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块裂岩质边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块体,模型,层状,结构,理论,突变,稳定性。
块裂岩质边坡论文文献综述
岑夺丰,黄达,黄润秋[1](2016)在《块裂反倾巨厚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颗粒流模拟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块裂反倾巨厚层状岩质边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基于PFC2D平行黏结模型和持续增加重力加速度方法,研究边坡破坏模式、应力-变形及能量耗散演化,并用临界重力加速度量化研究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边坡破坏模式主要有滑移、倾倒和溃屈破坏3类且随岩层倾角增大而逐渐转变;随岩块两相邻边长比l/h增大,边坡越倾向于发生倾倒破坏;滑移和倾倒破坏模式从坡脚向上坡体应力逐步达到峰值并峰后跌落,具有渐进破坏特征。而溃屈破坏模式坡体各部位应力呈"捆绑"型波动性塑性流动状态,具有大面积剧烈整体性破坏特征;随着岩层倾角(45°,60°,75°)增大,边坡临界重力加速度先减小再增大,稳定性在60°时最弱。边坡稳定性随岩块增大而增强,并主要受层间裂隙间距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刘柱[2](2011)在《集安至丹东公路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破坏机制与锚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是危害人类安全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滑坡灾害,在我国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块裂结构岩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块裂结构岩体边坡的滑坡发生也十分频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将越来越多的遇到有关块裂岩质边坡的滑坡问题。论文将以集安至丹东公路为依托对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和锚固机理进行研究。集安至丹东公路是联系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丹东市的重要交通通道。该段公路位于老岭以南,属于山岭重丘区,且位于鸭绿江岩石圈大断裂附近,节理裂隙比较发育。由于修建公路时对边坡的开挖以及施工时产生的爆破震动等影响,使公路沿线在运营期间出现了多处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采集岩石样本、地质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公路K6+606-K6+646段和K7+920-K8+244段块裂结构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总结了块裂结构边坡的特征及其分析程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通过室内试验和反分析等方法得到了边坡的物理力学参数,建立边坡的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利用目前广泛应用的极限平衡法对这两段块裂结构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模拟了K7+920-K8+244段的X2楔形体滑动,对楔形体的滑动破坏机制做了进一步的验证。对于主要沿软弱结构面滑动而破坏的块裂结构岩质边坡,预应力锚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理措施。锚杆支护是一种主动支护,对岩体扰动较小。采用锚杆对边坡进行加固,不仅占地少,安全可靠,施工速度快,还可以能充分发挥岩土体的自承能力,节省工程费用,因此锚固支护在块裂结构岩质边坡治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论文根据块裂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和岩土锚固原理,分析了块裂岩质边坡的锚固机理。结合锚固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针对K6+606-K6+646段和K7+920-K8+244段块裂结构边坡的稳定性、地形条件、破坏规模和潜在滑坡面等情况,对这两段边坡进行了锚固设计。最后利用FLAC3D对锚固效果做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不同锚固角,不同锚固段长度的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进一步分析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的锚固机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4-01)
张子新,徐营,黄昕[3](2010)在《块裂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上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模型试验仿真构造了顺层和反倾斜块裂层状岩质边坡,分别定性地确定了可能出现的两种类型边坡的破坏模式,并根据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边坡破坏特征,进一步拓展了这两种类型边坡的破坏模式,使其更具有普遍性.然后根据极限分析上限法基本原理,对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求解,验证了极限分析上限法在该类型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适用性,并使极限分析上限法演绎到普遍破坏模式中.这进一步拓展了极限分析法的应用范围,为块裂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田卿燕,傅鹤林[4](2009)在《基于灰色突变理论的块裂岩质边坡崩塌时间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地预测块裂岩质边坡发生崩塌的时间,基于灰色理论和突变理论建立了灰色-突变预测模型.首先运用灰色理论对声发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预测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展开,再通过微分同胚变换,转换为尖点突变模型的基本形式,从而建立了灰色突变预测模型.最后采用该模型对贵毕公路k79+380~k79+500右边坡的崩塌时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和实际崩塌时间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块裂岩质边坡的崩塌。(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12期)
黄昕,张子新,徐营[5](2009)在《块裂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质边坡工程中经常会遇到层理和节理极为发育、岩体被切割成许多离散块体的块裂层状岩体边坡,该类型边坡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影响因素有别于一般的岩质边坡。针对该类边坡,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探讨不同开挖坡度和层理面倾角下岩质边坡的破坏特征,并运用Sarma法对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Sarma法适用于块裂层状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这对该类岩质边坡的工程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谭鑫,傅鹤林,郭明香,沈宏,田卿燕[6](2009)在《块体理论与数值模拟结合应用于块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结构面的存在,块裂岩质边坡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并且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应力分布也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块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十分复杂。块体理论是近年来发展和完善的一种适合于岩体稳定性分析的较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但块体理论不能充分反映岩体结构面间的相互作用,而数值分析模拟具有可充分考虑岩体结构面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应用块体理论,判识可移动块体类型及失稳模式,在确定可移动块体的基础上,结合数值分析模拟,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并且揭示块裂岩质边坡的失稳机理,为块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09年03期)
李银海[7](2009)在《块裂岩质边坡中随机关键块体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块裂结构岩体的失稳破坏一般是沿结构面发生,而首先发生破坏的块体称"关键块体"。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岩质边坡结构面分布情况进行模拟,采用"块体理论"寻找边坡面上暴露的关键块体,并分析关键块体的分布范围和结构特征,为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09年02期)
田卿燕[8](2008)在《块裂岩质边坡崩塌监测预报理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矿山等工程建设的高陡岩质边坡越来越多,崩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统计,近年来发生的崩塌中,块裂岩质边坡崩塌占据的比重达到67%,给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防止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结合交通部课题“西部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研究”(编号:200331880201)、和湖南省交通厅课题“衡炎高速公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编号200506),开展块裂岩质边坡崩塌监测预报理论体系及工程应用研究,力求达到预测预报崩塌地质灾害,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总结了块体理论在解决工程问题中存在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块体理论中引入概率方法更精确地分析了边坡中潜在崩塌块体的稳定性,找出了关键块体,推导了崩塌沿单面与双面滑移模式的稳定计算公式;2)提出了结构面迹长统计的的概率分布模型,对块体大小分布概率进行了分析,并划分块体大小区间,分析各区间内块体的出现概率、失效概率,并计算了块体总失效概率,揭示了块裂岩质边坡崩塌机理,为定量评价块体发育特征、工程监测和预报提供了依据;3)将边坡崩塌落石分为五种运动形式,研究了各种崩塌速度和位移,确定了可动块体一旦发生崩塌产生的破坏能量和破坏范围;4)借助非线性数值分析手段,综合考虑岩体节理裂隙,进一步分析了岩质边坡崩塌的机理和潜在范围,应证了用块体理论分析崩塌稳定性的结果;5)研制了岩质边坡崩塌监测和预报理论体系。通过室内声发射试验找出了块裂岩体的声发射规律和崩塌破坏的临界判据,制定了合理的崩塌现场监测方案,结合灰色突变预测预报模型对声发射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预测预报了崩塌的产生时间和范围。6)将块裂岩质边坡崩塌监测预报理论体系应用于贵毕公路k79+380~k79+500右边坡和湘黔线k303+600右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崩塌预测,验证了该理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5-01)
赵瑜,李晓红,卢义玉,靳晓光[9](2005)在《块裂结构岩质边坡水力学模型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把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看作拟连续介质与块裂介质广义双重介质,运用现代分形理论,建立了1-2级主干裂隙分形网络,并根据两类介质接触处水头相等及节点流量相等建立了合理的块裂结构边坡叁维水力学模型,给出了有限元解法,模拟了叁峡工程的蓄水位至175m时边坡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变化,在应用上有较好的可靠性与广泛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5年06期)
唐正辉[10](2004)在《块裂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有效加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岩体结构特征着手,运用地质控制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研究结构面的发育规律及地质特征,分析岩体结构和岩体赋存环境地质条件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决定作用,得出地质因素决定着岩体的力学介质类型,控制着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机制的结论。进而分析影响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分析边坡破坏类型,探讨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其控制性因素,结果表明,控制岩坡变形破坏形式并决定其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是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 文中以块裂型岩质边坡为研究重点,运用赤平投影图解法和解析几何方法,详细分解楔形破坏体,分析其产生的基本条件,在各种工程地质条件下楔体的受力情况,评价其稳定性。文中还试着将图解法和解析法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实现楔体分析自动化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基本思路及有关注意的问题,并编程实现了初步的功能,证明其思路的可行性。 文章结合叁板溪水电站进水口工程边坡的地质情况,将有关理论和探索出的分析方法运用于实际工程,详细分析工程区地质构造条件、岩体力学介质及变形破坏机制,对可能形成的不稳定块体作了详细论证,得出区内不可能发生大规模边坡破坏的结论。并进一步将节理和裂隙等小规模结构面纳入考虑,综合分析工程边坡整体及局部的稳定性,将加固的重点定位于浅表部位,提出“全面防护,重点加固”的加固原则,及以喷锚法为主要手段的加固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4-06-30)
块裂岩质边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是危害人类安全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滑坡灾害,在我国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块裂结构岩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块裂结构岩体边坡的滑坡发生也十分频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将越来越多的遇到有关块裂岩质边坡的滑坡问题。论文将以集安至丹东公路为依托对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和锚固机理进行研究。集安至丹东公路是联系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丹东市的重要交通通道。该段公路位于老岭以南,属于山岭重丘区,且位于鸭绿江岩石圈大断裂附近,节理裂隙比较发育。由于修建公路时对边坡的开挖以及施工时产生的爆破震动等影响,使公路沿线在运营期间出现了多处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采集岩石样本、地质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公路K6+606-K6+646段和K7+920-K8+244段块裂结构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总结了块裂结构边坡的特征及其分析程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通过室内试验和反分析等方法得到了边坡的物理力学参数,建立边坡的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利用目前广泛应用的极限平衡法对这两段块裂结构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模拟了K7+920-K8+244段的X2楔形体滑动,对楔形体的滑动破坏机制做了进一步的验证。对于主要沿软弱结构面滑动而破坏的块裂结构岩质边坡,预应力锚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理措施。锚杆支护是一种主动支护,对岩体扰动较小。采用锚杆对边坡进行加固,不仅占地少,安全可靠,施工速度快,还可以能充分发挥岩土体的自承能力,节省工程费用,因此锚固支护在块裂结构岩质边坡治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论文根据块裂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和岩土锚固原理,分析了块裂岩质边坡的锚固机理。结合锚固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针对K6+606-K6+646段和K7+920-K8+244段块裂结构边坡的稳定性、地形条件、破坏规模和潜在滑坡面等情况,对这两段边坡进行了锚固设计。最后利用FLAC3D对锚固效果做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不同锚固角,不同锚固段长度的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进一步分析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的锚固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块裂岩质边坡论文参考文献
[1].岑夺丰,黄达,黄润秋.块裂反倾巨厚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颗粒流模拟及稳定性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刘柱.集安至丹东公路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破坏机制与锚固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张子新,徐营,黄昕.块裂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上限解[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田卿燕,傅鹤林.基于灰色突变理论的块裂岩质边坡崩塌时间预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5].黄昕,张子新,徐营.块裂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
[6].谭鑫,傅鹤林,郭明香,沈宏,田卿燕.块体理论与数值模拟结合应用于块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J].金属矿山.2009
[7].李银海.块裂岩质边坡中随机关键块体的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
[8].田卿燕.块裂岩质边坡崩塌监测预报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
[9].赵瑜,李晓红,卢义玉,靳晓光.块裂结构岩质边坡水力学模型及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5
[10].唐正辉.块裂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有效加固[D].中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