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态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粗粒土,模型,亚塑性,临界状态
物态本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嘎,张建民,吴伟[1](2008)在《考虑物态变化的粗粒土亚塑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可描述粗粒土单调和循环力学特性的一个亚塑性本构模型。基于亚塑性理论的基本框架,引入临界状态参数,建立了一个新的粗粒土亚塑性模型,给出了数学公式及参数确定方法。采用该模型对粗粒土单调和循环加载试验进行了模拟和预测。该模型无需判断加卸载、参数较少、易于叁维化,能够较全面地描述单调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粗粒土的主要力学特性,如强度与围压的非线性关系,胀缩规律与围压相关、卸载体缩、体变随加载过程累积等主要体变特性等。(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8年06期)
李宏儒,胡再强,陈存礼,谢定义[2](2008)在《基于物态本构模型的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现有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的分析,提出了新的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能够全面反应饱和土体的应力应变非线性、硬化性、剪切胀缩性和压密回胀性、应力路径相关性以及球应力和偏应力与变形的耦合性等主要特征的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其次,以动力固结理论和瞬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将该本构关系引入到以动力反应与动力固结相耦合、静应力和动应力变化相耦合,孔压产生、扩散和消散相耦合、能够较全面反映动力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反应的真实过程为特点的叁维瞬态动力方程组,形成了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完整理论体系。最后,开发了新的动力固结叁维有限元分析程序,通过对一个饱和路基的计算和分析,不仅得到了合理的土体动力性状,而且验证了该分析方法与程序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李宏儒,郭增玉,陈存礼,谢定义[3](2008)在《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动力本构模型及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通过对现有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的系统分析,在动叁轴仪上对饱和砂土进行大量等q往返球应力p、等p往返偏应力q以及往返p,q叁类固结排水动力试验,揭示往返球应力和往返偏应力作用下饱和砂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在继承饱和砂土瞬态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完善由状态边界面、相态转换面及应力历史边界面构成的静动有效全应力空间特性域,建立新的有效应力物态本构模型。由于该模型是建立在球应力–体应变、球应力–偏应变和偏应力–偏应变关系的基础上,因此能够全面反映饱和砂土的应力–应变非线性、硬化性、剪切胀缩性和压密回胀性、应力路径相关性以及球应力–偏应力–变形的耦合性等主要特征。其次,以动力固结理论和瞬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将该本构关系引入到以动力反应–动力固结相耦合、静应力–动应力变化相耦合以及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消散相耦合,能较全面地反映动力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反应的真实过程为特点的叁维瞬态动力方程组,形成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完整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刘富勤,王绪民[4](2007)在《反映物态变化的砂土状态参数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状态参数Ψ、峰值应力比、相态转换应力比、依赖于状态的剪胀方程和一个双曲线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了一个静力条件下能统一反映密度和压力对砂土变形特性影响的本构模型。该模型具有8个材料参数,都能从常规叁轴试验中确定,模型能很好的模拟不同密度和不同固结压力下砂土的这些变形特性,通过数值试验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李宏儒,胡再强,陈存礼,谢定义[5](2006)在《基于物态本构模型的路基动力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动力固结理论和瞬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将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引入到以动力反应与动力固结相耦合、静应力与动应力变化相耦合、孔压的产生、扩散和消散相耦合的动力叁维瞬态动力学基本方程组中,形成了饱和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完整理论体系。利用有限元法对饱和路基进行了瞬态地震反应分析,较好地反映了土体在震动过程中剪胀、剪缩的实际性态,比以往引进孔压模型和静.动交替分析计算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6年S2期)
徐舜华,徐光黎,程瑶[6](2006)在《反映物态变化的砂土状态参数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砂土的变形行为不仅依赖于其密度也依赖于所处的固结压力。同一周结压力下,密砂剪胀,松砂剪缩;同一密度的砂,在低固结压力下可能剪胀,而在高固结压力下则可能剪缩。并且无论是叁轴压缩剪切试验还是拉伸剪切试验,随应力比q/p’绝对值的增大,都是先剪缩后剪胀,这个相态转换的界线剪应力比数值是稳定的,与密度的关系不大。本文基于状态参效ψ、峰值强度、依赖于状态的剪胀方程和一个双曲线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了一个静力条件下能统一反映密度和压力对砂土变形特性影响的本构模型。该模型具有7个材料参数,都能从常规叁轴试验中确定,模型能很好的模拟不同密度和不同固结压力下砂土的这些变形特性,文中通过数值试验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第二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06-01)
罗刚,张建民[7](2004)在《考虑物态变化的六参数砂土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大多数砂土本构模型仅采用相对密度作指标,把初始密度不同的砂土当作不同的材料,需采用多组不同的材料参数。本文基于状态参数概念,提出了一个数学描述简单、仅有6个材料参数的砂土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考虑相对密度和有效围压两个因素对材料物态变化的影响,并只用一组材料参数即可描述较大的围压和密度范围内砂土的排水应力应变响应。通过不同围压和初始密度条件下的叁轴排水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邵生俊,谢定义[8](2002)在《砂土的物态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砂土的压缩回胀性、剪切非线性及剪缩剪胀性的系统分析和包括循环荷载、主应力轴旋转及应力路径偏转等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复杂变形反应,得到了叁类应力-应变基本关系。在剪缩剪胀应力-应变关系中,引入了由偏应变分量确定的应变路径长度变量,揭示了应力主轴旋转、应力路径偏转引起的剪缩剪胀性。将这些基本关系与循环荷载下砂土的物态变化相联系,建立了砂土的物态动本构关系。(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2年06期)
物态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现有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的分析,提出了新的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能够全面反应饱和土体的应力应变非线性、硬化性、剪切胀缩性和压密回胀性、应力路径相关性以及球应力和偏应力与变形的耦合性等主要特征的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其次,以动力固结理论和瞬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将该本构关系引入到以动力反应与动力固结相耦合、静应力和动应力变化相耦合,孔压产生、扩散和消散相耦合、能够较全面反映动力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反应的真实过程为特点的叁维瞬态动力方程组,形成了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完整理论体系。最后,开发了新的动力固结叁维有限元分析程序,通过对一个饱和路基的计算和分析,不仅得到了合理的土体动力性状,而且验证了该分析方法与程序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态本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嘎,张建民,吴伟.考虑物态变化的粗粒土亚塑性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8
[2].李宏儒,胡再强,陈存礼,谢定义.基于物态本构模型的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8
[3].李宏儒,郭增玉,陈存礼,谢定义.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动力本构模型及应用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
[4].刘富勤,王绪民.反映物态变化的砂土状态参数本构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5].李宏儒,胡再强,陈存礼,谢定义.基于物态本构模型的路基动力反应分析[J].岩土力学.2006
[6].徐舜华,徐光黎,程瑶.反映物态变化的砂土状态参数本构模型[C].第二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论文集.2006
[7].罗刚,张建民.考虑物态变化的六参数砂土本构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8].邵生俊,谢定义.砂土的物态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