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化学发光芯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化学,芯片,电极,表面,肿瘤,碱基,通量。
电化学发光芯片论文文献综述
徐莘博,薛茜,孙元[1](2015)在《电化学发光检测微流控芯片电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电化学发光检测微流控芯片的电学特性,包括电极的阻抗特性,表面磁场特性,电极表面涡流特性以及等效电容分析。电化学以及电化学发光检测通常采用叁电极体系,由于加工在微小的尺度上,所以宏观尺度下的电学模型以及电学特性已经不再适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化学发光检测微流控芯片电学特性分析的方法,根据微流控芯片与电极的结构与尺寸,建立的微流控芯片电极等效电路模型。不仅可以得出电极间的幅频特性曲线,还可以用于测试外加物理场如电场,磁场或力场和几何参数对芯片电极灵敏度,重复度与线性度的影响。微流控芯片电极等效电路模型与幅频特性分析为研究电化学与电化学发光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解释微电极的电学特性提供了更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5年18期)
梁青[2](2015)在《卵巢畸胎瘤诊断中蛋白芯片检测法与电化学发光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蛋白芯片检测法和电化学发光在卵巢畸胎瘤患者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随机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卵巢畸胎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蛋白芯片法和电化学放光检测52例研究对象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的表达水平,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存在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采用蛋白芯片法检测卵巢畸胎瘤患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表达水平与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的表达水平比较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芯片检测法与电化学发光在卵巢畸胎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深入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53期)
张加栋[3](2015)在《电化学/电致化学发光阵列检测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最大限度地把分析实验室中的各种功能集成到或者基本集成到一起,提高分析检测的灵敏度,实现快速高通量的检测,满足实时现场分析的需要,以及降低样品消耗量和分析成本,化学分析设备的微型化、集成化以及便携化正成为当前分析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为此,涉及微电子、分析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化学、医学等众多学科,发源于上个世纪末的微芯片(包括生物芯片和微流控芯片)技术及时迎合了时代的潮流,成为分析测试领域重要的工具。电分析化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测试手段,由于其所需设备简单,易于微型化、集成化,因此作为微芯片中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主要涉及新型电化学/电致化学发光传感阵列芯片的构建、芯片上双极电极的电化学机理研究、以及芯片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应用等。1、一种基于电化学检测的通用型高通量阵列芯片的构建及应用本工作设计了一种电化学微阵列芯片高通量检测平台。该阵列芯片由叁层材料组成:上层是由8*5个有序排列的椭圆孔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中层是拥有8*5对小孔的PDMS薄膜,底层是带有ITO条带状阵列的玻璃。由此组合而成具有叁层结构的芯片包含8*5个有序的芯片检测微反应池,每个微池中都有一对等尺寸分隔开的ITO圆盘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微池中的这对ITO圆盘电极可用于组装性能各异的材料,进而可以实现不同物质的同时检测。我们同时也制备了一种结构紧凑的Pt-Ag/AgCl同轴电极,同轴电极上的Pt电极和Ag/AgCl电极可分别用作一个普通叁电极体系中的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当8个有序排列的Pt-Ag/AgCl同轴电极分别插入芯片上的8个并列的微池时,与芯片上自有的一对ITO工作电极,构成了 8个互不干扰的叁电极体系。通过与8通道恒电位仪的连接,该阵列芯片平台可实现8组样品的同时检测。移动8对同轴对参比电极到下一组微池,就可以继续进行下一组样品的检测。组装在羧基化石墨烯上的普鲁士蓝(CGS-MB)和亚甲基蓝(CGS-PB),作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分别连接两种不同的抗体从而形成不同的生物复合材料。我们将上述两种复合材料分别修饰在芯片微池中的两个ITO工作电极上,基于材料上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带来的空间位阻和阻抗增加的原理,利用上述芯片检测平台,进行两种不同抗原同时检测。这个阵列芯片平台充分利用了芯片中易于加工的PDMS膜来制造所需的工作电极,巧妙地结合了可移动且可重复使用的同轴对参比电极,成功构造了一种通用型的高通量检测芯片系统。2、一种ITO双极电极阵列芯片的构建及其在H2O2电致化学发光(ECL)成像检测中的应用我们报道了一种应用于电致化学发光(ECL)成像检测H2O2的封闭式ITO双极电极阵列芯片。该阵列芯片有叁层材料构成,含有8个并联的包含有驱动电极的封闭式双极电极阵列。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覆盖在底层图案化了的ITO玻璃上的夹心层—PDMS膜—上孔的大小来变更双极系统中驱动电极以及双极电极端点的尺寸。通过改变驱动电极的电压,双极电极阵列端点上的电位也会随之而改变。我们利用这一方法。将银氨离子(带正电)和氧化石墨烯(带负电),还原为银纳米粒子—还原石墨烯复合材料(AgNP-rG0),一步电沉积在双极电极阵列的阴极端。与单纯的ITO电极相比,上述修饰了复合材料的ITO电极显示了对H2O2极好的催化性能。基于双极阵列两端电荷守恒的原理,双极电极阴极端H2O2的催化还原反应能够被阳极端ECL试剂发出的光信号的强度所反映。该双极电极阵列芯片不但提供了一种在双极电极端点上快速电沉积纳米复合物的方法,避免ECL试剂与检测物之间由于接触而带来的干扰,而且能够实现高通量可视化的检测,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3、封闭式双极电极电解池的电化学行为研究我们构建了一种新颖的包括双极电极(BPE)及其叁电极控制系统的封闭式双极电极电解池并对其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双极电极电解池中的两个电解池通过BPE连接,BPE的一端(pole 1)和电极1(连接恒电位仪工作电极终端)位于电解池1中,BPE的另一端(pole 2)、参比电极(RE)以及对电极(CE)则位于电解池2。这一双极电极电解池可以视为电解池1和电解池2的串联。双极电极中pole 2的电位直接与电解池1中电极1以及pole 1上的反应有关。我们系统地考察了反应试剂、电极材料以及控制模式等因素对双极电解池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当电解池1中使用足够高浓度的可逆氧化还原电对且电极1和pole 1采用相同的电极材料时,电解池1中的电势差小到可以忽略,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获得pole 2的电化学信息。我们对pole 1和电极1采用不同电极材料时,双极电极电解池电化学信号出现漂移的情况进行了解释。我们同样从电化学的角度对双极电极应用于ECL传感时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加深我们对双极电化学的认识,并对扩展其应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4、复合材料的高通量电沉积与可视化筛选我们使用芯片制作技术构建了一种封闭式双极电极阵列。基于我们之前对封闭式双极电极电化学性质的研究,我们在双极电极阵列的阴极端同时沉积不同金属比例的纳米材料复合物,整个操作的条件与传统叁电极系统的条件相同。然后,我们利用以上沉积有复合材料的双极电极阵列,结合双极阵列上另一端(阳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ECL)成像技术,对材料的氧气催化还原性能进行高通量可视化的筛选。(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晖,和素娜,杨帆,张贝贝,于艳艳[4](2014)在《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盐酸普鲁卡因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盐酸普鲁卡因含量的新方法。采用叁联吡啶钌(Ru(bpy)2+3)为电化学发光试剂,叁电极体系(直径300μm的铂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集成在铂圆盘工作电极外的钛管为对电极,Ag/AgCl丝为参比电极)进行检测。分别考察了运行缓冲溶液pH值、检测缓冲溶液pH值、检测电位以及分离电压对分离和检测性能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即运行缓冲溶液为10mmol/L磷酸盐溶液(pH4.0),检测池缓冲溶液为含5mmol/LRu(bpy)2+3的50m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7.0),检测电位为1.25V,分离电压为300V/cm时,盐酸普鲁卡因可在40s内实现较好的分离与检测,其线性范围为10~2000μg/mL(r2=0.9991),检出限(S/N=3)为3.0μg/mL,加标回收率为97%~99%,相对标准偏差为1.8%~2.2%。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许元红,刘敬权,汪尔康[5](2014)在《基于石墨烯材料的纸芯片固态电化学发光平台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Ru(bpy)32+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化学发光(ECL)体系。基于Ru(bpy)32+循环可逆的反应机理,可将其固定在电极表面建立固态ECL检测平台,该平台具有节省试剂、简化装置的优势[1]。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二维平面纳米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导电性能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作为电极修饰材料辅助固态ECL平台的建立,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纸芯片以其简单、便携、低耗等优势日渐受到关注[2],可以预见与固态ECL平台具有极好的兼容性。在本工作中,我们设计合成了多种功能化的石墨烯材料(Fig.1a),并将其应用于纸芯片上高效的固态ECL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叁丙胺、四环素(Fig.1b)及单碱基错配的区分和检测,证实所建立平台具有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简单低耗、便携等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期刊2014-08-04)
刘伟鹏,周小明,邢达[6](2013)在《基于碱基堆积原理在电化学发光芯片上快速可靠地检测microRNA》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在调节细胞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microRNA具有核酸序列短、同家族序列相似度高和低丰度等特点,使得快速、特异性、高灵敏度地检测microRNA成为了一种挑战。这里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碱基堆积原理和磁富集技术在电化学发光芯片上检测microRNA的技术。微流控芯片和电化学发光技术的整合使得系统易于集成多步反应过程,并且设备易于携带。本实验的检测限达到1 fmol。这种非扩增直接检测microRNA的技术快(本文来源于《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2-06)
闫纪宪[7](2013)在《基于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芯片的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传感芯片综合了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的优点,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电化学发光技术的引入,不但保持了传统生物芯片的高通量、可寻址、并行处理等特点,而且为生物传感芯片用于生物定量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支持,进一步提高了芯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纤维素纸具有质轻、便携、柔软易折迭、易于化学修饰、易储藏等优点,同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将其用作生物传感芯片的制作,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以下几部分:(1)结合丝网印刷和蜡网印技术,成功制作了纸上微流控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件,首次在纸芯片上实现了电化学发光对生物分子-赖氨酸的定量检测。(2)结合生物免疫知识,成功地制作了生物免疫传感器并进行了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不仅可以检测标准样品,还能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该传感器表现了优异的检测性能,以癌胚抗原为例,该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05-50ng·mL-1,检测限为0.001 ng·mL-1,将实验结果与其他传感器相比较,该实验成果明显优于其它的传感器。(3)结合适配体的概念和金的还原自催化技术及其多孔材料,本文利用纸的易折迭的性质制作了纸上适配体传感器,成功地检测了生物分子ATP,实验结果表明纸上传感器同样可结合适配体对生物分子进行电化学发光的定量检测,检测范围是:0.5 pM-7 nM,检测限是:0.1pM。实验结果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生物传感芯片的普适性,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检测、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将产生巨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3-05-01)
赵金金[8](2011)在《芯片电泳分离—电化学发光检测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分析方法和仪器搭建两方面入手,以体现微流控芯片系统快速高效分离和电化学发光检测高灵敏度为目标,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工作:第一部分,芯片电泳是近年来发展快速且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技术,其中PDMS电泳芯片的表面改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聚苯乙烯微球作为色谱介质或被修饰到电泳管道内已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但将纳米级聚苯乙烯微球固定到PDMS管道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合成了纳米级表面荷正电的聚苯乙烯微球,并采用气-液界面自组装的方法将其制备成二维聚苯乙烯微球阵列,然后将该阵列转移至PDMS电泳管道内壁上,随后将聚阴离子-聚苯乙烯磺酸钠引入管道内,通过静电吸附使管道表面带有丰富的负电荷,以改进管道内壁荷电情况。修饰后的电泳管道电渗流稳定,被分析物吸附减少,分离效率显着提高。将修饰好的电泳芯片与柱端碳盘电极电化学检测联用,用于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这3种神经递质以及儿茶酚的分离,这4种物质在修饰后的管道上达到了基线分离,其中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分离度达到了12.5,显着优于已有文献报道。第二部分,电化学发光分析法(ECL)由于其可控性好、灵敏度高、仪器简单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鲁米诺是最常见的发光试剂之一,它具备很好的发光性能,尤其是有活性氧存在时强烈增敏其发光,提供了优异的检测平台。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作为酶催化反应的信号输出,研制ECL生物传感器是现代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在碳纳米管/铁氰化钾修饰的铂电极上吸附胆碱氧化酶(ChOx),基于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构建了一种对胆碱有灵敏和选择性响应的ECL生物传感器,实验优化了传感器研制和检测的最佳条件。酶反应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增强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强度,从而可得到发光强度与溶液中底物胆碱浓度的线性关系。对所制备传感器分析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应用于大鼠血清中胆碱的检测。该传感器显示了对胆碱的快速响应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宽的线性范围和更低的检出限,为胆碱检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种高性能的新方法。第叁部分,电化学发光修饰电极提高和改善了电化学发光的分析性能,ITO玻璃作为一种常见修饰电极基底,具有成本低、表面电阻小、光透性好等优点。实验中发现,在碱性溶液中没有发光试剂存在时,向ITO电极施加脉冲电压依然可监测到发光信号,本文对这一发光现象及其机理进行了探索。实验证明:发光实体为溶液中的活性氧,而ITO玻璃对发光有增强作用,向ITO施加脉冲电压时其对发光的增强作用更为明显。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化学发光纳米材料,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和成本低等优点。且研究表明,纳米金或碳纳米管对量子点电化学发光有增强作用。本文合成了水溶性CdTe量子点,并将其与碳纳米管和壳聚糖纳米复合材料混合修饰到导电玻璃(ITO)电极上,制备了性能稳定的电化学发光电极并将其应用到分析检测中。由于不同的研究工作对电化学发光仪器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至今电化学发光研究所用的仪器多由研究者自己自行设计、搭建,尤其是电化学发光池的设计与使用更是如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CdTe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修饰ITO电化学发光电极的纳升级微型电化学发光检测池。其特征在于:检测池体积小、几无死体积;测试溶液输入流路正对工作电极、灵敏度高;ITO玻璃电极兼具发光池光窗的作用,正对PMT光窗,光信号采集效率高。将流动注射装置与该发光池联用,结合了电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和流动注射的实用性,单流路,简单高效,并以此为基础,优化了电化学发光脉冲电压、助反应剂叁乙胺(TEA)的浓度和流动注射流速等因素,研究了对电化学发光有猝灭作用的多巴胺的检测,检测限为3.6pM,质量检测限达1.08amol,是目前可检索文献中灵敏度最高的方法之一。第四部分,微型电化学发光检测池研制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之与芯片电泳分离联用,以实现高效分离和高效检测的结合。本文对芯片电泳分离-电化学发光检测联用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了电泳高压场对电化学发光过程的影响,工作电极和芯片电泳管道出口端的距离等因素,并在此联用装置上实现了对多巴胺的检测。初步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包括:1、结合本研究中已经采用的聚苯乙烯纳米小球分离管道修饰技术以提高分离效率,改善溶质峰峰形并同时得到更高检测灵敏度;2、对分离管道尺寸和检测池的匹配进行优化,以充分发挥多巴胺等物质对CdTe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的猝灭效率而提高检测灵敏度;3、针对芯片电泳进样量较小限制检测灵敏度这一重要因素,采用进样富集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1-09-01)
张国凡[9](2011)在《微流控芯片电化学发光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基本原理。对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包括激光诱导荧光法、电化学法、化学发光法和质谱法),联吡啶钌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重点是Ru(bpy)_3~(2+)固定化的主要方法(包括Langmuir-Blodgett膜法、自组装膜法、聚合物膜法和溶胶-凝胶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第二章,我们研制了基于玻璃芯片的微流控芯片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并在该系统上,以自制的碳纤维簇微盘电极为工作电极,Ru(bpy)_3~(2+)为发光试剂,研究了电化学发光检测叁丙胺的最佳条件,分别为:pH 7.6,3.00×10~(-2 mol·L~(-1)磷酸缓冲溶液,分离电压为1.3 kV,检测电势为1.2 V,Ru(bpy)_3~(2+)的浓度为1.00×10~(-3)mol·L~(-1),进样电压为1.0 kV,进样时间10 s。将1.0×10~(-4) mol·L~(-1)叁丙胺标准溶液连续进样7次,得到叁丙胺电化学发光信号强度和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6%和0.67%。第叁章研制了一种通过CNT/Nafion复合膜将发光试剂Ru(bpy)_3~(2+)固定在ITO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发光超微电极,并测定了叁丙胺,得到的线性范围为1.00×10~(-8)- 5.00×10~(-6) mol·L~(-1),线性回归系数为0.9986,浓度检测限为2.6×10~(-9)0 mol·L~(-1)(S/N=3)。将1.00×10~(-7) mol·L~(-1)叁丙胺溶液连续扫描7次,得到电化学发光信号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说明该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发光信号,且重现性好、响应时间快等优点。虽然该修饰电极的复合膜面积较小,与微流控芯片的分离通道尺寸相符,但实验过程中,该修饰电极上的CNT/Nafion复合膜易出现脱落现象。因此,这种修饰电极不可用于微流控芯片电化学发光检测中。第四章,研制了一种用AuNPs/Cys复合膜固定酯化Ru(bpy)_3~(2+)的电化学发光超微电极,它是采用AuNPs/Cys复合膜成功地将酯化联吡啶钌固定在巯基覆盖ITO电极表面。该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因此用于测定了叁丙胺,得到的线性范围为1.00×10~(-8)~(-1).00×10~(-5) mol·L~(-1),线性回归系数为0.9934,浓度检测限为3.5×10~(-9) mol·L~(-1)(S/N=3)。将1.00×10~(-8) mol·L~(-1)叁丙胺溶液连续扫描7次,得到电化学发光信号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实验过程中,该修饰电极上的AuNPs/Cys复合膜无脱落现象,说明修饰电极的稳定性较好。同时ITO电极上AuNPs/Cys复合膜面积大小与微流控芯片的分离通道尺寸相符,所以AuNPs/Cys/酯化Ru(bpy)_3~(2+)修饰的ITO电极可用于微流控芯片电化学发光检测中。第五章,采用自制的微流控芯片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以碳纤维簇微盘电极为工作电极,Ru(bpy)_3~(2+)为发光试剂测定了单个人白血病细胞中谷胱甘肽的含量。确定了检测谷胱甘肽的最佳检测条件是:Ru(bpy)_3~(2+)的浓度5.00×10~(-3) mol·L~(-1),缓冲溶液为pH=7.4的2.00×10~(-2) mol·L~(-1)磷酸缓冲溶液,分离电压为1.3 kV,检测电势为1.4 V(vs. Ag/AgCl),进样电压为1.0 kV,进样时间15 s。在此条件下,得到谷胱甘肽的线性范围为5.00×10~(-7)~(-1).00×10~(-5) mol·L~(-1),线性回归系数为0.9976,检测限可达1.7×10~(-7) mol·L~(-1)(S/N=3)。5.00×10~(-7) mol·L~(-1)谷胱甘肽标准溶液连续进样7次平行测定的迁移时间与电化学发光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85%和2.8%。采用该方法将单个细胞通过电迁移导入芯片的双T交叉点,在1.0 kV的电压下白血病细胞迅速溶膜,溶膜后细胞中的组分在微流控芯片中得到分离并检测。用上述方法测得人白血病细胞中谷胱甘肽的含量为0.158~(-1).32 fmol。(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1-06-10)
崔建军,王谦,任绍青[10](2009)在《多肿瘤标志物芯片法与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主要分析和研究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法与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所测肿瘤标志物结果的符合性以及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系统的临床适用性。方法采用1010型电化学发光测定系统与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健康人和肿瘤病人血清标本进行肿瘤标志物测定并与临床诊断的符合性进行比对。结果2种方法测定结果符合性以及临床诊断相关性较好,2种方法检测9项肿瘤标志物的结果符合率为79%~96%。结论电化学发光系统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适用于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和健康人群的肿瘤普查。(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09年08期)
电化学发光芯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分析蛋白芯片检测法和电化学发光在卵巢畸胎瘤患者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随机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卵巢畸胎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蛋白芯片法和电化学放光检测52例研究对象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的表达水平,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存在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采用蛋白芯片法检测卵巢畸胎瘤患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表达水平与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的表达水平比较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芯片检测法与电化学发光在卵巢畸胎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深入推广和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化学发光芯片论文参考文献
[1].徐莘博,薛茜,孙元.电化学发光检测微流控芯片电学特性分析[J].电子制作.2015
[2].梁青.卵巢畸胎瘤诊断中蛋白芯片检测法与电化学发光的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3].张加栋.电化学/电致化学发光阵列检测芯片[D].南京大学.2015
[4].杨晖,和素娜,杨帆,张贝贝,于艳艳.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盐酸普鲁卡因的含量[J].分析测试学报.2014
[5].许元红,刘敬权,汪尔康.基于石墨烯材料的纸芯片固态电化学发光平台的建立[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2014
[6].刘伟鹏,周小明,邢达.基于碱基堆积原理在电化学发光芯片上快速可靠地检测microRNA[C].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7].闫纪宪.基于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芯片的研究及其应用[D].济南大学.2013
[8].赵金金.芯片电泳分离—电化学发光检测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
[9].张国凡.微流控芯片电化学发光检测[D].青岛科技大学.2011
[10].崔建军,王谦,任绍青.多肿瘤标志物芯片法与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