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饲料质量状况评估研究

湖北省饲料质量状况评估研究

王峻[1]2003年在《湖北省饲料质量状况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饲料行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联系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链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假冒伪劣饲料产品,严重地影响了湖北省饲料产品的质量。更有一些不法之徒在饲料的生产、经营和养殖等各个环节非法添加违禁药物,或者超量超范围添加药物,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动物产品带来了安全隐患,从而可能危害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所以加强饲料监督管理势在必行。但在此之前由于受条件限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的范围和数量都不大,难以对我省饲料产品质量现状做出准确的整体评估,也使我省各级饲料管理部门难以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政策。本研究通过对我省各类饲料产品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对我省饲料产品的质量现状做出了全面评价。 本研究对我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叁个环节的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动物性饲料和“饲料/水”中药物饲料添加剂和违禁药物等分五个方面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 在抽查的169家我省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生产企业中,产品全部合格的136家,企业合格率为80.47%;在抽查的352批次样品中,合格314批次,样品合格率为89.20%。主要问题是粗蛋白质、粗灰分、黄曲霉毒素B_1等项目不合格。 在抽查的64家我省饲料添加剂和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中,产品全部合格的51家,企业合格率为79.69%;在抽检的130批次样品中,合格103批次,样品合格率为79.23%。主要问题是维生素A、铜含量不合格。 在抽查的39家我省动物性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企业中,产品全部合格的28家,企业合格率71.79%;在抽查的47批次样品中,合格31批次,样品合格率为65.96%。主要问题是粗蛋白质、沙门氏菌、铬等项目不合格。 在抽查的340家我省饲料经营企业中,产品全部合格的235家,合格率为69.12%;在抽查487批次样品中,合格的336批次,样品合格率为68.99%。突出问题是合格率太低,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在抽查的196家我省养殖场(户)中,分类检测饲料和动物饮水中药物饲料添加剂和违禁药物(又称“饲料/水”专项检查),合格的193家,企业合格率为98.47%;在抽查的626批次样品中,合格621批次,合格率99.20%。主要问题是在饲料中非法添加安定和超量、超范围添加土霉素和喹乙醇。 本次研究共抽查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企业808个,其中产品全部合格的企业643个,企业合格率79.58%;共检测产品1642批次,其中合格产品1405批次,产品合格率85.56%。 湖北省饲料质量状祝评估研究 总体来看,我省饲料产品整体质量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8个方而的问题:一是合格率偏低,与全国同期各阶段抽查情况来比较,我省的合格率一般低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违禁添加药物现象依然存在;叁是饲料产品卫生指标超标严重:四是饲料经营环节质量问题突出;五是饲料产品标签不规范;六是部分饲料生产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水平急待加强和提高;七是少数饲料生产企业有意造假;八是部分饲料产品企业标准不科学。

刘韬, 陈斌, 杜耘, 江炎生, 魏显虎[2]2007年在《洪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洪湖湿地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范围的尺度及其主要受益人,确定应纳入评估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评价指标的方法,避免评估过程中的重复计算,并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洪湖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1.0204×108元,其中水产品供给价值占59.0%,涵养水源与调蓄洪水价值占29.1%,因此,在制定洪湖开发利用政策时应综合考虑其生态效益,避免生态环境破坏,才能实现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晓云[3]2011年在《湖北省地级市市长信箱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时期,“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念和原则对于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而市长信箱作为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府为公民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逐渐成为政府与公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市长信箱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促进公民参与,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湖北省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中的市长信箱为例,从新公共服务的理论视角出发,试图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地级市的市长信箱进行探索性研究,以发现市长信箱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文章共由五部分构成,主要包括: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论文的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对本论文方向的研究现状并进行综述,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本论文写作的相关概念阐述,我国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中的市长信箱的发展现状,并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分析市长信箱在政民互动中的作用。第叁部分旨在构建一套湖北省地级市市长信箱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对湖北省各地级市的市长信箱进行综合评估。第四部分为本论文的实际调查阶段,运用网络数据采集法进行相关数据搜集,包括市长信箱的网页设置,并通过给市长信箱发送邮件的方式评估其回复速度、回复质量以及与公民互动的程度,并在市长信箱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之上,对湖北省各地级市市长信箱的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关结果。第五部分通过对湖北省各地级市市长信箱建设情况的评估及其结果,发现市长信箱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理论视角新颖。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市长信箱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市长信箱这一工具本身进行评估以及对市长信箱满意度的研究。本文在对市长信箱进行评估研究时,从新公共服务这一理论视角进行切入,结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市长信箱如何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更好的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丁小霞[4]2011年在《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花生是中国主要油料作物和纯出口优势农产品,总产居中国油料作物首位,是食油兼用型经济作物,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威胁花生安全消费和国际贸易,已成为制约中国花生消费安全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风险隐患。因此,开展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研究,建立花生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技术,对花生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安全消费,以及标准制修订和国际贸易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次对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分布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全国13个花生主产省抽取2571份代表性产后花生样品采用国际先进的免疫亲和层析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检测分析,样品覆盖中国花生生产面积的90%。探明了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分量、总量、地域分布与污染特征。并基于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和中国人群花生消费情况,建立了以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痕量数据取值方法、非参数定量概率评估技术为核心的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适于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的风险评估技术,对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为我国花生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制修订、国际贸易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探明了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分布,构建了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数据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连续2年从全国花生主产区抽取代表性产后花生样品2571份,采用国际先进的免疫亲和层析-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分析了黄曲霉毒素含量,获得黄曲霉毒素污染检测数据12855个,建立了基于微软.net framework 2.0框架和SQLite的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数据库,具有信息录入、修改、浏览、查询、数据导入导出、密码安全等9大功能和占用资源低,维护难度小的特点,可简单快速的实现与@risk等风险评估软件对接,用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分布分析和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探明了AFB_1是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主要成分,占黄曲霉毒素总量的百分比平均值为86.2%,与黄曲霉毒素总量相关系数达0.99。安徽省产后花生AFB1污染最重,辽宁省最轻;长江流域主产区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最重,东北主产区产后花生污染最轻;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污染严重地区有向北方蔓延的趋势。2.研究建立了以0与LOD点值替代的痕量数据取值方法、非参数概率评估技术为核心的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评估技术。探明了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及其检出限是黄曲霉毒素污染痕量数据取值关键限制因子,对0,1/2LOD,LOD等点值替代法和皮尔逊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等37种分布替代法优化筛选基础上,建立了以免疫亲和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为基础,“0”与“LOD”点值替代的黄曲霉毒素污染痕量数据取值方法。基于0和LOD点值替代痕量数据取值方法,建立了配套的非参数概率评估技术,优化确定非参数概率评估迭代模拟次数为30000次,抽样次数为1000次。采用建立的非参数概率评估方法评估了中国人群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儿童属于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高暴露人群,其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平均值是标准人群2.06倍;安徽省属于花生黄曲霉毒素高暴露地区,该地区标准人群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平均值是按欧盟和中国标准计算的理论暴露量值的48.3倍和4.83倍,在风险管理中应予以重点关注。3.基于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分布和污染数据库,采用建立的花生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方法,评估了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摄入风险。在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中,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产后花生膳食摄入风险最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中老年人群膳食摄入风险平均值和97.5百分位值分别为0.1356例癌症/100000人·年和0.2169例癌症/100000人·年,占中国年肝癌发病率的0.6%和0.96%。不同花生主产省中,安徽省人群产后花生摄入风险最大,安徽省18岁~45岁人群产后花生膳食摄入风险平均值和97.5百分位值分别为0.1693例癌症/100000人·年和1.932例癌症/100000人·年,占中国年肝癌发病率的0.75%和8.59%。四大花生主产区中,长江流域主产区花生膳食摄入风险最大,该区域18岁~45岁人群膳食摄入风险平均值和97.5百分位值分别为0.00641例癌症/100000人·年和0.05977例癌症/100000人·年,占中国年肝癌发病率的0.03%和0.27%。除个别地区的高风险人群外,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摄入对肝癌的贡献率不足1%,说明花生生产和收获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对人群花生膳食摄入风险小,需进一步开展花生流通、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评估,摸清花生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污染环节,保障花生消费安全和出口贸易。

何可[5]2016年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美好愿景。然而,近年来,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伴随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传统体制下所积攒起来的众多内在矛盾,慢慢地演变并且表现出来,以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环境污染与放任并举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户陈陈相因,对政府制定的农业废弃物相关政策置若罔闻,采取科学、环保的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意愿不强,致使进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增无已,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裹足不前”和“举步维艰”,又造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完全实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农业废弃物只有得到资源化利用,方能在避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的同时,实现其价值。那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潜力究竟如何?如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确实蕴含了巨大价值,那么,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户行为目标与政府行为目标的偏离,从而引发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如何才能使其理论“潜在价值”顺利转化为市场“真实价值”,进而提高农户主动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理性回答,不但能够破解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而且有助于充实和丰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理论体系。本研究瞄准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前沿问题,以“价值评估-利益博弈-补偿机制”为逻辑主线,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为研究对象,在大规模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评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探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农户感知价值(即市场“真实价值”);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博弈分析中,深度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研究并设计以生态补偿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体系统模型,以便为政府部门在破解农村环境污染困局、推动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研究布局如下:第一部分,文献计量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第1、2、3章);第二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第4章);第叁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原因解构(第5章);第四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第6、7、8章)。具体而言,第1章,导论。从国内、国际、历史、现今的辩证视角,全面阐述研究选题的大背景,进而引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科学问题,揭示研究的缘起;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剖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行文布局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运用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厘清中外农业废弃物、农业生态补偿两大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献述评,明晰本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国际学术界所处的位置。第3章,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已有成果,结合研究的目的与特点,对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与内涵阐述,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进而,通过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理论渊源及解决对策,构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4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从宏观、微观双重视角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展开科学评估。就宏观研究而言,分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两类农业废弃物的理论资源量、可收集利用量及其区域差异,估算其肥料化、能源化的潜在价值。就微观研究而言,分析兼具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与感知社会价值的大小,进而应用OP模型,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与市场“真实价值”差异提供实证解释。第5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紧密性-影响性-积极性”叁维属性评价体系,科学识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次级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之后,阐发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及其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的作用与损益。在此基础上,应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演化博弈,剖释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并探寻化解冲突对抗的路径,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提出奠定基础。第6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农作物秸秆制沼气)为例,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分别从支付意愿、受偿意愿的视角,应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估算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并讨论其“禀赋效应”;通过考虑农户意愿支付水平/意愿受偿水平的不确定性,构建加权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进一步测算生态补偿标准。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作为研究的落脚点,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框架、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第8章,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系统归纳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所蕴含的政策启示,为总结性述评。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巨大,耕地单产、播面单产、人均单产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特征,且具有较大的资源化潜在价值。畜禽粪尿理论资源量同样庞大,由此而造成了耕地负荷不容乐观,降低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势在必行;同时,畜禽粪尿的肥料化、能源化潜力同样较为可观。然而,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意味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存在着市场“真实价值”与理论“潜在价值”不相匹配的缺憾。究其原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农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差异,造成了他们的分工异质与损益差别,进而不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理论“潜在价值”的顺利实现。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有效路径。

杨俊, 刘艳玲, 周靖承, 丁邮[6]2018年在《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湖北省"十二五"环境规划的水环境保护指标为主要依据,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污染排放强度、水质改善效果、水资源利用和污染减排效率叁个维度出发,建立湖北省"十二五"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湖北省"十二五"期间水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呈逐年上升趋势,从二级指标来看,政策实施在污染排放强度以及水资源利用和污染减排效率两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在水质改善方面效果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建议湖北省在"十叁五"期间以至接下来更长的一段时期内,首先要重点加强省内各局部区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有效的调整;其次应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和管理力度,以减少可能的非法排污。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对进一步促进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规范化、合理化不无借鉴意义。

杜为公, 黄韬伟[7]2015年在《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问题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给出了现有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对解决制约因素提出了对策建议。

杨林东[8]2016年在《江汉平原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再次修订和实施,同时,“十叁五”期间是我国新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纷纷出台了各类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的办法和管理方案。湖北省于2015年表决通过了《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重拳出击禁烧秸秆的同时,也狠抓秸秆的综合利用,以期达到“疏堵结合”。希望通过此举实现秸秆禁烧,改善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江汉平原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冲积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也在农作物增产和秸秆产量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本文以江汉平原为依托,研究江汉平原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储量、禁烧工作、综合利用叁个方面,不仅弥补了之前江汉平原秸秆储量一直未被估算的空缺,还对湖北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形式两次深入江汉平原,对农户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7份,对秸秆禁烧工作有了整体的把握,了解到农户在禁烧过程中对于政府的态度虽然不太满意,但是通过一定的宣传工作,也开始认识到了焚烧秸秆的危害。同时走访了上十家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了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生态企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在实施“禁烧令”以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通过严格执法让秸秆禁烧工作起到了初步成效。而就生态企业而言,多处于起步阶段,且受制于秸秆回收困难、运输成本高等问题,其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同时,本文单列出一个章节对江汉平原的整体秸秆量进行了估算,得到从2010年至2014年江汉平原的秸秆总量分别为:3036.99万吨、3028.58万吨、3115.16万吨、3165.58万吨、3034.05万吨。这就说明,秸秆资源在江汉平原地区储量丰富,有极好的利用条件,也为相关部门在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过程中提供了总量参考。最后,通过利用经济学中的农户行为理论、外部性、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共同解决在禁烧和综合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参考意见,为之后的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指导。

刘晓永[9]2018年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吴洪涛[10]2009年在《农业流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我国处于水源地的农业流域,环境灾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叁农问题交汇出现,这不仅影响了水源地农业流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到了其下游的水资源安全。本文以我国北方水源地农业流域(简称农业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针对一般的农业流域的循环经济通用模式,以及针对具体农业流域的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和循环经济具体模式构建方法,为农业流域的循环经济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途径,以帮助实现农业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农业流域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农业流域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流域循环经济通用模式和农业流域循环经济具体模式的概念,论述了农业流域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并基于此提出了具有显着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农业流域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为农业流域的循环经济理论及其模式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2)根据农业流域循环经济理论框架,提出了叁层次复合的农业流域循环经济的通用模式,即微观层次的传统工业企业循环经济通用模式、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通用模式和农业流域农户庭院循环农业通用模式,中观层次的子流域循环经济通用模式和流域层次的农业流域循环经济通用模式。此通用模式对某个具体流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模式框架,并为一般农业流域的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3)从服务农业流域循环经济具体模式构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农业流域循环经济评价模型。此模型综合运用了以下五方面评价方法:一是基于SWAT水文模型的广义水资源评价模型;二是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农业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和土地利用评价方法;叁是基于Delphi法和AHP法的农业流域循环经济发展限制因素评价方法;四是基于比较优势指数法的农业流域主导产业/产品评价方法;五是SWOT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应用此评价模型在碧流河上游流域进行了农业流域循环经济评价,从而详细说明了其使用方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型能够为农业流域循环经济具体模式的构建提供较为可靠和较为丰富的凭据。(4)提出了以农业流域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优化设计为核心的农业流域循环经济具体模式的构建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在碧流河上游流域构建了碧流河上游流域循环经济模式(包含子流域循环经济模式和“七位一体”庭院循环农业模式),从而详细说明了农业流域循环经济具体模式的构建方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具体模式构建方法能够用于某个具体农业流域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饲料质量状况评估研究[D]. 王峻.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2]. 洪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J]. 刘韬, 陈斌, 杜耘, 江炎生, 魏显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 湖北省地级市市长信箱建设研究[D]. 李晓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4]. 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丁小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何可. 华中农业大学. 2016

[6]. 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 杨俊, 刘艳玲, 周靖承, 丁邮. 中国环境管理. 2018

[7].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研究[J]. 杜为公, 黄韬伟. 科技经济市场. 2015

[8]. 江汉平原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研究[D]. 杨林东. 中南民族大学. 2016

[9]. 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10]. 农业流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 吴洪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湖北省饲料质量状况评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