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礼生[1]2008年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资产重组绩效的理论、实证和政策建议分析叁个层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现状、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进行了探讨。在理论部分,从资产重组的概念、类型、意义及动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说明了公司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从重组方式、关联交易、行业相关性、重组规模等方面说明分析。在实证部分,用市场研究法和财务分析法对公司重组绩效进行分析。在市场研究法部分,用超额收益率法分析了在2004年发生重组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以重组公告日为中间点,比较分析了其前后一个月的股价变化,由此得到重组活动对公司股东价值的影响。在财务分析法部分,从中国证券报上市公司重组数据库筛选出了54家样本公司,对这些样本公司在2004年前后4年的财务数据用因子分析法和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得到用于绩效评价的综合得分。先对总体样本的绩效进行分析,后又按照重组类型和是否关联交易分别考察了影响重组绩效的因素并进行比较。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市场研究法分析,公司重组公告日前超额收益率就开始提高,公告日左右达到最高,随后又下降,在考察起的两个月前后,超额收益率曲线呈抛物线走势,说明重组对公司股东价值只有短期变化,长期内变化不明显。财务分析法分析,公司重组前后几年绩效综合得分变化不明显,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重组对公司业绩评价在开始有小幅提高,随后又出现下降,业绩的变化没有显着性。在几种重组类型的比较中,收购兼并类型样本的绩效评价得分在重组前后发生了下降,其余叁种类型均有所提升。在是否关联交易比较中,非关联交易比关联交易对公司重组绩效的提高要大。最后是本文对资产重组活动的政策建议部分,从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政府的干涉,使企业真正取得资产重组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了共同的对策,并对各具体重组类型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卢星宇[2]2017年在《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竞争压力愈发强劲。我国存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求突破和战略的转型,我国迎来了市场改制的高潮。如何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加快国有经济的运营效率,加快先进技术的创新与转型,减少企业亏损,扩大资本利润,提升企业的生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已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因此很多企业选择了资产重组的方式。本文选择了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此次转型是继青岛市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提出改制后进行改制转型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青岛市首例以资产重组方式上市的文化传媒公司,该案例发生在2015年,所以此案例具有时效性和指导意义。本文共分为6章,第1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包括文章的研究背景、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结合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最后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2章主要介绍资产重组的概念和方法、资产重组绩效的概念、资产重组绩效分析的理论基础以及绩效分析的方法。将理论研究与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这个具体事例相结合,为本文城市传媒的绩效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3章是描述青岛城市传媒资产重组的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重组前的公司概况和经营情况;其次本文介绍了重组的动机;最后描述了重组的流程,并画流程图显示出重组叁年的历程。第4章是运用事件分析法进行短期绩效评价分析。事件分析法是利用事件窗口日的股价的变动和市场的变动,来判断企业重组前后的绩效。第5章是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进行中长期绩效分析。财务指标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财务报表,进行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分析,判断企业重组后的绩效。第6章是对短期和中长期绩效分析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得出文化传媒行业资产重组的启示,对今后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起指导作用。通过研究发现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后绩效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此次重组对公司的影响是正面的。本研究为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来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为通过资产重组方式上市的文化传媒类企业提供了管理经验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长征[3]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被动式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是证券市场永恒的话题,而有关资产重组的绩效分析更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从宏观角度看,正确认识这一课题至关重要,它是政策制定者、立法和监管者进行资产重组工作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从微观角度看,它是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决策的前提。国外许多学者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这一课题作了深入的研究,而在国内,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的日益频繁,大量的学者亦开始关注该领域。 本文在充分了解我国有关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研究现状,参考了国内外对资产重组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上市公司被动式资产重组这一创新的概念,即上市公司的股东(原有的或通过收购股权新成为的)以上市公司为目标公司对其资产结构作出较为重大的调整(单笔资产金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在此过程中大都伴随着上市公司股权的变化,但也有上市公司原大股东自行发起而不涉及股权变化的重组。通过对截止2001年末我国股票市场的重组金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该类资产重组进行的统计,发现共有329家样本公司实施了427次被动式资产重组,这些重组都是由持有相对控股权的非流通股东发起实施的。然后,通过构建资产重组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因子分析法构造综合得分函数,对我国上市公司被动式资产重组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资产重组在短期内提升了公司绩效,但是从长期看效果并不理想,缺乏绩效改善的持续性。同时,通过对被动式资产重组分类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发生改变的、重组后融资的、重组时亏损的以及发生在第叁、四季度的被动式资产重组的绩效改善状况较好。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对我国的证券监管者、政府、重组的实施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王亚宁[4]2006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文中指出我国多数企业在计划上市的时候,过于注重上市所带来的融资功能,而忽视了对企业体制的根本改革,结果是企业虽然成为上市公司,却仍然奉行着一套旧的体制,造成公司经营缺乏活力。为了改变上市后经营不善的状况,许多上市公司采用资产重组的手段,寄希望于在重组中深化上市公司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资产重组自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无论是重组次数还是交易金额都己经达到了相当规模。频繁进行的资产重组带来的实际效果如何?有没有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呢?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参照国内外己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2002年深沪市15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做了分析,研究了重组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并不明显,对经营业绩未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要使资产重组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还需各方做出更多努力。全文共分五章。 第1章为绪论。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2章为资产重组概述,首先界定本文所用的资产重组概念的内涵,接着介绍资产重组的几种类型及其衡量资产重组绩效的方法。 第3章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动因研究。本章首先对资产重组动因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内在动因进行了分析。 第4章是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2002年深沪市15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并不明显。 第5章启示与建议。主要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不明显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改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方面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董立强[5]2005年在《辽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资产重组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资本经营阶段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企业规模扩张和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辽宁省国有资产存量巨大,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作为其代表的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也不容乐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辽宁经济的重要课题。资产重组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通过重组,可以盘活辽宁国有存量资产,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辽宁经济的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首先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资产重组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对辽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资产重组主要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研究表明:目前辽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行业中传统行业居多,尤其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而高科技行业少;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盈利能力差;再融资能力不足。接着构建财务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确定指标权数来评价资产重组对辽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效果。通过分析发现:资产重组的总体效果比较明显,尤其是兼并收购的重组效果最好,而资产置换的效果最差。基于上述实证结论的,本文从正反两方面对资产重组的效果进行评价,指出重组的积极作用及总结存在的问题。
张润豪[6]2016年在《ST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及其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3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珠海博元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上市。*ST博元也成为我国股市中首个因违法披露重大信息而被退市的公司。上市公司作为中国优秀企业的代表,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石,为了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质量,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管,沪深交易所于2012年4月发布了《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关于改进和完善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随着退市新政的严格实施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ST类公司的退市也将屡见不鲜。在注册制没有完全实施的市场情况下,数百家企业排队等待IPO,这使得目前拥有上市资格的企业变得极为抢手,上市公司都不愿意放弃上市资格。与此同时,更多海外上市的中概股谋求回归A股,使壳资源更加稀缺,市场的定价功能进一步扭曲。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会想尽办法保住自己的“壳”资源,而首选的改善方式就是资产重组。资产重组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公司的财务情况,剥离低效资产,并购同类优质企业,抑或卖掉自己的“壳”资源,通过帮助别的公司借壳上市来“体面”退市。自从主板退市制度出台后不到一个月内,有超过20家的ST类公司发布了重组公告,更有公司在多次重组失败后依旧选择继续重组。可见资产重组已经成为ST类公司避免退市的首要策略。在我国资本市场中,ST类公司的重组经常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究竟ST类公司的资产重组只是单纯的炒作题材,还是真能对公司的经济效应起到积极影响?要回答这一问题,就有必要对ST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及其市场反应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二者的关联、探讨相关参与者的行为,并期待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监管部门改进重组监管的政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取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思路。首先回顾总结了公司重组的基本理论,进而运用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等对样本公司资产重组的财务绩效进行研究;然后再针对研究结果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资本市场对资产重组的反应,并进行独立性t检验和作图比较。最后,通过对ST公司重组的绩效和市场反应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针对上市公司股东、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中小投资者关于ST类公司资产重组的相关建议。本文研究发现短期来看ST公司资产重组的财务绩效有所改善,长期则出现恶化;资本市场始终对ST公司的资产重组保持积极态度。此外,不同的重组方式对ST公司重组的财务绩效和市场反应也有不同影响,综合来看收购兼并类重组的效果最好,债务重组类最差。最后,ST公司资产重组的财务绩效和市场反应出现了明显的背离,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等;第二部分为ST制度与资产重组理论概述,首先介绍我国特有的上市公司特别处理制度;进而对资产重组和重组绩效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综述,最后定性分析了影响重组绩效的因素;第叁部分为ST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分析,具体包括样本公司的选择与数据选取、研究方法说明以及研究结论;第四部分为ST公司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分析,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资本市场对ST公司资产重组的反应,并进行独立性t检验和作图比较;第五部分为研究总结及建议,主要对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对资产重组的不同参与方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力图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通过运用事件研究法、描述性统计法、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从多角度探究ST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和市场反应问题,虽然力求提高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论证的说服力,但是对如何通过重组提高公司较长时期的绩效等问题仍未及研究。此外,由于个人能力所限以及时间和资源的局限,本文或多或少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期待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批评指正。
金桩[7]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企业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手段,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值得关注的事项。自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的12年中,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无论是重组次数还是交易金额都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作为在我国特殊的转轨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经济行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究竟有没有给参与人及社会带来效益?效益的大小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企业今后资产重组行为模式的选择,也将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文从资产重组绩效的理论、实证和制度分析叁个层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制度根源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包括对资产重组定义及分类的探讨、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现状的描述以及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的述评等。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资产重组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总结出资产重组绩效的理论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新古典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协同效应理论分别作了理论和应用分析。 第叁章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司治理改善两个方面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特殊功能意义,并从融资地位、控制权收益和政府意图等叁个方面着重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特殊目的。 第四章分别采用事件收益分析法、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财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做了综合研究。 第五章分别对资产重组的四种主要方式,即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与所拥有股权的出售绩效做了实证研究。此外,本文还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两种创新方式,国有股回购和换股合并做了实证研究。 第六章主要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从产权制度、法律环境、信息披露和政府行为四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制度环境做了深入分析,并得出我国现存的制度环境是影响重姐绩效的根本原因的结论。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是低下的。事件收益分析和综合财务分析均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只产生了非常短期的绩效。同时笔者发现不同的重组方式之间,重组绩效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2.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中,有关资产重组活动参与人的目标异化和行为扭曲是导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3.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尽快完善有关资产重组的法律法规,纠正现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不同方式采取分类引导和规制,使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伍艳芳[8]2004年在《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其资产重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证券市场能否规范化发展。大量文献以我国证券市场各个年度重组上市公司整体为研究对象,就资产重组理论与重组绩效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对于省市局部区域上市公司重组的绩效进行研究,已有的此类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其现状进行概述和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层面上,而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评价则目前尚无人涉及。 本文应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以湖南省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产重组活动的绩效分为市场反应和经营业绩两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影响资产重组绩效的内在因素,并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与结论。 研究表明,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的市场反应从总体上来说并不积极,资产重组没有引起股东财富的显着增加,且对各模式的反应具有显着差异;资产重组在总体上对湖南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一定的正向效应,其中重组行为对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的改善效果相对于盈利能力和股东报酬来说更为明显;湖南省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并未随着重组时间的向后推移变得更加理性,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短期性:不同模式重组活动对于经营业绩的改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不同行业重组事件的经营业绩改善效果,公用事业类最为显着,相反商业类则出现较为严重的恶化。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重组行为和提高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政策建议。
权薇[9]2014年在《物流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同年四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涉及十项主要任务及九项重点工程,并且包括鼓励物流类企业通过控股、参股、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这一内容。2011年,受到出口的影响全国经济再次走低,同年六月八日,国务院再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并且提出了包括企业整合在内的八项措施:鼓励整合物流设施资源、支持大型优势物流类企业对分散的物流设施资源进行整合、鼓励中小物流类企业加强联盟合作等。物流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资产重组的本意是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改善企业经营情况,但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考量,因此管理者有必要研究各种资产重组方式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做出相应调整。另外,从投资者的角度,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很大程度上刺激股价,投资者对于重组股票的追捧热度持续高涨。因此研究企业资产重组具体方式情形和了解其对上市公司的实际影响,将有助于投资者判断股价波动方向,帮助其在证券市场上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本文以2009-2012年间资料完整且连续的61家上市物流类企业为样本,选取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资产管理能力叁个方面的七个指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股东权益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后,引入模糊综合分析评价模型,通过matlab环境中通过自己编写m文件进行测试数据,求出关于相关等级划分的隶属度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排序,最后计算出各公司重组前后不同年度的业绩评分,通过比较分析得分变化情况,来评判上市公司物流行业充足的绩效。
刘瑜[10]200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企业资产重组,已成为我国深化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盘活资产存量的主旋律。上市公司作为各产业、各地区优秀企业的代表,应该发挥其在产权关系、治理结构和资本运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并在企业重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纵观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发现,在我国证券市场中,重组往往存在相当多的水分,上市公司多把重组当成利润操纵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营绩效,直接关系到我国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业已成为证券市场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实践,就资产重组的动因、类型、绩效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实证分析,涉及上市公司重组后的总体绩效评价以及不同重组类型的重组绩效比较,以期从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对资产重组的动机有新的认识,对资产重组的效果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探索资产重组成功的模式,为证券市场管理机构更好地规范资产重组的行为提供建议,促进资产重组工作的深化,真正使资产重组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渠道。 全文共分六部分,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导言。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可能的创新之处作了说明,是本文后继研究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二章: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分析。本章主要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宏观经济背景、微观经济动因,尤其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剖析,以便从动机出发,对资产重组的绩效进行客观的评价。 第叁章: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类型及特征。本章首先概述了资产重组的分类标准,接着按资产重组的方式把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分为四类:即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剥离,资产置换。重点分析了四类重组方式的特点以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第四章: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分析。本章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进行分析,涉及资产重组的总体绩效评价以及不同重组类型重组绩效的比较,得出结论:资产重组对重组当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组公司的业绩呈下降趋势,表明证券市场对资产重组事件存在过度反应,有较大的投机性;对不同重组类型的重组绩效比较发现: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类重组公司重组当年绩效较明显,股权转让类重组公司重组绩效滞后,收购兼并类重组公司重组绩效不明显,表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效率还有待提高。 第五章: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问题分析。通过上一章绩效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重组绩效并不理想,这和目前我国资产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从理论上解释我国上市公司重组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六章: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政策建议。本章针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效率不高以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强化证券监管以及制度建设的层面,提出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政策建议,以提高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营效果。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有: (1)以主要的绩效指标为评判标准,运用实证研究为主的方法,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动机和效果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存在着过度投机行为的观点。 (2)在绩效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从强化证券监管以及制度建设的层面,提出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相关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对于指导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D]. 徐礼生. 天津大学. 2008
[2]. 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D]. 卢星宇. 青岛理工大学. 2017
[3]. 中国上市公司被动式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D]. 李长征. 暨南大学. 2006
[4].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D]. 王亚宁. 大连海事大学. 2006
[5]. 辽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与评价[D]. 董立强. 东北大学. 2005
[6]. ST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及其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D]. 张润豪. 华东政法大学. 2016
[7].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 金桩.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8]. 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D]. 伍艳芳. 中南大学. 2004
[9]. 物流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研究[D]. 权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14
[10].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D]. 刘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