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什迪论文_任佳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拉什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拉什,母国,萨尔,佛罗伦萨,情怀,新世界,盖茨。

拉什迪论文文献综述

任佳佳[1](2019)在《在新世界的书写中寻根觅源——拉什迪学术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萨尔曼·拉什迪是当代英国移民文学的领军人物,也是近叁十年来享誉世界文坛的文学大师。结合拉什迪作为小说家和批评家的发展进程与进程中相关的评论材料,以及拉什迪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对其思想史做详细梳理。同时,深入探讨拉什迪学术史研究中广受关注的问题,梳理学界论争的观点,呈现拉什迪学术史的缘起和衍进脉络,为国内拉什迪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7期)

任佳佳[2](2019)在《拉什迪诗歌中的流散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英国移民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小说创作上的辉煌成就为他赢得了"后殖民文学教父"的称号。然而,他的诗歌创作中流露出的流散诗学观还未被学界重视。事实上,他的诗歌创作和在小说中塑造的诗意空间是一种复调的音乐,为他的文学版图增添了一份多元色彩。对拉什迪的诗歌进行深层剖析,有助于走近拉什迪的内心世界,丰富拉什迪的创作艺术研究,建构一个拉什迪流散叙事的诗意空间。(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7期)

董宇航[3](2019)在《拉什迪《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中的文化混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萨尔曼·拉什迪钟情于讲述南亚次大陆上神奇的历史与现实。多元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流散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以绚烂多姿的混杂性特质。《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部作品。它借主人公“摩尔人”莫赖斯之口,以政治寓言的方式讲述了“摩尔人家族”四代人的爱恨情仇与印度社会的风云变幻。在这个映照历史与现实的文本里,文化混杂性贯穿了全篇。本文即拟专门探讨小说中的文化混杂性问题。论文正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叁章。第一章,以摩尔人家族人物群像为中心,分析了印度文化混杂性的历史渊源。“摩尔人家族”即莫赖斯父系佐格意比家族和母系达·伽马家族在文化及身份上的混杂性源于印度社会在历史、种族、宗教等方面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第二章,以奥罗拉这个画家形象为中心,探讨文化混杂性与现代印度新文化的创造之关系。具有世界主义特质的“马萨拉”艺术家奥罗拉将传统印度文化与西方现代创作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摩尔斯坦”与“摩尔人”组画,显示了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占据主导的复杂环境中谋求混杂性身份认同和创造新型文化的不懈追求。第叁章,以摩尔人莫赖斯这个复杂的混血儿形象为中心,论述文化混杂性与现代印度人的身份困惑二者之间的关系。与他的母亲奥罗拉不同,莫赖斯身处印度混杂性的文化环境中,无力完成一种文化融合和新文化的创造。他在潜藏于印度文化混杂性之中的不同力量的撕扯之下,陷入一种深刻的精神分裂,在长大成人、追求爱情、融入社会等人生的关键路口陷入困惑或偏执,展现了现代印度人在单一身份认同与混杂性身份认同二者间的摇摆不定。拉什迪笔下的奥罗拉和莫赖斯等复杂而富有个性的人物群像,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文化混杂性给印度社会带来的巨大而多面的影响,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在混杂性文化环境中人的身份认同和新文化的创造等问题,富有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董田[4](2019)在《拉什迪和奈保尔笔下母国形象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殖民和后殖民时期,来自不同族裔的流散作家出于被迫流亡或自我流散等原因从第叁世界移居到主流文化国家寻求发展。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和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叁雄”。同为印度裔的流散作家,拉什迪和奈保尔都是世界文坛的文学巨匠。故国的儿时记忆和西方国家的流散经历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母国记忆的追寻成为他们流散作品的特色,展现了他们无法割舍的母国情怀。本论文将以全球化的后殖民语境为大背景,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分析印裔流散作家拉什迪和奈保尔作品中母国形象的异同。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拉什迪和奈保尔的成长背景和主要作品,以及国内外对他们笔下母国形象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流散写作的概念及内容,为本论文的展开做理论铺垫。第叁部分从叁个层面对拉什迪和奈保尔笔下异曲同工的母国形象进行探析:从庶民女性的遭遇探讨母国社会的分层属性;从夹缝求生者的文化身份探讨母国的边缘地位;从异质文化的碰撞交融探讨母国的文化形态。第四部分从母国的多元历史和社会现状的角度分析其笔下对母国形象的不同呈现。两位流散作家对于印度的分裂史、殖民史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刻画是各有侧重的,折射出不同的母国形象。第五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拉什迪和奈保尔虽同为印裔流散作家,但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既有相似又存在差异,反映出他们难以割舍的母国情怀。本论文通过对印裔流散作家拉什迪和奈保尔笔下的母国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其目的一是揭开印度的神秘面纱,走进古老的东方世界;其目的二是让读者体会异国流散者无法割舍的母国情怀。随着全球化和第叁世界的发展,东方国家慢慢走进其他国家的视野,世界文坛也开始了对东方文学的关注。通过对本论文的分析,读者也能够提升对东方文学了解的兴趣。(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贾宏涛[5](2019)在《从《哈龙和故事海》看萨尔曼·拉什迪的文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中篇小说《哈龙和故事海》以童话寓言的形式生动地传达出这样一个寓意:虽然讲故事如王尔德所言是一门古老的撒谎艺术,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由于拉什迪声称这部作品是他在人生最黑暗时期创作的一部最明朗、最令人愉快的小说,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部同时写给儿童和成人的童话故事与作家本人的文学观紧密相连。本文将从叁个方面解读拉什迪如何以童话寓言的形式阐述他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陆贇[6](2018)在《改写《了不起的盖茨比》——萨尔曼·拉什迪新作《戈尔登一家》的互文性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作《戈尔登一家》中,拉什迪围绕幻象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从主要人物、叙事者和象征空间叁个方面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互文性改写,一方面回应奥巴马时代的舆论氛围,重新诠释美国梦,另一方面承续原作的批评功能,以个人命运作为讽喻,委婉表达作者对于美国前景的悲观看法。(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杨靖[7](2018)在《文艺复兴的隐暗面——评拉什迪《佛罗伦萨妖女》》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复兴是西方近代的发明。十九世纪浪漫派更以"宗教世俗化""个性解放""人文主义"等标签使之溢彩流光,而一向以历史考据见长的小说家拉什迪却借助《佛罗伦萨妖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双重视角,试图揭示这神秘光环背后的隐暗面:作为近代意义上第一个真正的国家,佛罗伦萨城邦充满宫廷权斗和残杀,贵族骄奢淫逸,民众如墙头之草,学者文士则竞相邀宠献媚,民主政体亦摇摇欲坠。与此相反,印度莫卧儿王朝阿克巴大帝治下的首府丝克瑞,却呈现出宗教宽容、安定有序的繁盛景象。从历史的角度看,拉什迪认为迷信和专制并不是东方的特质,启蒙和人文精神也不是西方的代名词;文艺复兴应该以复数的形式出现:它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等各种异质文化的融合与互补。(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高焓[8](2018)在《论拉什迪《午夜之子》中的自我与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除了对当代印度历史中后殖民问题及民族问题进行反思,《午夜之子》还表现了一种特殊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存状态。主人公萨里姆从出生开始即被赋予了与独立后的印度相同的使命;在成长过程中因其特异能力而与种种历史事件产生直接关联,其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历史的隐喻;此外,他还始终通过银痰盂这一象征物件与历史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作品从存在意义、存在状态与自我意识的象征叁个方面表现了自我与历史的同一。(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4期)

董田,张敬品[9](2018)在《后殖民语境下拉什迪和奈保尔笔下母国之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和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文学移民叁雄"。拉什迪和奈保尔作为印裔流散作家,其作品中体现出对母国印度的记忆追寻。本文以"后殖民语境"为切入点,对拉什迪和奈保尔笔下的母国印度进行剖析,解读两位流散者作品中异曲同工的母国形象,从而使读者走近神秘的东方国家—印度,体会两位印裔流散者的母国情怀。(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9期)

林萍[10](2018)在《捆绑之误与认同之殇——拉什迪“世界主义”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彰显"世界主义",拉什迪通过将后结构和后现代主义话语强行"捆绑"于第叁世界叙事之中,在其创作中对第叁世界的民族认同进行了解构。拉什迪对西方理论话语的过度依赖和对民族认同的解构与其缺乏第叁世界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文化政治诉求密切相关。本文从文化政治的视角出发,对拉什迪"世界主义"思想及其叁个表征即"杂糅"身份、民族的"播撒"和新东方主义进行质疑和反思。(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3期)

拉什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英国移民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小说创作上的辉煌成就为他赢得了"后殖民文学教父"的称号。然而,他的诗歌创作中流露出的流散诗学观还未被学界重视。事实上,他的诗歌创作和在小说中塑造的诗意空间是一种复调的音乐,为他的文学版图增添了一份多元色彩。对拉什迪的诗歌进行深层剖析,有助于走近拉什迪的内心世界,丰富拉什迪的创作艺术研究,建构一个拉什迪流散叙事的诗意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拉什迪论文参考文献

[1].任佳佳.在新世界的书写中寻根觅源——拉什迪学术史研究[J].大众文艺.2019

[2].任佳佳.拉什迪诗歌中的流散叙事研究[J].名作欣赏.2019

[3].董宇航.拉什迪《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中的文化混杂性[D].西北大学.2019

[4].董田.拉什迪和奈保尔笔下母国形象的比较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5].贾宏涛.从《哈龙和故事海》看萨尔曼·拉什迪的文学观[J].当代外国文学.2019

[6].陆贇.改写《了不起的盖茨比》——萨尔曼·拉什迪新作《戈尔登一家》的互文性叙事策略[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8

[7].杨靖.文艺复兴的隐暗面——评拉什迪《佛罗伦萨妖女》[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8

[8].高焓.论拉什迪《午夜之子》中的自我与历史[J].当代外国文学.2018

[9].董田,张敬品.后殖民语境下拉什迪和奈保尔笔下母国之形象[J].北方文学.2018

[10].林萍.捆绑之误与认同之殇——拉什迪“世界主义”批判[J].外国文学评论.2018

论文知识图

巴楚-麦盖提地区区块划分及井位图(据...“叁巨头”与“壕沟”示意图对外交往附表一:广东省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一...对外交往附表一:广东省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一...对外交往附表一:广东省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一...中西部天山相对稳定欧亚框架GPS速度...

标签:;  ;  ;  ;  ;  ;  ;  

拉什迪论文_任佳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