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阳[1]2013年在《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叁空间模式》文中提出文章对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中存在的第叁空间及第叁空间语言和文化现象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的第叁空间模式。这个模式建立在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它将外语及第二语言教学与传播定位为跨文化交际第叁空间中的教学和传播活动。也就是说,二语教学与文化传播不是孤立地发生在目的语文化空间中的,而是在第一空间(学生母语文化)和第二空间(目的语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第叁空间中发生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二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帮助学习者建立第叁空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视角。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走出第一空间、单一空间视角的限制,通过对第二空间语言文化的了解与掌握,逐渐建立第叁空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视角的过程。
孙刚, 殷优娜, 李源[2]2018年在《“第叁空间”理论视域下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文中认为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第叁空间"理论,结合人类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思想,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借鉴"第叁空间"理论相关思想,应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提高武术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认为: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语言障碍等是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本着平等、对话、和谐、开放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身份转换,从"第叁种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有助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为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流搭建桥梁;选择兼通中外两种文化的人才,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顺利进行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利用身姿语、方位语、生态语、文化图景等实践策略,探寻吸收中国武术的"文化接口",搭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第叁空间"。"第叁空间"理论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刘学云[3]2015年在《混杂中建立第叁空间——霍米·巴巴对受殖者的身份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引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焕发提供了新的动力,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成为不少研究课题围绕的中心。霍米·巴巴出生于印度孟买,但是他的血统中的波斯成分给他带来的混杂的民族身份,使得他在民族文化身份研究领域有更大的发言权。巴巴的着述为后殖民理论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也为文学与文化批评开辟了新的空间。着名学者王宁认为,霍米巴巴的理论核心在于混杂策略的应用,以此来消解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霸权,从而
贾佳[4]2013年在《图书馆作为第叁空间的社会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图书馆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已经深入人心,搜索引擎已成为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图书馆与时俱进,开发了许多信息服务产品,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使图书馆的发展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多数的信息用户认为,搜索引擎更符合自身获取信息的习惯。在全球绝大多数城市中,公共图书馆的访问量都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以前衡量图书馆最重要的指标是图书外借量,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可见,在新形势下,技术的应用虽不可或缺,但是若想通过追求新技术,与商业化的搜索引擎争夺用户资源,而忽略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不去挖掘图书馆自身的独特性与优势,图书馆就会在前进中迷失方向。本文以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社会价值为切入点,从第叁空间的角度出发,研究图书馆作为第叁空间的社会价值,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第叁空间价值的问题。文章总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概述了与第叁空间有关的概念——公共空间的涵义与理念,重点剖析了第叁空间的内涵、特点,以及与公共空间的区别。针对第叁空间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叁、四、五章详细论述了图书馆具有成为第叁空间的社会价值和潜能。其中第叁章探讨了图书馆作为第叁空间所具有的一般社会价值的问题,包括其促进用户学习、研究、交流的价值;满足用户休闲娱乐需求的价值;促进社会沟通融合的价值,等等。第四章阐述了作为第叁空间的图书馆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如体现地域文化的价值;提升公众文化品位的价值;满足公民终身教育需求的价值,等等。第五章论述了图书馆区别于其他第叁空间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包括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价值;展示用户自我表现需求的价值,等等。第六章以促进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发展为目标,从注重图书馆建筑与空间的设计;利用图书馆自身资源参与社会发展;利用新技术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以及利用社交网络建立网络第叁空间这四个角度论述了图书馆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赵美璇[5]2014年在《公共图书馆构建城市“第叁空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矛盾显着加大,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社会需求越来越高。计算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方便攫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不再是社会资源的唯一溯源地,人们对于公共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再停留于借书还书,网络电子数据库足以让用户足不出户的使用所需资源。公共图书馆不得不做出各种调整来满足公众需求,比如学习、休闲、娱乐、交流等。公共图书馆“第叁空间”概念不只是一种物理范畴,更是一种文化及社会关系的具体化。“第叁空间”视角的出现,对于解决当前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尴尬处境提供了思路,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主要构成,可更好地利用知识资源丰富的优势与良好的文化氛围。本文主要由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第叁空间”的理论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为基础,从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和公众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行性等叁方面来分析公共图书馆构建城市“第叁空间”的必要性,从而将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第叁空间”理论相联系分析出作为城市“第叁空间”的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与特点,本文再次通过对杭州市图书馆和深圳罗湖区图书馆构建城市“第叁空间”的典型案例来分析两个案例的成功经验及启示。通过分析“第叁空间”的必要性和两个公共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和应避免误区对文章的核心部分的分析做出重要铺垫,本文的第五部分在之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构建城市“第叁空间”的策略及应避免误区。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最终使作为“第叁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王永阳[6]2013年在《跨文化交际的第叁空间与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第叁空间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第叁空间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和语种的交流与传播是一个寻求平等对话、和而不同的第叁空间的过程。笔者以为,国际汉语教师作为跨文化的交际者和传播者,需要具备这样一种第叁空间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第叁空间思维方式和视角的建立也是不断提高跨文化敏感性的过程,需要经历6个基本阶段:1、否定(文化差异)阶段;2、自我保护阶段;3、弱化(文化差异)阶段;4、接受(文化差异)阶段;5、适应(文化差异)阶段;6、整合(文化差异)阶段。本文尝试性地将第叁空间理论(Kramsch,1993)与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式(Bennett,1993;Bennett&Bennett,2004)相结合,提出并探讨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第叁空间模式。为此,本文将主要分析探讨以下叁个问题:1、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第叁空间模式;2、国际汉语教师建立第叁空间思维方式和视角的过程;3、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贾佳, 伊富红, 孙玲, 李友巍[7]2018年在《高校图书馆构建校园第叁空间的实践路径》文中提出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图书馆的价值。文章以第叁空间为切入点,从个人信息交流的空间、释放心理压力的场所、弘扬校园文化的平台3个方面阐述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第叁空间的价值。以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从注重建筑空间设计、创造人性化环境,举办多彩文化活动、打造第叁文化空间,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提升各项服务能力,利用社交网络媒体、建立网络第叁空间这4个角度论述了高校图书馆打造校园第叁空间的实践路径。
曾小英[8]2018年在《第叁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空间环境的重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研究第叁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空间环境的重构。[方法/过程]介绍了第叁空间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了第叁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空间环境的重构价值,阐述了第叁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空间环境的重构内容及其定位,提出了第叁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空间重构举措。[结果/结论]图书馆本身是具有非功利性的社会机构,具有第叁空间的特点,也是第叁空间的重要载体,图书馆要想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就需要在空间上下功夫。
吴惠茹[9]2013年在《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第叁空间的价值及其实现》文中提出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作为大学校园第叁空间的观点,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第叁空间的叁种价值表现:文化空间价值、社交空间价值、休闲空间价值,并提出实现其价值的具体途径和保障因素。
史旭[10]2012年在《爱德华·苏贾的空间理论解读》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发生了“空间转向”,与此同时,爱德华·苏贾也开始了对空间问题的探讨。苏贾将资本主义空间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局限作为批判基础,并在借鉴和吸收他人空间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其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即从时间、社会、空间叁者辩证的维度出发,对社会进行总体性的批判。苏贾以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空间本体论”、“第叁空间”、“后大都市”等概念,他所构架的这些理论都同时彰显出时间性、社会性和空间性。本文以苏贾的叁部空间理论着作作为文本基础,对爱德华·苏贾的空间理论进行尝试性解读与分析。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从内容上大体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苏贾空间理论的思想来源,内容论述集中在第一章,介绍了对苏贾影响最大的几位学者的空间理论,即马克思、恩格斯与苏贾的老师列斐伏尔;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苏贾的空间理论进行梳理,在第二、第叁、第四章中分别介绍了苏贾所构建的“空间本体论”思想、“第叁空间”理论和“后大都市”空间思想。
参考文献:
[1]. 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叁空间模式[J]. 王永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3
[2]. “第叁空间”理论视域下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 孙刚, 殷优娜, 李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
[3]. 混杂中建立第叁空间——霍米·巴巴对受殖者的身份构建[J]. 刘学云. 剑南文学(上半月). 2015
[4]. 图书馆作为第叁空间的社会价值研究[D]. 贾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5]. 公共图书馆构建城市“第叁空间”研究[D]. 赵美璇. 河北大学. 2014
[6]. 跨文化交际的第叁空间与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第叁空间模式[J]. 王永阳. 孔子学院. 2013
[7]. 高校图书馆构建校园第叁空间的实践路径[J]. 贾佳, 伊富红, 孙玲, 李友巍.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8
[8]. 第叁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空间环境的重构研究[J]. 曾小英. 情报探索. 2018
[9].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第叁空间的价值及其实现[J]. 吴惠茹.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
[10]. 爱德华·苏贾的空间理论解读[D]. 史旭. 广州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