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口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结构,人口,社会,信阳市,南昌市,模型,城市人口。
人口空间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龚新蜀[1](2019)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04—2017年中国26个省际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空间动态模型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集聚式发展,且存在区域差异;空间自相关及动态杜宾模型均指出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环境污染造成一定的影响,帕累托系数越小,即单中心城市人口集聚效应越强,环境污染将越严重。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相邻地区的城市空间分布越集中,同样损害了本地区的环境质量;分区域检验结果表明,中部地区人口空间结构造成的环境污染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因而,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应注重人口流向以及各个地区内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顾萌,吴晓,强欢欢,王慧[2](2019)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研究——基于1917、1935、1946年人口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其社会空间也呈现出了相应的变迁。本文以北京作为研究样本,选取近代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叁个时间节点,采取因子生态分析法,依循"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路径,对北京市进行了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随后以点带线地对其社会空间演化规律进行了纵向的剖析和揭示;最后结合近代社会转型期的个性特征及人类社会各阶段的共性要素,对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和归纳。(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7期)
马生惠[3](2019)在《浅谈城市人口分布与商业空间结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促进城市化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城市的商业空间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当前,我国城市正是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扩大,让城市人口与商业空间也发生了改变。本篇文章主要是对城市人口与商业的空间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中人口分布与商业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希望促进城市能够更好的向现代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地产》期刊2019年08期)
戴维[4](2019)在《2011-2015年南昌市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规模与空间分布特征的改变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本文以南昌市人口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用SPSS软件回归分析的曲线估计,分别对整个南昌市区和中心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进行拟合。根据拟合优度和得出的模型参数进行判断,得知南昌市市域的拟合效果最好的是Smeed模型,相关系数为0.960,而中心区的人口密度与距离的拟合叁次方程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73,由此得出南昌市人口分布的单中心结构依然明显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9年02期)
潘碧麟,王江浩,葛咏,马明国[5](2019)在《基于微博签到数据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城际人口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群快速地发展起来,城市群城际间的人口流动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以地理实体空间分析为主,城际人口流动的研究多使用传统统计数据,而将大数据运用于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城际人口流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基于新型的新浪微博用户签到的地理位置数据,研究成渝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并结合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该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微博签到数据进一步解释了成渝城市群呈现出"双核多中心"的组团特征,成都市和重庆主城构成了"双核";(2)微博人口流动的方向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微博人口流动的强度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差异;(3)微博人口流动的强度与方向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一致性,即地区生产总值越高、人口规模越大或交通联系强度越强,则人口流动越强烈。(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丽,谢刚生[6](2018)在《不同尺度域的欠发达地区人口空间结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普查和统计数据,以中部欠发达丘陵地区信阳市为例,在不同的尺度域上,利用GIS技术,研究区域人口空间结构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信阳市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显着的地域差异。在区域尺度上,人口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梯度差异;在县域尺度上,人口高度密集区的人口逐渐减少,人口低度密集区的人口数基本保持不变,人口差异明显;在市域尺度上,西部和南部山地人口密度低,中部的丘陵岗地人口密度中等,北部的黄淮平原人口密度高,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北部,而且人口逐渐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集聚。(2)信阳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方面。自然环境决定着人口空间分布的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变迁趋势的主要原因,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战略对人口的空间流动方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洪舒蔓,郝晋珉[7](2018)在《黄淮海平原人口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0—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在Arc GIS平台下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采用局部G统计方法和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对黄淮海平原人口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存在7个人口高密度中心,区域人口分布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发展趋势。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揭示出黄淮海平原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呈现出叁种不同的人口空间结构模式,一是去中心化扩散模式,主要是1990—2000年的北京市区;二是中心增长型扩散模式,主要包括2000—2010年的北京市区和1990—2015年的天津市区;叁是向心集聚模式,主要包括2010—2015年的北京市区和1990—2015年的石家庄市区、保定市区、邯郸市区、郑州市区和徐州市区。研究结果对黄淮海平原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8年11期)
邹旭鑫,宋顺锋[8](2018)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与人口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变化,国家对城市的发展战略也应势而变。20世纪80年代实施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扩张,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发展方针,以及在90年代末期,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国家随之放松了对大城市规模的控制,逐渐形成由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趋势。城市发展战略不仅影响城市化总体进程,促进了不同规模城市的扩张速度,同时也改变着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的结构。根据现有文献可知,已有大量学者对城市发展战略如何影响城市化总体进程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鲜有学者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作用。而人口密度梯度作为研究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反映的是城市人口从中心到边界的变化速率。本文首先估算了中国地级市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4年的人口密度梯度,结果显示从1990至2014年受中国城市发展政策的影响,平均人口密度梯度呈现正"U"形的变化规律。同时,市中心人口密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城市的逆城市化和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然后文章用四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对人口密度梯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越发达、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越小,人口密度梯度越小。中国收入水平与人口密度梯度呈正相关关系,反映出在中国富人优先选择在市区居住的现象。本文还将户籍人口数据和常住人口数据分别进行回归,两组数据的差异揭示了人口向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地区聚集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期刊2018年03期)
罗若愚,钟易霖,踪家峰[9](2018)在《转型期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市为研究对象,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成都市社会区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有一般工薪阶层及专业技术人员因子、流动人口与居住条件因子、少数民族人口因子、知识分子因子、产业工人因子。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将成都社会区划分为6个主要类型即:传统第叁产业人口和白领人口聚居区、蓝领工人聚居区、高校人口及知识分子阶层聚集区、流动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及远郊农业人口聚居区,形成"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认为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构成的客观因素与城市规划、宏观政策构成的主观因素是限制、调节和控制成都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要素。(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4期)
李俊荟[10](2018)在《黑龙江省人口空间结构优化中政府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人口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因此研究人口空间结构变化,优化人口分布,促进资源、环境、生态、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以往计划生育工作的稳步开展和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黑龙江省人口增长比重逐渐下降,人口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黑龙江省的人口分布仍然存在不平衡和不合理的问题。地方政府是承担这一重任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其行为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口空间结构优化的速度与质量。本文以黑龙江省人口空间结构优化中政府行为的现状为切入点,以契约政府理论、政府干预理论、责任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人口空间结构、政府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利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挖掘黑龙江省各基层政府在人口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产业引导人口流动作用不显着、人口分布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供给不均衡、政府行为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借鉴美国西部地区、韩国首尔、日本、湖北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政府做法的经验,立足黑龙江省的实际省情,提出强化区域经济科学布局引导人口流动、完善配套政策制度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完善基础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农业人口、建立激励监督机制改进政府行为失范四个方面改进对策,以此达到黑龙江省政府在人口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全面完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8-05-01)
人口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其社会空间也呈现出了相应的变迁。本文以北京作为研究样本,选取近代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叁个时间节点,采取因子生态分析法,依循"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路径,对北京市进行了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随后以点带线地对其社会空间演化规律进行了纵向的剖析和揭示;最后结合近代社会转型期的个性特征及人类社会各阶段的共性要素,对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和归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口空间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龚新蜀.空间溢出视角下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顾萌,吴晓,强欢欢,王慧.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研究——基于1917、1935、1946年人口数据的分析[J].城市规划.2019
[3].马生惠.浅谈城市人口分布与商业空间结构的关系[J].地产.2019
[4].戴维.2011-2015年南昌市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5].潘碧麟,王江浩,葛咏,马明国.基于微博签到数据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城际人口流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6].王丽,谢刚生.不同尺度域的欠发达地区人口空间结构演变[J].测绘通报.2018
[7].洪舒蔓,郝晋珉.黄淮海平原人口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
[8].邹旭鑫,宋顺锋.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与人口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2018
[9].罗若愚,钟易霖,踪家峰.转型期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
[10].李俊荟.黑龙江省人口空间结构优化中政府行为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