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忠[1]2003年在《石化工业污染对泉港区环境质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泉港区是一个新兴的石化工业基地。文章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石化工业污染对泉港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提出治理对策。文章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异机理问题。在分析区域环境系统污染过程和净化环节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环境系统“应力-强度-失效”假说作为对问题进一步探索的切入点。以区域环境污染为失效形式,系统地分析了区域环境污染的基本故障模式。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环境污染负荷与环境净化能力之间的矛盾性与动态性是造成区域环境质量变异的重要原因,而控制区域环境质量的方式在于降低污染负荷和提高环境净化能力。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具体研究了石化工业污染对泉港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对泉港区石化工业大气、水和固体污染物的成分、排放量及排放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环境污染的特点。运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泉港区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泉港区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污染物的排放量、环境净化能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数据,分析了石化工业污染对泉港区环境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因。根据污染的特点和原因,文章提出泉港区石化工业走绿色工业发展道路的对策。首先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绿色工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建立原则和实现途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泉港区绿色工业生态系统的对策体系:在微观层次上,要大力推行企业“绿色化”改造工程;在中观层次上,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宏观层次上,要大力创建泉港区石化工业生态园区;此外,还应通过生态修复工程主动提高区域环境系统的净化能力,使工业系统完全融合于自然环境系统之中。
赵秀平[2]2012年在《我国沿海地区炼油和乙烯的供需平衡研究》文中认为石化工业作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愈加凸显。而炼油和乙烯作为石化工业的龙头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着,炼油和乙烯的发展水平及其供给能力也成为衡量我国石化工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是,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和油价的攀升,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沿海石化工业的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此外,我国石化工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研究理论不够成熟,对石化工业的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因此,开展对石化工业炼油和乙烯的供需平衡研究,剖析炼油和乙烯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解决石化工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石化工业与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从分析沿海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入手,首先阐述了石化工业的发展历程、沿海石化工业基地和园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简单概括出沿海石化工业发展的特点,通过归纳总结,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石化产品即炼油和乙烯来凸显石化工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其次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建立全国性的炼油、乙烯需求的预测模型,定量预测出“十二五”期间炼油和乙烯的需求量;梳理“十二五”期间我国炼油和乙烯的总生产能力,进行炼油和乙烯的供需平衡分析,剖析发展中存在的产品、结构供需失衡问题,对引起供需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剖析供需失衡带来的隐患;最后针对问题和隐患,提出以促进石化工业与沿海经济、资源和环境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对策建议。
郑筱舒[3]2015年在《癌症高发区“新农合”政策执行研究》文中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惠农政策,目前学术界对“新农合”政策进行了各种探索研究,但少有对癌症高发区适宜的“新农合”模式的探索。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癌症高发区,癌症高发区的农民面临着更重的医疗经济负担。因此,对癌症高发区的“新农合”政策执行进行研究,对探索适宜癌症高发区的“新农合”政策模式提供有效建议显得犹为重要。本文以癌症高发区泉州泉港区为调查对象,从史密斯过程模型的角度,通过对政策制定者、政府工作人员、基层干部、参合农民的走访调查和实地调研,剖析目前癌症高发区“新农合”政策存在的问题。问题表现为政策设计质量不高,执行主体能力不强,政策目标群体不认同,执行环境不良。通过史密斯过程模型的研究视角,从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剖析原因,例如政策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连续性,执行群体和目标群体对政策不了解,缺乏有效的监督环境。最后从完善癌症高发区“新农合”政策本身,提高“新农合”政策执行主体能力,通过宣传和回访制度加强与目标群体的沟通,优化癌症高发区“新农合”政策执行环境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陈华彬[4]2009年在《上海化工区建设对当地居民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外来资本、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国各地纷纷掀起建设化工园区的热潮。然而,新事物的引入给当地社区带来了挑战,化工园区的污染和土地征用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这些影响是什么?是否会给中国化学工业和城市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本文选择上海化工区和当地居民为案例对上述影响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上海化工区和当地居民的研究中,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手段,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深入分析了上海化工区对当地居民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展开了一些讨论和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引入。首先分析了上海化工区对当地居民影响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文章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了介绍与评述。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本文主体。以上海化工区和当地居民为对象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上海化工区和当地社区的基本概况,并对问卷的调查过程进行了简要说明。其次,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居民对上海化工区认识淡薄;上海化工区的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冲击;上海化工区建设并未带来当地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反而造成了当地居民边缘化的倾向;上海化工区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再次,结合上海化工区和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实际,深入讨论了化学工业污染、当地居民边缘化、对当地居民的补偿行为、城市发展和全球化融入等五个问题,得出以下五点启示:基于对环境的污染,应认真思考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基于大规模占地,应认真对待当地居民边缘化问题;基于对生活空间的损害,应认真反思补偿行为的方式;基于化学工业和城市发展的矛盾,应重新审视城市化学工业的未来发展;基于化工区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应重新思考当地社区融入全球化的合理途径。最后,从减轻上海化工区不利影响的角度,提出了几点改善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建议。第叁部分为本文结论。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所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今后相关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福平[5]2006年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的编写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认识乡土地理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乡土地理课程教育功能,挖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优势,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满足高中师生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高中地理课程学习、促进高中师生发展的需求。以“乡土教材《泉州地理》的编写研究”为案例开展课题研究,对当前乡土地理的开发与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泉州地理》的编写研究”已取得的成果为基础,探索在高中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地方乡土地理的编写研究,课题研究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具有的实践意义。 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行动考察、合作研讨等方法,探索乡土地理的编写研究的理论依据、原则、目标及编写方法等。将乡土地理的编写研究与高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与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相结合,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与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编写适合高中师生可利用的乡土教材,从而发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作用与优势,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石化工业污染对泉港区环境质量影响研究[D]. 林立忠. 福州大学. 2003
[2]. 我国沿海地区炼油和乙烯的供需平衡研究[D]. 赵秀平. 大连海事大学. 2012
[3]. 癌症高发区“新农合”政策执行研究[D]. 郑筱舒. 华侨大学. 2015
[4]. 上海化工区建设对当地居民影响研究[D]. 陈华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的编写研究[D]. 高福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癌症的原因论文; 乙烯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