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多年以来一直都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呈现新阶段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总要求,全面布局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关系着农村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推动力,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垃圾专项治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全面改善农村人民居住环境,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宜居需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当时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村容整洁”等新农村建设要求。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用“生态宜居”替代“村容整洁”,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是一种质的提升。乡村生态宜居不再是简单强调单一化生产场域内的“村容整洁”,而是对“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内生性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乡村探索。
一、农村生态宜居的丰富内涵
生态宜居是提高农村发展质量的保障。“生态宜居”四个字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内核是倡导绿色发展,是以低碳、可持续为核心,是对“生产场域、生活家园、生态环境”为一体的复合型“村镇化”道路的实践打造和路径示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其内容涵盖村容村貌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发展低碳农村产业、创造优质农业生态产品等。它提倡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居环境绿起来、美起来。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把农耕文明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农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根本原则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生命之根,是中华文明发展之源。农村自然生长环境是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村民居住生活赖以依存的资源基础,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农村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就在于,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建设健康有序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经济发展和农业村现代化。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三)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村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三、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路径策略
(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生态宜居工程的关键一步。生态宜居需把生态保护摆在首位。加强乡村的生态保护,需要从环境与资源两个方面着手。环境方面主要是保护农村的空气、土壤、河流免受污染;资源方面主要是节约土地资源,防止在耕地区域违建工业建筑。
从实施主体来看,政府要在乡村生态保护上主动承担起政策支撑与财政支持的重任;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对农户的生产生活进行必要的环保
监督;农民需要自觉树立环保意识,积极主动担起保护农村生态的重任;企业是农村生态保护的推动力量,要承担起乡村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利用科技走绿色发展之路。从制度建设来看,农村生态保护也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农业生产者进行规范和约束。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农民从绿色发展中得到真金白银,进而使绿色生产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重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生态宜居是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出的新目标,人居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品质。因此,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重点应放在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方面。大力开展农村污染严重专项整治活动,集中主要力量解决当前农村村容村貌环境污染“重灾区”。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
人居环境的治理要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村庄的整体布局要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重点治理农村乱堆乱放、乱圈乱养、老旧空心房等农村乱象,加强治理房前屋后杂草和积存垃圾,清除沟渠污泥,清除墙壁涂污,清扫畜禽粪便。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农民建房行为,坚决遏止乱搭乱建现象,同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作,促进农村院落“田园化”。另外,要分类处理农村垃圾,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持续健全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长效机制,力争实现县域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
(三)引导农村产业低碳绿色发展
推广先进、绿色农业科技,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种植绿色环保有机农作物。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在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城乡产业融合,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建设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有效地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可持续绿色发展。
(四)打造乡村宜居的文化生态
生态宜居不仅表现在环境上的宜居,也表现在文化上的宜居。基于传统乡土熟人社会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无疑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一方面需要注重保护农村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保留乡村的文化气息,构建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乐土。在乡村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结构,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民风、民俗、乡规民约都对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宣传文化,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吴洪凯,胡振兴.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5.
[4]本报评论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N].人民日报.2018-04-24(002).
[5]李慧.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