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青藏高原,气候,种群,气候变化,冲绳,青海湖。
气候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苏东生,文莉娟,赵林,李照国,杜娟[1](2019)在《青海湖夏秋季局地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水陆热力性质差异,湖泊对局地天气气候具有显着影响,占中国湖泊总面积一半以上的高原湖泊对区域天气气候的影响不可忽视,但目前对高原湖泊局地气候效应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本研究利用WRF-FLake动态耦合模式,设计了有湖与无湖两组实验,对高原最大湖泊青海湖的局地气候效应进行了整年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耦合模式的模拟性能良好,青海湖在1-6月使得区域气温降低,而7-12月使得区域气温升高,且青海湖的存在降低了1-9月的日最高气温,增加了6-12月的日最低气温,使得气温日变化减小,白天青海湖为冷湖效应,而夜间青海湖为暖湖效应。2-6月青海湖轻微减少区域降水量,7-12月明显增加了区域降水量,且8月增加量最显着。青海湖对局地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在湖面上最大可达50%~60%,而在周边陆地为10%~30%,夏季青海湖增加的降水量最多,而秋季青海湖对总降水的贡献率最大,青海湖增加的降水在20: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02:00最多,而14:00-20:00最少,夏季增加的对流性降水较多,秋季增加的对流性降水较少。白天青海湖的冷湖效应使湖面产生下沉辐散气流,抑制对流的发展和水汽的扩散,导致湖泊降水效应减弱,而夜间青海湖的暖湖效应使湖面产生辐合上升气流,促进对流的发展和水汽的扩散,导致湖泊降水效应增强。(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王宝强,李萍萍,沈清基,彭翀[2](2019)在《上海城市化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效应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效应体现在促进了城市增温、城市热岛、城市雨岛、城市干岛、城市浑浊岛的形成等。通过对上海市1960~2015年的城市和郊区年平均气温、城市和郊区温差、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插值分析,并与1978年~2015年城市化强度和城市空间开发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除降水外,相对湿度(-0.891)~*、城区年平均气温(0.783)、城市和郊区温差(0.695)、日照时数(-0.649)、郊区年平均气温(0.645)与城市化强度显着相关,反映出时间尺度上城市化的增温、热岛、干岛、浑浊岛效应明显;空间尺度上城市热岛呈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分布,城市雨岛呈由中心向外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分布。(2)能源消费(0.894)、产业发展(0.884)、基础设施建设(0.826)、建设用地扩张(0.791)是促进城市化对局地气候变化胁迫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产业结构变化、能源消费和机动车数量增多是城区增温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态用地减少、能源消费提高是郊区增温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开发强度提高是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态用地减少、能源消费、房地产开发是干岛效应、浑浊岛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期望对揭示城市化与局地气候变化动态过程中的规律提供实证研究方法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周玉科[3](2019)在《不同滞后阶下气候因子对青藏高原植被的格兰杰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使得探讨高原植被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对高原气候变化和区域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1982—2012年青藏高原气温、降水数据以及GIMMS NDVI3g数据,基于不同滞后阶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高原植被与气温、降水之间的格兰杰效应。研究表明:1)滞后阶为1—6时,绝大多数区域内平均气温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1为NDVI与TEMP非格兰杰效应区最多的滞后阶,3.920 1%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高原西北部)认为滞后阶为1时平均气温不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4为NDVI与TEMP非格兰杰效应区最少的滞后阶,0.044 7%的区域认为滞后阶为4时平均气温不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 2)滞后阶为2—6时,绝大多数区域内降水量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1为NDVI与PREC非格兰杰效应区最多的滞后阶,33.805 2%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西北部和东部区域)认为滞后阶为1时降水量不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3为NDVI与PREC非格兰杰效应区最少的滞后阶,0.797 7%的区域认为滞后阶为3时降水量不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滞后阶为5和6时,高原南部略有非格兰杰效应区域。(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9期)
朱红胜,刘耀龙,张华明,李瑞涵,陈颂[4](2019)在《山西能源消费碳排放对局域气候变暖的胁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能源消耗碳排放对山西局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根据IPCC提供的能源消耗排放系数估算山西省1987—2016年的碳排放量,结合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山西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局域气温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排放量的增加对区域气候变暖的胁迫效应显着;平均而言,每增加1×1012 t的碳排放量,太原年平均气温升高0.19℃,临汾年平均气温升高0.25℃;能源消费碳排放对区域风速具有减缓效应。相比于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量指标能够更综合地反映人为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期刊2019年09期)
密蓓蓓,王中波,仇晓华,张勇,蓝先洪[5](2019)在《中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氧化还原环境重建及其气候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位于冲绳海槽黑潮主轴流经区的GHN056-09柱状沉积物进行粒度、常微量元素、AMS ~(14)C分析,获得了中全新世以来粒度和常微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6235aBP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物中MnO/Al_2O_3、U/Th和V/Cr等3个地球化学指标在近6235aBP以来均发生了数次不同程度的波动,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1(1830aBP至今)的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程度强烈波动期、阶段2(4000~1830aBP)的低生产力和弱还原期、阶段3(6235~4000aBP)的高生产力和相对较强还原期。中全新世以来地球化学指标可共同识别出的6次极值揭示了同期的相对高生产力和较强还原状态,分别发生在R1(260aBP)、R2(1200aBP)、R3(2125aBP)、R4(2700aBP)、R5(4250aBP)和R6(5700aBP),且与海水温度和黑潮强度关系密切,揭示了中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区海气相互作用的区域性响应特征。(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侯祥,韩宁,封托,张博,陈晓宁[6](2019)在《气候因素对农田害鼠种群动态影响的非线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害鼠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以害鼠作为疫源动物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害鼠问题更加突出,气候因素与害鼠种群变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害鼠防治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西安市长安区周边分布的农田害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活捕法进行害鼠种群动态监测,掌握害鼠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非线性的统计方法广义可加模型,对该地区2015-2018年害鼠种群密度和气候因素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害鼠种群变化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害鼠种群数量总体显现为逐年下降趋势,鼠种分布比较稳定,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群。害鼠种群密度存在显着的正向自我调节效应(F_(1.00,5.79)=28.534,P <0.01),与上一月种群密度存在线性的正相关。当月平均温度与害鼠种群密度之间存在显着的非线性效应(F_(1.90,5.79)=4.636,P <0.05),两者之间显现为钟型关系,当温度<21℃时,两者之间显现为正相关,害鼠种群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反之显现为负相关,害鼠种群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月累计降雨量与害鼠种群密度之间也存在显着的非线性效应(F_(1.88,5.79)=4.414,P <0.05),同样,两者之间也显现为钟型关系,当降雨量>90 mm时,两者之间显现为负相关,害鼠种群密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反之显现为正相关,害鼠种群密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温度和降雨对害鼠种群变化具有调节作用,低温干旱和高温多雨均不适合鼠类繁殖与生长。(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马建平[7](2019)在《低碳转型政策经济效应和气候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低碳转型政策的气候效应明显:低碳技术减排、产业结构减排、能源结构减排分别减少14.20亿吨、8.57亿吨、4.9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共抵消74.42%的规模增排效应。低碳转型政策对宏观经济和地区经济均产生影响。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煤炭生产与工业生产互为Granger原因,整体低碳转型政策是两者负向Granger原因,控煤措施使工业增速年均下降约2.26个百分点。从地区经济影响来看,经济增速、能耗强度降速、低碳转型政策互为Granger原因,能耗强度加速下降对经济增速先抑制后促进,低碳转型政策抑制经济增长但对能耗强度影响较弱,低碳转型政策抑制经济增速效应在全国分布相对均衡。要持续推进低碳转型,必须统筹平衡经济增长目标与碳排放控制目标,持续加强先进技术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加速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化石能源发展,加大低碳转型政策在降低能耗强度方面的影响,提高低碳政策消化能力,储备抵消消极影响的政策工具。(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谢博,冯磊,顾盈培,沈安梅,刘汉昭[8](2019)在《气候因素对浦东新区蚊虫密度影响的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上海市气象情况变化趋势以及浦东新区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的蚊虫密度消长规律;探索各种气象因素对浦东新区蚊虫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11月上海市的单日气象数据,整理同时期浦东新区蚊虫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象因素对蚊虫密度指数的影响效应。结果单日平均气温与蚊虫密度指数呈明显非线性关系,滞后天数与效应强度呈"U"型,在温度为32℃时,相对危险度值最高达到2.2。滞后效应在3 d左右达到最强,随后逐渐降低,在10 d后又逐渐回升。湿度的影响情况与温度类似,风速的结果与温、湿度相反。结论温度对蚊虫密度指数效应在滞后3 d时最强,湿度对蚊虫密度影响效应无明显滞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赵斌[9](2019)在《“气候变化的生态学效应”微课教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背景并没有谁刻意为之,也没有谁进行过严格定义,但生物学在科研和教学中的确划分出"宏观"和"微观"两大领地,其分界岭为生物个体。美国生物学家巴瑞·科蒙纳(Barry Commoner)1971年在其着作《人、自然与技术的闭环》(The Closing Circle:Man,Nature and Technology)中提出了生态学四定律,其中第一定律就是:所有生命都与其他生命有关。也就是说,生态学更关注生命与其他生命之间(本文来源于《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赖寒[10](2019)在《湿热地区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微气候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热冬暖的湿热气候区具有长年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特征,湿热地区的城市建筑物密集,城市绿地的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湿热气候特征,有助于市民的身心健康。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构成单位,对局地微气候环境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研究城市绿地的植物群落微气候效应,可以为优化湿热气候区城市绿地植物群落设计提供依据。广州市地处岭南地区,具备典型的湿热气候特征。校园绿地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功能,绿地类型多样。因此本研究选取广州市校园绿地作为湿热地区城市绿地的代表,展开了以下研究:调研广州市5所大学校园绿地的植物群落,对96个植物群落样方的种类组成、数量规格和布局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统计了广州市校园绿地常用的植物种类、科属类型、树形特征,植物群落乔木层的高度、冠幅、郁闭度特征,灌木层密度分布特征,地被层盖度分布特征,以及常见的植物群落布局形态。为探究不同结构的植物群落微气候效应,选取乔灌草、乔草、乔灌、乔木4种结构的代表性样方各1个,硬质铺装样方1个,进行微气候效应的定点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调节场地微气候的效应显着,其中乔草型结构的植物群落遮阳降温、通风效应显着。运用ENVI-met软件对相同结构类型下不同布局形态的植物群落进行模拟,探究布局形态的改变对植物群落微气候效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布局形态的变化对群落内部和周围环境的风速风向影响显着,对温湿度影响则不明显。其中均匀型乔木+块状灌木布局形态的植物群落遮阳降温、通风效应显着。观测和模拟实验表明,乔草型结构和均匀型布局形态的植物群落缓解高温高湿气候的效应显着。对实际的植物群落案例进行优化,验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通过对广州市校园绿地的植物群落开展调查和分析,结合实测和模拟方法,探究湿热地区植物群落的微气候效应,为科学、合理构建湿热地区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提供决策依据与优化策略,对改善湿热地区城市绿地微气候环境具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气候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化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效应体现在促进了城市增温、城市热岛、城市雨岛、城市干岛、城市浑浊岛的形成等。通过对上海市1960~2015年的城市和郊区年平均气温、城市和郊区温差、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插值分析,并与1978年~2015年城市化强度和城市空间开发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除降水外,相对湿度(-0.891)~*、城区年平均气温(0.783)、城市和郊区温差(0.695)、日照时数(-0.649)、郊区年平均气温(0.645)与城市化强度显着相关,反映出时间尺度上城市化的增温、热岛、干岛、浑浊岛效应明显;空间尺度上城市热岛呈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分布,城市雨岛呈由中心向外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分布。(2)能源消费(0.894)、产业发展(0.884)、基础设施建设(0.826)、建设用地扩张(0.791)是促进城市化对局地气候变化胁迫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产业结构变化、能源消费和机动车数量增多是城区增温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态用地减少、能源消费提高是郊区增温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开发强度提高是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态用地减少、能源消费、房地产开发是干岛效应、浑浊岛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期望对揭示城市化与局地气候变化动态过程中的规律提供实证研究方法上的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苏东生,文莉娟,赵林,李照国,杜娟.青海湖夏秋季局地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19
[2].王宝强,李萍萍,沈清基,彭翀.上海城市化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效应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
[3].周玉科.不同滞后阶下气候因子对青藏高原植被的格兰杰效应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4].朱红胜,刘耀龙,张华明,李瑞涵,陈颂.山西能源消费碳排放对局域气候变暖的胁迫效应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
[5].密蓓蓓,王中波,仇晓华,张勇,蓝先洪.中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氧化还原环境重建及其气候效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6].侯祥,韩宁,封托,张博,陈晓宁.气候因素对农田害鼠种群动态影响的非线性效应[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7].马建平.低碳转型政策经济效应和气候效应的实证研究[J].阅江学刊.2019
[8].谢博,冯磊,顾盈培,沈安梅,刘汉昭.气候因素对浦东新区蚊虫密度影响的效应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9].赵斌.“气候变化的生态学效应”微课教案[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
[10].赖寒.湿热地区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微气候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