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讯光传输网络解决方案再次被广西电信选中(论文文献综述)
锦红[1](2000)在《综合报道》文中认为
张咏[2](2009)在《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呈现全新的发展趋势。通信行业与媒体、娱乐、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的不断融合,促使通信企业的合作研发越来越广泛,多种合作研发组织模式出现在企业的合作研发项目中。但对于如何进行合作研发项目管理,在项目启动之前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以及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产生哪些影响,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研究。影响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因素,因为技术因素是合作研发的动因、目的,合作研发始终围绕着技术因素展开。本文聚焦于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关键技术因素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我国上市通信企业的实际样本数据,力图构建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影响的可借鉴模型。按照股权特点分类,合作研发组织模式可分为股权型合作研发和契约型合作研发。契约型合作研发组织具有组织柔性、动态性强、成本低风险小、形式广泛等优点,在通信行业合作研发中越来越流行。根据通信行业的技术特征及发展趋势,影响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关键技术因素主要有:技术目标的模块化程度、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合作项目的技术层次、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等五个方面。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单个技术影响因素的影响维度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影响维度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实际调查的我国38家上市通信企业的313个合作研发项目样本,运用LOGIT回归方法,对造成模式选择的影响维度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具有显着影响力的关键因子,并获得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构建与拟合,技术因素中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技术目标的模块化程度、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及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技术层次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不够显着。本文的特色之处主要在于针对通信行业特点,聚焦于技术因素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并构建与拟合出评价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选取上仅限于上市通信企业,还有待于对未上市通信企业模式选择进行研究;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取上仅限于股权与契约型组织模式分类,还有待于对组织模式进一步细化,并研究虚拟研发组织、产学研组织等其他组织模式类型。
林海[3](2007)在《GR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市场边界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传统的企业理念、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企业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战略决定胜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在国内外众多企业“大鳄”的夹缝中实现生存与发展,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本文按照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运用了SWOT分析法、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SPACE)和迈克尔·波特五种力量模型等有关分析工具,并综合运用了会计和统计等学科的有关知识。首先从我国通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着手,分析了GR公司面临的机遇和威胁、GR公司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GR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其主要竞争对手、外部环境机遇以及外部环境威胁。其次对GR公司内部资源优势、劣势以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本文总结出在目前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GR公司持续发展所必要的战略,提出了以实施领先成长战略、差异化战略为主,维护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构思。重点对如何保证有效实施该战略,在公司国际化营销、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实施策略的建议。
张黎明[4](2006)在《转轨时期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有效的战略管理,其中战略导向的选择至关重要。战略导向关系着企业战略制订者对企业未来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和决策,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西方研究者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为对象针对性地开展了有关战略导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需要努力完善的领域。在针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研究取得进展的同时,对转轨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导向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研究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都尚显不足。中国作为转轨经济中的特殊类型,这一背景对企业战略导向的影响也还没有得到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对战略导向的理论和企业实践的丰富都需要针对中国转轨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导向选择开展专门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正是从以上问题出发来展开。首先,开展了必要的文献研究。通过对战略导向概念的回顾和分析,明确了战略导向的基本内涵,清晰了战略导向与战略的区别和联系,从而界定了本论文研究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的范畴。随后对战略导向类型的回顾发现对战略导向的认识经历了从最初的划分为客户导向和竞争导向,到依据特定的双维度进行划分,直到后来的通过多个测量维度来综合理解战略导向的过程。这为本论文研究的后续开展奠定了有关战略导向分析的理论基础。最后,对目前有关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回顾,虽然发现现有的研究十分不足,但也得到了一些基础性的信息,帮助后续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战略导向是企业战略的首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同样受到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从这一规律出发,分别对影响企业战略导向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了分析。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体现为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来源于环境的资源和信息供给特性。企业的环境不确定性包含了动态性、复杂性和敌对性。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集中体现为企业战略能力的影响。企业战略能力包含资源能力、通用能力和动态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对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能力的分析和认识,本论文研究并建立起了一个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能力双重作用下的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论框架,并进而指出了战略导向选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据此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作为后续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为了对在理论分析上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本论文开展了针对性的实证研究。由于调查研究能够很好地满足研究所需要的样本规模和信息需要,本论文在借鉴以前研究者的研究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本论文研究所需要的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必要的内容效度检验以确保调查问卷的效果。通过对东西部企业的广泛调查,经过问卷筛选,最后得到了以中国东西部国有和民营为对象的有效样本。在对样本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本论文研究主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三个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发现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能力都对企业的战略导向选择有显着的影响,进而企业战略导向的选择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特殊性在于受到中国转轨背景下特殊环境和能力状况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是体现在企业所有制性质和企业所属区域的影响上。为了深入分析这种影响,本论文首先以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为对象展开了研究。以中国东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样本为基础,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能力分别影响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规律。然后对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检验,发现了东西部国有企业在环境不确定性、战略能力、战略导向和企业绩效上的差异。本论文除了针对性地分析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差异外,对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的战略导向选择也展开了专门的研究。首先对东西部民营企业的战略导向选择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以调查得到的东西部民营企业样本为基础,对其战略导向选择的相关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也对比分析了东西部民营企业在环境不确定性、战略能力、战略导向和企业绩效上的差异。在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开展实证检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对中国企业的战略导向选择取得更全面的认识,本论文开展了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分别以小角楼、中兴通讯和华立股份为研究对象,采用前面理论分析和调查实证的结果,对三家企业不同的战略导向选择进行了分析。这些企业分别位于不同的行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不确定性,拥有不同的战略能力,也因此采用了不同的战略导向,并最终产生了差异化的企业绩效。这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解,在更多的实践和理论层次上得到了全面的信息,对补充调查研究和开启将来的研究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本论文的最后对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对论文的创新点进行了概括,并就本论文对实践的指导提出了政策建议。由于本论文受到研究时间、研究条件等的限制,因此只完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工作,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所以对论文研究的后续研究方向也给予了讨论,指出了可能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希望能够在后续的研究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建立了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能力共同作用下的战略导向选择框架;(2)拓展了中国背景下战略导向的研究,弥补了以前这方面研究的不足;(3)提出并验证了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相关假设;(4)提出并验证了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内部差异化实际,发现了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内部特殊性。本研究的开展丰富了有关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论体系,对后续的研究作出了基础性的研究贡献。此外,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认识和分析中国企业战略导向的工具和资料,将为中国企业的战略导向实践提供积极的参考和指引。
李可毅[5](2005)在《广西网通SCDMA通信网络运营过程研究》文中认为通信事业在最近的1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国从一个通信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通信大国,但还不是一个通信强国。尽管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改制重组成了六个通信运营企业,但由于还是处于国企之间的竞争阶段,很多企业间的行为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关于对外资开放电信基础运营业的承诺日期的临近,可以预见的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必然带来全方位的竞争,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通信运营企业的经营运作作一个专题研究。 本研究报告主要从技术管理的角度出发,选取广西网通公司决策、建设、经营SCDMA通信网络过程进行剖析、研究公司在竞争激烈的通信市场,如何“求生存,谋发展”、如何思考决策、如何应对建设、如何细分定位产品等,从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文章简要介绍了SCDMA技术,对广西网通的实际决策过程和采用SWOT和SPACE等方法作决策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SCDMA通信网络建设过程以及在网络优化过程中对典型问题处理过程;还研究分析SCDMA产品的经营策略,最后得出有关结论:建设SCDMA的决策是正确的;专业技术对于广西网通成功运营SCDMA通信网络是重要的因素;充分挖掘SCDMA的技术优势,结合市场所需积极创新,才能使广西网通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赢得市场。
仝晓明[6](2015)在《基于风险均衡的电力通信业务路由规划算法的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我国的电力通信事业正处于迅猛的发展期,电力通信网作为电力通信事业的专用网,已经成为支撑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网络。电力通信网作为承载电力系统间交互信息的基础设施,遍布于电力系统的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随着电力系统间的信息交互越来越频繁,导致大量电力通信业务密集分布于网络中,一旦发生网络故障将对电网运行构成威胁,因此,如何降低电力通信网业务通道的运行风险,成为电力通信领域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电力通信业务具有区别于传统电信业务的固有属性,导致电力通信网不能直接应用电信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因而,需要针对电力通信业务的特点研究降低其通道运行风险的路由规划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了基于业务重要度层次分析结构的模型,评估业务重要度后将其进行排序;其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风险均衡的电力通信业务的路由规划机制,以网络总体风险度、网络带宽、时延、业务通道可用性为约束条件,用改进的迪杰斯特拉算法输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前K条最短路径,然后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该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行求解,规划出一条全局性的最优路径。最后,将该算法应用于设计某省电力通信网-光传输网优化仿真系统的相关模块,并在该省的实际运行工作中验证了其可用性和实效性。
马顺[7](2012)在《IMS网络的架设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整个电信行业的重组、3G牌照的发放,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便开始进入了一个激烈的全业务竞争时代,中国移动江西分公司为了更好地在全业务竞争中取得优势,于近两年开始了IMS网络架设的部署工作。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IMS网络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同时结合移动公司的网络现状分析了IMS网络架设的必要性,然后从“基本概念、网络架构、逻辑实体”等方面介绍了IMS网络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IMS网络架设的总体思路,其中包括网元节点设置、容灾备份、网络组织、与他网通讯、码号分配及接入安全等方面。接着,就IMS网络的特征研究了该业务的应用情况,包括业务提供能力、主要业务流程、业务订购、、业务管理、计费、资费等方面。最后,对IMS网络的未来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所给出的IMS网络架设及应用方案,适用于移动网络未来的演进方向,也将成为在运营中网络建设的主流。
段二江[8](2008)在《软交换组网及其增值业务的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电信业务需求的个性化、移动化、宽带化、智能化特征越发明显,以电路交换为主体的传统的电信网络逐渐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的形势,急需加以变革和发展;随着IP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TDM方式为主的PSTN网向以IP技术为核心的分组网演进,实现控制与业务、业务与承载相分离,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发的下一代网络(NGN)演进已是大势所趋,在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经过国内外各大制造商、运营商和科研机构多年的研制、生产和实验,目前在国内已经开始商用。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以运营商的实际需求出发,对软交换技术及新业务的开发进行了研究。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电信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以及软交换技术等;第二部分阐述了目前河北网通软交换网络的建设情况;第三部分主要围绕基于软交换的电信增值平台,介绍了电信增值平台的设计思想和体系结构,以及电信增值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基于软交换的电信增值平台在设计上借鉴了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技术中功能分解的思想,整个平台由相互独立的功能部件构成,包括呼叫代理、媒体网关、信令网关、认证/授权/计费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各个功能部件之间使用相应的通信协议,在呼叫代理的控制下协同工作,最终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业务。
吴春雨[9](2006)在《嵌入式系统在光路由及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嵌入式系统在全光波长路由器及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传输的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应用。波长路由器被认为是波长颗粒度和IP网智能的结合,在光域中按波长寻址,实现波长路由。本文使用了一种基于ARM7TDMI的微处理器,按功能子系统构建了一个典型的、具有良好扩展性的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了印制电路板;基于这种体系结构详细介绍了一种软件设计方法,并使用这种方法在上述硬件系统上设计了系统软件,包括BOOTLOADER、硬件驱动和完整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完整的嵌入式控制系统。最后以这个嵌入式系统为核心,构建了一种简单易用、可动态配置、支持虚波长路的电控光交换形式的波长路由器,并对样机的各个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实验测试。EPON技术是光纤技术和以太网技术两者的相互结合,这使之成为光纤到户(FTTH)接入网的重要技术。在FTTH中,数字电视节目是重要的宽带增值业务。IPTV正是使用IP网络进行传输数字电视节目的系统。本文在基于数字电视广播(DVB)标准的软件硬件参考设计的基础上,修改了信道解码硬件模块,并对软件进行了移植,修改了相关部分的驱动程序和前端软件接口,实现了IP接入的数字电视解码系统。本文涉及了两个典型的、应用方向不同的嵌入式系统,但是力求从原理方面来说明嵌入式系统的一般设计思路,并提出了一种可行性强、具有实用价值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手段和系统软件的实现方法,对在其他体系结构、其他开发平台上进行嵌入式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意义。其中将符合一个标准的平台移植到另一个平台的方法,具有一定创新价值。
罗汉[10](2005)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和风险分析》文中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进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连续7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并于2002年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提高了我国产业的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政府承诺,在五年的过渡期后,中国市场将全面对世界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到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三次产业的影响如何?到底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软肋金融业的影响怎样?是否在引入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风险?这是本文加以研究的内容,而这些研究对现实中的中国经济,特别是入世之后的中国经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全文共分导论和七章。导论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对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进行研究的背景和动冈。第二部分介绍、评介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成果。第三部分是对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第四节、第五节和第六节分别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试图突破之处,以及逻辑框架和论述层次。第一章介绍了在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及其作用。第二章介绍性地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的计量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资本相比前者的作用更明显的结论,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的作用是不同的:对农业的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上业,最后才是第三产业,并就这一结论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第三章通过数理相关性的分析来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并做了扼要的评论。第四章有评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就中国农业领域扩人利用外资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建议。第五章回顾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关系,通过先论述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金融市场理论,再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阐述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业的现状关系,接着论述了加入WTO后中国金融的改革问题。进一步地,论述在金融开放中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后的机遇,再论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这是这对金融业中具体行业影响的论述。第六章论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影响不大,但对中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其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较大。第二部分论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论述了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和旅游业应对的策略。第七章体现了本文试图创新的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这部分主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层面上的国际收支和国家产业安全造成的风险。第二部分则侧重于现实行业风险方面,分析了单个行业风险、多个行业风险和整体风险。最后部分主要论述中国入世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风险和与此相应对的措施。
二、朗讯光传输网络解决方案再次被广西电信选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朗讯光传输网络解决方案再次被广西电信选中(论文提纲范文)
(2)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产业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
1.5 小结 |
第二章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分类与特征比较 |
2.1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分类 |
2.2 通信行业股权型合作研发组织模式 |
2.3 通信行业契约型合作研发组织模式 |
2.4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特征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因素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逻辑关系 |
3.1 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
3.2 技术目标模块化程度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3 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4 合作项目技术层次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5 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6 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四章 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
4.1 合作研发事件样本的选取 |
4.2 合作研发事件变量维度的确定与赋值 |
4.3 LOGIT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
4.4 拟合结果评价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回顾与主要结论 |
5.2 行业比较与论文特色 |
5.3 结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我国通信业上市公司合作研发事件样本信息 |
附录2 我国通信业上市公司合作研发事件样本赋值 |
(3)GR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GR公司简要介绍 |
1.2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3 相关理论综述 |
1.3.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1.3.2 企业战略及发展战略 |
1.3.3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 |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2 GR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Politieal) |
2.1.2 经济环境(Economic) |
2.1.3 社会环境(Social) |
2.1.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
2.2 通信产业环境 |
2.2.1 通信产业发展现状 |
2.2.2 通信产业发展趋势 |
2.2.3 通信设备行业的特点 |
2.2.4 深圳通信行业环境分析 |
2.3 产业竞争性分析 |
2.3.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2.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2.3.3 替代品的威胁 |
2.3.4 用户讨价还价的压力 |
2.3.5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压力 |
2.4 竞争对手分析 |
2.4.1 主要竞争对手界定 |
2.4.2 主要竞争对手状况 |
2.5 外部机会与威胁分析 |
2.5.1 GR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
2.5.2 外部因素评价分析(EFE) |
3 GR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3.1 GR公司资源状况 |
3.1.1 人力资源 |
3.1.2 产品结构 |
3.1.3 市场拓展 |
3.1.4 企业文化 |
3.2 GR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3.2.1 技术核心竞争力 |
3.2.2 市场核心竞争力 |
3.3 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 |
3.3.1 GR公司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
3.3.2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
4 GR公司战略制定 |
4.1 GR公司战略组合及匹配 |
4.1.1 SWOT矩阵分析 |
4.1.2 SWOT组合分析 |
4.1.3 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 |
4.2 GR公司的企业使命 |
4.3 GR公司的战略目标 |
4.3.1 定性目标 |
4.3.2 定量目标 |
4.3.3 战略阶段 |
4.4 GR公司战略选择和评价 |
4.4.1 领先成长战略 |
4.4.2 差异化战略 |
5 GR公司战略实施的策略 |
5.1 组织结构与战略匹配 |
5.2 人力资源与战略匹配 |
5.3 实施收购和兼并 |
5.4 国际化营销战略 |
5.5 企业信息化改造 |
5.6 重视 CRM管理 |
5.7 重塑企业文化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转轨时期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2 研究的现实需要 |
1.1.3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内容 |
1.2.4 研究结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回顾 |
2.1 战略与战略导向 |
2.2 战略导向的分类 |
2.3 战略导向的影响因素 |
2.4 中国企业的战略导向 |
2.5 文献回顾总结 |
3. 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论框架 |
3.1 环境不确定性与战略导向 |
3.1.1 环境不确定性的概念 |
3.1.2 环境不确定性的衡量 |
3.1.3 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导向的影响 |
3.2 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 |
3.2.1 战略能力的概念 |
3.2.2 战略能力的衡量 |
3.2.3 战略能力对战略导向的影响 |
3.3 企业性质和所在区域对战略导向的影响 |
3.3.1 企业性质对战略导向的影响 |
3.3.2 企业所在区域对战略导向的影响 |
3.4 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 |
4. 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4.1.2 测量变量 |
4.1.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1.4 数据的因子分析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4.2.1 环境不确定性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4.2.2 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4.2.3 环境不确定性、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4.2.4 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的结果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5.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研究 |
5.1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论分析 |
5.1.1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对比 |
5.1.2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能力的对比 |
5.1.3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的对比 |
5.1.4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绩效的对比 |
5.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相关因素分析 |
5.3.2 东西部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5.3.3 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5.3.4 东西部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5.3.5 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的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研究 |
6.1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论分析 |
6.1.1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面临环境比较 |
6.1.2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能力对比 |
6.1.3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导向对比 |
6.1.4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绩效对比 |
6.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相关因素分析 |
6.3.2 东西部民营企业环境不确定性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6.3.3 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6.3.4 东西部民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6.3.4 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的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风险性战略导向选择的案例研究——四川小角楼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
7.1 小角楼概况 |
7.2 小角楼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状况 |
7.2.1 国际化 |
7.2.2 管制 |
7.2.3 经济影响 |
7.2.4 社会文化 |
7.2.5 技术 |
7.2.6 客户 |
7.2.7 竞争者 |
7.2.8 供应商 |
7.3 小角楼内部战略能力状况 |
7.3.1 资源能力 |
7.3.2 通用能力 |
7.3.3 动态能力 |
7.4 小角楼的具体战略措施 |
7.4.1 股权结构变革要先行 |
7.4.2 “三大战略”铸造辉煌 |
7.4.3 低成本扩张战略目标 |
7.5 小角楼的企业绩效状况 |
7.6 小角楼的战略导向选择 |
8. 防卫性战略导向选择的案例研究——中兴通讯 |
8.1 中兴通讯简介 |
8.2 中兴通讯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状况 |
8.2.1 国际化 |
8.2.2 管制 |
8.2.3 经济影响 |
8.2.4 社会文化 |
8.2.5 技术 |
8.2.6 客户 |
8.2.7 竞争者 |
8.2.8 供应商 |
8.3 中兴通讯的内部战略能力状况 |
8.3.1 资源能力 |
8.3.2 通用能力 |
8.3.3 动态能力 |
8.4 中兴通讯的战略措施 |
8.4.1 确立自主创新的产品战略 |
8.4.2 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战略 |
8.4.3 确立追求卓越的运营管理战略 |
8.4.4 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 |
8.4.5 通过上市筹集资金的财务战略 |
8.5 中兴通讯的企业绩效 |
8.6 中兴通讯的战略导向选择 |
9. 前导性战略导向选择的案例研究——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9.1 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9.2 华立控股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状况 |
9.2.1 国际化 |
9.2.2 管制 |
9.2.3 经济影响 |
9.2.4 社会文化 |
9.2.5 技术 |
9.2.6 客户 |
9.2.7 竞争者 |
9.2.8 供应商 |
9.3 战略能力 |
9.3.1 资源能力 |
9.3.2 通用能力 |
9.3.3 动态能力 |
9.4 战略措施 |
9.4.1 制坯 |
9.4.2 锤炼 |
9.4.3 启示 |
9.5 企业绩效 |
9.6 华立控股的战略导向选择 |
10. 总结 |
10.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10.2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0.3 研究的政策建议 |
10.4 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问题 |
附件一: 企业战略导向调查问卷 |
附件二: 案例研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5)广西网通SCDMA通信网络运营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无线接入现状 |
第三节 本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关于SCDMA通信网络的相关技术理论 |
第一节 系统简介 |
第二节 主要业务和关键技术 |
一、业务和系统功能 |
二、关键技术 |
第三章 广西网通建设SCDMA通信网络的决策分析 |
第一节 广西网通建设SCDMA通信网络前的状况 |
一、公司简介 |
二、广西的通信格局 |
第二节 广西网通决策建设SCDMA通信网络的过程分析 |
一、广西网通的决策过程 |
二、最后抉择 |
第三节 使用理论分析工具作决策 |
一、SWOT分析 |
二、战略地位和行动评价矩阵(SPACE)决定其战略取向 |
第四节 实际与理论的比较分析 |
一、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
二、专业知识对决策很重要 |
三、领先的技术是广西网通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 |
第四章 广西网通建设SCDMA通信网络过程的分析 |
第一节 广西网通第一期SCDMA通信网络建设过程 |
一、建设过程 |
二、合理安排资金,建设规模适度 |
第二节 广西网通第三期SCDMA通信网络 |
一、广西网通第三期SCDMA通信网络简介 |
二、网络优化过程中的网络结构图 |
三、建设SCDMA网络过程中解决的问题 |
第三节 典型问题的处理——网络优化案例分析 |
一、北海网络优化案例分析 |
二、桂林银海基站的处理案例分析 |
三、钦州分公司关于SCDMA的每周例行报告案例分析 |
四、南宁分公司关于SCDMA的网络优化报告案例分析 |
第四节 建设过程中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思考 |
一、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 |
二、建设中的一些建议 |
第五章 广西网通对SCDMA产品(大灵通)的研究分析 |
第一节 广西网通所面对的市场分析 |
一、经营筹划 |
二、广西的电信市场环境分析 |
第二节 广西网通的收入构成分析 |
一、广西网通收入构成分析 |
二、SCDMA用户增长情况 |
三、市场预测 |
第三节 市场拓展措施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风险均衡的电力通信业务路由规划算法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生期间相关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 |
2.1 电力通信网研究现状 |
2.2 相关算法介绍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多目标优化算法 |
2.3 平台相关技术介绍 |
2.3.1 B/S(Browser/Server)结构 |
2.3.2 XML简介 |
2.3.3 WEBSERVICE简介 |
2.3.4 FLEX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由规划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3.1 电力通信业务路由规划模型 |
3.1.1 问题描述 |
3.1.2 数学模型 |
3.2 基于风险均衡的路由规划机制 |
3.2.1 业务重要度评价 |
3.2.2 路由规划算法的选择 |
3.3 实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设计 |
4.1.1 需求分析 |
4.1.2 系统设计原则 |
4.2 开发运行环境 |
4.3 概要设计 |
4.3.1 功能结构 |
4.3.2 软件结构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系统实现 |
4.5.1 路由规划流程 |
4.5.2 界面展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5.2 今后的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IMS网络的架设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IMS网络当前发展现状 |
1.2.1 IMS总体研究状况 |
1.2.2 IMS国外研究现状 |
1.2.3 IMS国内研究现状 |
1.2.4 IMS的发展趋势 |
第2章 移动网络现状及演进方向 |
2.1 当前TDM交换网情况 |
2.2 当前软交换的网络现状 |
2.2.1 软交换网络的发展 |
2.2.2 软交换与IMS的技术比较 |
2.3 当前IMS网络架设的必要性 |
2.4 移动公司网络的演进策略 |
2.4.1 固定网络的IMS演进策略 |
2.4.2 移动网络的IMS演进策略 |
第3章 IMS基本原理 |
3.1 IMS基本概念 |
3.2 IMS网络架构 |
3.3 IMS逻辑实体分类 |
3.3.1 CSCF—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
3.3.2 HSS--归属用户服务器 |
3.3.3 MRF--媒体资源功能 |
3.3.4 BGCF/MGCF/IM-MGW—互通功能实体 |
3.3.5 AS--应用服务器 |
3.3.6 其他IMS重要实体 |
第4章 IMS网络的架设 |
4.1 IMS网元节点设置方案 |
4.2 IMS核心网容灾备份方案 |
4.3 IMS网络组织原则 |
4.3.1 IMS网内的网络组织 |
4.3.2 IMS局域网网络组织 |
4.4 IMS的漫游方式 |
4.5 IMS网与现网的互联互通原则 |
4.5.1 IMS与移动CS域互通原则 |
4.5.2 IMS与铁通PSTN网络的互通 |
4.5.3 IMS与其他运营商网络的互通 |
4.5.4 IMS与信令网的互通原则 |
4.5.5 IMS与PS域互通原则 |
4.6 IMS网络路由原则 |
4.6.1 IMS网内的路由 |
4.6.2 语音类网间互通路由原则 |
4.6.3 消息类网间互通路由原则 |
4.6.4 视频会议网间互通路由原则 |
4.7 IMS业务码号的分配原则 |
4.7.1 私有用户的标识(IMPI) |
4.7.2 公有用户标识(IMPU) |
4.7.3 公共业务标识(PSI) |
4.8 IMS网络节点标识编码原则 |
4.9 IMS网络与IP承载网的连接原则 |
4.9.1 IMS网络的IP承载网络要求 |
4.9.2 IMS网络与IP专用承载网的连接原则 |
4.9.3 IMS网络与CMNET的连接原则 |
4.9.4 VLAN划分原则 |
4.9.5 IP地址使用原则 |
4.9.6 TCP/IP端口号使用原则 |
4.10 IP站点接入安全原则 |
4.10.1 IP承载网接入安全原则 |
4.10.2 CMNET接入安全原则 |
4.11 IMS网管要求 |
第5章 IMS网络的应用 |
5.1 IMS网络业务提供能力 |
5.1.1 IMS提供的业务 |
5.2 IMS的主要业务流程 |
5.2.1 融合V网业务 |
5.2.2 IMS多媒体电话业务 |
5.2.3 融合一号通业务 |
5.2.4 融合总机 |
5.3 业务订购及管理 |
5.3.1 开通集团账户 |
5.3.2 订购多媒体桌面电话 |
5.3.3 订购融合V网 |
5.3.4 订购融合总机 |
5.3.5 订购融合一号通 |
5.3.6 业务管理 |
5.4 计费结算 |
5.5 资费结构 |
5.5.1 多媒体桌面电话和融合V网 |
5.5.2 融合一号通 |
5.5.3 其他资费标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软交换组网及其增值业务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通信网的发展 |
1.2 下一代网络(NGN)与软交换简述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CTI)和下一代网络 |
2.1 CTI技术简介 |
2.2 CTI技术的应用 |
2.2.1 IP电话和IP传真 |
2.2.2 呼叫中心 |
2.2.3 CTI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
2.2.4 呼叫中心 |
2.3 CTI技术的发展现状 |
2.4 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技术 |
2.4.1 下一代网络 |
2.4.2 下一代网络(NGN)的定义 |
2.4.3 下一代网络(NGN)的特点 |
2.4.4 下一代网络(NGN)的功能模型 |
2.4.5 现有电信网络如何演进到NGN |
2.5 软交换技术 |
2.5.1 软交换的定义、组成及各部分间的协议 |
2.5.2 软交换的应用 |
2.5.3 我国软交换的研究进展 |
2.6 国内软交换的应用 |
第三章 河北邯郸网通软交换项目研究 |
3.1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概况 |
3.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
3.1.2 项目概况 |
3.2 河北网通PSTN及各业务支撑网络现状 |
3.2.1 交换网网络现状 |
3.2.2 目前交换网络存在的问题 |
3.2.3 接入网现状 |
3.2.4 河北智能网网络现状 |
3.2.5 七号信令网的结构 |
3.3 本网络引入软交换后的技术架构及发展趋势 |
3.4 软交换网络建设的方案 |
3.4.1 软交换部署方案 |
3.4.2 主要网元功能简述 |
3.4.3 信令组网方案 |
3.4.4 话路组网方案 |
3.4.5 软交换业务提供能力 |
3.4.6 TG设备组网方式及建设规模 |
3.5 业务建设方案 |
3.6 运营支撑方案 |
3.6.1 网管方案 |
3.6.2 计费方案 |
3.7 网络安全策略 |
第四章 电信增值平台的总体设计 |
4.1 系统体系结构 |
4.2 系统模块说明 |
4.2.1 媒体网关MG |
4.2.2 EMediaGW |
4.2.3 媒体服务器 |
4.2.4 信令网关 |
4.2.5 软交换核心 |
4.2.6 认证授权计费组件 |
4.2.7 交互式语音应答单元(IVR) |
4.2.8 呼叫中心服务器(CCS) |
4.2.9 坐席 |
4.2.10 数据库访问中间件(DBA) |
4.2.11 综合应用服务器 |
第五章 呼叫控制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总体设计 |
5.1.1 设计思想 |
5.1.2 软件结构 |
5.1.3 系统启动过程 |
5.2 业务逻辑控制 |
5.2.1 业务逻辑描述语言 |
5.2.2 业务控制逻辑代码 |
5.2.3 原子动作库 |
5.3 呼叫接续控制 |
5.3.1 与信令网关之间的通信协议 |
5.3.2 与信令网关之间的通信时序 |
5.3.3 信令守候线程 |
5.4 AAA功能的实现 |
5.4.1 与AAA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协议 |
5.4.2 与AAA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时序 |
5.4.3 AAA守候线程 |
5.5 媒体控制 |
5.6 ISUP信令网关的程序设计 |
5.6.1 多线程编程 |
5.6.2 使用Windows socket API进行socket编程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嵌入式系统在光路由及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嵌入式系统 |
1.3 波长路由项目综述 |
1.3.1 研究背景 |
1.3.2 光网络技术现状和发展 |
1.3.3 波长路由器 |
1.3.4 嵌入式系统在波长路由器中的应用 |
1.4 数字电视项目综述 |
1.4.1 研究背景 |
1.4.2 接入网技术 |
1.4.3 IPTV |
1.4.4 嵌入式系统在IPTV 系统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实现 |
2.1 引言 |
2.2 嵌入式微处理器 |
2.2.1 嵌入式微处理器分类 |
2.2.2 ARM 及其微处理器 |
2.2.3 STi5518 |
2.3 CPU 子系统的硬件实现 |
2.3.1 CPU 管脚配置 |
2.3.2 电源电路 |
2.3.3 时钟与复位电路 |
2.4 存储子系统的硬件实现 |
2.4.1 FLASH |
2.4.2 SDRAM |
2.5 外围电路实现 |
2.5.1 串行口子系统电路 |
2.5.2 以太网子系统电路 |
2.6 扩展接口 |
2.6.1 JTAG 电路 |
2.6.2 逻辑缓冲电路 |
2.6.3 其他扩展电路 |
2.7 PCB 设计及硬件系统调试 |
2.8 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
2.9 数字电视解码系统的实现 |
2.9.1 DVB |
2.9.2 IP 机顶盒 |
2.9.3 MPEG2 解码模块的实现 |
2.10 本章小结 |
3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实现 |
3.1 引言 |
3.2 ARM 体系结构 |
3.2.1 ARM 的RISC 架构与指令集 |
3.2.2 ARM 的运行模式 |
3.2.3 ARM 的寄存器组织 |
3.3 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 |
3.3.1 嵌入式开发环境 |
3.3.2 交叉开发 |
3.3.3 ARM 软件编程技术 |
3.4 波长路由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
3.4.1 链接脚本文件 |
3.4.2 BOOTLOADER |
3.4.3 53C4480 中断处理技术 |
3.4.4 网络驱动程序的实现 |
3.5 数字电视解码系统的软件实现 |
3.5.1 5518ftaci200 软件包目录树分类 |
3.5.2 ST20R1.9.6/ST20R2.0.5 开发工具链 |
3.5.3 配置辅助命令 |
3.5.4 信号量和消息队列 |
3.5.5 系统启动过程 |
3.5.6 软件系统的移植 |
3.5.7 软件实现关键环节 |
3.5.8 系统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4 嵌入式系统在光路由网络中的应用 |
4.1 光模块功能配置 |
4.2 网管系统 |
4.3 系统功能及工作流程 |
4.4 系统实验测试 |
4.4.1 系统配置能力测试 |
4.4.2 波长倒换时间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系统存储空间分配 |
附录3 BOOTLOADER 流程图 |
附录4 嵌入式系统CPU 背板原理图 |
(10)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和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
第二节 国外学者有关理论分析与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 |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
三、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节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突破之处 |
第六节 逻辑框架和论述层次 |
第一章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和特征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 |
第二节 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几个特点 |
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 |
一、理论描述 |
二、模型方法 |
三、方法评价 |
第二节 数据选取 |
一、总量数据的选取 |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高、中、低地区的划分及数据选取 |
三、三次产业的数据选取 |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的表现 |
一、总量指标 |
二、按吸引外资多寡分组 |
第四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工业的地位 |
一、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工业资产形成中的地位 |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工业产出中的地位 |
三、外商投资在工业利税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外商投资对工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一、1995年和2000年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结构与三资工业企业产值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二、2000年全部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与三资工业企业资产原值相关性分析 |
三、1995年全部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结构与三资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结构和2000年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结构与三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结构进行的相关性分析 |
四、1995年中全部工业企业与三资工业企业出口收入产业结构和出口销售收入比重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人力资源开发 |
一、中国科技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和技术开发 |
二、为在华企业培养本土化的高级管理人才 |
三、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多层次的培训 |
四、为本土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支持 |
第四节 对外商直接投资工业的初步评价 |
一、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的注入对工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范围日益广泛 |
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领域基本上属初级层次 |
三、负面效应 |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一、我国农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
二、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农业领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
第三节 简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五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
一、跨国直接投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 |
二、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金融改革 |
第二节 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效应 |
一、宏观效应 |
二、微观效应 |
三、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及其对策 |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银行业的深远影响 |
一、中国银行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金融风险较大 |
二、目前外商对中国银行业直接投资的特点 |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银行业的深远影响 |
第四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保险业 |
一、中国保险业发展的进程 |
二、当前中国保险业的市场格局 |
三、外资保险机构在华经营业务现状 |
第六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投资开发的影响 |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影响 |
三、结论 |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旅游业 |
一、中国旅游业的开放及利用外资现状 |
二、未来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契机 |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旅游业的消极影响 |
第七章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风险和对策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 |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收支风险 |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家产业安全风险 |
第二节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实行业风险 |
一、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和市场控制风险——单个行业风险一 |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联动产业的负面影响——多个行业风险 |
三、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风险——整体风险 |
四、结论 |
第三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对策 |
一、外商直接投资将降低资本管制的效力 |
二、外商直接投资将增大开放资本项目的压力 |
三、消除外商直接投资负面影响的措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朗讯光传输网络解决方案再次被广西电信选中(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报道[J]. 锦红. 现代电信科技, 2000(10)
- [2]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D]. 张咏. 复旦大学, 2009(S1)
- [3]GR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林海.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1)
- [4]转轨时期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实证研究[D]. 张黎明. 四川大学, 2006(05)
- [5]广西网通SCDMA通信网络运营过程研究[D]. 李可毅. 广西大学, 2005(06)
- [6]基于风险均衡的电力通信业务路由规划算法的设计及应用[D]. 仝晓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7]IMS网络的架设及应用[D]. 马顺. 南昌大学, 2012(06)
- [8]软交换组网及其增值业务的实现[D]. 段二江.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9]嵌入式系统在光路由及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 吴春雨.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10]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和风险分析[D]. 罗汉. 复旦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