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仕与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仕与隐,陈子昂
仕与隐论文文献综述
董羽珊[1](2019)在《仕与隐》一文中研究指出仕与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话题,是千百万文人心中最激烈的挣扎。二者交织着,厮杀着,成就了一桩桩名士美谈,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或浓或淡的墨痕。古语云:"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学问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去当官。于是,"入仕"成了文人们的一致追求,"治国,平天下"成了他们人生的终极理想。只是,官场如战场,其中的黑暗残酷岂是常人所能承受?陶渊明坐不住了,于是他拂衣归田(本文来源于《作文与考试》期刊2019年33期)
杨柳[2](2019)在《斯人真有道:赵孟俯的仕与隐》一文中研究指出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又称赵松雪)早年隐居故里,苦研学问,沉浸于诗文书画之中,从名儒敖继公学习经史,向钱选学习画法,才华卓着,被誉为"吴兴八俊"之一,为夹谷之奇所激赏。夹谷之奇出任吏部尚书后,力荐其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赵氏以诗婉拒。后江南侍御史程钜夫搜访江南遗逸二十馀人,赵氏名列其首。赵诗《送高仁卿还湖州》中有"捉来官府竟何补"句,说明赵孟俯此后忆及当初出仕的经历,颇有身不由己的尴尬之意。另一方面,赵氏(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9年10期)
周军[3](2019)在《现代乡土小说的潜隐革命叙事——评吴仕民长篇小说《铁网铜钩》》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小说《铁网铜钩》以民国时期鄱阳湖畔朱、赵两个村落的历史恩怨为叙事支点,以恢宏磅礴的丰赡之笔立体呈现了民国时期底层人民在宗法礼制与黑暗政府统治双重钳制下的种种苦痛。历史文化的闲笔式风景嵌入与复杂小人物谱系式刻画共同构建了现代乡土小说的潜隐革命叙事。小说写实风范的中国经验叙事为当代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新鲜样本。(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马鸿莹[4](2019)在《金末社会与元好问仕隐的矛盾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入仕和归隐的矛盾贯穿了元好问的前半生。这种矛盾心态以及辞职归隐等所作所为,从他入职国史馆不久就已经开始,延续到进京为官以后,直至金亡之际。究其原因,既与金朝末年的社会生态密不可分,也与自身的主观仕进意愿相关。(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常红磊[5](2019)在《“隐”与“仕”的交锋——苏轼《前赤壁赋》中“自我放逐”思想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千古第一文人",其道德高尚,政绩斐然,百姓称颂,一定意义上说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豁达乐观,始终从容面对。"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仕途跌入低谷,面对人生逆境,苏轼在"隐"(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田慧[6](2019)在《仕与隐心态的矛盾——陶渊明田园诗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是指那些直接描写田园风光,抒发闲情逸致的诗篇;广义上则泛指陶渊明所描写的反映其乡居生活及内心感受之诗。从广义的角度讲,陶渊明的田园诗可谓是丰富且复杂的,并更能全面地反映诗人心中最真实的情感状态、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不能超然世外的苦闷情绪。对于他田园诗中所包含的矛盾心态的研究,对理解他的诗歌,推及对诗人自身心路历程的发展的认识,都有深远的意义。(一)为官与归隐为官与归隐,是封建时代文人与知识分子所走的两条基本道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已经围绕为官与归隐问题发(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1期)
万志余[7](2019)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论紫砂作品“山间隐仕帽筒”的陶刻意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紫砂陶刻集金、石、书、画于一体,与古色古香的紫砂材质相契合,使作品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既体现了中国书画的艺术之美和精神之美,又提升了紫砂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层次。本文以紫砂作品"山间隐仕帽筒"为例,浅谈其陶刻装饰和文化意境,从中感受古代文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精神追求。(本文来源于《江苏陶瓷》期刊2019年03期)
李倩[8](2019)在《“儒道互补”与魏晋文人仕隐的痛苦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儒道两家的处世思想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对文人心态的不同影响,是形成文人个性的重要原因,也是文人仕隐行为重要的客观决定因素。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主张,看似对立,可在历代文人身上却是统一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政治险恶,理论家们在这种大背景下相继建构出一系列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模式较为成功的,都是把尊崇个体人格的道家思想与强调社会功能的儒家思想揉合起来,让它们互作补充。在这些理论的渗透和影响下,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人格观深入文人心中,使他们不得不在"归隐以守志"和"参政以建功报国"这两极愿望中左右摇摆,难以抉择。因此"儒道互补"的人生观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作为时代的精英,知识分子常常会超越历史,去关注和反思人类的普遍命运,这就是"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与"儒道互补"的人生观的撞击,就形成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既介入又超然的两种基本心态。陶潜归隐以守志,阮籍恐惧无奈而求隐。他们都因失去了政治的依托,反过来追求自身的人格理想。佯狂和归隐分别是他们求性情、求全身的途径。本文正是试图从阮籍佯狂尚隐的无奈和陶渊明四仕四隐的历程来证明,魏晋文人在"人格建构"与"政治愿望"两者之间艰难抉择的精神痛苦的根源在于其"儒道互补"的心理和信念。(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2期)
欧阳娉[9](2019)在《仕隐与性情:易代之际宋濂心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濂,生活于元明之际,近五十入仕,然累官学士,荣翰林之冠冕,太子讲经,育东宫之德才;或着书立文、以诗存史,溯诗经风雅;或修史定礼、参政论道,有贤臣气象。朱元璋誉之为"开国文臣之首"。本文针对宋濂元末明初入仕之辗转和修史之艰辛,管窥一代文臣仕隐心态。(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18期)
李倩[10](2019)在《“儒道互补”与魏晋文人仕隐的痛苦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儒道两家的处世思想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对文人心态的不同影响,是形成文人个性的重要原因,也是文人仕隐行为重要的客观决定因素。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主张,看似对立,可在历代文人身上却是统一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政治险恶,理论家们在这种大背景下相继建构出一系列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模式较为成功的,都是把尊崇个体人格的道家思想与强调社会功能的儒家思想揉合起来,让它们互作补充。在这些理论的渗透和影响下,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人格观深入文人心中,使他们不得不在"归隐以守志"和"参政以建功报国"这两极愿望中左右摇摆,难以抉择。因此"儒道互补"的人生观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作为时代的精英,知识分子常常会超越历史,去关注和反思人类的普遍命运,这就是"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与"儒道互补"的人生观的撞击,就形成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既介入又超然的两种基本心态。陶潜归隐以守志,阮籍恐惧无奈而求隐。他们都因失去了政治的依托,反过来追求自身的人格理想。佯狂和归隐分别是他们求性情、求全身的途径。本文正是试图从阮籍佯狂尚隐的无奈和陶渊明四仕四隐的历程来证明,魏晋文人在"人格建构"与"政治愿望"两者之间艰难抉择的精神痛苦的根源在于其"儒道互补"的心理和信念。(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1期)
仕与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又称赵松雪)早年隐居故里,苦研学问,沉浸于诗文书画之中,从名儒敖继公学习经史,向钱选学习画法,才华卓着,被誉为"吴兴八俊"之一,为夹谷之奇所激赏。夹谷之奇出任吏部尚书后,力荐其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赵氏以诗婉拒。后江南侍御史程钜夫搜访江南遗逸二十馀人,赵氏名列其首。赵诗《送高仁卿还湖州》中有"捉来官府竟何补"句,说明赵孟俯此后忆及当初出仕的经历,颇有身不由己的尴尬之意。另一方面,赵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仕与隐论文参考文献
[1].董羽珊.仕与隐[J].作文与考试.2019
[2].杨柳.斯人真有道:赵孟俯的仕与隐[J].文史知识.2019
[3].周军.现代乡土小说的潜隐革命叙事——评吴仕民长篇小说《铁网铜钩》[J].武陵学刊.2019
[4].马鸿莹.金末社会与元好问仕隐的矛盾心态[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5].常红磊.“隐”与“仕”的交锋——苏轼《前赤壁赋》中“自我放逐”思想浅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6].田慧.仕与隐心态的矛盾——陶渊明田园诗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9
[7].万志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论紫砂作品“山间隐仕帽筒”的陶刻意境[J].江苏陶瓷.2019
[8].李倩.“儒道互补”与魏晋文人仕隐的痛苦抉择[J].汉字文化.2019
[9].欧阳娉.仕隐与性情:易代之际宋濂心态初探[J].文教资料.2019
[10].李倩.“儒道互补”与魏晋文人仕隐的痛苦抉择[J].汉字文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