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存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义,海德格尔,南朝鲜,本质,汉学,贝尔,解释学。
实存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徐倩[1](2014)在《日本名家福永光司的庄学研究管窥——以《庄子——中国古代的实存主义》为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福永光司被誉为日本"老庄思想、道教研究的第一人",其学术成果受到了国际汉学界的认可,同时也多为中国学者所引用。二战后,福永光司面临历史与学术的双重转型,在道家思想、道教研究方面展开了新的思考。以庄学研究为例,他开创性地以实存主义哲学进行现代转化,阐释了个体生命的自由之道,深度阐发了庄子之道超越古今、打破地域的恒常价值。福永光司独特的庄学研究方法也能为学界提供诸多启示。(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郭熙明[2](2014)在《“本质”的透视——海德格尔与实存主义的殊异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实存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实存先于本质",这一命题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形而上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通过演绎和归纳,对"本质"进行了看似不同的思考;但是对他们来说,"本质"都必须依附于最高存在者,因此理性形而上学实际是一种神学式的信仰。通过把名词性的"本质"还原到动词性的"本质的本质性",海德格尔提醒被形而上学以名词性存在者遮蔽的动词性存在,提醒人们关注"存在论差异",因而把形而上学带到边缘。(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王时中[3](2006)在《伦理学的实存化与实存主义伦理学——对萨特伦理学构架的一个批判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萨特以"意识的意向性"奠基的实存主义,具有反对本质主义的显赫动机;将实存主义贯彻到底得出"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也具有反对规范伦理学的典型意义;但他以此出发构建一种伦理学的理论主张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在于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实存主义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致思路径,以此为视点不仅无法实现"自我"与"他人"在理论内部的公度性,而且必然陷入悖谬。(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评论》期刊2006年02期)
李宗耀[4](1990)在《简论日本实存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实存主义是种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倾向的唯心主义思想.一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其先驱者是狄尔泰、巴斯卡尔、胡塞尔等人.它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起始于德国尼采的思想,经1914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后形成于德国.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此时日本正是大正时代中期后十年(1912—1926)左右.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流传到法国,其代表人物有萨特尔、马塞尔、加胶等人.50年代后成为西方各国流行的思想了.直至70年代团结构主义出现,实存主义影响虽然有些下降,但仍属于一个较大的哲学派别,并向一些国家流传.(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1990年03期)
黄勇[5](1989)在《当代哲学中的一股反本质主义潮流——海德格尔的实存主义存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Being)问题,或者说存在的意义问题。存在乃是存在物(beings)的存在,因此它本身不是一个存在物,而是这种存在物之存在的行为。易言之,存在一词在此是在动词意义上使用的。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询,可以具有许多不同的意义。但相应于这个动词的两种基本用法,它有两个最基本的意义。作为实义动词用的存在,如在“人存在”中的“存在”,强调的是人这种存在物在现实中出现的事实;而作为系动词用的存在,如在“人是理性动物”中的“是”(它在西语中与存在是同一个词),则强调在现实中出现的人这种存在物。在此,前一种存在表示一个存在物的实存(existence),以与缺乏相区别,而后一种存在则表示一个存在物的本质(essence),即它所是的东(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89年06期)
黄勇[6](1988)在《论加达默解释学的实存主义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Being)问题,或者说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实存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发生的争论,即在实存主义与本质主义之间发生的争论,是最根本的哲学争论. 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史,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史,基本上都是本质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在黑格尔那里,这种本质主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把实存完全看作是由本质决定的,是本质的一个环节、是本质的一种外化.一个事物的全部发展变化,都已由其隐藏的本质预先内在地决定了. 整个当代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黑格尔本质主义的反动.其中,当代哲学解释学,特别是德国哲学家加达默的解释学,无疑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1988年08期)
卞崇道[7](1988)在《战后日本的实存主义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实存主义(Existenzialismus,existentialisme)是战后日本哲学中最大的一个流派。无论从其在哲学界的影响程度,还是从其在日本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领域所传播的范围来看,它都是其它外来哲学流派所不能比拟的。截止1955年,克尔凯郭尔、尼采、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马塞尔、萨特的全集、选集或专着几乎都被译成日文出版。关于西方实存主义哲学的翻译、介绍,在战后短短几年间便超过了以往二十多年的总量。(本文来源于《日本研究》期刊1988年02期)
晓园[8](1984)在《“存在主义”应译为“实存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实存”具有与“存在”迥然不同的特殊含义,即;它不是客观物的存在而是主体人的存在,不是一般人的存在而是正在生活的个人的现实存在,故以“实存”名之。实存是实存主义的中心问题,在实存主义者看来,实存是第一义的,而一般存在则是第(本文来源于《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84年01期)
水[9](1984)在《刘及辰:《存在主义乎?抑实存主义乎?》》一文中研究指出“Existentialismus”,有译“生存主义”,有译“存在主义”,朱谦之先生和我则援日译而用“实存主义”,近年来大量使用的则是“存在主义”。“存在”和“实存”本是译自“Sein”和“Existenz”。“Sein”一般译为“存在”或“有”,似乎已成定译;但“Existenz”则不是这个一般的客观物的存在而是主体人的存在,也不是一般人的存在而是正在生活的个人的现实存在,故以“实存”名之。实存是实存主义的中心问题,在实存主义者看来,实存是第一义的,而一般存在则是第二义的。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存在”和“实存”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而也说明了我们应当用“实存”而不应当用“存在”的道理所在。近年来不适当地甚至可以说错误地使用“存在(本文来源于《国内哲学动态》期刊1984年02期)
林贤九[10](1983)在《实存主义在南朝鲜》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尤其是实存主义思潮像潮水般地倦入了南朝鲜,充当了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在实存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南朝鲜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走上了放荡、颓废的道路,造成了“社会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资产阶级学者主张:要把西方思想与民族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以克服外来思想的消极影响。现在,一些南朝鲜的哲学工作者试图用佛教思想解释实存主义,以制造一种两者相结合的新的御用理论。本文试就实存主义思潮能够在南朝鲜如此迅速传播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他们如何把佛教思想与实存主义“融合”成为有民族特色的思想等问题略作评述。(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83年S1期)
实存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存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实存先于本质",这一命题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形而上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通过演绎和归纳,对"本质"进行了看似不同的思考;但是对他们来说,"本质"都必须依附于最高存在者,因此理性形而上学实际是一种神学式的信仰。通过把名词性的"本质"还原到动词性的"本质的本质性",海德格尔提醒被形而上学以名词性存在者遮蔽的动词性存在,提醒人们关注"存在论差异",因而把形而上学带到边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存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徐倩.日本名家福永光司的庄学研究管窥——以《庄子——中国古代的实存主义》为重点[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
[2].郭熙明.“本质”的透视——海德格尔与实存主义的殊异考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3].王时中.伦理学的实存化与实存主义伦理学——对萨特伦理学构架的一个批判性考察[J].社会科学评论.2006
[4].李宗耀.简论日本实存主义[J].东疆学刊.1990
[5].黄勇.当代哲学中的一股反本质主义潮流——海德格尔的实存主义存在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
[6].黄勇.论加达默解释学的实存主义倾向[J].学术月刊.1988
[7].卞崇道.战后日本的实存主义哲学[J].日本研究.1988
[8].晓园.“存在主义”应译为“实存主义”[J].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
[9].水.刘及辰:《存在主义乎?抑实存主义乎?》[J].国内哲学动态.1984
[10].林贤九.实存主义在南朝鲜[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