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观念论文-李春玲

家国观念论文-李春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家国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际,新生代,家庭消费支出,同龄群体,耐用品,预防性储蓄,独生子女政策,生活水平,经济增长动力,宽容度

家国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玲[1](2019)在《中国“社会代”引领价值观代际更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关键词何谓“社会代”20世纪5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等人提出“社会代”概念。“社会代”是指因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而形成独特社会性格并对后续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同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变迁跨越了其他国家历经百年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9-02)

孙洁[2](2019)在《观古今于须臾,抚家国以温情——管窥2019年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的时空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历史试题,按照国家考试中心发布的试题评析,主要分叁大块,体现"六个下功夫"、对标"德智体美劳"、点睛"一核四层四翼",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倡导五育并举,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方面稳中求变,难度适中,既突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历史学科特色,又以历史的温情和敬意立德树人,从广阔的时空维度认同祖国与民族的文化,感知中国崛起的步伐,激发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5期)

刘文静[3](2019)在《家国情怀与思政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图书编辑是科技文化产品的加工人和传播者,其精准把握出版走势、捕捉文化热点、甄别市场诉求、紧随国际潮流的水平与程度,对于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新华书目报》期刊2019-01-10)

吴若云[4](2018)在《历史时空观念下的家国情怀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关怀、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高中学生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国家强盛、民族自信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也就是说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具有德行修养、责任与担当、天下情怀、民族自强的精神。笔者认为“家国情怀”的培养需置于特定的、具体的时空观念下才能让学生“神入历史现场,深刻理解”,在时空的坐标中才能体现富有人文关怀的“家国情怀”,才能彰显出历史教育特有的育人功能。历史时空观念下的家国情怀培养即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对爱国主义的升华、对民族团结的重要、对国家疆域的维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家国情怀”的培养都需要置于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下。然而,现阶段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方式仅就“家国情怀”谈“家国情怀”显得淡薄,笔者在分析、综合和思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历史时空观念下的家国情怀培养应遵循传承中华文明、树立家国同构意识、注重德行修养、培育民族自强精神、胸怀古今中外、形成开放国际意识的原则的前提下将历史时空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解释相结合有效促进家国情怀的培养。所以,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应具备有关“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历史教学观念,掌握历史分期、熟读历史地图、创新历史教学设计、树立课魂意识、创设历史情境、提升感悟能力、动态审视历史、增强价值取向的策略。理论上的学习需在实践中检验,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体悟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当代中国从自信与辉煌到磨难与探索,最后实现崛起与复兴的历程,实现在历史时空观念下的“家国情怀”培养。(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1)

贾若雅[5](2018)在《战争、漂泊与家国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行旅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活动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结构和题材。从文学史和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行旅题材的文学在诗文方面十分丰富,但是叙事性的行旅文学本身的发展,以及针对行旅叙事的研究都落后于西方。到了晚清时期,中国在列强的炮火下打开了原本封建紧闭的大门,西方先进的观念知识和机械交通工具的传入,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体制形成冲击,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与世界接轨创造了机会。所以,晚清时期不仅诞生了许多游历海外的游记散文,也出现大量具备行旅叙事特点的小说。从此开始,中国国民进入了现代行旅的行列。本文研究的四十年代行旅叙事小说所处的正是中华民族危机达到顶点的时代,中国人在侵略炮火的催促之下踏上行旅,此时的行旅与以往任何年代相比具备独特的残酷性。同时,全新的中国又在炮火之中,在全民的行旅之中诞生。所以,四十年代的行旅也孕育着国家独立的希望。本文研究的文本是1937年至1949年创作发表的小说,从四十年代战争背景入手来解读当时的行旅小说,也从行旅叙事入手来展现四十年代的文学面貌。绪论对“行旅”概念的选择,行旅叙事的研究,以及古今中外的行旅叙事发展做了梳理。四十年代行旅叙事研究的缺失,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正文根据不同的行旅结构分为叁章,将“暂驻”吸纳进行旅之中,拓宽行旅的定义。第一章以不断移动的行旅为全文讨论的起点,说明“战争”是四十年代行旅的主要动力,在战争中行旅者观看“风景”,交通工具也能引发行旅故事。第二章探讨行旅中的“暂驻”问题。“暂驻”意味着“流离”和“安稳”的交织与对抗,这一方面体现出中国人在动荡年代对安稳渴求而不得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在动荡中默默扎根,在漂泊中积蓄力量的可能。最后一章探讨“行”和“驻”在文本中都占有相当地位的行旅叙事小说,这章由“行—驻”的行旅结构入手,探讨个体行旅者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行为,也能在全民迁移中牵引出新的中国形象,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体现个人主体的家国意识的觉醒。随着中国崛起,中国人的步伐迈向世界各地,我们也成为了行旅大国。对1949年之前先辈们的行旅进行探讨,以他们的动荡步伐可以反照现如今中国人自信的脚步。(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逄增玉,逄乔[6](2018)在《时空意识与老派市民家国观念的更生和嬗变——以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老舍反映抗战的扛鼎之作,也是现代中国文学中最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其中以祁老太爷为代表的老派北平市民和一般市民,原本没有民族国家的宏大意识而只有家与家族意识,而这与他们时间和历史意识的短视、空间意识的狭窄密切相关,是传统的老中国文化和北平市民文化与社会导致他们精神动物世界的闭塞与短视。但北平和中国其它城市与地域的次第沦陷,侵略者占领时间的漫长,家族与民族接连不断的灾难,迫使他们不断获知了时间与空间的知识与意义,促使他们睁开了民族之眼,历史辩证法使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之恶,被动地唤醒、延伸了北平市民的时空意识和世界,进而催生出家国同构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认识,批判战争与"感谢"战争的反讽理念,成为小说复调主题和内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丰富和拓展了抗战文学的内容。(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黄玉顺[7](2017)在《“以身为本”与“大同主义”——“家国天下”话语反思与“天下主义”观念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的话语模式其实并非"家国天下",而是"身—家—国—天下";儒家传统的伦理政治话语并非"以家为本",而是"以身为本"。所谓"身"指灵肉一体的个体自我。"家""国"并非永恒的范畴,而"身"才是永恒的。"身"的性质与地位随生活方式与社会形态而转换,由作为社会主体的家庭(宗族或家族)的附庸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主体;当家庭与国家消亡后,"身—家—国—天下"模式将转换为"身—天下"或"身—世界"模式。汉语"世界主义"有四种含义:古代的两种"世界主义"或两种"天下主义",即王国天下主义与帝国天下主义(古代帝国主义);当代的两种"世界主义",即国族性世界主义(现代帝国主义)与超国族世界主义,后者可谓"大同主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儒学》期刊2017年00期)

庞乾奎,应吉祺[8](2017)在《浙江仙居李氏宗祠中的家国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仙居县李宅村宗族文化浓厚,该村在选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该村保留着大小两个宗祠及一个都宪公祠,这些宗祠不仅体现有"十训八诫"的家训家规,在功能上还承载着乡村自治、教育及赡养老人等方面的作用,这些都是李宅村的宗祠文化中家国一体观念的外在表现。(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期刊2017年04期)

黄梅[9](2017)在《论四川白马藏族的生存境遇——兼论白马土司的家国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白马藏族偏居西南边陲之地,其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面临饱腹需求与生命安全的双重挑战。通过对白马藏族闭塞的生存环境以及时常遭受番夷侵扰的外在状况的论述,揭示了白马藏族艰难的生存境遇。白马藏族其先祖为氐族,唐代后又受藏族影响,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自南宋理宗起,白马藏族地区开始实施土司管理制度,历任白马土司推行了一系列安民富民、兴学化夷的政策,促使白马藏族逐渐形成向善的民族性格。白马土司是土司制度史上沿袭时间最长的土司之一,在730多年的管理过程中,白马土司形成了忠贞爱国、遵从大势的家国观念,旨在保境安民、保有辖域管理职权。(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蔡明宏[10](2017)在《“一带一路”视阈下印尼华裔族群意识与家国观念实证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域外第一站,也是"一带一路"的重心之一。在东南亚诸国中,印度尼西亚的华族人数最多,居海外各国之首。为考察印尼华裔的族群身份与家国伦理观念变迁情况,以及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规划里,他们独特的家国情怀能否担负起传递中华文化、表述中国形象的政治文化外交使命,本文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问卷调查。发现印尼华裔在"中华化"与"在地化"的对立统一中寻求当代族群身份定位,双重的文化视野赋予他们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他们更能以独立而客观的姿态进入中华文化的传播场域,从而有望成为国际公共外交新生态的有益助力。(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7年05期)

家国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历史试题,按照国家考试中心发布的试题评析,主要分叁大块,体现"六个下功夫"、对标"德智体美劳"、点睛"一核四层四翼",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倡导五育并举,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方面稳中求变,难度适中,既突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历史学科特色,又以历史的温情和敬意立德树人,从广阔的时空维度认同祖国与民族的文化,感知中国崛起的步伐,激发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和家国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国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玲.中国“社会代”引领价值观代际更迭[N].北京日报.2019

[2].孙洁.观古今于须臾,抚家国以温情——管窥2019年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的时空观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3].刘文静.家国情怀与思政观念[N].新华书目报.2019

[4].吴若云.历史时空观念下的家国情怀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5].贾若雅.战争、漂泊与家国观念[D].苏州大学.2018

[6].逄增玉,逄乔.时空意识与老派市民家国观念的更生和嬗变——以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8

[7].黄玉顺.“以身为本”与“大同主义”——“家国天下”话语反思与“天下主义”观念批判[J].中国儒学.2017

[8].庞乾奎,应吉祺.浙江仙居李氏宗祠中的家国观念[J].现代城市.2017

[9].黄梅.论四川白马藏族的生存境遇——兼论白马土司的家国观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

[10].蔡明宏.“一带一路”视阈下印尼华裔族群意识与家国观念实证调研[J].世界宗教文化.2017

标签:;  ;  ;  ;  ;  ;  ;  ;  ;  ;  

家国观念论文-李春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