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秦岭泥盆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秦岭,西秦,成矿,华南,碎屑,柞水,山阳。
秦岭泥盆系论文文献综述
吴涛,江小均,周海[1](2014)在《东秦岭山阳-柞水盆地泥盆系“刘岭群”沉积构造及古流向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秦岭山阳-柞水盆地泥盆系的沉积构造背景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其准确认识对于进一步确定加里东运动的性质十分重要。对东秦岭山阳-柞水盆地泥盆系"刘岭群"中沉积构造研究和古流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东秦岭山阳柞水盆地的泥盆系处在南秦岭被动大陆边缘向北秦岭活动大陆边缘俯冲的关键地带,且主要受南秦岭被动大陆边缘控制,其沉积背景为浅海相、滨浅海相;古流向为正北方向。(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4年10期)
江小均[2](2013)在《东秦岭泥盆系沉积特征和构造背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造山带属昆仑-秦岭巨型造山带的东段,是中-朝与扬子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造山带,它的研究对大别造山带和西部昆仑-祁连造山带连接起着关键作用,对中国,乃至亚洲东部大陆地壳的形成、发展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沉积特征和构造背景争论较大的东秦岭泥盆系盆地进行了系统的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最终获得以下成果和新认识:1)野外地质调查研究认为东秦岭泥盆系与下伏加里东褶皱基底地层(Pt3-S1)整体上呈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下伏基底较不整合面上覆泥盆系具有强烈变形特征,说明南秦岭带加里东期经历了褶皱造山作用,从而证实加里东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范围为整个秦岭造山带,而非仅在北秦岭带。2)通过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变形差异、地层缺失以及泥盆系底部沉积序列综合研究,认为泥盆系沉积盆地是一个晚古生代新的沉积盆地,而非早古生代秦岭洋盆地延续,沉积构造背景为加里东褶皱基底上大陆壳伸展盆地。3)东秦岭泥盆系沉积物具有再旋回造山带成因剥蚀源区碎屑组分,同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类似的中-高成熟度特征和以石英岩为主夹少量长英质火成岩的沉积物源区。重矿物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暗示中-朝和扬子板块之间的秦岭洋在泥盆纪之前已经拼合关闭,且中-朝和扬子板块共同为泥盆系沉积盆地提供物源。4)沉积构造、古流向、岩石组合和沉积相综合分析表明,东秦岭泥盆系盆地沉积环境为正常浅海台地-陆棚相沉积,岩相古地理从早泥盆世-晚泥盆世整体上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超覆海进沉积过程。泥盆系“刘岭群”沉积环境为滨-浅海相,而非前人认为的深水复理石相。5)东秦岭泥盆系及其间鲵鱼嘴-核桃园和凤镇-山阳两个断裂变形特征研究,认为(?)鱼嘴-核桃园断裂带经历了早期南北向挤压逆冲剪切作用和晚期左行走滑韧性剪切作用。山阳-凤镇断裂带经历了早期北向南逆冲断裂和晚期(晚燕山期)南倒北倾的正断性质控盆断裂作用,局部可见左行走滑断裂作用。东秦岭泥盆系变形特征以N-S向挤压褶皱作用为主。6)东秦岭地区秦岭群、武关岩群以及志留系样品锆石SHRIMP和LA-ICP MSU-Pb年代学研究获得早加里东期(553Ma、489 Ma和475Ma)、晚加里东期(418-415Ma和400-401Ma)和华力西期(372Ma、335Ma和315Ma)变质事件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多旋回造山作用过程,其中以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为主,华力西期为次。7)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东秦岭造山带经历了晚加里东期(430-405Ma)秦岭洋闭合及中-朝与扬子板块陆-陆碰撞造山阶段;华力西期(386-261Ma)中-北秦岭带大陆消减迭覆和走滑挤压造山作用阶段: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D1-T2)中-南秦岭古特提斯浅海盆地沉积阶段;印支期(236-183Ma)大陆壳俯冲造山阶段地质构造演化过程。8)得到上述新认识和成果同时,收集和整理前人研究资料,并结合重点解剖,最终编制完成一条400km横跨整个东秦岭地区地质构造单元剖面。(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3-06-05)
赵文金,王念忠,朱敏,贾连涛[3](2012)在《西秦岭地区志留/泥盆系过渡带中的鱼类微体化石及其组合序列(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是开展华南板块志留/泥盆系界线层序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该区普通沟剖面中的志留/泥盆系过渡带包括羊路沟组上部和下普通沟组下部,产丰富的鱼类微体化石,包括花鳞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及盾皮鱼类。这些化石构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鱼类微体化石组合:羊路沟组合和下普通沟组合。通过与波罗的海等地区鱼类微体化石带的对比,羊路沟和下普通沟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志留纪普里道利世晚期和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早期。西秦岭地区志留/泥盆系过渡带中的鱼类微体化石及其组合序列的研究,为该区志留/泥盆系界线的精确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古鱼类学证据。(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孙瑞文[4](2012)在《西秦岭泥盆系层状层控铅锌矿带中东段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泥盆系中赋存的层状层控铅锌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分析总结了该成矿带中东段的地质成矿背景、矿化时空分布规律,重点对成矿条件及成矿环境、成矿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期刊2012年13期)
段亮[5](2010)在《南秦岭与扬子地体西北缘志留—泥盆系碎屑锆石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分隔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秦岭造山带内部存在两条缝合带,指示其经历了多期裂解和碰撞。南秦岭位于中古生代商丹缝合带与叁迭纪勉略缝合带之间,主要由古生代沉积岩、浅变质沉积岩和晚元古代变质火山岩组成。秦岭南侧的华南板块实际上是一个复合地体,由华夏板块和扬子地体在820 Ma左右沿江南造山带拼接而成。中古生代的裂解事件及随后的洋壳扩张使得南秦岭从华南板块中分离。与此同时,东亚的许多地块也开始从冈瓦纳大陆逐步裂解分离,并形成古特提斯洋。由此可见,中古生代是南秦岭,华南板块和冈瓦纳大陆地质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本论文通过对扬子地体西北缘泥盆系和南秦岭志留—泥盆系中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分析,约束了其这一时期沉积物的物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南秦岭、华南板块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构造古地理关系。扬子地体下泥盆统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的年龄谱主要显示叁组年龄区间:0.85-1.0Ga(晚元古代早期),680-800 Ma和650-500 Ma(泛非造山时代),除此之外还有少量但广泛分布的大于1.0 Ga(前格林维尔时代)的年龄。通过对华南板块西北缘下泥盆统的碎屑锆石的U-Pb年龄与华南板块西南缘、印度北缘特提斯喜马拉雅和西澳大利亚珀斯盆地同时期地层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对比,发现它们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结合对东冈瓦纳大陆格林威尔和泛非造山带的分析,认为上扬子地块下泥盆统石英砂岩物源主要是来自East African Orogen, Kuunga Orogen和华南板块内部(包括江南造山带、汉南-攀西弧和扬子基底)。以上结果显示华南板块在冈瓦纳大陆聚合时期应是东冈瓦纳大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结果质疑了目前被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所持有的一个观点,即在冈瓦纳大陆聚合时期,华南板块是一个远离冈瓦纳大陆的块体。虽然每个年龄组分的锆石Hf同位素均显示新生地壳生长和早期地壳物质的改造,但是物源流域区域范围内的幔源新生地壳生长主要集中于3.1 Ga,1.9 Ga和1.0 Ga,并且在新生地壳生长之后都经历了长时期对早期地壳物质的改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Hf同位素显示的物源流域区域范围内的幔源新生地壳生长时间和东冈瓦纳幔源新生地壳生长时间高度吻合[Kemp et al.,2006]。这种现象进一步支持我们所获结论的可靠性。南秦岭泥盆—志留系砂岩中大多数碎屑锆石的年龄聚集在以下叁个年龄区间:ca.400-500 Ma,ca.750-900 Ma和ca.900-1000 Ma,峰值分别为450 Ma,820 Ma和970Ma。志留系中碎屑锆石的εHf(t)值位于球粒陨石均一线之下,意味着大多数碎屑锆石εHf(t)值指示其原岩产生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泥盆系碎屑锆石的分布特征与志留系碎屑锆石年龄的分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证明在南秦岭泥盆系对志留系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泥盆系中除400-500 Ma大多数的碎屑锆石εHf(t)值位于球粒陨石均一线之上,其他年龄组分的锆石的εHf(t)绝大多为负值,与志留系中的一样。400-500 Ma和晚元古代中期(750-900 Ma)的碎屑锆石的形态主要为棱角状,显示出近物源的特点,而年龄为900-1000 Ma以及大于1.0 Ga的碎屑锆石大多数磨圆较好,暗示其物源区较远。已有的秦岭泥盆系沉积研究和北秦岭热年代学资料指示,北秦岭不可能作为南秦岭泥盆-志留系的沉积物源。我们认为南秦岭泥盆-志留系的沉积物提供年龄为加里东期(400-500 Ma)和晚元古代中期(750-900 Ma)碎屑锆石的物源应该为华南早古生代褶皱造山带和江南造山带。南秦岭志留系碎屑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U-Pb年龄为400-500 Ma的碎屑锆石εHf(t)值指示其原岩为重熔的古老地壳物质,这与华南早古生代褶皱造山带中加里东期的花岗岩多为S型的事实相符。南秦岭下泥盆统西岔河组中的砾岩主要为棱角状黑色硅质岩或硅质泥岩,少数灰质砾石中含有志留系化石。因此,西岔河组的沉积物一部分应来自下伏志留系。其年龄为400-500 Ma且εHf(t)值为正值的碎屑锆石物源应为南秦岭与华南裂解分离过程中发育的幔源岩浆岩组合。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指示南秦岭在志留纪时期可能与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距离较近,也就是说南秦岭很可能是在现今福建和两广地区与华南裂开分离出来的。此后,南秦岭通过商丹缝合带于华北地块相碰撞。与此同时,华南板块与冈瓦纳大陆相分离,并且在漂移过程中经历了顺时针旋转,最终于晚叁迭世通过勉略缝合带于南秦岭地体相碰撞,形成秦岭造山带。(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0-06-30)
闫臻,王宗起,王涛,闫全人,肖文交[6](2007)在《秦岭造山带泥盆系形成构造环境:来自碎屑岩组成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造山带中分布于商丹和勉略缝合带之间的泥盆系,发育有众多Au、Ag和Pb-Zn矿床,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对于泥盆系物源和形成环境认识始终存在不同认识。砂岩碎屑组成、碎屑重矿物、地球化学成分、砾岩组成以及古水流研究表明,北秦岭是秦岭泥盆系的主要物源区,盆地基底隆起也是泥盆系重要物源区。砂岩碎屑组成、碎屑重矿物和砾岩组成表明,泥盆系物源区曾出露有岛弧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及少量沉积岩、超镁铁岩。砂岩地球化学成分和砂岩碎屑模式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中泥盆系主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其碎屑沉积物来自多种构造环境中的岩石单元。(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冯建忠,汪东波,王学明[7](2005)在《西秦岭泥盆系Au背景值的确定、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层地球化学研究,秦岭地区Au背景值为2.9×10-9,从西到东,自礼岷→文康→西成→凤太→板沙→镇旬→柞山地区金含量逐渐降低。凤太盆地、西成盆地、礼岷盆地泥盆系金背景值分别为3.1×10-9、3.2×10-9、4.7×10-9,为重要的金多金属地球化学成矿区。金在地层中的分布受岩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泥盆系是本区金成矿的矿源层,其中千枚岩、板岩、片岩、粉砂岩是金矿的重要源岩。与其他沉积盖层相比,秦岭中上泥盆统富集Au、Ag、Cu、Co、Ni、Cr、Pb、Zn。与上地壳丰度对比,Au、As、Sb、Ag、Co、Ni、Cr、V、Pb、Zn较富集。泥盆系中发育热水沉积岩,含Au较高。研究表明,在热水沉积中Au发生了预富集作用,沿海底同生断裂发育的钠质热水沉积过程中Au富集形成了矿源层。(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05年01期)
郭俊锋,李勇,裴先治,丁仨平,苏春乾[8](2003)在《西秦岭杨河—固城—带原“泥盆系”中发现早石炭世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武山杨河—礼县固城—带的原“泥盆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属于早石炭世的牙形刺、珊瑚和有孔虫化石,为该区地层的重新划分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这对于重新认识该区乃至整个西秦岭地区石炭纪古地理格局、地质演化历史、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3年06期)
谢玉玲,徐九华,邱士东,王葆华[9](2003)在《秦岭泥盆系金矿床中伴生的铂族元素及资源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有的铂族金属资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寻找和开发潜在的、新的PGE矿床类型是地质学家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解决我国PGE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之一。金与铂族元素关系密切,秦岭泥盆系金矿带从其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赋矿围岩类型、铂族元素在矿石和脉石矿物中的高含量均表明,在该地区具有形成铂族金属资源的潜力。受以往的勘查工作对铂族金属的重视程度及铂族元素分析水平的限制,使得对该地区的铂族金属勘查工作不够深入,对金矿床伴生的铂族金属资源的评价是目前寻找新型铂族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外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对秦岭泥盆系金矿床中铂族金属元素资源进行重新评价对解决我国铂族金属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期刊2003-10-01)
杨吉,李英[10](2002)在《秦岭泥盆系硅岩岩石类型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岩可以通过化学沉积 (真溶液或胶体沉淀 )和内碎屑堆积而成。由于热水有较强的化学活动性 ,因而在水岩界面附近也会形成交代成因的硅岩。在许多情况下 ,硅岩既具有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 ,又具有交代岩的岩石学特征 ,其成岩环境十分特殊。因此 ,虽然有许多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硅岩 ,但岩石学特征是最基本的和最直接的标志(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秦岭泥盆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岭造山带属昆仑-秦岭巨型造山带的东段,是中-朝与扬子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造山带,它的研究对大别造山带和西部昆仑-祁连造山带连接起着关键作用,对中国,乃至亚洲东部大陆地壳的形成、发展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沉积特征和构造背景争论较大的东秦岭泥盆系盆地进行了系统的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最终获得以下成果和新认识:1)野外地质调查研究认为东秦岭泥盆系与下伏加里东褶皱基底地层(Pt3-S1)整体上呈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下伏基底较不整合面上覆泥盆系具有强烈变形特征,说明南秦岭带加里东期经历了褶皱造山作用,从而证实加里东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范围为整个秦岭造山带,而非仅在北秦岭带。2)通过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变形差异、地层缺失以及泥盆系底部沉积序列综合研究,认为泥盆系沉积盆地是一个晚古生代新的沉积盆地,而非早古生代秦岭洋盆地延续,沉积构造背景为加里东褶皱基底上大陆壳伸展盆地。3)东秦岭泥盆系沉积物具有再旋回造山带成因剥蚀源区碎屑组分,同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类似的中-高成熟度特征和以石英岩为主夹少量长英质火成岩的沉积物源区。重矿物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暗示中-朝和扬子板块之间的秦岭洋在泥盆纪之前已经拼合关闭,且中-朝和扬子板块共同为泥盆系沉积盆地提供物源。4)沉积构造、古流向、岩石组合和沉积相综合分析表明,东秦岭泥盆系盆地沉积环境为正常浅海台地-陆棚相沉积,岩相古地理从早泥盆世-晚泥盆世整体上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超覆海进沉积过程。泥盆系“刘岭群”沉积环境为滨-浅海相,而非前人认为的深水复理石相。5)东秦岭泥盆系及其间鲵鱼嘴-核桃园和凤镇-山阳两个断裂变形特征研究,认为(?)鱼嘴-核桃园断裂带经历了早期南北向挤压逆冲剪切作用和晚期左行走滑韧性剪切作用。山阳-凤镇断裂带经历了早期北向南逆冲断裂和晚期(晚燕山期)南倒北倾的正断性质控盆断裂作用,局部可见左行走滑断裂作用。东秦岭泥盆系变形特征以N-S向挤压褶皱作用为主。6)东秦岭地区秦岭群、武关岩群以及志留系样品锆石SHRIMP和LA-ICP MSU-Pb年代学研究获得早加里东期(553Ma、489 Ma和475Ma)、晚加里东期(418-415Ma和400-401Ma)和华力西期(372Ma、335Ma和315Ma)变质事件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多旋回造山作用过程,其中以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为主,华力西期为次。7)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东秦岭造山带经历了晚加里东期(430-405Ma)秦岭洋闭合及中-朝与扬子板块陆-陆碰撞造山阶段;华力西期(386-261Ma)中-北秦岭带大陆消减迭覆和走滑挤压造山作用阶段: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D1-T2)中-南秦岭古特提斯浅海盆地沉积阶段;印支期(236-183Ma)大陆壳俯冲造山阶段地质构造演化过程。8)得到上述新认识和成果同时,收集和整理前人研究资料,并结合重点解剖,最终编制完成一条400km横跨整个东秦岭地区地质构造单元剖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秦岭泥盆系论文参考文献
[1].吴涛,江小均,周海.东秦岭山阳-柞水盆地泥盆系“刘岭群”沉积构造及古流向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
[2].江小均.东秦岭泥盆系沉积特征和构造背景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
[3].赵文金,王念忠,朱敏,贾连涛.西秦岭地区志留/泥盆系过渡带中的鱼类微体化石及其组合序列(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2
[4].孙瑞文.西秦岭泥盆系层状层控铅锌矿带中东段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浅析[J].广东科技.2012
[5].段亮.南秦岭与扬子地体西北缘志留—泥盆系碎屑锆石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10
[6].闫臻,王宗起,王涛,闫全人,肖文交.秦岭造山带泥盆系形成构造环境:来自碎屑岩组成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约束[J].岩石学报.2007
[7].冯建忠,汪东波,王学明.西秦岭泥盆系Au背景值的确定、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5
[8].郭俊锋,李勇,裴先治,丁仨平,苏春乾.西秦岭杨河—固城—带原“泥盆系”中发现早石炭世化石[J].地质论评.2003
[9].谢玉玲,徐九华,邱士东,王葆华.秦岭泥盆系金矿床中伴生的铂族元素及资源潜力[C].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2003
[10].杨吉,李英.秦岭泥盆系硅岩岩石类型对比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