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域石化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235
摘要:针对新版大气导则颁布以来,大家对监测点位的设置的原则与技巧不是很清晰,本文以实际案例说明大气监测布点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对于新建项目而言,在厂址处和下风向5km范围内设置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对于改扩建项目而言,在厂址下方向5km范围内设置仅1个监测点。该布点方案较为合理,可为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监测点位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监测布点;新版大气导则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环境空气质量日益变差[1-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质量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可以为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于201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新版大气导则中6.3.2条规定“以近20年统计的当地主导风向为轴向,在厂址及主导风向下风向5km范围内设置1~2个监测点。”
自导则颁布以来,大家对监测点位的设置的原则与技巧不是很清晰,在厂址处设置的监测点经常出现超标现象,进而预测评价结果超标,最终的评价结论是不可行。本文将从监测点位设置的目的着手进行分析,并列举相关实例进行验证与分析论证,进而得出监测点位设置的原则与方法。
1大气监测布点原则
新版大气导则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的思路进行了修订,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内容根据总纲要求,能引用的监测数据尽量引用,若搜集不到近3年的监测数据,则需要布设监测点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由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成熟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六项基本污染物数据可以从相关公开网站平台获得,因此,不再需要进行监测。
补充监测仅是针对六项基本污染物以外的其他污染物,监测的目的就是确定该种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然后为后续的预测评价提供该种污染物的本底值[4-5]。
根据新版大气导则中6.3.2条,补充监测可以设置1~2监测点位,分别以区域20年主导风向为轴向,厂址处设置1个监测点,下风向5km范围内设置1个监测点。
2工程案例
2.1工程概况
某危险废物处理企业进行改扩建,扩建危险废物焚烧车间,该企业现有工程排放锰及其化合物,大气导则附录D中日均浓度的参考值为10ug/m3。
2.2监测布点
环评单位在厂址处及下风向5km处各设置1个监测点,检测结果详见表1。
表1监测结果单位ug/m3
2.3监测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新版大气导则,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评价,1#监测点锰及其化合物的浓度范围为9.8~12.9ug/m3,最大超标倍数为29%,超标率为85.71%。2#监测点锰及其化合物的浓度范围为0.1~0.4ug/m3,均达标。各网格点的预测本底值为6.5ug/m3。
为了解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应远离污染源,避免现有污染源对监测采样的影响。因此,对于扩建项目而言,监测点位布置在污染源处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1#监测点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不能代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所以对1#监测点位进行现状评价是没有意义的。
为预测评价提供的本底值,应当反映区域内预测网格点的实际污染物浓度。由于预测的本底值是取两个监测点的平均值的最大值,因此,在1#监测点附近的预测值明显偏低,2#监测点附近的预测值明显偏高。
若取消1#监测点,仅采用2#监测点用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和预测叠加的本底值,显然,较为合理。
3结论
采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新建项目而言,在厂址处和下风向5km范围内设置各设置一个监测点,这两个监测点附近均无排气筒等污染源。
(2)对于改扩建项目而言,在厂址下方向5km范围内设置仅1个监测点,该监测点附件无排气筒等污染源。
参考文献:
[1]欧发刚.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10):139-140.
[2]潘秀艳.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分析[J].民营科技,2018(08):85.
[3]徐志韬.基于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布点优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8,30(06):167-168.
[4]王慧婷.城市大气环境监测布点优化及实证论述[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5):73.
[5]河北省衡水环境监测中心王惠.浅析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方法与意义[N].山西青年报,2017-10-21(006).