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程层析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层析,流化床,电容,微波,测量,水合物,图像。
过程层析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龙,孙海亮,孟庆国,刘昌岭,陈强[1](2019)在《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过程的二维电阻层析成像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室内模拟实验模拟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及其物性演化规律,可以为现场实际水合物储层动态响应规律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此,基于ITS电阻层析成像仪,研制了适用于沉积物中水合物原位合成—分解动态探测的电阻层析成像模拟装置,并以天然海滩砂为沉积介质,模拟了含盐水沉积物体系中水合物的生成过程,根据电阻层析成像测试结果分析了水合物在沉积物截面上的生成位置和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水合物合成过程中,受排盐效应和水合物生成速率两个因素的影响,沉积物体系平均电阻率呈波动上升趋势;②较之于水合物合成,沉积物内部排盐效应对沉积物体系平均电阻率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效应,水合物合成结束后沉积物体系内部仍存在盐离子浓度差异控制的传质过程;③水合物合成过程中不同区域的电导率偏移量变化幅度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指示水合物在沉积物内部的生成过程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结论认为,起始条件下沉积物中气—水非均质分布特征是导致沉积物中最终水合物饱和度非均质分布的决定因素,而水合物合成过程中排盐效应导致的沉积物内部盐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则是水合物合成位置变化的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刘婧[2](2018)在《基于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EV燃烧器可视化火焰检测实验及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人类各项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由此也带来日益显着的能源及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火力发电最主要的原材料是煤炭,然而对其极度依赖,不仅将面临着资源日益枯竭的困境,还导致了较为严重的SOx、NOx、粉尘等大气污染物以及CO2的排放,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如雾霾、酸雨、气候变暖等也日益严峻,严重危害到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因而,研究和发展不依赖于煤炭的发电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中,以气体燃料为工质的燃气轮机发电技术,不仅能解决钢铁工业的电力生产问题,而且在节能减排和环境改善方面也有所突破。燃气轮机是一种旋转锅炉式热力发动机,它把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并使用连续流动的气体作为工质。它最初应用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之后在能源、国防、交通等领域获得广发应用,成为这些领域高新科技的核心装备。燃气轮机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燃烧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而对燃烧器的火焰检测则是分析燃烧器性能、优化燃烧器设计结构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过程层析成像(Process tomography,PT)技术为基础,针对本实验室自行设计研发的锥形燃气轮机旋流环保型燃烧器(即Swirl-induced environmental burner,简称EV燃烧器)进行叁维内部结构的可视化火焰检测,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一、设计和搭建了基于过程层析成像系统的火焰检测平台。过程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业可视化检测领域的非侵入式实时测量方法,可以在不破坏被测工质的状态下,对工业过程量及被测参数的内部行为进行实时监测成像。其中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lectric capacitance tomography,ECT)是一种以电容变化量为检测参数的过程层析成像技术,被认为是多相流检测领域最有前景的可视化检测方法之一。将ECT应用于火焰检测领域是对该技术的一项应用创新。尽管目前学术界仍对ECT检测火焰的机理存在争议,但已普遍认可ECT能够检测到火焰的电离现象。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设计和制作了多种适用于叁维火焰检测的电容传感器,包括平面电极片全开放式传感器及平面与环形电极片集成式传感器,采用叁维图像重建及数据融合等数据处理方法,实现了对火焰的燃烧状况及叁维内部结构较为准确的实时成像。二、为了实现与ECT重建的火焰图像进行对照分析,本文在电学层析成像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PLIF)技术等光学手段,实现对火焰中OH自由基的浓度分布实时检测。PLIF技术是一种用以探测待测的分子或原子被激光激发后在特定的量子态聚居密度的共振跃迁技术,在特定染料的激发下可用于检测火焰中OH自由基在平面内的浓度分布。根据火焰的电离理论,火焰中OH自由基聚居密度较大的区域通常也是火焰中燃烧化学反应较为剧烈的区域,体现在ECT图像中即为灰度值较高的区域。因此原理上可以将OH-PLIF检测图像与ECT的重建图像进行对照分析,两者的测量结果可以相互印证。叁、本文还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方法对燃气轮机的EV燃烧器进行叁维空间的数值模拟,采用非稳态湍流模型和湍流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涡耗散概念(Eddy dissipation concept,EDC)燃烧模型对层流火焰及湍流火焰进行模拟,计算出实验条件下甲烷火焰的内部结构、组分及流场分布情况,并与ECT及OH-PLIF的测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数值仿真结果不仅可以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良好的对照,还可以补充实验数据,分析燃烧反应的其他燃烧过程产物等,为后续燃烧器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基础。本文在对锥形燃气轮机旋流环保型(EV)燃烧器的燃烧特性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电学的过程层析成像技术(ECT)实现对火焰内部叁维结构的可视化检测,融合了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PLIF)研究火焰组分,并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从多角度对锥形燃烧器的结构及其燃烧状态进行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6-01)
车汉桥[3](2018)在《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层析成像测量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化床是重要的制药工业颗粒制备装置之一,其优势在于可在同一反应器内连续实现多个生产工序,如颗粒混合、制粒、包衣等。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存在复杂的气固流动,过程可调控操作变量众多,这些变量的选取直接影响着过程稳定性和和终态产品质量。目前流化床药物颗粒制备过程仍缺乏有效的在线检测工具,过程调控大都基于现场操作人员的经验进行,且对过程颗粒状态的了解依赖于不断地取样测试。因此,寻求一种可靠的过程流态和关键参数的在线监测工具(PAT)是制药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过程层析成像技术具有非接触、非侵入的特点,通过特定结构的传感器,可以实现测量区域内物质分布重构,相比于常规单点测量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将电容层析成像(ECT)和微波层析成像(MWT)技术应用于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监测,基于层析成像测量数据研究流化床内颗粒流态特征和关键参数,为流化床过程优化控制提供支持。首先,针对Wurster流化床的特殊结构开发了 12-4-8组合电极ECT传感器,实现了 Wurster导流管内部包衣区域和外部环形区域的同步成像测量。同时,利用8-8组合电极ECT传感器对Wurster导流管内部不同高度位置处的颗粒浓度实现同步成像测量。通过对Wurster流化床内包衣过程成像测量,总结了包衣过程存在的7种典型的颗粒流态,并分析了不同操作参数对于流态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工况终态下包衣颗粒分析对比发现,颗粒的粘结率与流化床内环形区域颗粒的流态有密切联系,通常间歇流和塞状流下包衣的颗粒粘结率高于泡状流。其次,为弥补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在测量高湿度颗粒流的局限性,首次将微波层析成像技术引入到底喷和顶喷流化床动态过程监测中。微波层析成像传感器具有较宽的操作频率,适用于测量高介电常数和高电导率物质。基于微波层析成像测量揭示了流化床颗粒在高湿度条件下的流动特征,并提出了流化床失流的诊断方案。最后,论文提出了基于Wurster流化床流态识别的反馈控制系统,其过程控制方案是通过PID控制风机频率将环形区域内的颗粒空隙率维持在接近于最小流化状态的指定值,同时结合对蠕动泵包衣液流率的继电控制来避免环形区域内出现间歇流、塞状流和失流。验证实验表明在实施本控制方案后,过程流态的稳定性明显提高,产品粘结率出现了大幅度地下降。本论文主要涉及到过程层析技术在流化床流态监测、关键参数测量、故障诊断、优化控制各个方面的应用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业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车汉桥,梁士国,叶佳敏,王海刚[4](2018)在《顶喷流化床加湿-干燥过程微波层析成像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化床反应器进行药物颗粒混合、制粒和干燥工序中,颗粒含水率通常会在大范围(1%~25%)内变化。为优化生产过程,避免故障发生,需要对流化床内湿颗粒流动进行实时监测。微波层析成像(Microwave Tomography,MWT)技术具有较宽的工作频段,适用于高介电常数和高电导率介质的测量。本文利用16个天线微波层析成像传感器对顶喷流化床加湿-干燥过程进行层析成像测量,得到了不同实验条件下颗粒含水率变化曲线和截面颗粒分布图像。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对平均介电常数-颗粒含水率关系的标定,可以准确地在线测量颗粒含水率。同时,微波成像揭示了被测截面颗粒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化床内压差数据对加湿-干燥过程中颗粒流态变化进行了深入讨论,本研究表明,微波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流化床过程监控和关键参数提取具有广泛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司志宁[5](2018)在《图像融合技术在过程层析成像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业监测过程中存在大量两相或多相流分布的问题,精确检测各相分布对于工业过程优化与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过程层析成像技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然而,单一模态成像机理的局限性,重建方程组求解问题的病态性,以及系统应用的实时性要求,对技术的硬件和图像重建算法均提出很高的要求。本课题将着重对图像融合技术的原理、意义和算法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射线层析成像技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ECT)成像机理以及单一模态的局限,研究将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CT、ECT图像重建中,使得在提高重建图像精度的同时,对硬件系统实时性的影响较小。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果如下:(1)提出基于空间域的改进逻辑滤波器融合算法应用于CT/ECT图像融合,利用像素值的相似性测度进行“或”运算。对于过程层析成像系统而言,当不同成像机理的CT、ECT重建图像中小波系数相差较大时,该算法可提高重建灰度图像的0、1信息度,使其接近于理想流型的二值图像;同时,该算法未进行繁琐的数学计算,原理简单且易于实现,有利于工业现场的实时监测。(2)基于D-S证据理论在处理不确定性、模糊性问题时具有的优势,针对PT技术成像结果的模糊易错性,提出将D-S证据理论应用于CT/ECT图像融合,运用聚类算法中的隶属度函数表示证据理论中的基本概率赋值函数,实现“像素—概率—像素”之间的转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图像重建精度,且对系统实时性干扰较小。(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03-01)
易治宇,李忠海,许志琴,黄宝春[6](2017)在《印度-亚洲碰撞带西段初始碰撞过程:古地磁、地震层析成像及数值模拟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亚洲的初始碰撞问题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印度-亚洲碰撞带西段经历了从弧陆碰撞到陆陆碰撞的复杂演化过程,重建这一过程有利于更为全面地揭示和理解陆陆碰撞及造山的动力学机制.本文对西构造结附近各个地体(西拉萨-喀喇昆仑、科西斯坦-拉达克及喜马拉雅地体)白垩纪以来的古地磁数据(6个原生及35个次生分量)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古地磁原生分量指示亚洲大陆南缘和科西斯坦岛弧在碰撞前分别位于约14°N和赤道附近,很可能代表了陆陆及弧陆初始碰撞发生的位置;统计分析表明重磁化分量对应的古纬度在分布上存在3个显着的峰值(分别为约3°S~2°N、12°N及22°N),前两个峰值与原生分量指示的古纬度重迭,暗示重磁化可能与弧陆及陆陆初始碰撞伴随的造山作用有关;现有层析成像资料业已表明印度-亚洲碰撞带之下的地幔中存在两条带状分布的新特提斯洋残留洋壳,本文进一步通过初步的动力学数值模拟,表明现今残留洋壳的位置能够大致代表洋壳断离时古缝合带的位置,而该位置又与古地磁数据所揭示的初始碰撞位置基本一致.上述结果一致地表明印度-科西斯坦-亚洲之间弧陆及陆陆初始碰撞分别发生于近赤道及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约14°N)附近,结合最新印度板块的运动轨迹及不同的大印度模型,推测上述弧-陆及陆-陆初始碰撞时间分别不晚于约62 Ma和约48 Ma.(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7年04期)
张娇龙[7](2016)在《鼓泡床气固流动过程压力和层析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化床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的干燥、制粒和包衣过程,针对这一复杂的气固两相流动过程,传统的压力法难以得到过程的全部信息,不能满足生产过程的测量需求。因此,本文结合层析成像和压力法对于流化床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过程展开测量研究。层析成像技术和压力法的结合克服了压力法测量范围局部化的缺陷,实现了对于流动截面的整体测量、丰富了流动过程测量信息,同时又加强了对近壁密相区的重点监测。本文重点通过实验将电容层析成像和压力法结合用于探索不同结构流化床的流动特性及流化床顶喷过程监测研究,并进行静态实验,将电容层析成像和微波层析成像用于不同含湿量颗粒的静态测量,探索双模态测量的可行性和实现方式。在不同结构流化床流动特性对比实验中,集中研究了颗粒粒径、表观风速、流化床结构对床内波动、气泡变化规律、颗粒浓度分布及不同区域流动特点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化床结构的改变极大影响了床内流动的规律,尤其对于流态分布和气泡运动。在顶喷实验中,首先进行了颗粒最小流化速度的测量,研究了颗粒粒径和含湿量对最小流化速度的影响。其次将电容层析成像和压力法用于不同工况设置,如表观风速、床料粒径、球形度、喷雾压力和喷雾流量的顶喷过程测量研究。最后根据测量结果,运用FFT(快速傅里叶变换)、DWT(小波变换)等数学方法,提取了一系列关键参数量化不同设置下的流动特点,如气泡大小、主频和标差分布等。结果表明,当床料颗粒粒径和含湿量越大时,所需最小流化速度越大;气泡大小与床料含湿量密切相关,床料含湿量变化范围较大时,气泡尺寸相应变化较大;床料吸水性、喷雾流量对气泡变化影响较大;顶喷过程中,压力信号对于颗粒湿度变化不是很敏感,而电容信号则较为敏感。在电容和微波双模态静态实验中,湿度对电容层析成像影响明显,特别是采用高湿度颗粒进行满场标定时,其影响更为明显。湿度对微波层析成像影响较小,微波系统有很宽的材料湿度测量的动态范围。电容和微波层析成像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6-05-01)
毛明旭[8](2016)在《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过程叁维电容层析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煤种适应性和污染物排放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因此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循环流化床的大型化可进一步发挥其优点,然而底部密相区的气固流动特性研究仍不够透彻,从而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电容层析成像(ECT)技术是一种过程层析技术,基于电极对之间的电容变化来得到介电常数分布。相比其他过程层析技术,ECT技术具有无辐射、结构简单、成本低、成像速度快等优点,适合对循环流化床内的气固流动特性进行可视化测量研究。然而目前ECT技术多集中于二维(2D)的应用。相比于二维ECT只能获得断面的浓度分布数据,叁维(3D) ECT技术可以获得空间区域内浓度、速度等分布信息,因此叁维ECT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叁维ECT传感器因具有多个电极平面,结构较为复杂。为了利用叁维ECT对循环流化床中的气固流动进行测量,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设计了具有叁层电极的ECT传感器,并考虑了电极旋转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针对传统的单电极激励模式,分析了同层相邻双电极激励模式和不同层双电极激励模式特性。针对上述叁种激励方式和两种传感器模型,本文对六种组合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和静态实验研究,对比了不同结构的叁维ECT传感器的特性。同时搭建了小型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台,将叁维ECT传感器安装到提升管密相区以进行测量,研究在不同激励模式下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底部密相区的气固流动特性。根据测量数据,本文对提升管密相区相关气泡直径和气泡上升速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叁维ECT可以用来研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的气固流动特性,获取气泡运动过程,估计气泡直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6-05-01)
顾建飞,苏明旭,蔡小舒[9](2016)在《数字式8通道超声过程层析成像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单一透射式和反射式超声过程层析成像(UPT)的图像阈值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和最优图像阈值的不确定性。通过将透射式UPT作为成像的基础,同时将反射重建图像作为补充信息,提出了一种结合透射式和反射式的双模式UPT,实现了连续成像时的图像阈值优化。设计基于以太网通讯的数字式8通道超声波发射、接收和自动切换系统,实现了自动扇形束扫描的工作模式,从而构建了一套运用于两相流动实时成像的数字化超声层析成像系统。利用该系统分别进行了管内气液分层流动和转动双圆柱的动态成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双模式成像方法能自动给出合理的流型识别。(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娇龙,毛明旭,叶佳敏,王海刚[10](2016)在《流化床干燥过程压力和电容层析成像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化床干燥过程中床料物质属性和流动状态发生改变较大,单一的压力测量难以提供过程的全面信息。本研究将压力和电容层析成像(ECT)结合,用于干燥过程在线监测,探究不同工况下流化床的波动特性及不同参数对干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差频谱分布可以反映颗粒密相和气泡相的波动特征;电容层析成像可以用于测量床料湿度和浓度分布。压差和电容层析成像的结合为流化床干燥过程关键参数提取、流动状态在线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过程层析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能源是人类各项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由此也带来日益显着的能源及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火力发电最主要的原材料是煤炭,然而对其极度依赖,不仅将面临着资源日益枯竭的困境,还导致了较为严重的SOx、NOx、粉尘等大气污染物以及CO2的排放,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如雾霾、酸雨、气候变暖等也日益严峻,严重危害到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因而,研究和发展不依赖于煤炭的发电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中,以气体燃料为工质的燃气轮机发电技术,不仅能解决钢铁工业的电力生产问题,而且在节能减排和环境改善方面也有所突破。燃气轮机是一种旋转锅炉式热力发动机,它把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并使用连续流动的气体作为工质。它最初应用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之后在能源、国防、交通等领域获得广发应用,成为这些领域高新科技的核心装备。燃气轮机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燃烧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而对燃烧器的火焰检测则是分析燃烧器性能、优化燃烧器设计结构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过程层析成像(Process tomography,PT)技术为基础,针对本实验室自行设计研发的锥形燃气轮机旋流环保型燃烧器(即Swirl-induced environmental burner,简称EV燃烧器)进行叁维内部结构的可视化火焰检测,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一、设计和搭建了基于过程层析成像系统的火焰检测平台。过程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业可视化检测领域的非侵入式实时测量方法,可以在不破坏被测工质的状态下,对工业过程量及被测参数的内部行为进行实时监测成像。其中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lectric capacitance tomography,ECT)是一种以电容变化量为检测参数的过程层析成像技术,被认为是多相流检测领域最有前景的可视化检测方法之一。将ECT应用于火焰检测领域是对该技术的一项应用创新。尽管目前学术界仍对ECT检测火焰的机理存在争议,但已普遍认可ECT能够检测到火焰的电离现象。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设计和制作了多种适用于叁维火焰检测的电容传感器,包括平面电极片全开放式传感器及平面与环形电极片集成式传感器,采用叁维图像重建及数据融合等数据处理方法,实现了对火焰的燃烧状况及叁维内部结构较为准确的实时成像。二、为了实现与ECT重建的火焰图像进行对照分析,本文在电学层析成像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PLIF)技术等光学手段,实现对火焰中OH自由基的浓度分布实时检测。PLIF技术是一种用以探测待测的分子或原子被激光激发后在特定的量子态聚居密度的共振跃迁技术,在特定染料的激发下可用于检测火焰中OH自由基在平面内的浓度分布。根据火焰的电离理论,火焰中OH自由基聚居密度较大的区域通常也是火焰中燃烧化学反应较为剧烈的区域,体现在ECT图像中即为灰度值较高的区域。因此原理上可以将OH-PLIF检测图像与ECT的重建图像进行对照分析,两者的测量结果可以相互印证。叁、本文还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方法对燃气轮机的EV燃烧器进行叁维空间的数值模拟,采用非稳态湍流模型和湍流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涡耗散概念(Eddy dissipation concept,EDC)燃烧模型对层流火焰及湍流火焰进行模拟,计算出实验条件下甲烷火焰的内部结构、组分及流场分布情况,并与ECT及OH-PLIF的测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数值仿真结果不仅可以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良好的对照,还可以补充实验数据,分析燃烧反应的其他燃烧过程产物等,为后续燃烧器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基础。本文在对锥形燃气轮机旋流环保型(EV)燃烧器的燃烧特性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电学的过程层析成像技术(ECT)实现对火焰内部叁维结构的可视化检测,融合了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PLIF)研究火焰组分,并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从多角度对锥形燃烧器的结构及其燃烧状态进行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程层析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李彦龙,孙海亮,孟庆国,刘昌岭,陈强.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过程的二维电阻层析成像观测[J].天然气工业.2019
[2].刘婧.基于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EV燃烧器可视化火焰检测实验及数值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3].车汉桥.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层析成像测量与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8
[4].车汉桥,梁士国,叶佳敏,王海刚.顶喷流化床加湿-干燥过程微波层析成像测量[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5].司志宁.图像融合技术在过程层析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
[6].易治宇,李忠海,许志琴,黄宝春.印度-亚洲碰撞带西段初始碰撞过程:古地磁、地震层析成像及数值模拟约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
[7].张娇龙.鼓泡床气固流动过程压力和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
[8].毛明旭.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过程叁维电容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
[9].顾建飞,苏明旭,蔡小舒.数字式8通道超声过程层析成像系统研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
[10].张娇龙,毛明旭,叶佳敏,王海刚.流化床干燥过程压力和电容层析成像测量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