,就是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搭建了林木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平台。本文从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部分进行了设计实现,详细叙述了系统实现的方法和流程。在硬件方面,选用高性能的ARM9S3C2440A作为处理器,优化接口驱动电路和动态电源管理,从而降低了系统功耗,设计了相机曝光控制系统,有效提高相机曝光精度,引入GPS时间系统从计算机系统时钟和GPS时钟获取时间基准,实现异源数据时间基准统一,提高多传感器时间配准精度。在软件方面,以Linux为软件开发平台,对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内核裁剪和动态电压管理有效降低功耗,运用Qt开发了应用程序,降低了系统操作的复杂性,实现了人机友好界面。最后,对林木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系统的验证表明,本文研发的林业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可以实现林木的点云数据和图像数据的同步采集,并且实现了异源数据的时间统一,同时结合双目视觉技术,提高了林木点云数据和图像数据时空配准精度。
张晓波[5](2019)在《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国家对环境发展问题也越来越重视。随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被确定为长期发展战略任务,如何提高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环境保护问题错综复杂,如何充分利用物联网及嵌入式技术完成对各类环保信息的感知、处理与分析,需要不断深入探索与研究应用。借助新兴的物联网技术来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环保的概念孕育而生。智慧环保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统的环境保护工作转变为信息化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对污染的全面感知,精准管理,有效预防。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智慧环保领域,大量的环保设备接入其中,由此将产生数亿级环保数据。传统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模式难以满足智能分析的需求,一种新型的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边缘计算的提出主要是缓解数以亿级的物联网设备所产生的数据处理压力,边缘计算技术已经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环保领域中,能加速智慧环保行业应用的落地,更好的促进环保智能化。本文主要研究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智慧环保领域,通过全面研究边缘计算的参考架构模型以及在实践应用中的架构模型,设计出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环保物联网架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环保项目,针对项目中的具体需求,设计出一种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网关软件体系结构,并最终实现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智能网关。在硬件选型上使用基于ARM+FPGA架构的Zynq-7000系列全可编程SoC作为主控芯片,并使用Xilinx Vivado 2017.4集成开发环境完成硬件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及BSP设计使用Xilinx PetaLinux 2017.4工具生成功能可扩展的Linux系统,实现网关应用层开发环境的快速搭建。软件系统设计中使用Xilinx SDK 2017.4工具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重点研究智慧环保边缘智能网关在环保设备智能接入,环保数据安全传输,环保平台快速对接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在实际项目中进行测试,验证智慧环保边缘智能网关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系统评测结果表明,智慧环保边缘智能网关支持对多种类型环保设备的快速接入,支持对环保数据使用AES算法加密进行传输,支持使用4G和NB网络向多个云平台进行数据上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充分验证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环保物联网架构的正确性。
周跃[6](2018)在《面向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终端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传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推广应用,离散制造业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过程的智能自动化水平。但是,在实际自动化生产线的信息化改造进程中,依然存在设备品牌各异,内部协议种类繁多,缺少特定数据接口或者接口数量不足等问题,致使生产线无法及时和上层控制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产生“数据孤立”。同时,专用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有限,降低了整个生产线实时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应用物联网和嵌入式技术,设计一款面向自动化生产线的新型控制终端,实现设备可靠的融入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并总结自动化单机设备融入生产线实时监控系统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控制终端为纽带的设备融入方案,解决自动化生产线上存在的“数据孤立”问题。(2)采用核心板-底板的双层架构模式,从整体上对控制终端的硬件结构进行划分,完成相关的电路、电源设计。核心板作为主控中心,以Cortex-A9芯片为核心,实现终端的控制操作;底板作为通用模块,主要实现数据的采集、传送和通信接口的扩展等。(3)以Linux为内核,Android系统为操作系统,完成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的设计。以类库的形式把各功能模块化,让控制终端具备数据采集,无线传输,质量连锁控制,工序能力指数分析,生产任务获取、调整和查询等功能。(4)针对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平衡调度问题,建立平衡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改进设计遗传退火算法(GASA),对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和实验结果分析。(5)在EPB制动钳总成装配检测线上进行控制终端的功能测试。试验证明,控制终端的接入实现了汽车零部件检测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效率化的高度融合,产品成品率达到99%,数据互通时间缩短到1秒以内,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数据传输速度提升效果显着。
郎新赟[7](2017)在《农田水利枢纽的信息化监测与控制》文中提出现阶段在建设水利工程时,更多的注重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疏于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到水利建设中,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匮乏,难以快速有效的运行、管理水利设备,导致其危险预警功能大大降低。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工程中,水利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够,不能高效地管理、利用水利设备或有效地进行洪涝预警,在效能、效益方面仍存在欠缺,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现在有很多的国外机构如着名的西门子公司、施耐德公司等已经开始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开发建设了,但是由于水利关系到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所以不能完全依赖于进口。本项目是在水利远程监测方面一次有效的尝试,实现了泵站远程监控、设备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及异常报警等功能,对农田水利枢纽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一个有力的支撑。本项目通过对现今水利监测、控制、预测模型和大量算法探究和实践,研发出新型的水利泵站远程监控系统。水利泵站远程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有:安防监控系统、采集数据处理系统、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泵站远程监控软件系统。在进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的同时,主要对该水利泵站远程监控系统的Web模块总体设计方案将Web平台为开发背景的原系统在服务器层面向Linux系统进行了移植。系统使用便捷的Web作为系统的展示方式,利用J2EE开发框架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实施Web后端的分层设计和研发,采用了 ExtJS以及Ajax等前端技术进行了前端页面的开发,实现了泵站实时数据监控、水泵GIS信息管理、泵站信息管理、用户管理、报表管理、设备管理、异常报警功能及友好的人机界面等特性,内容丰富且用户体验良好。测试证明系统满足基本功能、性能需求。
颜廷芝[8](2012)在《视频点播在新型社区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课题来源于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无线移动通信与传输实验室袁东风教授承担的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低成本、低耗能、高可靠嵌入式终端与信息服务平台”(2010ZHZX1A1001)项目。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推进新型社区信息化已成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推进社区信息化被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新型社区用户对新型信息化模式及视频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项目组研发团队针对这一信息化现状,提出了一种以嵌入式Linux终端和服务器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信息化模式架构,新型信息化模式采用B/S模式向用户提供服务,使用嵌入式Linux终端替代现有的PC终端,服务器端具有强大的服务能力,嵌入式终端需要的服务通过网络连接服务器获取。结合新型信息化模式在新型社区信息化中的应用,针对新型社区用户的使用特点,本论文设计了一个针对嵌入式Linux终端的视频点播系统,并在济宁市高新区金色嘉苑社区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性应用。嵌入式终端硬件平台采用基于ARM11内核的S3C6410芯片作为处理器,操作系统采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移植并修改基于WebKit内核体系的浏览器源码,实现了网页中启动播放器的方法,播放器采用开源的mplayer多媒体播放器,可以实现基于RTSP流媒体协议的流媒体播放。论文中视频点播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嵌入式WebKit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嵌入式mplayer播放器、流媒体服务器、影片存储服务器;系统基本功能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登录模块,流媒体影片列表查看及搜索模块,用户点播中心,影片评论模块,影片收藏模块及后台管理模块。用户使用嵌入式Linux终端登录系统享受视频点播服务,管理员登录后台管理模块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视频点播已经成为网络服务领域一项崭新的信息服务技术。针对新型社区信息化应用的视频点播系统,实现了嵌入式Linux终端流媒体服务由C/S模式到B/S模式的改进,开发了适合嵌入式Linux终端用户使用的在线流媒体服务系统,提供可供社区用户实时点播的VOD平台,并在济宁新型社区进行试点示范,配合完成新型信息化模式的示范性应用,对推进中国新型社区信息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赫明哲[9](2012)在《新型社区信息化中终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为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低成本、低耗能、高可靠嵌入式终端与云信息中心”的子课题,该重大专项拟完成一种新型社区信息化系统的示范工程。党的十六大针对新时期的社区建设发展提出了“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因此推进一种新型社区信息化系统即是推进我国社会发展与提高为民服务质量的需要,又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加强民生工程的必要措施。我国目前大部分社区居民的经济实力有限,很多居民家庭还没有电脑、网络;同时社区信息网站的信息实时性与有效性不高,居民得不到真正有用的信息。因此,建设一种新型社区信息化系统,向用户提供一种低成本、高可靠、易维护的信息化终端,打造一种用户自主定制、信息自动推送的信息化模式,对促进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社区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一种用于新型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实现方法,利用“云计算”与嵌入式技术,改变使用传统PC作为上网终端的信息化模式。新的信息化模式采用瘦客户端+宽带网+云信息中心的系统构架,包括嵌入式终端系统研发、云信息中心建设和高可靠服务器集群技术研发三个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完成嵌入式终端系统研发。本论文设计的终端系统,用户可以方便的登录云信息中心,浏览、上传和下载所需的生活与生产信息。终端基于单核心的低成本、低耗能、嵌入式ARM芯片与自主定制的开源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终端系统硬件采用核心控制板+显示转换板+接口扩展底板的设计思路,方便系统下一步的扩展与升级。根据用户需求,终端系统采用USB鼠标、键盘作为其输入方式;采用19英寸的液晶显示器作为输出设备,显示分辨率采用1024*768,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终端的软件设计,包括搭建系统开发与上位机调试环境、U-boot移植、Linux内核定制开发、文件系统制作、EMD桌面系统设计、一键还原系统设计等。EMD桌面系统中包含了适用于社区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软件:如基于QtWebkit内核的浏览器、流媒体功能设计、中文输入法设计、网络连接软件、音频软件、视频播放软件等。另外终端设计了一键还原子系统,方便用户的使用与维护,提高了终端的可靠性。
魏斌[10](2011)在《农村信息化中虹终端交互设备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课题来源于山东大学信息学院袁东风教授承担的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应用—农村信息化终端系统研究”(2009ZHZX1A0108)和“低成本、低耗能、高可靠嵌入式终端与信息服务平台”(2010ZHZX1A1001)。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农村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户对新型信息化模式和交互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山东大学信息学院研发团队针对当前信息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采用“瘦客户端+宽带网+服务器+云计算”网络构架的新型模式,彻底打破了当前微软和因特尔的PC架构,并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性应用。为了保证项目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贴合农村信息化现状,本项目团队分别组织了多次省内农村信息化调研,获得了颇为丰硕的调研成果,为项目的大步推进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可知,许多农民用户受限于知识水平和家用电器使用习惯,对常见的鼠标、键盘操作比较困难,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开发了两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互设备:嵌入式Linux下的手写识别系统和红外遥控交互系统。手写识别系统采用“三星2440+Embedded Linux+Qtopia GUI+HW006手写识别芯片”来搭建,硬件接口简单,软件程序模块化实现,开发周期短,实用性强,便于维护和升级,极大方便了无法使用拼音、键盘输入汉字的用户,在使用成本,工作量上有着巨大优势。为了使习惯使用家用电视机遥控器的用户可以顺利操作本系统,项目组开发了另一种输入交互方式:红外遥控交互系统,本系统有两个部分组成:红外发射系统和红外接收系统。对于红外发射系统,由微控制器、键盘矩阵、红外发射器以及外围电路等部分组成。对于红外接收系统,由光/电信号转换器、放大器、解调电路、解码电路(一体化红外接收头)以及外围匹配电路。这在后续章节中将会对此做详细介绍。多种输入方式的配合使用,方便用户自由选择,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Linux与中国信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nux与中国信息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嵌入式的便携式瓦斯检测仪自动收发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及收发装置设计 |
2.1 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 |
2.2 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 |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 系统中用到的技术 |
2.5 仪表收发装置的设计 |
2.5.1 仪表自动收发装置整体结构设计 |
2.5.2 仪表发放部分设计 |
2.5.3 仪表回收部分设计 |
2.5.4 仪表自动收发装置箱体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 |
3.2 处理器最小系统设计 |
3.2.1 处理器相关知识简介 |
3.2.2 处理器I.MX6ULL介绍 |
3.2.3 处理器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3 各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3.1 网络模块电路 |
3.3.2 串口模块电路 |
3.3.3 人脸识别模块电路 |
3.3.4 射频模块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4.1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4.1.1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
4.1.2 移植Bootloader |
4.1.3 移植Linux内核 |
4.1.4 移植根文件系统 |
4.2 嵌入式系统驱动程序开发 |
4.2.1 设备驱动及设备树基本概念 |
4.2.2 串口驱动程序 |
4.3 客户端应用程序设计 |
4.3.1 网络通信程序 |
4.3.2 串口通信程序 |
4.3.3 客户端主体程序设计 |
4.4 数据库软件程序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 |
4.4.2 数据库可视化管理程序 |
4.5 服务器应用程序设计 |
4.5.1 数据库连接程序部分 |
4.5.2 网络通讯程序部分 |
4.5.3 应用程序主体设计 |
4.6 各模块程序设计 |
4.6.1 人脸识别模块程序 |
4.6.2 射频阅读器程序 |
4.6.3 仪表收发装置控制程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性能分析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系统数据传输测试 |
5.2.2 仪表收发测试 |
5.2.3 数据库可视化管理测试 |
5.2.4 远程终端查询与打印报表测试 |
5.3 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Y公司嵌入式操作系统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营销理论基础与方法 |
1.2.2 工业品营销 |
1.2.3 软件产品营销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司概况及嵌入式操作系统营销现状 |
2.1 公司概况 |
2.1.1 发展历程 |
2.1.2 业务/产品组合 |
2.1.3 销售模式 |
2.1.4 组织架构 |
2.1.5 经营绩效 |
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营销现状 |
2.2.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现状 |
2.2.2 营销组合策略(4P)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 |
3.1.1 一般环境 |
3.1.2 产业环境分析 |
3.1.3 竞争者分析 |
3.1.4 市场需求 |
3.2 内部环境 |
3.2.1 资源条件 |
3.2.2 能力 |
3.3 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 |
3.3.1 优势(Strengths) |
3.3.2 劣势(Weaknesses) |
3.3.3 机会(Opportunities) |
3.3.4 威胁(Threats) |
3.3.5 战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存在的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1 市场细分标准过于单一 |
4.1.2 目标市场不明确 |
4.1.3 市场定位缺乏独特性 |
4.2 营销组合策略(4P)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标准版本的创新力不足 |
4.2.2 软硬件一体化产品硬件不可控 |
4.2.3 价格策略缺乏灵活性 |
4.2.4 渠道体系不完善 |
4.2.5 促销力度不足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 |
5.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优化建议 |
5.1.1 新增市场细分的标准 |
5.1.2 聚焦更加明确的目标市场 |
5.1.3 重新定位为专业的工业级操作系统产品 |
5.2 营销组合策略(4P)优化建议 |
5.2.1 加强标准化产品的迭代和管理 |
5.2.2 加强对硬件厂商的管控及备份 |
5.2.3 制定更加灵活的模块化版本定价策略 |
5.2.4 建设完善的渠道体系 |
5.2.5 加大品牌促销力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调研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国产异构跨平台开发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产操作系统替代Windows国内外现状 |
1.3.2 操作系统软件开发环境部署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1 研究问题和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航天可视化常用开源库概述 |
2.1 相关概念介绍 |
2.1.1 zlib库 |
2.1.2 cURL库 |
2.1.3 libpng库 |
2.1.4 FreeType库 |
2.1.5 freeGLUT库 |
2.1.6 libjpeg库 |
2.1.7 GEOS库 |
2.1.8 Proj4库 |
2.1.9 GDAL库 |
2.1.10 OSG库 |
2.2 库间的编译依赖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航天可视化常用开源库国产化移植 |
3.1 zlib库 |
3.2 cURL库 |
3.3 libpng库 |
3.4 FreeType库 |
3.5 freeGLUT库 |
3.6 libjepg库 |
3.7 GEOS库 |
3.8 Proj4库 |
3.9 GDAL库 |
3.10 OSG库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探月工程遥操作作业平台的移植研究与实现 |
4.1 探月工程遥操作作业平台概述 |
4.2 方案设计 |
4.3 系统移植核心技术研究与实现一 |
4.3.1 软件安装与环境配置 |
4.3.2 项目导入 |
4.3.3 功能代码分析与修改 |
4.3.4 程序调试与问题解决 |
4.3.5 应用效果 |
4.4 系统移植核心技术研究与实现二 |
4.4.1 软件选择及初步配置 |
4.4.2 项目环境配置及编译 |
4.4.3 系统运行与结果分析 |
4.5 移植分析与总结 |
4.5.1 移植对比分析 |
4.5.2 代码修改及库的移植 |
4.5.3 Windows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对比分析 |
4.5.4 提高软件跨平台可移植性的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航天可视化常用开源库自动化编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自动化编译系统的设计 |
5.2 自动化编译系统的实现 |
5.3 实例说明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开发环境对比分析 |
6.1 Cmake |
6.2 Qt Creator |
6.3 Code::Blocks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林木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及时空配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林业信息化采集技术概述 |
1.3 林业信息化采集技术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其他相关技术在林业信息监测中的应用 |
1.5 林业信息监测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
1.6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林木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概述 |
2.1 林木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应用具有的性能和技术指标 |
2.2 系统传感器简介 |
2.3 嵌入式系统简介 |
2.3.1 嵌入式系统特点 |
2.3.2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组成 |
2.4 林业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工作流程 |
2.4.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4.2 系统的技术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3 林业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硬件设计 |
3.1 嵌入式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3.2 供电电路设计 |
3.2.1 电压转换电路设计 |
3.2.2 防雷电路设计 |
3.3 控制器电路设计 |
3.3.1 FPGA电路设计 |
3.3.2 串口电路设计 |
3.3.3 曝光控制电路设计 |
3.3.4 TFT显示电路设计 |
3.3.5 外部SD存储电路设计 |
3.3.6 JTAG电路设计 |
3.3.7 以太网电路设计 |
3.4 低功耗电路设计 |
3.4.1 处理器选型 |
3.4.2 电源动态管理 |
3.4.3 驱动电路设计 |
3.5 PCB电路图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林木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软件设计 |
4.1 林木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4.2 嵌入式软件设计 |
4.2.1 软件平台的搭建 |
4.2.2 BootLoader移植 |
4.2.3 Linux内核移植 |
4.2.4 构建Linux文件系统 |
4.3 软件低功耗设计 |
4.3.1 Linux内核裁剪 |
4.3.2 动态电压调节 |
4.4 应用程序的设计 |
4.4.1 林木数据的采集 |
4.4.2 林木数据的存储和发送 |
4.5 林木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上位机设计 |
4.5.1 Qt软件介绍 |
4.5.2 Qt界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林木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多传感器空间同步的研究 |
5.1.1 相机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
5.1.2 相机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转换 |
5.1.3 激光扫描仪空间坐标系与采集平台坐标系转换 |
5.1.4 采集平台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转换 |
5.2 多传感器时间同步的研究 |
5.3 系统数据采集及其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慧环保物联网研究现状 |
1.2.2 边缘计算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智慧环保物联网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 |
2.1 物联网边缘计算架构研究 |
2.1.1 边缘计算参考架构 |
2.1.2 边缘计算实践应用架构 |
2.2 物联网边缘计算核心技术研究 |
2.2.1 雾计算 |
2.2.2 MEC |
2.2.3 Cloudlet |
2.2.4 边缘计算 |
2.2.5 边缘计算核心技术辨析 |
2.3 智慧环保物联网总体架构研究 |
2.3.1 感知层 |
2.3.2 传输层 |
2.3.3 管理层 |
2.3.4 服务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体系结构 |
3.1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体系结构总体设计 |
3.2 边缘智能网关固件体系结构设计 |
3.2.1 硬件层设计 |
3.2.2 驱动层设计 |
3.2.3 操作系统层设计 |
3.3 边缘智能网关应用体系结构设计 |
3.3.1 应用支持层设计 |
3.3.2 应用层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设计 |
4.1 硬件系统概述 |
4.2 硬件系统总体架构 |
4.3 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模块选型 |
4.3.1 处理器模块 |
4.3.2 存储模块 |
4.3.3 网络通信模块 |
4.3.4 接口模块 |
4.3.5 GPS模块 |
4.3.6 传感器模块 |
4.3.7 RTC时钟模块 |
4.4 基于FPGA的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设计 |
4.4.1 FPGA系统构建 |
4.4.2 PS端资源配置 |
4.4.3 PL端接口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设计 |
5.1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概述 |
5.2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5.2.1 软件系统BSP总体架构 |
5.2.2 软件系统应用程序总体架构 |
5.3 边缘智能网关系统BSP设计 |
5.3.1 PetaLinux工程配置 |
5.3.2 BSP应用实现 |
5.4 边缘智能网关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
5.4.1 应用系统功能设计 |
5.4.2 系统配置文件 |
5.4.3 主控模块设计 |
5.4.4 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4.5 环保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
5.4.6 网络接入模块设计 |
5.4.7 平台通讯模块设计 |
5.4.8 日志及数据记录模块设计 |
5.4.9 远程更新模块设计 |
5.4.10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边缘智能网关系统评测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2 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测试 |
6.2.1 电源模块测试 |
6.2.2 存储模块测试 |
6.2.3 传感器模块测试 |
6.2.4 串行通讯接口测试 |
6.2.5 网络通信模块测试 |
6.3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测试 |
6.3.1 BSP测试 |
6.3.2 应用系统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面向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3 自动化生产线的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1 生产线自动化单机设备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现状 |
1.3.2 自动化生产线中设备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1.3.3 自动化生产线平衡调度算法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控制终端的硬件设计 |
2.1 自动化单机设备融入方案设计 |
2.1.1 基于PLC的设备接入方案面临的问题 |
2.1.2 基于控制终端的设备融入方案设计 |
2.1.3 基于控制终端的生产线实时监控系统架构 |
2.2 控制终端基本功能结构和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
2.3 控制终端核心板的设计 |
2.3.1 核心处理器ARM芯片的选型 |
2.3.2 核心板的架构设计 |
2.3.3 SDRAM电路设计 |
2.3.4 NandFlash电路设计 |
2.4 控制终端底板的设计 |
2.4.1 WIFI/BT电路设计 |
2.4.2 射频识别模块设计 |
2.4.3 其他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
2.5 电源设计 |
2.5.1 核心板电源设计 |
2.5.2 底板电源设计 |
2.6 控制终端机械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控制终端软件设计 |
3.1 控制终端软件平台搭建 |
3.1.1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3.1.2 Bootloader的移植 |
3.1.3 Linux内核的配置和编译 |
3.1.4 根文件的制作 |
3.1.5 Android图形用户界面 |
3.2 控制终端驱动程序设计 |
3.2.1 Linux设备驱动程序 |
3.2.2 GPIO驱动程序设计 |
3.2.3 WIFI驱动程序设计 |
3.2.4 RFID驱动程序设计 |
3.3 控制终端应用程序设计 |
3.3.1 PLC模块 |
3.3.2 WIFI模块 |
3.3.3 RFID模块 |
3.3.4 工序能力分析模块 |
3.3.5 参数设置模块 |
3.3.6 历史记录模块 |
3.3.7 生产任务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控制终端算法设计 |
4.1 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平衡调度问题数学模型 |
4.1.1 自动化生产线平衡调度问题的提出 |
4.1.2 平衡调度问题的描述 |
4.1.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 平衡调度算法的选择与设计 |
4.2.1 平衡调度算法的选择 |
4.2.2 遗传退火算法的设计 |
4.3 遗传退火算法的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控制终端实际运行情况分析 |
5.1 控制终端模块功能测试 |
5.1.1 RFID模块测试 |
5.1.2 WIFI模块测试 |
5.2 控制终端实例测试 |
5.2.1 测试环境与测试设备 |
5.2.2 实例测试 |
5.3 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理想状态下的平衡调度 |
5.3.2 实际情况下的调度甘特图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农田水利枢纽的信息化监测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水利信息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水利信息化的产品 |
1.2.3 水利信息化产品的优缺点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相关技术 |
2.1 系统核心模块实现及原理 |
2.1.1 MVC模式 |
2.1.2 SSH框架 |
2.1.3 ExtJS技术 |
2.1.4 Ajax技术 |
2.1.5 Web端模块实现 |
2.1.6 数据采集过程实现 |
2.2 系统建议软硬件环境 |
2.3 小结 |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1.3 系统采用技术分析 |
3.2 系统设计 |
3.2.1 系统的逻辑构架描述 |
3.2.2 系统数据流描述 |
3.2.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2.4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3.2.5 系统Web模块组成设计 |
3.3 系统开发环境 |
3.3.1 软件开发环境 |
3.3.2 向Linux系统的移植 |
3.3.3 Linux系统运行平台配置 |
3.4 泵站控制器设计 |
3.4.1 泵站开机方式 |
3.4.2 泵站停机方式 |
3.4.3 特点 |
3.5 小结 |
4 系统实现 |
4.1 登录管理系统 |
4.2 用户管理 |
4.3 采集项管理 |
4.4 设备管理 |
4.5 统计与查询 |
4.6 GIS信息 |
4.7 天气预报 |
4.8 泵站机构建设管理 |
4.9 综合数据监测页面显示 |
4.10 回馈控制 |
4.11 异常数据信息管理 |
4.12 报表管理 |
4.13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8)视频点播在新型社区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新型信息化模式 |
1.3 新型社区信息化建设 |
1.3.1 济宁新型社区建设现状 |
1.3.2 建设新型社区信息化系统的意义 |
1.4 视频点播在社区信息化中的应用 |
1.5 论文各部分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
2.1 嵌入式终端简介 |
2.1.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2.1.2 嵌入式WebKit内核浏览器 |
2.1.3 嵌入式mplayer播放器 |
2.2 视频点播相关知识 |
2.2.1 视频点播负载均衡技术 |
2.2.2 分布式存储技术 |
2.2.3 视频服务器 |
2.2.4 流媒体传输协议 |
2.3 LAMP平台 |
2.3.1 LAMP简介 |
2.3.2 LAMP工作原理 |
2.3.3 LAMP架构优势 |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数据库设计 |
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2 数据库设计与说明 |
3.3 数据库实现 |
3.4 数据库公共连接模块 |
3.5 数据库安全设计 |
第四章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功能与目标 |
4.2 运行环境的搭建 |
4.2.1 LAMP环境配置 |
4.2.2 流媒体服务器安装与配置 |
4.2.3 开发调试环境 |
4.2.4 影片文件流式处理 |
4.2.5 Smarty模板配置 |
4.3 视频点播系统模块设计 |
4.3.1 用户注册登录模块 |
4.3.2 首页流媒体列表 |
4.3.3 分类流媒体列表 |
4.3.4 影片搜索列表 |
4.3.5 流媒体详细信息 |
4.3.6 影片评价 |
4.3.7 影片收藏 |
4.3.8 个人评价管理 |
4.3.9 后台管理系统 |
第五章 系统关键技术 |
5.1 启动播放器方法 |
5.1.1 启动流程 |
5.1.2 WebKit浏览器实现 |
5.2 点播表单设计 |
5.3 SESSION机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加的项目 |
发表的论文 |
申请的专利 |
参加的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新型社区信息化中终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1.1.1 新型社区信息化 |
1.1.2 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意义 |
1.1.3 新型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 |
1.2 终端系统功能概述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终端整体方案设计 |
2.1 终端硬件方案 |
2.1.1 终端核心处理器 |
2.1.2 终端主要技术指标 |
2.1.3 外部接口关系 |
2.2 终端软件方案 |
2.2.1 U-boot系统引导程序 |
2.2.2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简介 |
2.2.3 yaffs2文件系统简介 |
2.2.4 Qt4图形界面系统 |
2.3 终端设备外形设计 |
第三章 终端硬件设计 |
3.1 终端硬件模块划分 |
3.2 终端各模块详细描述 |
3.2.1 核心控制板 |
3.2.2 接口扩展底板 |
3.2.3 显示转换板 |
第四章 终端软件设计 |
4.1 上位机开发环境的搭建 |
4.2 U-boot的移植 |
4.3 嵌入式Linux内核的定制 |
4.4 文件系统的制作 |
第五章 EMD桌面子系统 |
5.1 EMD桌面服务器 |
5.1.1 应用程序管理 |
5.1.2 输入法管理 |
5.1.3 声音管理 |
5.1.4 系统设置 |
5.2 EMD桌面客户端 |
5.2.1 Web浏览器 |
5.2.2 影音播放器 |
5.2.3 图片查看器 |
5.2.4 音乐播放器 |
5.2.5 摄像头程序 |
5.2.6 文本编辑器 |
5.2.7 ADSL上网程序 |
5.2.8 IP设置程序 |
第六章 一键还原子系统 |
6.1 一键还原整体硬件构架 |
6.2 一键还原整体软件架构 |
6.2.1 协处理器初始化 |
6.2.2 读取并执行一键还原代码 |
6.2.3 执行一键还原命令 |
6.2.4 协处理器控制主处理器复位 |
6.3 一键还原程序 |
6.3.1 第一阶段代码 |
6.3.2 第二阶段代码 |
6.3.3 添加用户命令 |
6.3.4 Nand Flash驱动程序 |
6.3.5 SD卡驱动程序 |
6.3.6 FAT32文件系统支持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和参加的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农村信息化中虹终端交互设备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农村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山东省具有良好的农村信息化技术基础 |
1.3 农村信息化的必要性 |
1.3.1 应用需求 |
1.3.2 供需矛盾 |
1.4 农村信息化的意义 |
1.5 论文各部分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虹终端及交互设备 |
2.1 虹终端硬件设备 |
2.1.1 处理器模块 |
2.1.2 网络功能模块 |
2.1.3 信息交互功能模块 |
2.1.4 存储功能模块 |
2.1.5 音频功能模块 |
2.1.6 USB扩展接口功能模块 |
2.1.7 GPIO功能模块 |
2.2 虹终端软件资源 |
2.2.1 bootloader |
2.2.2 定制的嵌入式Linux内核 |
2.2.3 嵌入式Linux文件系统 |
2.2.4 嵌入式GUI |
2.3 手写识别系统 |
2.3.1 整体硬件构架 |
2.3.2 系统软件框架 |
2.4 红外遥控交互系统 |
2.4.1 遥控器硬件电路 |
2.4.2 遥控控制软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手写识别系统 |
3.1 硬件构架 |
3.1.1 系统连接构架 |
3.1.2 HW006芯片简介 |
3.2 软件框架 |
3.2.1 手写识别软件框架 |
3.2.2 framebuffer初始化 |
3.2.3 手写识别模块初始化 |
3.2.4 字符输入函数初始化 |
3.2.5 手写轨迹处理函数 |
3.2.6 候选字符识别处理函数 |
3.2.7 字符选定及输出函数 |
3.3 编译环境的搭建以及应用程序的设置 |
3.3.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3.3.2 Makefile文件的编写 |
3.3.3 输入法插件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红外遥控交互系统 |
4.1 红外发射系统 |
4.1.1 系统硬件构造 |
4.1.2 系统软件框架 |
4.2 红外接收系统 |
4.2.1 接收系统硬件电路 |
4.2.2 接收端软件构架 |
4.2.3 中断以及上下层消息接口驱动 |
4.2.4 后台解码程序 |
4.2.5 虚拟键鼠驱动及键盘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Linux与中国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嵌入式的便携式瓦斯检测仪自动收发系统[D]. 黄鹤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Y公司嵌入式操作系统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余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国产异构跨平台开发环境研究[D]. 徐博贤.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4]林木参数监测多传感器集成及时空配准方法的研究[D]. 王志楼.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 张晓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6]面向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终端设计[D]. 周跃.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7]农田水利枢纽的信息化监测与控制[D]. 郎新赟.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8]视频点播在新型社区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 颜廷芝. 山东大学, 2012(01)
- [9]新型社区信息化中终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赫明哲. 山东大学, 2012(02)
- [10]农村信息化中虹终端交互设备的研究与实现[D]. 魏斌. 山东大学, 2011(04)
标签:智慧环保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智能传感器论文; 终端营销论文; 编译程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